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构思语文实验书(五):因果分析与人性的张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6: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非构思语文实验书(五):因果分析与人性的张扬
四川也人(执笔),鹤山浮云(校审)
亲爱的非构思群的朋友们:
在冬天里还好吗?请让我这冒名(不是谦虚)多年的语文教师给你们写信。我先要说,冬天是好的。这是冷静、收藏、涵养之冬;比起夏天的火热、浮躁、不安来,冬天是如此静谧、优雅。但是,以往的冬天,我是萎缩如枯叶、低落如没日。对冬天的感受的改变,请让我归结为“非构思语文实验”的张帆。当然,我必须说,在深刻的意义上,不是我的自己修造、作为,最终乃自那无端、无由的至高处而来的恩典。朋友们,请让我继续说,这个世界,其实多么美好!尤其是,在我们还能吃、还能跑、还能说的时候;在我们只盼一面窗,却有一片天的时候;在我们只需一缕光,却有一地灿烂的时候……想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让人止不住地舒眉,微笑。
在这封信里,我将讲一讲非构思的语文知识——因果分析。为何要首先讲因分析?要回答这么问题,我不得不稍微详细地叙述。
我第一次听马正平教授的讲学,是在上个世纪末(1999年)的寒冬,那一年,我大约33岁。可以说,在33岁之前,我对写文章是既渴望而又近于绝望,因为,我确实从来没有品尝到写作的一点成功感,也没有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我体验到、经验到的,尽是写作时的无能为力,以及写作后的极不满意之痛苦。当然,这种痛苦,也有因手写汉字本身带来的形式上的阻碍(当用心思考的时候,写出来的字就非常潦草,面对潦草的文章,总有一种嫌弃的想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因为不能写作,使我对职业有一种愧疚感,对人生也自然地有了自卑感。在我的内心,渴望有写作能力,就如33岁的妇女渴望生育一样。我那时,确实没有能力写作。
好在上天恩赐,在市里的一个高三教研会上,我有幸听到了川师大马正平教授的讲座。马教授虽然只讲了一个小时,但他对写作学的痴迷和对写作思维的讲解,使我突然顿悟似地信靠了写作,也就是说,我在当时就觉得我不仅是爱上了写作,而且自信也有能力写作。如果说,我爱上写作,是马教授对写作学的痴迷状态在我内心的投影、感染,那么,我自信有能力写作,就来自于对马教授的思维学讲解的理解、领悟,这两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马教授那天讲的主要内容是因果分析。我在那天回去之后,就试着为学生写下水作文;同时,也尽力实践因果分析。后来,就有下水作文发表,进而就有论文发表,再到后来,就给学作文杂志写连载稿,也写文学作品(《如草年华》2011年10月在港出版)。不过现在,我不向学生写作了,而是面向教师写作。
我在这一讲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马正平教授的写作思维学中的因果分析。正如马教授当初首先给我们讲的就是因果分析一样,我也首先要向大家介绍。我不仅要介绍因果分析在马教授那里如何集大成,还要给大家说明其相关论述。这些相关论述,都是来自哲学大家的。同时,我要说明因果分析在语文教育之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甚至也会谈到在广义的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如果把因果分析当作思维的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对工具本身作一些全面理解,或许才能较好的使用这种工具。
马正平先生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和《高等写作学引论》(同上2011年3月第2版)中,对因果分析均有详细论说。因果分析是对某种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将会产生的功能的逻辑关系的分解、呈示,即解剖、追问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操作过程。
因果分析分为三种操作模型: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和功能分析,以及由这三种因果分析产生的措施分析
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的原因、前提所进行的追问、探究、追溯。
背景分析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所依存的大背景、大趋势、主体性、意识性所进行的分析、探究和追问。也就是说,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之所以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过去时、先在性、前提性的原因,一是状态性、共时性、背景性的原因。原因分析能发现规律,洞察本质,抓住本质和战略重点,获得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功能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将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作用、影响、意义所进行的推断、预见、前瞻。这是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地要对后继的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具有这种思维习惯和思维操作模式的人,就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就能抢占战略的“制高点”,就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
措施分析就相当于医疗中的“处方”,其成果来源于对原因、背景、功能分析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通过这种应对行为(措施分析)来遏制、消解负面因素(原因、背景、功能)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者通过这种应对行为来催化、促成正面因素产生更好的正面作用,因此,对因果分析成果有针对性,对负面因素有治疗性,对正面因素有催化性。
如果我们把因果分析放在时间中考察,可以用下面图型表示:(因网络问题,下图不完整)
  
原因分析      现象、状态       功能分析
          过去—————现在—————将来
图1:因果思维模型的三维思路图示
   因果分析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1、可以利用因果分析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深远性。
   ①作文材料的生成——生材
    利用因果分析,可以产生、生成、丰富文章的材料。作文或思考,总是针对话题的。这些话题不外乎来自于自然和社会,都可视为一种现象、状态:譬如,“跑”是状态、“时间流逝”是状态、“春”是状态、“熟悉”是状态、“成功”是状态、“挫折”是状态、“活着”是状态,即使是“天”、“地”、“山”、“河”这些名词,我们也可以让其动态化、状态化,那就是天的存在、地的存在、山的存在、河的存在——只要我把话题理解为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就可以思考它的前因与后果。我们把这前因后果的思考书写出来,就做了因果分析;在思维的同时也就吸附了写作材料、生长了文本长度。(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写作,文本材料的吸附,还需要用打比方、举例子等其他思维方式,单凭因果分析是难以生成丰满的文章的)
②文章境界的确立——立意
    马正平教授认为,文章立意的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是新颖,深远是新颖。如果,我们对一种现象对作多方的原因分析或者剥笋式的层层追问、打破砂锅纹(问)到底,那么,文章的立意就会达到深刻的境界。如果,我们对一种现象将会产生的后果、作用、影响、意义多方推断或连续推论,文章的立意就会达到深远的境界。这样做,我们就把文章境界与操作思维应对起来了,昔日摸门不着的作文“深刻”,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要特别说明,话题若涉及人的行为、存在状态,要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往往还要考虑其动机、目的之原因,(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目的因”和叔本华所说的“动机因”)譬如,人活着(存在)的原因,可能是母亲的奶、父亲的爱,或者说是因为有水果、粮食等物质前提之因,但是,作为成人,他的价值追求也是其活着的原因(罗素曾说是为知识、爱情等而活着)。
    如果我们能灵活地运用因果分析,作文或话题作文的训练、写作,就如一场场奇妙的思维游戏,并且,这种游戏还能玩出思维的深刻、深远境界。于是,原本认为是哲学家才有的思维境界,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也是)可以试着向这个高地奔跑。
③文章境界的识别——阅读
[size=+0]    如果说,写作运用因果分析,可以产生、生成文章的深刻、深远的立意境界;那么,反过来,在阅读他人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识别、分辨其因果分析路径的运用、使用情况,从而判断文本的立意是否深刻、深远。这么说来,我们若掌握了因果分析技术,不仅有望写出深刻、深远的文章,还有望成为文章鉴赏家。[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可谓是研究因果律(也叫充足根据律——必含因果分析)起家的,在他的哲学著作里,时不时指名道姓地讥讽除敬重的康德之外的其他哲学家,说这个思维不清晰、那个思维无力,他分明就是在做文章鉴赏、判断的工作。我们认为他对别人的哲学文本如此尖锐的评判,不全是他张狂、自负而是他真诚、坦白。因为,叔本华的语言或文体才华的超群是举世公认的。而作为哲学家,其超群的语言、文体才华,必然与其思维(尤其是因果分析)能力分不开。]
2、可以利用因果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有序性。
①议论文中的因果——内容与观点
    在议论文的阅读中,要明确文章的总的观点、态度(主旨)可视为一种结论、结果判断,而文章的内容就是阐述这种结论、结果的前提、原因,也就是说,文章主旨和文章内容(或者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是一种因果关系。鲁迅的《拿来主义》这个标题,我们可视为就是一种结论、结果判断(要拿来),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就是阐述“要拿来”的前提、原因(为什么要拿来)。以此对应的是,在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时,要让他们学会给自己的总的观点、态度多方提供前提、原因,这样才能做到文章以理服人、条理清楚。
[size=+0]②叙事文中的因果——情节的推演(起因、经过、结果)
    至于故事性文章的情节写作,本质上也是一种从因到果、果又成因,从因到果、果又成因地不断推演过程。按明末清初文论家金圣叹自以为得意的发现,就是“因缘生法”,其本质就是因果分析。
③课堂中的因果——前提与结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面对分析、阐述性问答题,我们在回答时,为了思维的有序和力度,可以先说结论、结果,再说其前提、原因,本质上就是用因果分析模型来回答。由此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的口头言语表达,若涉及判断,也要学会给自己的判断跟进理由、原因。以此再推,我们若要学生回答阐述性问题,也要提醒他们在说出结论、结果之后,也要跟进其理由、原因。这样在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两方面,都注意因果分析的运用,思维力度的训练才不至于落空。
④日常中的因果——求证与判语
    我们还要补充的是,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在教学生阅读和写作时以及在课堂言语上使用因果分析,语文教师自己也有必要训练用因果分析思考问题。这不仅是在写教学论文时要这么做,在学术讨论包括网络讨论时,也可以有意识的锻炼、训练我们的因果分析,易言之,就是要学会大胆地判断(作结论)、小心地寻求理由、原因,也可谓大胆断语,小心求证。亲爱的朋友们,我们许多时候为什么不敢在公共论坛或公共场合发言,从思维上来说,可能就是我们一是对事物缺乏判断;一是有判断,但无法有条理地言说判断的理由、原因。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或许都可视为因果分析能力薄弱的表现。
3、可以利用因果分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按叔本华的“动机因”学说(或者说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学说),人的动机、欲求与人的行为、动作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或含有充分根据律)。以此给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我们不能只是要求学生做这样、做那样,而是在要求学生这样做的同时,提醒这样做的目的、动机、意义、价值。许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可能本身没有看到阅读与写作给我们带来的实效、价值、意义、福祉,故我们也很难以实效、价值、意义、福祉的这目的之因(动机)来激发、召引、呼唤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阅读与写作本身充满兴趣,而无须再附加其他动机者)
    或许不算武断地说,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是阅读与写作的实验者、先行者、信仰者、痴迷者——这样我们从事的语文教育就有身教的作用。在身教的前提下,我们再辅之以有意识的、时时提醒的语文动力学教育之言传,这样或许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发、主动、热情地广泛阅读、常恒写作——这也就是真正的语文学习了。
[size=+0]亲爱的朋友们,按叔本华的哲学,动物都有直观、悟性能力,而悟性的本质,就有因果律的参与。叔本华先生举例说,狗不会从高高的桌子上跳下地,大象不会过独木桥,这就是它们的悟性的表现。用人的思维来说,那是因为狗和大象都直观、觉悟到它们这样做的结果(会是很惨的),只不过,动物们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人也有动物性,也能直观也有悟性,但人比动物更为高级的(也是人有的而动物没有的)是能用语言表述我们的悟性中的因果关系。(人有通过语言表达这种悟性的本领,有对意识作反观的本领,使认识明确化,外显化,固定化,从而可交流借鉴和学习的体念。)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动物的悟性是一种朦胧的、无意识的、先天的、快速的因果直观,那么人的因果分析就是在悟性基础上的有意识的、经验的、明晰的、努力的思维锻炼。
    按叔本华的理性观,这种思维锻炼在本质上是理性锻炼。如果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理性,那么易言之,就是人会做因果分析操练,而动物不会。(动物最多只有悟性、直观,当然,动物的悟性、直观里有先天的造物主赐给的因果律)如果说,我们应当感恩造物主对我们人的厚爱,给了我们动物没有的语言天赋,使我们能运用概念思维,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和让学生训练因果分析,也不失为对理性(或人性本质)的最方便地张扬。
    当然,马正平教授对因果分析的研究可谓是历史之集创之大成果者,我这里的所说运用,也不可避免地会挂一漏万甚或还有误解。本讲座的初稿,虽经马正平教授亲自做了学术把脉,鹤山浮云在行文上提出了好建议,但是,我修改之后,可能仍有对非构思学术阐述不够甚或有误的地方。若有误解,责任是我的;有心的朋友们,可以进一步研读马正平学术原著,以正视听。换一个角度,我也希望我的阐发、运用是一种抛砖引玉,以期各位有志于当代语文知识建构的同仁有更多地阐述、发挥。关于非构思的思维知识讲解,我们将连继续进行下去,请朋友们持续关注。
    下面,我们来读读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里的一个片断,看看他是如何运用因果分析判断、说理的:
[size=+0]    被人爱也是愉快的事,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会想像自己具有优良的品质,这种品质谁认识到,谁都想具有;被人爱意味着由于自己有可爱的地方而被人珍视。
    我们认为,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先说了判断的结论、结果(“被人爱也是愉快的事”),接着跟进了前提、原因(“因为”后面的文字均视为原因,“因为”可视为因果分析的标志词)。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写作中的强烈的逻辑性。
    谢谢朋友们,也祝你们在冬季里过得温和、充实!
                       马正平(审定)、鹤山浮云(磋商)
                               四川也人 2011-12-6(执笔)于青衣江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24 , Processed in 0.0753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