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的钟摆摆向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10:1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教学的钟摆摆向哪?
宋运来
一、“读”占鳌头为哪般?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中小学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写”“读占鳌头”,使“阅读”始终处于首席位置。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髓,一直备受重视和推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被当下的语文教师奉为教学的圭臬。典型,当推“聚沙成丘”与“布云” 说。然而,学生对语文课本中要诵读的也积累了不少啊,应该“下雨”了,可怎么还迟迟不“下雨”呢?想想其中原因,要么“布云”无目的:诵读积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意识到最终目的是运用;要么,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内容长久不用逐渐遗忘了。
   如果说以“阅读”为本位的语文课堂,是高效语文的不二法门,为何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说话”与“写文章”表现得如此糟糕?长期以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难道是“读”的认识不到位?是“读”得效果还不够好?非也。
二、“表达”之风从哪来?
一个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体现其语文素养高低的外显标志,最终看他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写作。简单讲,就是看他会不会善于语言“表达”。然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不是阅读能力不过关,而是他的“表达”能力不过关。这与我国语文课程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阅读”为重心,把主要时间花费在阅读上,强化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教化功能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相关性。吴忠豪先生尖锐地指出: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刻上深深的文学课烙印,并且深陷其中,背离了语言课教学模式。吴教授所指的语言课教学,主要是指掌握语言知识和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促进其语言的学习和言语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语文课由过去的教师分析式讲解,到现在的学生满堂读,一方面是受“苏联文学课的讲解模式”影响,二是对传统母语学习遗产的生吞活剥。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了。

三、阅读教学的钟摆摆向哪?  
起到引风向标作用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所呈现的17节课,增强了读写意识。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执教者,准确地揣摩编者的意图,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意图,并在编者与作者的融合中,寻找读写结合“点”,选择练笔内容,明确练笔目标,引领学生在“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联系中,把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做到读中学习,写中模仿;读中体会,写中消化;读中领悟,写中体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早在2008年,周一贯先生敏锐地指出了,“要关注课文怎么说”的这个言语表达形式。2009年,高林生先生从语文的特性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吴忠豪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文中,则从语文“课程形态、课程取向、课程教材编制”等方面剖析了中外母语教学的课程改革,指出,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不能走出困境的关键问题,要从课程论方面寻找原因所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以阅读为核心”组织教学,听、说、写等语文课程目标,附着于阅读教学,且不成体系。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为主线,听说写教学须见缝插针,其轻重取舍须服从阅读主线的需要,在超强势的阅读教学面前,听说写教学很容易遭边缘化。2010年11月,在南昌的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课上,薛法根先生执教的三年级《哪咤闹海》,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堂言语实践案例 。在进行练习朗读疏通课文后,薛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以“概述、讲述、转述”为内容的言说练习。
在“概述”板块教学中,学生在薛老师充满期待的目光中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全文大意,轻轻松松把“三句话变成了一句话”。在此基础上,薛老师又交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把这3个问题思考清楚了,一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大致框架也就成形了。在“讲述”环节中,薛老师又教孩子把一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说成3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就大喝一声……”“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于是,就笑着说……”“夜叉一听,便……”你看,人物出场外形描述,人物对话描述,你来我往,多好的说话指导。薛老师在“转述” 板块中,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先让学生扮演“龙王”“哪吒”。这两个人物一个告状,另一个解释。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告得有理,解释得有据。在这样的情况下,薛老师又让学生说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自己学习的目的。“转述”环节既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习得了文中的语言,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要相信自己,要学会分辨是非。
当前,在“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还不能够改变的前提下,我们语文教师既要“注重阅读积累”,也要“加强语言表达”。矫枉过正的“阅读能力”培养要不得,而在教学中被边缘化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要回归它的语言学习常态中来。
                       

附:王菘舟《万里长城》课堂言语实践案例: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王老师抓住“成千上万”一词,展开教学。他提示学生闭眼想象,在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随着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于是,“成千上万”一词,在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中,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满头大汗地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老人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伟大了!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一群金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老外们无不伸出大拇指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叔叔,在家人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艰难地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激动地流着热泪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一位离开祖国大陆已经整整五十年的台湾老人,在他的亲友陪同下,坐着缆车登上了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老人欣慰地笑着说:“终于见到了咱们的长城,从此,我死而无憾。”……

解读:对“成千上万”一词的感悟,那是在抽取了无数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神态的血肉之后仅剩的意义的空壳。要赋予这个意义空壳以活的具象和热的情状,就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去感悟。还有比上面的教学过程更生动、更真切、更让人震撼的吗?有这样感悟的学生是幸福的。此例,没有把学生绑在“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让学生感受“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乐趣,这样的课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 抓住语意才能上出新意,上出新意才能富有实意,只有实意才能激发情意,充满情意的课必定是焕发诗意的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13 , Processed in 0.0827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