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7:4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在哪里作者:七槐子
                     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在哪里
    文摘之一(摘自拙作《关于〈论语〉学习蓝本的四根羽毛》):
  打扫战场也是很重要的。试想,你是个前去打扫战场的战士,你看什么、选什么、拾什么、得什么,为了什么而眼睛发亮、欢呼雀跃呢?——这些我都回答不出来。但这样思考问题,给予我一条启示:以往那些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几乎都不大符合战士打扫战场的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
    文摘之二(摘自黄耀红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笔者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以前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后练习设计总是烦琐而无序。像吴伯箫先生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后面就配有9道练习题,有这么多练习雄踞文尾,要语文老师轻轻松松地实现精讲恐怕会有些捉襟见肘。这么多的练习和不厌其烦的阅读提示要把我们引向哪里?无非要我们朝着同一目标迈进,直至达成对课文的同一种理解。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解答了编者提出的种种问题,但对《记一辆纺车》本身不会留下多深的印象。也就是说,我们亲近了编者,而远离了作者。
-------------------------------------
                                           (一)
    以陆地野战论,有攻坚战、追击战、伏击战、遭遇战等等,水战与陆战的协和古时候就有,现代战争发展成海陆空立体交叉的混合态势,情况复杂,战术丰满诡奇。但是,总会有一个主战场,即如赤壁鏖兵乃是火烧曹军战船、中途岛决战乃是击毁日军4艘航母。
    那么,语文课的主战场在哪里呢?以阅读教学论,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本着科学的态度,我看先要依照教学目的、阅读类别,比较合理地确定某次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课堂学习的那些“课文”,粗略而言,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从课文中提取某些语文知识要点,这是主要目的。比如提取写作方面的规则、方法,吸收创作经验。
    第二类,从课文中筛选信息,借以训练信息筛选与处理的基本方法、积累习惯经验,这是主要目的。比如学习一些论说类文章(具有较大的文化科学知识含量)。
    第三类,凭借课文学习历练鉴赏、探究的基本方法,这是主要目的;同时吸收经典作品的语言营养,丰富文学欣赏的愉悦感。比如某些文学鉴赏课。
    第四类,从课文中学习语言,吸收和积淀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如学习相当比例的古典作品、一部分现代本土经典名作等,含英咀华,涵泳积累。
   这四类课文的处理办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1.第一类和第二类,主要由教师在课上指示基本路径,安排演练项目,带着学生采用略读与细读相结合的方式,经过探究、分析、归纳、验证,达到粗知要领、学会操作的不敌。其要义乃是帮助学生自己建构习惯的知识框架,以及使用具体可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阅读课,一般理性思维活动较多,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自行探究,以期独立完成演练项目。
2.第三类课文,需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学生充分地独立阅读,有所愤悱;教师给予指导,也可以调动群体力量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继而再次进入高一层次的独立阅读,巩固和扩展研习收获。
3.第四类课文,一般难度较大,需要教师主要在课上带领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咀嚼文字,积累而至于积淀,获取阅读实效,并获得欣赏的愉悦感。
目前的问题,首先来自于教科书。其编者几乎没有上述区分学习目的、划分课文类型、提供可行途径的意识,几乎目中仅仅有一种“课文”、一种学习模式、一种练习套路,这个单元和那个单元,这一课与那一课模样差不多。于是乎教师也全然按照一个模样去进行教学设计,所失大矣。
                                          (二)
如是分辨,其实还未能深度触及“主战场”的方位问题。不免要深说几句,分解如下。
第一,先审视所谓四类课文。前两类,非主战场也。它们就如同水上飞机,暂且屈居阅读之海,实质上可归属于“作文教学”。你看,从第一类课文里提取出来的那些知识要点基本成分不就是“写作要领”“作文技巧”之类吗?依据第二类课文提取并处理信息,最后不还是需要落实在笔头上吗?学第三类课文,大半工作也要归于咀嚼语言、涵泳内容,这与学第四类课文很接近。——于是,重中之重,战场中的主战场,主要就是学习经典文本,涵泳和积淀语言。
第二,再追究以往的误区。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之初,那套全国统编教材基本上围绕作文常识安排阅读重点,我这里所说的第一类课文几乎占据全部课文总数的七八成以上。那些教训不必多说了。这10来年中使用的主流教材,不好一概而论,但您可以自己仔细统计一下:第一类、第二类课文所占比例究竟是几成。
编辑汉语文教科书,不以语言学习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和依据,而采取依照“人文精神”(即文革前的政治标杆)来选取和组织单元、篇目、训练要点的思路,匪夷所思也。注定走向反面,极大削弱减损了汉语文学科的专业内涵,因而这是一次倒退?让时间去淘洗,让实践去检验吧。
核心问题是,我们的主战场归宿无着。着落还是有的,那便是将四类课文抛入同一个教学鼎镬中,任意随意地暴火大煮。时间,最宝贵的青春,教师和学生的,就这么热烈地蒸发着,焦灼着,无奈着,浪费着。这也包括一些很有名气的名士名师的名课,看得人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第三,还要探究许多细节问题。第四类课文,它几乎还有没争得自己的命名权,不被承认。难道还有的经典课文,就仅仅管文字,而不管文学、不管人文精神、不管写作风采?此类责问我若干次听到过。比如,有一位初中教师执教《岳阳楼记》,展示出来的这一节课,大部分时间诵读,读得酣畅淋漓、回肠荡气,学习氛围非常之好。课后,便听到讨伐之声,为此我在网上发表了不少研讨的文字(闲了调过来)。事后冷静反思,事出有因,关键还是淡漠了“目标”与“类”的概念,以为凡是文言文、凡是经典文字、凡是印刷在教科书里的课文文字,都必须如何如何,否则便如何如何。这就是教科书的严重误导所致。
                                
                                       (三)
追究到这一层,似乎退回到20世纪初期国文教科书的创建思路,即选择历代名家名篇精读,所用的基本方法乃是诵读、讲解、评点批注等。这算返璞归真吗?问题还不这样简单。
汉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战场有三个:学会说普通话和识记3000多个常用汉字、学会写常用文体的文章(现在只要求写白话文)、学会阅读一般的书籍和文章(含浅近文言作品)。普通话问题比较好解决,剩下的便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或者说成识字、写字与作文、读书,形成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区域,形象地比喻成三个主战场。至于阅读教学的主战场,乃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从属于局部战役。
在12年的基础教育长途之上,语文学习方面,阅读教学与其他区域的教学,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我主张采取“分”的思路,将各个区域、各个侧面的区别率先区分出来,尔后再考虑对它们加以整合,组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
立足于阅读教学,能不能先如此区分——
1.识字,需要阅读语料,但先把直接服务于识字教学的“阅读”剥离出来。鉴于汉语文学习的特殊要求,所谓识字,包含白话识字与文言识字两个部分、两个教学阶段。
也就是说,小学首要的教学任务是牢固地识记白话文本里常用的3000多个汉字,尽量提前做完、做实、做好这件大事,其他则大多属于次要任务,或者说是从属性质的任务,比如写字乃是从属于识字和作文的,它可以往后推一推,即逐渐加快进度,渐渐融化到作文之中。
小学和初中首要的教学任务,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文言识字,即通过阅读文言作品,识记常用常见的文言词语之义项。此举的教学效益,第一能施惠于培养文言阅读能力,抑或说这是文言阅读的基础;第二能施惠于有效提升白话作品的阅读能力,因为艰深一些的白话著述,其中文言色彩相对浓郁,不懂一点文言常常捉襟见肘,难以读通。
目前教学探索举步维艰,原因并不深奥:小学并没有把首要的教学要务(识字)做好,3000多个常用汉字一直推延到初中二三年级才勉强做完;而小学至初中,文言识字几乎还是教学空白!9年,大约接近或者超过2000课时,连识字这个最基本最基础的要务都没有做实做好,其他还能侈谈啥子?
2.作文,需要阅读语料,但先把直接服务于作文的语料剥离出来。作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规律,应该按照其规律创建教学体系。(此略,容日后仔细分辨。)目前的问题是,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缠绕在一起,而往往一律强加给阅读教学来承担,提取所谓“文章作法”,——这个传统差不多延续了100年。
简言之,(1)作文起步过早;(2)作文要求过急且高;(3)文章作法的牵引力弱,而又死求不已,丧失了开启源头活水的心理驱动力;(4)作文与阅读的关系处理不当。如此种种,都遏制了作文教学的活力甚至是生命力,其直接的恶果之一,便是搅扰得阅读教学非驴非马、顾此失彼。所以我提出,先要“剥离”,尔后再求整合。
3.文学欣赏(鉴赏),需要阅读语料,且这是阅读教学分内的事情,但先把直接服务于文学欣赏的语料剥离出来,针对教学特性加以集中研究和处理。
——然后,咱们仔细看一看,阅读教学的主战场上,还剩下哪几座等待攻打的城池、哪几条等待摧毁的航母呢?从联系的观点来说明,我扼要陈述:
(1)       充足而适宜的白话语料,专供白话识字使用,安排在小学;
(2)       充足而适宜的文言语料,专供文言识字使用,安排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使用(《少年读〈论语〉》的主要教学功能应该划入此类);
(3)       充足而适宜的专供积淀语言、分辨文理的语料,安排在小学特别是初中使用。
(4)       充足而适宜的专供文学鉴赏使用的语料,安排在初中特别是高中享有,涉及现代白话作品、古代白话作品和古代文言作品。
(5)       充足而适宜的专供文化论著研读使用的语料,主要安排在高中。
    如此的一种战略思路,应该比现在这样的“大锅烩”好。各个学段,阅读教学总共有多少项任务,其中主战场在哪里,分战场在哪里,主次便容易区分,教学重点便容易把握,不再像这多年,也不知道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教学的主航道究竟是什么,兼顾什么,几乎全然懵懵懂懂,又满满当当,不知所之且不知所终也。
                                          (四)
说到这一层,似乎还是忽略了许多教学中应该有的关联和细节。
具体到一个教学班,其教学细节很是微妙,再清晰的课程标准、教材体系、考试指南,都很难使一线教学变得全部如数理化那般整齐划一。语文教师往往具有最大的自控余地,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调整和补偿,游击战的味道比较浓一些吧。再差的语文教科书,再好的语文教科书,不同的教师使用,也能够出现全然不同的教学实效。这个事实,延续多年了。一切似乎主要取决于执教者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然而,假如语文教师这个群体在数十年之中整体不占优势,凭借个人能量不足以矫正课程与教材及其他方面的不利趋向,教学的整体剧烈滑坡也就再所难免了。这是题外话,不多说。
从宏观角度看,我以为最大的误解、误区之一,乃是曲解了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叶老强调,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例子,很容易联想到例题。那就可着劲儿解析课文这个“例题”吧!分析之风不止,这与曲解例子说,关涉深矣。我的看法是:叶老所云没错。根据:母语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自学。自行学习领悟,参透母语奥妙,这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幼儿学语便是明证。为什么上了学堂,母语反倒学不好了?——最关键的原因,乃是我们抛弃了、至少是极大忽略了自学这个法宝。
但是,教学要讲求效率、效益。划分出国文学科,为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所以习得就显得不够不足了,课程、教材、教师引领孩童们去“学得”。在这个背景下,叶老苦于以往国文教学的懵懂、混沌之弊病,提出用科学化的思路开创教学新貌,其“例子说”,即落实新论的一个措施。核心处,我认为叶老此说的内涵是:教师带着学生做一做,交给方法,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走路、奔跑和跳跃。亦即我举其一,你反其三,独力接着大量历练实践。在这个我教你一、你练其三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例子”的表率和引领作用。
叶老这个思想,与中国古代的精读博览的思想、虚心涵泳的思想、切忌省察的思想等等,我看还是一脉相承的。自学,或者称自主学习、自行体悟、养成习惯、形成语感,这是母语教学的指南。拿打仗作比喻,仗要兵卒自己去打,指挥员有时可以身先士卒,但不能代替他们建功立业,否则累死你也赢不了。最高妙的指挥员,也许还善于委派战士们自行出击、决断、获胜,取得实战经验。
如是观之,所谓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在哪里的问题,出现新的探究空间:无所谓课上、课下,无所谓将军、士兵,甚至无所谓主战场与分战场,正规战与游击战协和,海陆空战协作,群体与单兵协同,全民皆兵,处处为营,打一场有声有色的人民战争,乃至于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乘境界。
这样的教学案例,这几个月看到了几个。这样的战略思想及其实施,这几年看到了几批。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在哪里?需要从这些田野的耕作中去发现,去提炼,去发展。
似乎有一条警语遥远地传来:面前并没有敌人的战场是最危险的战场。
                                                              2009/6/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2:04 , Processed in 0.0755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