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写作中的炼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9 19:5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散文写作中的炼意(《语文学习》1306“名家”)作者:《语文学习》
散文写作中的炼意
王彬彬

    散文是古老的文体。散文又是最保守的文体。所谓保守,是指其文体形式,自古至今,变化并不巨大。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而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除了文言变成了白话,其他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个中原因,姑且不论。这里只想说,古人关于散文应该如何写的谈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炼意”一说。按字典上的解释,“炼”的本意,是指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炼铁、炼钢、炼油、炼焦,就是通过“炼”而去除铁、钢、油、焦炭以外的物质。而作文中“炼意”的过程,就是一个深思、熟思的过程,就是通过深入、反复的思考这种“加热”手段,把那最深刻、最核心的意思提炼出来。
    动笔前的构思过程,当然并不总是相同。有时候,一瞬间就把问题看清楚、想透彻了,一伸手就把那最深刻、最核心的意思捕捉到了。但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被某种事情感动了,想写一篇文章表达心中的感动,但是,我们的内心是纷乱的,有多种意思同时出现在我们心中,它们都在向我们微笑,都在向我们招手,都在渴望被表达。如果在这些纷乱思想的驱使下率尔操觚,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能在意旨上杂、浅、直。
    所谓“杂”,就是文章没有一个中心的思想。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把文章读完了,毎句话都读懂了,每件事都弄明白了,但就是不知道文章总体上要表达什么意思。作者一会这样说,一会又那样说。文章没有统一的思想,也没有统一的情感基调。对笔下的人事,有时是同情的,有时又是憎恶的。这样的文章,是没有力量的。既没有思想的力量,也没有情感的力量。不能在思想上触动人,也不能在情感上感染人。作者没有把事情想清楚就动笔,把那些向他微笑、向他招手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就会出现意旨的杂乱。
    也许有人会说,有的事情本来就是想不清楚的,而我作文的目的,就是要表达心中的困惑和迷茫。表达困惑和迷茫,与“炼意”并不矛盾。所谓“炼意”,并不是说一定要“炼”出一个对事物的明确认识和理解。困惑和迷茫,也是可“炼”之“意”。一篇文章,能真挚、深切地表达作者面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时的困惑、迷茫,同样是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好文章。而如果忽而困惑忽而又明白,忽而迷茫忽而又清醒,那就让读者不知道您到底要说什么了。
    所谓“浅”,就是文章表达的,是那种习见的观念,是那种大家早已懂得的道理,换言之,就是没有多少新意。也许作者会说,我写文章时心里很感动呀,我想把内心的感动传达给读者,让读者也一起感动。自己感动却不能令读者感动,常常是因为作者并没有写出让自己感动的真正原因。自己确实感动了,但动笔前并没有深入思考自己为何感动,只是习惯性地用一种常见的理由解释自己的感动,就会造成意旨的浅俗。意旨浅俗的文章,当然不能让读者感动。
    所谓“直”,就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没有任何回旋,没有丝毫曲折,从开头到结尾,意思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的文章,也缺乏让人回味的魅力。文章的意思,必定要有些回旋,有些曲折,有些起伏,有些跌宕,才算是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也许有人会说,一篇千字短文,也要有回旋和曲折、起伏和跌宕吗?殊不知,这样的要求,本来就是针对短文而言的。一篇很长的文章,自然会有回旋和曲折、起伏和跌宕,不然怎么能够写得很长?所以,对于长文来说,这一点本不成问题。强调越是短文越要有点回旋和曲折、起伏和跌宕,也并非说要刻意地为回旋而回旋,为曲折而曲折,为起伏而起伏,为跌宕而跌宕;而是说,我们作文时,要看到事情往往是复杂的。当我们写出了事情的复杂性时,文章自然就有了回旋和曲折、起伏和跌宕了。
    意旨的杂、浅、直是文章的大忌。避免的方法,就是炼意。在没有把事情想清楚之前,切勿动笔。当内心思绪纷乱时,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对那些纷乱的思绪进行审视、鉴别。审视、鉴别的过程,也就是剔除和挑选的过程。最终,所有比较起来是浮浅的、飘忽的、枝节性的意思都被淘汰,只留下那最深刻、最切实、最核心的意思。我们把这意思说清楚、说透彻了,文章就有了力量。也有这样的情形,即在我们深思、熟思后,当初那些纷乱的思想,统统被淘汰了,最终表达的,是一开始根本没有出现的意思。这是因为,那最真和最深的意思,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初出现的纷乱的意思下面,只有通过深思、熟思,把那些纷乱的思绪拨开,它才显现出来。找到了那最真和最深的意思,就在避免了意旨杂乱的同时,也避免了意旨的浅俗。文意的直陋,也同样要通过深思、熟思来避免。人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就是一般的道理,也常常是有条件的。通过深思、熟思,我们认识了某种道理,同时也看到了这道理的有条件性。我们在表达这道理的同时,也说出了这道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文章就曲折有致了。
    所谓“炼意”,并不神秘,无非是动笔前的深思、熟思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14 , Processed in 0.0687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