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需要精英主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3:0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精英主义
——陆谷孙教授在复旦大学“星空讲坛”的演讲
2009年11月06日
  这样的演讲每年都做,上座率还不错,那是因为新同学入学对复旦的Who’s Who还有些好奇。我敢说今天在这屋子里的听众多数是一年级同学。到了高年级,自己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兼之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熟生狎——熟悉了就轻视了),谁来听我啰嗦。
  说到“啰嗦”,豆瓣上有个批评我的帖子,说这个陆某人讲来讲去总是老一套,什么提倡人文关怀,缅怀民国大师的学问和风骨,讽刺拜金主义,反对功利主义学英文等等,抽剥出几个关键词很容易;对我写的文章,说是一派“遗老风”,很不喜欢。我觉得批评挺切中要害,谩骂当然不好。说批评有道理是因为自己也觉得与80和90后交流缺了个“公分母”,有点像“祥林嫂”了。所以从2009年开始,决定除去“雇主”分派的任务,再也不到其他学校去演讲丢人现眼;另外,今天也要试图讲点新的内容。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成天思索的内容,特别在特定阶段,总有一定的连贯性,就像龙应台的台湾悲情主义,从香港讲到法兰克福,你要完全摆脱开“关键词”还真不太容易呢。
 
  以前的讲题不外乎“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日常生活是草根的,精神世界是精英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英语学习中的Pressure and Pleasure”等等。其实主旨和用意都是不错的,希望大家在铺天盖地的功利拜物教中,给自己划出一条底线,有一点坚守和担当而已。你要拜倒在功利面前,或是缺了一点定力,身不由己地被铺天盖地席卷而去,我也理解,因为我相信“你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也叫做“和而不同”吧。只是高等教育批量生产出拜物教徒,而培养不出哪怕是个位数、两位数的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我看这教育也够失败的了。
  昨天我看到报道,说病愈出院的赵本山大叔6天花费64万,而山东省还在制定法规要禁止家教,以限制教师的收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两相一比,于是大家不爽了。  
  我倒是一点都不会去艳羡那位大叔,因为我觉得在自己领域里占有的并不比大叔少。就从我正在读的书说起吧。譬如说,我刚读完Dan Brown的《失去的符号》,正借给学生传阅。(我以每周一书的方式把自己最近读过的英文新书与学生共享。上周是Frank McCourt 2005年的自传体小说《教书匠》[Teacher Man],本周是《沛儿的故事》[The Story of Pi]。)读了《达芬奇密码》作者的新书,对欧美共济会(freemasonry)以及这个准黑社会对政治的操控作用,入会仪式如何,对我原本已经熟悉的华府地理、民情,国会山何以仿古罗马建在潮汐盆地, 共有580几个房间等等,都成了知识储存的一部分,晚上做梦也会梦见用骷髅盛着红酒喝——那是共济会入会仪式的一部分。再一本是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国共内战中的小叙事,专写“一将成名万骨枯”中后三个字的。读了这样的书,看到《建国大业》中战报淮海战役歼敌50余万人,不禁会想到50多万个家庭的悲剧,而且是在抗日战争中国人死伤四五千万人之后,同胞自相厮杀啊。今天的长春亚泰踢足球的,还知道辽沈战役长春围城期间饿死过多少人?这时你又会想到斯大林的名言:“一个人的死是悲剧,许多人的死只是统计数字而已。”何等的气魄啊!只是在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政党、领袖和人民这几者的关系上我们会有新的顿悟。党国,党国,把党放在国之上,都是被当年的蒋委员长叫得太多而变成耳熟能详了。还有,国家利益是什么?主权、领土完整、资源保护?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真的高于一切吗?爱因斯坦可不这么看,他最后是放弃了德国国籍的,但德国政府却把他下面这句话镌刻在政府大厦里:“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想到所有这些千百万死去的同胞,你会体会到一种大悲,人也会变得谦卑,发生敬畏。你说咱们这位赵大叔会去积累这样的智慧、悟解和感情吗?随着爱因斯坦说下去,那就是赛义德说的“有倔强性格的彻底的个人,处于几乎随时与现存秩序相对立的状态”。也有人把这类人叫做“牛虻”。我说的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看重豪宅、名车、名牌、美女,也不要绿卡和外国国籍,可能跟我喜欢读书,读了书总爱多想一想有关系。而我又是个“teacher man”,按柏拉图转述的苏格拉底的话,教书主要不是传授新知,而是帮助改变学生先前持有的信仰。中国人不是也讲究“学贵乎疑”吗?现在有些作家写作品,包括我的学生写英文作文,老爱描述白领生活:怎么开车上班,如何交代秘书,怎么在俯瞰城市的摩天大楼办公,怎么喝咖啡,不但开会讨论项目时颐指气使,夜里还没完没了打conference calls,浓浓透出一股艳羡的味道,以为这就是精英主义生活方式,而少有像这次得诺贝尔文学奖的Herta Mǔller那样写“被剥夺”、“恐惧”、“少数族裔的异质文化”等等题材的。这文学价值的深浅,不用我说,一望即知。
  有人可能因此说我势利。非也。赵大叔自有在他那一领域里特别的追求和感悟,也在朝着他的精英主义接近。我要说的是:赵大叔、我、你们——任何人,都要像Matthew Arnold说的,“让每个人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let every individual become a better version of himself)。请注意“更好”两字,而不是“最好”。这是一种强调个人终生修养并提升自己的“精英主义”,如果让我来解释,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追求超越——注意:是‘超越’而非一定是杨福家兄所谓的‘卓越’,超越的当然是自我”,第二句“求智向善”,第三句“不断抵近——抵近的目的地自然是彼岸”。如果我说我们需要这样的精英主义,赵大叔也需要,在座的“愤青”会反对吗?我这三句话其实只是给柏拉图转述的苏格拉底另一句名言“悟到自己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作了个脚注而已。
  我的三句话当中,“求智向善”最带价值判断的味道,何谓“智”,何谓“善”,肯定标准不一。那就求最大公分母吧。“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在大学里求学,深谙自己专攻学科的各种知识,兼顾常识,那就是求智。总不见得英文系读了四年最后不知道Cain跟Abel谁杀了谁,David与 Goliath决斗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吧?(其实这已不算专业知识,而是常识。)我们现在讲国学,到外国大办孔子学院,难道天命的、血缘的、等级的、人治的儒家就是中华文化的唯一源头?别忘了我们有诸子百家呢,更别忘了当年毛主席怎么因为褒孔、贬墨、无视老子而批判郭沫若的:“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国内900万儿童读经,我倒宁可让他们看看丰子恺的漫画,像《妈妈不要走》之类的,唱唱李叔同的“长城外,古道边”,读读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笔下的北京,沈从文的湘西,张爱玲的上海,读读鲁迅怒不可遏的匕首和投枪,胡适心平气和的实证,当然,还有1949年以后的顾准《文集》和《日记》,陈寅恪的密码诗,古华的《芙蓉镇》(看谢晋导演的电影也行啊),丛维熙的《走向混沌》等等。同样,说到西方文明的源头,从希腊城邦到罗马帝国,从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再经新古典到启蒙远动,从法国大革命到二次大战,希腊城邦流动的爱琴海文明,海上契约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罗马的公民社会和法制原型;讲究个人尊严以及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日耳曼骑士精神;提倡节俭和积累的清教文明,要好好理出个头绪来为我所用,绝不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资源是个人主义”一句话就解读清楚了。智与知两个字在汉语中是异体字,意义相通。在我看来就是truth-seeking,当小老百姓的追求真相,历史的和现实的;掌权的公开真相,即便有所顾忌,至少不掩盖、歪曲真相,非说谎不可时,说些“白色的(指无害)谎言”,就算做得不错了。  
  这个房间里的都是读书人,我们需要的精英主义,主要营养只能来自书本,而且不能因为“政治正确”反对DWEMS(死白欧男)就不读经典。学英国文学的,从莎士比亚到《尤利西斯》和《荒原》这样的文本属于必读,阅读中追求大悲大喜,大彻大悟,既有精神狂欢,又有精神拷问和淘洗、升华;不但要博览,以做“杂食动物”自怡,还要专注地沉潜精研——那是对特别打动自己的作品而言的。从文学到文学批评,再从文学批评到知识分子的思想史演变,这是读书的轨迹和必然指归,最后落实到制度思索和社会批评。目光或称视界,从自己看别人,别人看自己,到别校看复旦,外地看上海,世界看中国,扩大再扩大,直到从银河系看地球、人类。就这样,读书,思索,盱衡,“不逾距,不从众”(虽然我反对儒家独大,这句话还是愿意引用的),每日超越一点,向着彼岸无限接近,做个“具有倔强性格的彻底的个人”——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各位分享的一点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9:50 , Processed in 0.0570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