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赵永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6:3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文本解读的“入”与“出”(赵永攀)作者:启良春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解读文本也有着很深的启发。
一、走进文本,理清一条主线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初次接触文本,我们要抛开一切参考资料的束缚,潜心会文,反复诵读,读懂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情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1. 解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我自己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题目,从中感知文本的一个初步内容,或者从中感触文本的基本思路,这也是我们初步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一个前期准备。
例如在六年级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将相和》。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内容:(1)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故事;(2)将是武官,相是文官;(3)“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现在和好了,那么他们之前一定有过矛盾。从中也可以产生以下几个问题:(1)“将”“相”分别是谁?(2)造成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和好的?简单的三个字,可以使我们得到解读文本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也可以循着这个思路去指导学生解读题目。
2. 理清思路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个点其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意愿,也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从这个点切入文本也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但是这个点,有的直接明了,有的隐含文中。这就需要教师理清头绪,以备在课堂教学中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很多老师都是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解读文本。而王崧舟老师却慧眼独具,发现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一处的提示语是“诸葛亮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笑”成了王老师教学全文的一个有力的切入点。也就是这一个“笑 ”成了贯穿全文的主线,因为诸葛亮的这一笑是在笑曹操的多疑而带给自己借箭的成功,这是讽刺的笑;是在笑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这是宽慰的笑;是在笑周瑜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处处想算计别人,结果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这是胜利的笑;笑自己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是自信的笑。而这些人物的个性特点也恰好就是文章所要理解的重点。
二、走出文本,多方位解读文本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写作的缘由,要么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要么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等等。在完成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之后,我们还必须跳出文本之外,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
1. 广泛阅读
这里的阅读不再是狭义的阅读,而是要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书籍资料。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谈到文本解读时说:“语文老师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要广博,不能只读第一类书,就是教学业务类的书。还要读第二类书——文学书,第三类书——大文化书。尤其是第三类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要成为一个‘杂家’。”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崧舟老师对《长相思》的解读一直被小语界津津乐道。仅仅36字的古诗,王老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研究。他查阅纳兰性德的生平,领悟后人对这首诗的鉴评,然后逐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正是因为对《长相思》深层解读,才使这堂精彩的古诗教学横空出世。
像王老师这样广泛阅读,深入解读文本的名师还有许多。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备《两小儿辩日》一课时,阅读了《列子》一书,备《跳水》一课时,查阅了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和作品,并广泛搜集了数十位老师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教案,对照研究,取人之长,为己所用……
2.对照原文
小学语文课本有很多课文是经过编者修改的,也有的是对照古文翻译过来的。编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与原文进行对照学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将相和》一课就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在编入教材时,编者删掉了原文的一些内容。《将相和》一文的开头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开头却是对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主要人物进行了介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司马迁以人物介绍作为开头的做法不言而喻,就是要将二人最初的地位进行对比,因为这也是他们发生矛盾的直接导火索。
在教学时,如果把这两段人物的介绍放进课堂,会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廉颇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
三、再次走进文本,挖掘人文内涵
再次回到文本时,我们还需要诵读文本,这时的诵读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教师要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1.关注细节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许多写事或以事写人的文章,文章结构严谨,前后连贯,交代的每一处小细节对事态发展或反映人物品质起着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感悟,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例如《晏子使楚》一文,“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我让学生计算一下五尺大概有多高。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5尺约为167厘米。这样的高度足以让身材矮小的晏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去。而晏子却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晏子这样说是否有些过分呢?问题一出,学生都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告诉学生:“古代的长度和现在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根据科学家的考证,春秋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2.5厘米。同学们可以再来计算一下这个洞到底有多高?”学生马上兴奋起来。经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个洞居然只有112.5厘米,难怪晏子会说这是个狗洞。两次计算,使学生对楚王的狂妄自大认识更为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晏子说这是个狗洞的机智与巧妙。
2. 深入主题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价值取向是以某种价值观来作为自己行为和认知评判依据或标准。当我们再次回到文本时,必须把准价值取向,如果有所偏差,就会前功尽弃。
拿柳宗元的《江雪》来说,“天这么冷,雪这么大,老翁为什么要出来钓鱼?”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老翁家里穷,所以冒着严寒出来钓鱼。”“因为他是一个钓鱼迷。”“因为他刚跟家里人吵了一架,心情不好。”老师对这些学生的回答大家赞赏。很明显,这位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层的解读,也把学生引进了一个死胡同。而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却是如此的精彩:“老翁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我觉得他是在告诉人们,他内心非常的孤独,因为我发现这首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其实是诗人借诗抒情,当时诗人被贬,虽前途未卜,但他有信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我觉得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位教师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对《江雪》已有透彻的感悟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把握准确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才不至于让学生走向“歧途”。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在解读文本时,既能驾驭文本之上,又能跳出文本之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熠熠生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07 , Processed in 0.1028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