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7:3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
来自《沙漠天鸿》的博客
(一)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
是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

2、语境:
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3、探究:
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知的愿望,探究的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探究的潜能。

4、阅读教学:
这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作者,教科书或课外读物的编者、教师、学生四方同处于教室或阅览室这种特殊的阅读环境中,进行着多向交流,多重对话。

5、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6、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7、语文教学形态:
   指教师“教”的形态,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8、语文教学内容:  
   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重构的“师本——生本”的“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

9、课程标准:
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0、“一条鞭”法:
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从字词句段篇结构入手分析课文的方法,这种方法边讲解语文文字,边分析思想内容,力求在教学中把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统一起来。

1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课程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目标培养的具体体现. 它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12、 推理策略:
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当读者解构文章意义模式时,他们运用推理补足文章省略的内容。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推理的结果是创造新的语义信息。

.13、批判性阅读:
是指把书面文字中包含的“事实和意见区别开来”,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结论,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14、整体感知:
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P87)

15、思路:
    所谓思路,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的思路。

16、策略教学:
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简单反复的操练,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策略的评价,调整和整合,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17、概括信息策略:
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运用概括信息策略能够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识活动,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18、规范性写作训练:
所谓规范性写作训练,即“教以符合语篇规则要求的写作行为。”换言之,就是按照语法、写作技能与技巧,以及文体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

19、塑造性写作:
它是指在提供一定材料基础上进行的延续性、扩展性和补充性的写作训练。

20、自由式写作:
它是把写作当作一种自我发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如果从写作主体的内心压力看,自由写作是把写作者的内在紧张调整到适当位置上,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

21、回归性写作:
回归性写作是延伸写作过程,即对某一种文体进行反复、多次的而不是一次性的写作练习,最终达到熟练地掌握某种方法、某种文体的目的。

22、交际能力
人们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渐渐发展了另一种使用语言的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或不该说话,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这种能力,海姆斯称之为交际能力。

23、交际环境  
是一种现场,但不是具体的物质环境,而是与这一次言语行为相关的各种交际要素组成的抽象环境。包括说话的主题、说话的场合、说话的方式、交际双方的地方、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等。

2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处理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这种社会联系既包括个人之间的接触,也包括个人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影响;既包括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也包括思想观、价值观的交流。

25、陈述性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这类知识具有静态性,多通过记忆获得,因此也称记忆性知识。

26、程序性知识
从知识的认知分类看,用来说明“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是一套有关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规则,它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起着定向作用。

27、活动教学:
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8、“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的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交际双方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你来我往”的过程。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29、“语言标志”:
就是文章中或揭示中心、或揭示线索,或突出重点、或引出呼应等显示某种特征的词句。说话人为了使自己的话语简明、连贯、有序,在组织内部语言时往往使用一些语言标志,诸如:首先,其次,第三……,凡是、都、又、不但、而且、所以、因此、总而言之等等。

30、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高,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1、研究性学习
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2、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索、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3、“语文互联网”
是指“苏教版”实验教材设计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是多维度多角度的全方位开放系统,有异于封闭型的语文教材体系。它不仅把语文内部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而且与社会生活、平行学科紧密联系,互相沟通,形成一个时空开阔的跨学科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或曰“语文互联网”。

34、多解创意题
多解创意开放题是开放式的设计.多解,即不求答案统一,创意,是说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开放,是指内容“根”在课本,又不限于课本,拓宽到课外活动和平行学科。

35、建构主义学习观
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36、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所谓横向结构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所谓纵向结构就是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流程。

37、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重的是语文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以“人文说”为语文科学定性,揭示了语文学科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8、外部言语:
即可由听觉感知的具有语音形态的外显语言。

39、内部言语:
人们在进行思维时,也在进行一种没有发出声音的说话,这种无声的、并非用于交际而是用于自我思考的言语活动一般称之为“内部言语”。

40、创造性思维结构
创造性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纵横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不分主次地结合一在起,而是按照一定地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地作用,以构成创造性思维结构。

41、创造性思维: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
    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

42、辨证思维:
是指能运用唯物辨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两点论不是一点论。

43、量化课程评价:
    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44、档案袋评定:  
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以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为目的和内容的一种从实践中涌现出的评定方法就是档案袋评定。

45、苏格拉底式评定:
是把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表现作为学生血液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

46、质性课程评价:
是力图通过自然地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一种评价模式

47、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

48、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49、学生本位:
    就是以学生为本,简称为 “生本”。学生本位的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

50、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二)简答题
1 特·科特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阐发的言语的6种功能分别是什么?
六种功能是:
   第一,如果言语活动目标所向是说话者,那就是言语的个人功能,即表示言语者的态度、情感和个性。
   第二,如果言语活动指向听话者,那就是言语的指示功能,也就是说,言语的目的是支配听话者的行动方式。
   第三,如果言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交际双方的良好接触,以促进双方的联系、情谊或社会团结,这就是言语的酬应功能。
   第四,以话题为中心的言语活动,通常称之为指称功能;这种功能大都由话题的命题意义来完成,这种功能在大多数的心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第五,言语的界说功能,指的是交际双方要遵守同一的语言规则,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第六,言语的想像功能指的是,交际双方为了给对方带来交际的乐趣而有意使用某些语言技巧。

2、美国的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提出了人文学科学习模式。这个模式说明人文学科涉及最多的概念是哪几方面?
   a.课文或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结构、手段、观点或理论
   b.作家、艺术家、作曲家的观点、目的和意图
   c.世界:文化、精神或情感因素
   d.作用对象:批判性评价、感受、理解、预见、效果

3、建构主义学习观念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同一信息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知识在个体未能完全明白它的意义之前,是毫无真理权威而言的。
   第二,学习犹如吃饭,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选取和吸收过程;吃饭之后,各种营养成分有机组成促使机体发展成长的养料。
   第三,学生不是一块被动吸收的空洞的等待吸纳所有水分的海绵,而是一个从外部汲取水分、阳光、氧气,经由内部发生光合作用后,主动发育成长的小草和幼芽。第四,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课程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4、为什么说“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
   因为语文课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它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

5、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言文学有哪些有利因素?
   主动学习潜能
   阅读求知潜能,
   表达交流潜能,
   探究创造的潜能,
   自我完善的潜能。

6、探究性学习中要发扬哪三种精神,协调好哪三种关系?
   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求实精神。
   关系:理解与探究,自主与合作,解疑与存疑。

7、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我国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学生要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紧迫课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

8、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探究性阅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
   ⑵、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获得阅读能力。
   ⑶、开放视野   探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9、学校语文知识“流动状” 特点主要取决于哪两个因素?
   一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动较为频繁。
   二是与语文课程相关的众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发展迅猛,而且这种呈扩展态势的发展要直接的介入语文课程。

10、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新内涵?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11、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所设的四项标准是什么?
   1、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个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
   2、养成用语体及语言叙述说理表情达意之技;
   3、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
   4、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

12、简述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的转变过程。
   1 、 1904年颁布并推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现代“学科”含义上的语文教育正式成立。
   2  、1920年小学统一改成“国语”,标志着“语体文”的读写教学在小学成为主导项,随后在初级中学也取得了与文言文平起平坐的地位。
  3、1923年,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得到确认并被人们普遍接受。

13、“语文教育研究获得了自觉”的标志是什么?
   1、形成了以演绎方式构想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的线路,注重原创理论,学术视野开阔,逻辑思辨力有所提升。
   2、自觉追求成系统、有规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多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派理论。(P71)

14、建国后17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三个重大缺陷是什么?
   a、研究的抽象“逻辑起点”往往是从“语文”的释义开端确定语言||言语、工具||人文的一端来构造理论——实际上是构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案。
   b、并不意识到自己是学派理论,而试图成为“唯一的表达”。
   c、多构思的方案简陋粗略,本应在小范围以充实完善,却急于冲击语文教学实践,沿用的仍然是“病根”——“药房”这种震荡替换式的改革思路。

15、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关注哪四个方面的综合效应?
   第一,是通过我们历来十分关注的课文内容以及语文教学中对它们多作的阐释、评价;或者扩大一点,是由读什么、写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老进行的。
   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即语言内蕴的“人文性:——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第三,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行为,即怎么读、怎么写、怎么听、怎么说。
   第四、    “人文性”还有更深一层含义:之所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人文”,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工具”,都是经特定的价值观“筛选”的结果,因而也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16、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①在20世纪前50年,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依了个人的经验”“就事论事”
   ②建国之后的前17年,实际上多为领导的指示,所谓“研究”往往是既定“道理”的抽象论证。
   ③语文教育研究大规模地形成了由实践到理论的“摸索”方式,至此,语文教育研究可以说获得了自觉。

.17、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内涵突出了哪些重要思想?
   第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第三,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8、“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强调哪些方面内容?P96
   ①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③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19、阅读推理策略有何特点?
   第一,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推理的结果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

20、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释疑策略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什么意义?
   第一,质疑释疑在阅读中起到导向的作用。
   第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
   第三,质疑和释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识能力。
   第四,质疑释疑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

21、激活原有知识策略对阅读认识过程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什么方面?
   第一,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
   第二,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
   第三,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

22、在阅读策略教学中常用到的阅读推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推理有何区别?
   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逻辑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情景中其推理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阅读推理是心理语言学的推理,对情景有高度的依赖性,相同语言内容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其推理结果不一样。

23、学生的原有知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
   第二,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
   第三,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

24命题作文是以往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但其自身存在着哪些弊端,请展开谈谈。
   首先,命题作文把命题与写作割裂开来,并且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实际上破坏了作文练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碍于作文水平提高。
   其次,教师命题,学生依题而作,作文题目把学生引向被动境地,整个的写作过程都被作文题目牵着走。
   第三,由于依题而作,学生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得不到充实的发挥,想说的话无法说,想写的东西得不到充分的表达,无形之中给学生的写作造成了困难形成了写作上的心理障碍。

25、写作教学中的语法训练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语法训练常常与阅读教学及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
   第二,写作教学中的语法训练不是单纯的语法操练,而是一种语言运用或者是语言实践的训练。因此,它常常是综合性的。
   第三,写作教学中的语法训练虽然不是系统的语法学习,但仍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

26、口语交际能力与说话能力有何区别?
   口语交际能力与说话相比,有以下特点:动态性、复合性、临场性、简散性。
   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着自己特有的深度和广度。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活生生的显现,不光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

27、口语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行为发生者——说话人
   行为接受者——听话人
   行为手段——说出的话语
   行为发生的环境——语境
   行为的规则——语言系统规则和语言运用规则。

28、口语交际能力构成的要素?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2)快速言语编码能力
   (3)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的能力
   (4)注意能力      
   (5)理解能力
   (6)品评能力

29、口语交际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可分为确定话题,产生“语点”
  (2)快速言语编码能力
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一定的口语词汇储备。
      其二,是要掌握正确组合语句次序的语法规则。
  (3)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的能力
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
其次,语调语速要顾及说话内容场合。
  (4)注意能力
优良的注意品质主要体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及注意的分配。
  (5)理解能力
  (6)品评能力
      主要的品评能力有思辩、知情、识趣

30、在口语交际中听懂一句话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1)辨音调           (2)辨重音
(3)辨停顿           (4)辨节奏
(5)辨词义           (6)辨语气
(7)辨语病

31、怎样听清听懂一段话?
  1、抓整体感知
  2、抓中心句
  3、抓语言标志
  4、抓具体语境,对每一小点可作简单阐述

3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应抓好那些环节?
  ⑴合作策划研究主题。
  ⑵合作制定研究计划。
  ⑶合作搜集相关资料。
  ⑷合作分析,核查问题。
  ⑸合作写出研究报告。
  ⑹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3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在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
   (2)在展开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
  (3)    在综合性学习的后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

34、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在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
(2)在展开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
(3)在综合性学习的后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

35、为什么说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而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2)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这点与语文有相通的地方,语文本身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3)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主体的地位,强调发挥主体的作用,这与语文学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相一致。
   (4)这种活动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跨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简答题
36、就目前的综合性学习实验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 过分依赖教科书,而且把教科书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
b)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c)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教育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
37、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是怎样做到教材结构优化的?
教材结构的优化是指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组合的优化。“苏教版”教材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每册书设有6个“合成”单元、1至2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和2至3个专题。各部分内容纵有系列,横有联系,若即若离,相互为用,使单元教材和全册书都是有机的综合体。
38、简述“苏教版”教材编制的六个理念。
理念一: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理念二:尊重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
理念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而严格的读写听说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理念四: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理念五: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
理念六:压缩课本体积,扩大教材容量,拓展语文学习资源,既要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9、为什么说“信息”能力与“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同等重要?P247要点:
⑴面对迅速激增的信息,传统的“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已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只有具备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能力,才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和他人服务
   ⑵现代社会要求新型人才“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信息”能力与“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同等重要。
40、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会在语文课程实施层面引发的五大“质变”。
要点:⑴教学环境的转变
      ⑵教学方式的转变
      ⑶教学过程的转变
      ⑷教学媒体的转变
      ⑸师生角色的转变
41、写作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模式有哪些基本特点?
   a、从教育技术学上看,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转变。
  b、从整个教学进程看,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通过与同学协商协作、与计算机交互,主动获得知识。
  c、从教学内容看,新旧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技能转化性的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散性,扩展创造性等方面宜以学生为主体。
d、教师的主导作用,须依赖与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不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景,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42、通过传统语文教学和网络作文教学的比较,请说说网络作文教学的巨大优势
a、表达的多样性
b、选材的广泛性
c、写作的快捷性
d、评改的自由性
43、在语文教育的全民大讨论中,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哪三个方面?
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44、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45、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哪三种观点?代表人物和观点是什么?
(1)语言决定论     代表人物:沃尔夫
观点:语言决定思维,语言是思维的支配者,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形成不同的世界观。通常称之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语言与思维同一论   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思维的行为是内在的言语运动,思维是无声的说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所以两者是统一的。
(3)思维决定论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
观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切,但并非“同源”,当然更非“统一”或“等同”,而是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认知能力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是思维决定语言。
46、谈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直觉思维能是创造性思维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忽略直觉思维的培养,将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2)直觉思维在本质上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在瞬间作出快速判断,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实践经验愈丰富,各种知识和各种关系模式积累愈完备,直觉判断也就愈正确。
(3)直觉思维需要从小培养,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老师则在这方面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
47、如何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答: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从启发性原则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颖处生疑,引发积极的思考,以求自悟、自得。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朵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
第三,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种思维基本形式紧密结合,不可忽视直觉思维的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思维类型采用能与其各自心理加工方式相适应的不同教学策略与不同的教学方式。
48、直觉思维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
    第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对直觉思维来说,整体把握是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即直觉思维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每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事物具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任务,不是直觉思维的任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觉思维所用的方法是“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和“模式匹配”(将当前通过直观透视、空间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关系模式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类似关系模式进行比较,若能匹配,则按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
    第三,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在一维时间轴上的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
49、当前教育界关于创造性思维认识上有那些误区?
   ①把发散思维等同创造性思维
   ②将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否认直觉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
   ③片面扩大逻辑思维的作用——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对立起来
   ④片面夸大形象思维作用——否认发展右脑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
   ⑤忽视辨证思维的研究
50、质性课程评价与量化课程评价各有什么特点?
(1)量化评价追求科学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定量化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才能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它一直占据着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量化评价范式如果使用恰当,确实能凸显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2)质性评价范式,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评价范式,它在认识上反对科学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反对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51、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二是过多的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52、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与传统评价方式有着哪几方面的区别?
   一是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点,尽可能全面真实的反映课程的全貌。
   三是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意多样化和灵活性。
   四是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i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3、档案袋评价对教师及学生而言各有什么意义?
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可把课程、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课程活动中去,即运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具体的说,就是学生的某项语文学习活动的成果如作文、读书报告、问题设计或解决方案等,能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情况,因而也就有了评价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意义在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因为在传统量化评价中,问题的设计、答案的确定、分数的评判,全由教师掌握,学生完全无法介入,而档案袋评价由于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所获取的成就,学生就成了选择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是主要决策者,因而他们也就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
54、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所谓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55、对阅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理解的情况
(2)记忆的情况
(3)评价,即能否对读物内容和形式的优劣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鉴别
(4)速度,即完成阅读活动时间的长短
(5)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56、对写作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考察哪几个方面?
应综合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主旨:明确对象和目的,中心明确,观点前后一致
(2)内容:紧扣中心,能自圆其说,信息和细节与主题有关
(3)语言:简洁得体,句子富有变化,运用想象和联想,表达方式恰当
(4)结构:有头有尾,条理清晰,有逻辑顺序
(5)文面:书写整洁端正,行款合乎规范,标点符号正确
(6)创意:感情真实,有自己的体验和独立见解,有个性特征,表达有创意思
57、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时,应掌握哪几条原则?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原则上要掌握三条原则:
(1)为学生创造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生动情景
(2)应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3)为学生提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从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58、在语文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以落实在哪些方面?
(1)    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2)    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3)    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4)    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5)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59、“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发展观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内涵的核心,是教师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
60、谈谈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的好处体现在哪里?
(1)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
(2)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3)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4)能够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61、互助合作是多方面的,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P347
(1)首先让学生知道你信任他们,起到教师功效。
(2)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提出建议,以此表示对他们的信任。
(3)让学生自己选一个组长来组织本小组的活动,从而表现你的信任。
(4)营造一种令学生敢于表达的环境。
(5)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
62、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谈谈今天的语文教师角色产生了怎样的转换?
(1)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2)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3)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助的合作者。
(4)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63、在研究教学结构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时,要注意那几点?
(1)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
(2)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推进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节奏是否恰当。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在该花力气的地方花了力气,在不必纠缠的地方简洁处理。
64、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有:
⑴学生资源的开发
⑵教师资源的开发
⑶环境资源的开发
⑷网络资源的开发
65、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哪些内容?
⑴语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⑵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
⑶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66、教师资源的开发有何意义?
   ⑴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既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态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应包括专业素养以外的人格素养。
   ⑵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共性的一面,同时,语文教师又是极具个性的。同样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语文教师手里会设计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即使在国家课程框架下,语文教师也在将课程校本化。在校本课程的环境下,更大程度地开发出教师的潜力,张扬语文教师的个性,使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化进程齐头并进。
67、什么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直接形成课程本身的因素,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P380
68、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们在确定课外阅读作品时主要遵循哪些原则? P390
   一是同课本中的作品有联系—-外阅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课本学习的扩展和延伸。
   二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特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阅读要求和欣赏层次各不相同。
   三是文质俱美----不是所有的名篇都有永恒的价值,不是所有的名作都是形神俱备的。

(四)论述题
1、有人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科技社会的作用正在逐渐淡化,没必要再学习,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种文化的教育,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学习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在中国,文化经典都体现在文言文中,学习有利于接触、熏陶的传承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我们的文学底蕴,加强我们的爱国之情。朱自清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2、建构主义学习观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A、同一信息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知识在个体未能完全明白它的意义之前,是毫无真理权威而言的。
B、学习犹如吃饭,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选取和吸收过程;吃饭之后,各种营养成分有机组成促使机体发展成长的养料。
C、学生不是一块被动吸收的空洞的等待吸纳所有水分的海绵,而是一个从外部汲取水分、阳光、氧气,经由内部发生光合作用后,主动发育成长的小草和幼芽。第四,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课程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为什么说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答:所谓综合性指的是在一次言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能,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
D、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突破学科本位,实现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课程资源的共享;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应该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之后。

3、为什么说“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个合的过程”?
这句话可以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

4、为什么说“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
答案:因为语文课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它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

5、为什么说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所谓综合性指的是在一次言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能,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
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突破学科本位,实现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课程资源的共享;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应该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之后。

6、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怎样实现教学相长?
(1)平等对话观念;
(2)发现学生优点;
(3)可利用资源多,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师生合作。
(4)可以结合具体事例。

7、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改革陷入了怎样的僵局?
第一,一些语文教材追求的所谓“科学体系”,被发现是一个误区。
第二,定位在教学探索的种种“语文教学模式”,被发现多数很难移植,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第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养成的语文教学闻风而动的习惯,在恢复高考以后形成了坚固的“应试教育”主心骨,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令人声厌的老师机器。

8、简单谈谈你对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目标之间辨证关系的认识。
    (1)三个纬度的目标存在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
(2)如总目标的第一条强调”在语文学习中“,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学习内容和能力的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于情感纬度;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方法,等等。后面五条虽然侧重知识能力,但其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学会阅读方法”又属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纬度。
(3)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关联,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9、为什么说按文章思路组织教学,有利于打破千篇一律的僵化程式? (P88-89)
(1)思路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形成了思路。
(2)作者的思路是无形的,但体现在文章中便是文章的线索、脉络,换言之,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文章无非用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议论等,不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思路总是有迹可循的。
(3)而读者的阅读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遵路识斯真”,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
(4)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思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基础,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此可谓“文无定法”,按不同文章的思路组织教学,亦可谓“教无定法”。
所以,按文章思路组织教学,反而有利于打破千篇一律的僵化程式。

10、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辨体
  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点睛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教师授课时就应该始终抓住文眼,入情披文,顺理成章,那么,就可以举纲带目,自然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4、探路
   思路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维轨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要能组织学生挑选出最能体现文章结构的词语,穿成网络,连成提纲,理清思路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5、找“纲”
   中心句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纲”,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学会把握中心句,理解其意思,就能把握一段或全文的中心意思,也就掌握了理解复杂内容的钥匙,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6、概括
   概括是把一个个部分综合成整体,对事物的概貌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根本,为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应从整体感知入手,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从宏观上把握全文,才能达到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和文章表现形式有个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只有认识到一篇完整的课文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意义联系系统,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和应试。

11、请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读者与文本(作者)双向互动,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这句话的。
1.双向互动性体现在
a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而合适的对话和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俩个侧面。在西方,当代解释学生成于古典解释学的扬弃,强调读者主体侧面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对批评理论也经过了“新批评”的洗礼,其实是对一味“倾听”文本的反拨。
b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对未发现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对书中的人生哲理有更深刻的领悟。
2.互为依存体现在
a文本(作者)若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认同,如果得不到这一保障,它将会被社会淘汰,被历史淘汰。
b而对于读者而言,如果心中所向往的文本始终未出现,出版的话,那么在他们的眼里,生活将会失去色彩,失去活力。

12、什么是研究性论文?研究性论文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什么要求?
研究性论文,实际上就是学术论文。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
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
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设置研究标准, 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数据假设要合理、有用, 促进知识.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研究性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初步尝试用一般学术语言,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包括一些观念、主张的阐述,“或赞美什么或反对什么,或表白或批驳,给他们自己增添一点理性色彩。”

13、口语交际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2)快速言语编码能力
(3)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的能力
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
其次,语调语速要顾及说话内容场合。
(4)注意能力
(5)理解能力
(6)品评能力

14、成功的口语交际对言语行为的各种构成要素有哪些要求?
(1)语用策略
对发话者而言,语用策略就是考虑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的使听话者理解他的语用意图,并在听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对听话者而言,语用策略最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关联性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2)语境
成功的口语交际要求首先能有意识的对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判断;其次,在判断的基础上对语境或去适应或去利用或去改造。
(3)口语交际的规则
成功的口语交际要求遵守两类语用基本准则: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5、我国口语交际教学中还存在哪些弊端,请谈谈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存在问题: 一、将口语交际能力等同于听话说话训练。
二、口语交际脱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三、口语交际变成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
四、过多强调口语交际知识的传授。五、拘泥教程预设,教学不能灵活应变。
应对措施:一、努力体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度重视学生在口语评价中的参与意识  
(一)激情,营造快乐和谐气氛,使学生“敢说”。
(二)示范,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乐说”。 
(三)评价,小组合作,使学生“愿说”。

16、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应抓住哪几个环节?
(1)合作策划研究主题
   (2)合作制定研究计划
   (3)合作搜索相关资料
   (4)合作分析、核查问题
   (5)合作写出研究报告
   (6)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一定能解决什么重大的问题,或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但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比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收获。
17、“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哪些挑战?对语文老师有什么样的要求?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语文老师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走出来,传统型的语文老师无论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都不能适应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呼唤语文老师角色与职位的重新定位,呼唤新型语文教师。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学习内容和情境的拓展与更新,它不仅要求针对教师的教学环境来设计、组织管理全班的教学,而且要善于以“社会(社区)为课堂”,以“校园为课堂”,以“家庭为课堂”,甚至以“大自然为课堂”来策划、设计、组织教学。善于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应是一个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情境的引路人。
18、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其主要区别在于:
⑴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
⑵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⑶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19、“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2)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
(3)它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不是“纯粹”的理性学习。
(4)它是一种自主的文化生活,而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
(5)它是一种过程性的、非线性的语文实践,而不是结论式的、直线式的知识掌握。
20、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1)、综合性
其综合性目标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方法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教学途径,就是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实践性
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实践是第一位的。综合性学习要: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也就不难理解了。
    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3)、自主性
是否可以说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21、谈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性。P288
(1)直觉思维能是创造性思维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忽略直觉思维的培养,将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2)直觉思维在本质上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在瞬间作出快速判断,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实践经验愈丰富,各种知识和各种关系模式积累愈完备,直觉判断也就愈正确。
(3)直觉思维需要从小培养,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老师则在这方面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
22、如何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从启发性原则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颖处生疑,引发积极的思考,以求自悟、自得。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朵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
    第三,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种思维基本形式紧密结合,不可忽视直觉思维的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思维类型采用能与其各自心理加工方式相适应的不同教学策略与不同的教学方式。
23、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1)展开“幻想”的翅膀
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2)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3)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性是建筑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
24、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与传统评价方式有着哪几方面的区别?
一是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点,尽可能全面真实的反映课程的全貌。
三是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意多样化和灵活性。
四是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i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5、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所谓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25、谈谈课程标准中的几个主要的评价思想。
  ①.评价的目的上: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为主体)
  ②.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③.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全面的课程评价手段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来配合。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除了考试测验以外,还用到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察、个人经历记录、档案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有量的测量与分析,也有质的研究方法。
  ④.评价主体: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重点是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考察,还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在记录中看到自己学习成长的痕迹,也能在师、生的“教”与“学”中对课程进行重新诊断、比较、修订、完善,调整教与学。作为教学双方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理应都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27、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落实多元化评价这一新理念?
(1)多元化评价的概念:90年代以来的多元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以提供教学改进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
(2)多元化评价包括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3)落实多元化评价这一新理念要做到:
1、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更加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
3、不以“一把尺子”(即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评价时,应侧重对学生以下几方面因素进行考核 
       1.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及技能;
       2.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创新能力;
       3.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他人交流合作时具有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5.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状况。
28、在语文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以落实在哪些方面?P339
A、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B、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C、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D、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E、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9、结合我国新课程的要求,谈谈今天的语文教师角色应该有怎样的转换?
  (1)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2)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3)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助的合作者。
(4)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30、传统课堂环境与新课程课堂环境的区别主要有哪些方面?
(1)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来看
(2)从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来看
(3)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
(4)从学生的学习状态
(5)从学生的学习反应来看
(6)从学习活动的内容来看
(7)从信息传递来看
31、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3)怎样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
(4)怎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的需要,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2、校本课程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各有优缺点,会在不同的时期因不同的需要而受到重视。
第三,第三,各国总是在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和生长点,两种策略之间出现互补和融合的趋势。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训是: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虽然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外部诱因与动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及教师的意愿与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沦为一种变革的口号,难以在学校扎根。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过度窄化,忽略这一过程对于教育实效、办学特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准备不充分,特别是通过行政手段“一刀切”的做法,不但超越许多学校的资源条件、教师意愿等实际可能,也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本义相违背。
32、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
问题:是:
一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
二课外阅读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三课外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
措施是:
1、激发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会热爱阅读;相反,如果课外阅读没有兴趣的参与,那它必然会成为一种乏味的、令人厌倦的、低效的活动。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召开读书交流会、故事会等,还可以对读书达到一定量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
2、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内容。中学生受年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限制,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选择课外读物上,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选择合适的书籍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向他们推荐一些好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3、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要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4:17 , Processed in 0.1200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