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微型小说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00:2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微型小说阅读     导入: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最短的小说,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说人情。似庭院的微型盆景,方寸中有格局、有境界、有天地。
小说的鉴赏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墙上的斑点》)和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叙事方式
①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线索、伏笔:
2.探究小说主题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
3.分析人物形象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把握场景的功能
场景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场景的5点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5.了解情节安排及表现手法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①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①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炮兽》一文的情节安排。 ②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③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④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活动,揭示其心理,表现其性格。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6.鉴赏小说结构艺术
对结构的分析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结构模式:① “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③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7.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①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②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
③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④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8. 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虚构了什么、怎样虚构以及为何要这样虚构,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
一、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 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1. 情节单纯、故事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种情绪、人物内心的一颤动,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没有故事,只有人物在一定场合的片段行动(特写镜头)。人物速写,勾勒灵魂,大都采用白描勾勒,寥寥几笔,传神写意,只是其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点,突出强调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2. 构思精妙。有时有头无尾,有时有尾无头,有时无头无尾,一般不平铺直叙,尺水兴波。 3. 技法灵活。突转、抑扬、巧合、误会、悬念、对比、象征、省略(空白)、双关、比喻、讽刺、幽默、夸张、变形、荒诞、蒙太奇。 4. 意蕴深远。以微观反映宏观,极具生活哲理。 二、发挥想象连缀情节
例一:下面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小小说。仔细看看,便可以看出其中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把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描述出来。
丈夫的账单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七天预付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女打字员共进一次晚餐(支出金额)
给妻子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人物关系:
丈夫         妻子、岳母      
(老板)     女打字员    中年女打字员
情节发展:
丈夫新招聘了一女打字员,与她的关系比较暧昧,既预付薪金,又献上鲜花,还共进晚餐。
此事被妻子知道后,掀起了轩然大波。丈夫为了赔罪,只好花一大笔钱给妻子买时装,给岳母买昂贵的大衣。
可妻子、岳母不肯善罢甘休,丈夫只好将年轻的女打字员辞退,另聘了一位中年妇女。
小小说是文艺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简约而不简单——用简洁的文字和笔法描述和揭示生活丰厚的内涵。美国的马克•吐温是世界上公认的写作小小说的高手之一,而《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则是马克•吐温小小说作品中的妙作之一。 这篇小说的诞生比较偶然而有趣。一次, 某报社请已成名的马克•吐温写一篇短篇小说。马克•吐温当即应允,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他将写一篇很短的小说,但报社应按长篇小说付给稿酬。因为在这篇短篇中“浓缩”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报社答应了这个条件(今天的报社和出版商,面对名人名家的“苛刻”要求,又何尝会不答应)。马克•吐温很快就把文稿送到了报社编辑部,即是这篇《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整篇小说果然短到只有一页,以“流水帐”的形式列举七个短句,每个短句独立成段,却写出一个情节完整、波澜起伏的故事,且透出意味深长的世相人情。 一个丈夫招聘了一个女打字员,提前付薪水,送花,共进晚餐,为此花费了一点小钱;随后,给夫人买衣服,给岳母买大衣,付了两大笔开支;再后,又登广告招聘中年女打字员。整篇故事粗看极像一页“流水帐”,但再细品一下丈夫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才恍然大悟作者以特有的幽默含蓄暗示的“剧情”:丈夫因与年轻女打字员亲密,以致后院失火,赶紧不惜“大笔开支”为夫人、岳母买衣服以平息她们的怒火,并主动(或不得不?)辞退年轻女打字员,重新招聘中年打字员。 你不能说丈夫“出轨”或“准出轨”,你能在文中找到证据吗?但你也不能不怀疑丈夫的清白,不然,他的夫人和岳母为什么那么怒气冲冲,而丈夫又为何表现得那么“乖”,更没法解释为什么又要招聘中年(还可能是不太漂亮的因而“电量”较低因而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女打字员——作者像是什么也没说,又像是说了很多,作者认为它是一部“浓缩”的长篇小说,也许并没有自夸。 例二:阅读下面的短篇小说《烛心》,回答问题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爱丽丝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很有礼貌的问:“夫人,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黄油、果酱之类的。不,不行!爱丽丝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我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1 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发挥合理想象,请给这篇小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2 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 3 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 4 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 5 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示例一】  “夫人,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爱丽丝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答案示例二】   小男孩露出失望的表情,依然很有礼貌的说: “夫人,抱歉,打搅了”。说完转身向黑漆漆的楼道走去。爱丽丝随手把门关上,就在门关上的瞬间,她听到“咕咚”一声,随之又传来孩子的“哎呀”声。 几天后,爱丽丝出门时遇到了头上缠着绷带的小男孩。小男孩主动与她打招呼问好。爱丽丝怎么都觉得有些不自在。 2 是第三自然段内容。 3 心理描写。 4 小薇和小男孩妈妈,小薇的性格特点是:处世冷漠,多疑,以致误解。小男孩的妈妈:热心肠,与人为善。 5 其变化过程是:猜疑、反感、拒绝、顿悟、惊服、愧疚。 三、调动情感体验、联系社会生活、多角度创新解读   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娶新娘的车  川端康成
这个村,只有一辆人力车。
看起来足有150斤重的一个大汉坐在车上,一个豆大的小个子家庭妇女摇摇晃晃地拉着车走。孩子们跟着那个滑稽的人力车,不离左右,:“喂,瘫子胜五郎!”“这不是蚂蚁拉着讨厌鬼么?”
主妇还有些难为情,悄悄地流过眼泪,但是习惯了之后就毫不在乎了。这主妇每天早晨和傍晚让丈夫坐在车上拉着他去温泉。丈夫是抬着本村山上伐的木材往山外运的半路上,从崖上跌下来,挫伤了腰。外伤不久就好了,但是腿站不起来。洗温泉能见好吧……但是到达山溪边上那个温泉总有一公里之远,因此,她从遥远的火车站所在地的街上买了这辆旧人力车回来。
因为碰上了山溪也快要干涸的炎热天气了吧。小学二年的女生晕倒在操场上了。必须带她去医生那里,这就需要门板啦,但是哪里也找不到门板。“这事好办极啦!”主妇赶到学校来这么说。“坐我的车去不就行了么?”“把那病女孩子放在车上之后,她居然开始小跑起来。纯洁的孩子们很受震动,再没有一个人笑她拉人力车了。后来孩子们有个什么事的时候,学校一定求她出一趟车。
因为温泉的疗效,她丈夫的疼痛止住了,但是挫伤的腿却永远也不能活动自如了。农活全靠这位主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就专门在家里编竹篮什么的。生活上有些帮助,但是主妇却必须干两个人的活,而且还得用车拉着他去温泉。
好不容易把姑娘抚养大,能干活了,可是又不能不嫁出去。女儿完完全全新嫁娘打扮,坐上人力车,她母亲亲自拉着车送去。村民们当然笑口大开。不过这次的笑和以前的笑不同。一丝一毫嘲笑的意思也没有,而是满怀祝贺之意的兴高采烈之笑。从此之后,结婚的人家总是求主妇帮忙,用她的人力车迎娶新娘。
人们为主妇那辆古老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
它的全部功能还不只娶新娘,有闹病的或受伤的孩子,全是用主妇那辆车往家送。
如今,他们都大了。有的年轻人就说:“大婶年纪老了不能动了时我就让她坐上我的车,带她去温泉,作为我们的回报。”
1)简析这篇小说中主妇的心理变化(5分)                                                                  
2)有人认为作品在人们为祝福那辆老旧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处结尾好,有人认为还是现在的结尾好。究竟哪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答案:(1)在别人的嘲笑、辱骂中,感到难为情、痛苦———在服侍丈夫、支撑家庭、帮人的过程中,感到充实———在别人的认可、敬佩、支持中,感到幸福、快乐。
(2)①认可前一说法的。这样结尾,一语点题,戛然而止,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 “主乐观地面对苦难的坚强意志、乐于助人精神的敬佩和赞颂。②认可现有结尾的。现有的结尾,含有人们对 “主妇”的感恩并懂得用自己的善行去回报的内容,使故事更为完整,凸显了美德善行所具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感化作用,主题更为鲜明、深刻。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金桂,你等等我!”  (新加坡)    张挥
“金桂,你等等我!你等等我!我不再欺负你了!”
    金桂没有停下来等他,只顾迈开小脚步往前跑。两条小辫子在后脑勺一下一下地弹跳着,像在远处跟他招手。小辫子跳啊跳地就隐没在通往水井的那条乡间的小路上了。他气得直想哭,把握在手里的一只椰叶蚱蜢扯个稀烂。
“金桂,你等等我!你等等我!我不会再骗你了!”
金桂没有停下来等他,只顾迈开脚步往前跑,一条马尾的发辫在后脑勺一下一下地弹跳着,像在远处跟他闹别扭。马尾发辫跳啊跳地就隐没在那辆红色的小轿车里了。小轿车绝尘而去之后,他气得把身旁的一个垃圾桶一脚给踢翻了。垃圾桶翻倒的时候,发出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咆哮。那一晚,他把一腔懊恼全倾倒在冷冷的街道上。
“金桂,你等等我!你等等我!我知道我错了!”
金桂没有停下来等他,只顾迈开脚步往前走。一头蓬松凌乱的头发在风中乱舞,像在远处对他倾诉她的苦楚。乱发在风中舞啊舞的就隐没在那道铁栅门外了。他站在铁栅门内痛苦地数着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就是一年,他一直在铁栅门内把手指头数了好几遍!
“金桂,你等等我!你等等我!你不能就这样地走了!”
   金桂终于停下了蹒跚的脚步,回过身来时已一头栽倒在他的怀里。他抚摸着金桂的一头白发凄苦地说:“                         。”
1)请你根据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补写一个结尾,(3分)                              
2)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构思特点。(6分)
1)“你终于肯停下脚步来等我了!你已原谅了我的这一生,是不?”
2)①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只用一句说话(男人表示后悔的话)与一句素描(有关女人的相貌)轮流出现四次表现时光与人物心态之变化。小说仅千字篇幅的故事不仅概括了男女主人公的一生,而且也概括了那个时代新加坡社会许多类似的家庭危机和社会危机,揭示了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人生悲喜剧。
②蒙太奇手法。小说犹如电影的四个组接镜头,既巧妙组接,又各有内涵,形象而含蓄地透示了社会与人生的变迁。
③一线串珠的手法。作者只抓住一个点切入,用"金桂,你等等我"一句话作为故事的线索,串起人物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答对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例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十八英里的惩罚  [西班牙〕杰森?班卡多
16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父亲说我可以开车载他到18英里之外的一个村庄,然后我开车去加油站加油。那时我刚刚学会开车,并且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操练,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把父亲送到那里,说好下午4点再来接他。把车放在加油站后,我去附近看电影了。然而,我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了,当最后一部影片结束时,我已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我想父亲如果知道我一直在看电影的话一定非常生气,他肯定不会再让我开车了。我决定告诉父亲这辆车的一些主要部件出了毛病,修理时他们花了太长的时间。 “对于你认为你必须对我撒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失望,杰森。”
原来父亲已经打电话问过加油站,得知我一直没有去取车,车也没有任何毛病。我无力‘地承认了我迟到的真正原因。
“我很生气,不是对你,而是对我自己。你看,我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其实是很失败的,如果这么多年你仍然感觉你必须对我说谎的话,我很失败。我现在要走回家去,并对我这些年做错的一些事情进行反思。”
“但是父亲,从这儿回家有整整18英里,天已经黑了,你不能走回去。”我的抗议、道歉都是徒劳的。父亲开始沿着尘土弥漫的道路行走。我迅速跳到车上并紧紧地跟着他,希望他可以发发善心停下来。我一路上都在祈祷和道歉,但是他根本不理睬我,继续沉默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整整18英里的行程,我一直跟着他。
这是我生命中最成功的一课。自此,我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有删改)
(1)请简析这篇小说中的心理变化。(5分)
(2)该小说中父亲采取的是惩罚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有人说父亲可以采用惩罚孩子(让孩子走回去)的方式进行教育,你更欣赏哪种方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  
(1)“我”的心理变化:兴奋(高兴)——惊诧、害怕(不安)——内疚、痛苦(或难过、后悔)——醒悟。“我毫不犹豫地答应”和沉浸在影片之中忘记时间,体现了“我”的兴奋;电影结束时,“我’’发现竞已迟到两个小时,决定说谎,反映“我”此时惊诧、害怕的心理;父亲以步行回家的方式惩罚自己,“我”一路跟随并道歉,可见“我”的内疚、痛苦;“我”最终感悟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说明“我”已彻底醒悟。(概括心理变化1分,结合小说分析4分。)
(2)示例一:我更欣赏父亲惩罚自己以教育儿子的方式。小说中的“我’’犯错后,父亲没有勃然大怒,严厉批评孩子,而是批评.自己,惩罚自己,这种出乎意料的教育方式不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带给孩子心灵的震撼,激起孩子对父母的爱,使孩子有内疚感,从而反思自己的错误,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我更欣赏父亲采用惩罚孩子走回去的方式进行教育。小说中的“我’’忘记时间并说谎,是缺乏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的表现,父亲让孩子自己走回家,就是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对这次错误的记忆更刻骨铭心,这种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惩罚教育跟赏识教育一样是很有必要的。(言之成理即可)         
    例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做起来  [意]卡尔维诺
有这样一个镇子,做什么事情都被禁止了。
现在,因为惟一未被禁止的就是尖脚猫游戏,所以镇上的臣民就经常聚在镇后边的草坪上,成天地玩尖脚猫游戏。
因为禁令被制订的时候总有恰当的原因,所以没有任何人觉得有理由抱怨,也没人觉得受不了。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官员们觉得再没有任何理由禁止臣民做这些事了,他们就派了传令官四处通知人们一切都开禁了。
传令官来到老百姓喜欢聚集的那些地方。
“好了,听好了,”他们宣布,“所有的都开禁了。”但人们还是玩尖脚猫游戏。
“明白吗?”传令官重申,“你们现在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了。”
“好的,”臣民们回答,“我们仍然玩尖脚猫游戏。”
那些传令官一再地提醒他们的臣民,他们又可以回到他们从前曾经从事的那些高尚而有用的职业中去了。但是老百姓都不愿听,他们继续玩尖脚猫游戏,一圈又一圈,甚至都不停下来喘口气。
看到他们如此,再说就是白费劲了,那些传令官就回去禀报上面。
“这很容易,”那些官员们说,“现在我们下令禁止玩尖脚猫游戏。”
人民就是在那时开始反抗的,杀了部分官员。
然后人民分秒必争地又回去玩尖脚猫游戏了。
(1)请根据小说《做起来》的情节,概括其主旨。(3)                                                            
(2)简要分析小说《做起来》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不同之处。(6)
  (1)《做起来》讲的是一个镇子除了准玩尖脚猫游戏外,其他什么都被官方禁止了,可是,一旦开禁,臣民们已养成了玩尖脚猫游戏的惯性,再禁止玩尖脚猫游戏,人民便起来反抗,胜利后,又分秒必争地玩尖脚猫游戏的故事(1)。禁令已将臣民的生活限制在一个尖脚猫游戏的狭窄范围,已经丧失了其他的生活能力和乐趣趋向。可怕的禁锢,造成盲目的狂热、荒诞的生存[或:绝对的独裁(权力)造成愚昧的顺从](2)
(2):卡尔维诺的《做起来》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不同之处是采用荒诞、寓言的(或:悖谬与怪诞、虚构)手法(1),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则采用写实的手法(1)。《做起来》一文将故事荒诞虚构成独裁已将臣民的生活限制在一个尖脚猫游戏的狭窄范围,独裁曾经构成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阻碍人们行动自由,而现在人们利用了语境“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这是官员们想让人们做超于尖脚猫游戏之外的其他事的意思表述)消解了这个命令的力量,做了包括杀了部分官员、继续做尖脚猫游戏等“任意想做的事”来抗衡现在的命令(2),把现实当中不可能的写成艺术的可能,体现出事物的非逻辑和超现实性(或:真实生活中不可能的现象,在艺术中却成了可能),传达出了深刻、丰富的内涵(2)     
     例七.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退刀记  [新加坡]希尼尔
  干了多年的店员,遇到的怪事可真不少。就说前些时候吧。一位老妇人来到了柜台前,硬说要把东西退回。
  “老太太,这把刀子你已经用了一个时期了,退不得的呀!”
  “可是--可是这种刀子太阴冷,用了令人厌恶心寒!”“哼哈,老太太,您看看,这类牌子与款式,市面上流行得很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以前被用来杀了不少人呢。”
  “不可能吧?这是最新设计的。”“有,有,杀了人……”
  “您看见了?”
  “哦,这--倒没有,我若看见了,我也没命了。”
  “那可别乱说,小心警察找你问话。”
  “但,我老伴,还有幼弟全家是被杀过的!”“全家!真的?报警了没有?”
  “没有!不可能的……凶手还歪曲了真相……”
  “哦--”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才好。老妇人看到我态度坚硬,没有意思接纳她的退货,也就怅然离开了。
  临走时,我想想,不可能吧!这么一把小刀子,杀不了这样多人的。我拉开喉咙问道:“老太太,是在哪儿发生的啊?”
  “南京。”“什么?南京街?”
  我蹲下,把那种款式的刀子从柜台里取出,研究了好一阵子,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刀锋较光亮了些吧!还有一排小小横行的字样:日本制造。
1)概括小说的主旨,并结合文本说说其构思上的独到之处。(5分)
2)日本侵华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那一段历史?(4分)
1)答:通过一位老妇人经过南京大屠杀事件,要求退还日本制造的刀子,表现出老妇人对侵略者的不满与痛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设计悬念:“这把刀子太阴冷,用了会令人厌恶、心寒!”“不过,以前被用来杀了不少的人呢。” 设悬,“日本制造”在最后解答上文中的悬念。双线交织:明线是买刀退刀,暗线是老妇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满与痛恨的感情。
2)答:日军侵华,南京30万名手无寸铁的同胞遭惨害--“老妇人”没有忘记,她也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她”的“老伴”和“幼弟全家”是那时被杀的。在“日本制造”的东西日益被世人使用的今天,在“南京大屠杀”不断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仍要关注“刀锋较光亮”的日本刀!年轻一代既不能对历史无知和漠视,又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历史,化仇恨为动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只有祖国富强了,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例八、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题目。
白菜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1)地主太太指责死去儿子的农妇在悲恸的时候还能喝下白菜汤,是心肠硬,不爱自己的儿子。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
2)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农妇“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这句话让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怎样实现的?(5分)
4)联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地主太太和农妇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4分)

1.①农妇很爱自己的儿子,从文中相关描写可看出独生子的死让她痛不欲生。动作描写:“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肖像描写:“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神态描写“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语言描写“我的…”。②农妇在独子死去的情况下喝白菜汤是对儿子别样的怀念,因为白菜汤和盐里都凝结了儿子的辛勤劳作。③同样是丧子同样是母亲,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不同,农妇没有什么可以放弃,甚至一点点加了盐的白菜汤她也只能和着眼泪吞下,通过两个地位、身份、处境悬殊的人的对比,更加强化了情感效果,写出了农妇的悲惨境遇和丧子之痛。(答对前两点分别给2分,其中第一点能答出几种描写中中任意两个方面,并从文中举出实例即可得2分。)
2.汤中的盐,显示了人物生存的力量。死者已矣,生者继续。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这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农妇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度与韧性。(答其他方面的人生感悟,能结合小说内容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本文通过记叙一农家寡妇死了儿子后还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白菜汤这件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穷困和苦难,立意深刻。(2分。如答“贫富悬殊”可给2分,答“母爱”或“对儿子的爱”给1分。)②小说主题主要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暗示出来的。(1分)农妇“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因为她贫穷,她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放弃,结尾她回答地主太太的话揭示了她喝白菜汤的真正原因是她不能“糟蹋”“加了盐”的白菜汤。小说通过对农妇的神态、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妇失去独子后内心的惨痛,充分表现了农妇赤贫的生活状态,凸显了小说的主题。(2分)
4.①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同样是丧子,同样是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并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地主太太悲痛之下可以放弃到郊外美丽的别墅度假,在她看来这是最大最应该的牺牲,最好的表达方式。而农妇竟能一调羹一调羹地喝着白菜汤,令地主太太十分吃惊。不能说地主太太就合适,农妇就不当。判断人的内心痛苦的程度不能用外部的行为做标准。地主太太拒绝到美丽的别墅不能表示她更痛苦,而农妇吞白菜汤,也不说明她“心肠硬”。意思对即可。(2分)②人可以放弃任何东西,但是不能放弃一切,不能放弃生存的本分。死者死已,生者继续。失去的已经失去,而得到的就应该珍惜,哪怕是一点点“盐”。坚强地选择活下去,珍惜现在。其它看法符合文意即可。(2分)
例九、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1-2题。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1.小说开头写“路灯昏黄”这一环境,有什么作用?(6分)
2.请你给这则小小说,写一则短评。(6分)
1.1)烘托女人醉生梦死的生活;
(2)推动情节发展(两人未能认清)。
2.德军践踏过的法国剩下来的东西不仅是废墟,还有被践踏的灵魂!医治战争的创伤不单是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医治那些堕落的灵魂。
例十.                      被谋杀的小天使
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有位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还有两个儿童在桥上垂钓。教授命令惠斯勒重画,给他的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几天后,惠斯勒交回了作业。这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两个孩子去掉,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
当天下午,修改过的图纸就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心里正高兴,突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1)谈谈“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中“固执”的理解。
(2)军校的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一句表达了惠斯勒怎样的思想感情?
(4)大画家惠斯勒年轻时在西点军校被认为是“差等生”,由此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才问题、教育问题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
(1)
执拗、执着。一方面,表现了教授的独裁,对学生个性的蔑视;另一方面,表现了惠斯勒对自己的桥梁设计理念的坚守以及对教授批评的不满。
(2)刻板、专制、缺少包容性。
(3)表达了惠斯勒对教授压制个性的不满;表现自己不得不改变设计风格的无奈。
(4)
①评价人才要不拘一格。
②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执着追求。
③教育应善于根据受教育者的特长加以引导,因材施教。
④教授站在军事教育的角度,衡量惠斯勒的桥梁设计,是西点军校的军事需要,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有利于培养军事化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从严治教。
⑤惠斯勒后来成为大画家,是因为他找到了可以表现自己艺术特长的场所,而在西点军校,他并不是优秀人才。因此,择业要谨慎。
从表达的角度看,个性化阅读不同于后面的作文。写作考查的是考生从词语的锤炼、布局谋篇到思想感情的表达等综合能力。而个性化阅读不讲究审题的准确,不讲究布局谋篇的精致;强调观点的个性提炼,强调语言的个性表达,强调思维的独特和逻辑性。
①观点并列
西点军校的教授因年轻的惠斯勒画军事桥梁时添加了两个小孩而恼羞成怒,认为惠斯勒是“差等生”,事实证明他成为了一个大画家。这表明评价人才要不拘一格。// 看来,教育者只有根据受教育者的特长加以引导,因材施教,才能使受教育者得以施展才华。// 再从惠斯勒的角度看,他之所以能成为大画家,一方面,是因为他认定了自己的绘画天分,另一方面,是为之绝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因此,受教育者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执着追求。
②正反对比
从惠斯勒的角度看,他之所以能成为大画家,一方面,是因为他认定了自己的绘画天分,另一方面,是他绝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能坚定目标并不懈追求。//  如果他按照教授的要求,压制自己的兴趣,压抑自己的个性,或许会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军事人才,但不会成为一个大画家。因此,受教育者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执着追求。
①归纳法
【事例】惠斯勒在西点军校被认为是差等生,而结果却成为了大画家。【分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并不意味着在其它方面做得不好,且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眼前的弱点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弱势。【观点】所以,我们应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评价人才要不拘一格。
【事例】去掉两个孩子,却为他们画上了两个坟头。【分析】虽然小天使被谋杀了,但惠斯勒的绘画才情和艺术追求并未被扼杀掉。在权威面前,惠斯勒虽然没有决然地说“不”,但他在内心默默坚守着自己对美、对艺术的追求。还有什么比这份坚守更能成就人的呢?正因为坚守,惠斯勒终成为大画家。【观点】生命中也许束缚太多、诱惑太多,我们若能默默坚守,执着前行,一定能成为出色的人才。
例十一.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试探究《桥边的老人》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作者将场景和人物设定为桥边和老人的妙处何在?
【参考答案】
此文的场景设定为远离战场的桥边,作用是:
1.浮桥营造的紧张感与老人缓慢平和的语调形成冲突,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
2.浮桥上的拥挤场面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对平民的冲击。
主人公设定为一个老人,作用是:
1老人留恋家园,更感故土难离;
2老人年老体弱,逃难时更显无助;
3老人孤苦无依,却还在惦记动物,更显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4可见,作品如此安排,目的不在关注英雄、正义,而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由此表达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本文通过叙述“我”在桥边与一位逃难老人的交谈,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阅读这篇小说,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战争的罪恶,也真正能够唤起大家对生命的怜爱,让我们共同呼唤爱与和平。
例十二.                   窗      [澳大利亚]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俩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如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未能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里,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窗”作为标题?
2.近窗人怎样描述窗外景物的?这并非故事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详写?用意何在?
3.当远窗的人最后搬到了近窗的病床,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你认为他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4.读完《窗》,你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     窗是故事发生的根源,没有这扇窗就没有这个故事;窗是矛盾的焦点,近窗人因窗而误死,远窗人因窗而生羡慕、嫉恨、莫名惊诧。
2.     近窗人把窗外景物描述得非常美丽、充满活力、生机。
一是表现近窗人心灵的美好,设法鼓励病友生活的勇气;二是为远窗人由羡慕而生嫉恨作铺垫。
3.     他先会惊愕,然后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内疚忏悔。
理由:他明白了死者讲窗外美景是为了鼓舞自己生活的勇气;他还不是完全泯灭了良知,初起嫉妒心时,他曾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所以有醒悟的基础。
4.     感动。近窗人病情危重,但仍满怀生活的信念,还想方设法以自己的信念去鼓励病友热爱生活。这种崇高的精神催人振作,使人震撼。
愤慨。近窗病人,又羡慕而生嫉妒,由嫉妒而想占有,终于恶化为罪恶之心,见死不救。对善心待己的人却以恶相报,理应遭天道谴责。
例十三.                   施主才应该感谢
主持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大师,深感目前用来教学的地方太狭小,不能满足各地前来求学者的要求,因此想谋求更大的场所。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诚拙大师提起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建一座较为宽敞的讲堂。
   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大师的手里,大师一边接钱,一边随口说道:“好罢,我接受。”
   梅津虽将一袋黄金交给了诚拙,但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了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字也没有得到。梅津不由得提示说:“大师,那只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
   诚拙依旧平谈地回答:“数字你已对我说过了。”
   梅津被大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诚拙大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
   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
   诚拙不由得板起面孔,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主才应该感谢!
    (1)为什么说“施主才应该感谢”呢?请分三点作答。 (6分)
(2)请根据阅读这则材料的启示,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慈善心? (3分)
【参考答案】
1.①能施舍说明自己有能力,须知自己有这份能力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对此应心存感激②有施舍的机会,其实是有了洁净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圆满自己生命的机会,应该懂得感激③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它可以帮助你收获愉悦和幸福,应该学会感恩。
2.①做慈善时,应该认识到是圆满自身的需要,不要以为别人亏欠自己的。②不要高高在上,而要平等对待接受捐赠的人,尊重对方的人格。③捐赠钱物的多少不是衡量慈善精神的标准,量力而为,诚心诚意才是最重要的。
例十四.                 免费   [美]雪莉·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                ”。
1.小说的结尾写“儿子”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哪几个很大的字?(不超过10字)(3分)
2.在商品经济的历史潮流中,“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着简单的金钱关系,面对母亲的做法,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写出你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 账已付清
(这四个字刻画出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和认知的变化,既反映了“儿子”的单纯和幼稚,也折射出“爱”在孩子情感变化中所造成的强烈震撼。还暗含:“母爱”这笔账是任何人都无法算清也是无法偿还的!)
2.对孩子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远比轻描淡写、不屑一顾甚或呵斥责骂效果要好得多。“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例十五.                   汽车司机  〔匈牙利〕厄尔凯尼
彼莱斯雷尼•尤若夫是个运输工人,他驾驶的车牌为“CO-75-14”的汽车停在一个角落的售报亭旁。
“我要一份《布达佩斯新闻报》。”
“对不起,售完了。”
“那么来一份昨天的也行。”
“昨天的也卖完了,不过我这儿碰巧有一张明天的报纸。”
“那上面刊登电影院的节目吗?”
“电影院每天放映的电影都登在上面。”
彼莱斯雷尼坐在车上翻阅起报纸来,不一会儿,他看到了一条放映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的预告——“金发姑娘的爱情”,别人也在夸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斯塔奇大街的“蓝色山洞”电影院放映,五点半开始。正巧,离开映还有一段时间,他继续往下翻报纸。他的眼睛一下子停在一条关于彼莱斯雷尼•尤若夫的报导上,上面写着,彼莱斯雷尼驾驶一辆车牌为CO-75-14的小轿车在斯塔奇大街上超速行驶,在离“蓝色山洞”电影院不远处与迎面开来的一辆卡车相撞,运输工人彼莱斯雷尼当场丧命。“竟然有这样的事!”彼莱斯雷尼自言自语道。他看看表,马上就到五点半了。他把报纸往口袋里一塞,开着车就走了……
1)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给它补写一个有意蕴的结尾。80字以内。(4分)
2)结合你补写的内容,谈谈整篇小说给你的启示。12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续写找线索:根据线索, “马上就到五点半了。他把报纸往口袋里一塞,开着车就走了”彼莱斯雷尼仍是“超速行驶”,导致丧命。如果要续写成避免了车祸,则要写成他中途突然想起报纸上的警示,猛然醒悟放慢车速,才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才与上文衔接,才能合理。
【附原小说结尾】汽车在斯塔奇大街上超速行驶,在离“蓝色山洞”电影院不远处与一辆卡车相撞。彼莱斯雷尼悲惨地死去了,他的口袋里还装着一份明天的报纸。
2.启示找角度:可从“命运与自身”、“偶然与必然”、“荒诞与现实”“听取忠告与一意孤行”等等方面获得启示。
来自文本又联系现实。如:人的命运,从表面上看,是命中注定的,实际上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得到启示)如果彼莱斯雷尼•尤若夫不超速行驶,也许车祸就不会发生。(来自文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遵守规则,从主观上避免不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联系现实)

其他短文阅读
15.所有的雨都会停(见2011届《新题型专项突破》)
16.拾荒者简·艾丽斯
17.优雅地颠覆
18.明天的树叶不会今天落
19.品酒
20.芥子
21.爱迪生选助手
22.半本心理学
23.乾隆借鉴英国大臣
24.南瓜和铁的较量
25.争蝶
26.蛀虫和《治虫学》

                                                                                                                               
         鉴赏感悟
《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这篇微型小说,空白多多,连支出金额都没写清楚,但就是这种有意的留白,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补充未表达的那部分空白.相反,如果通篇都用记叙的手法来叙说这位丈夫所作所为和事情经过,难免索然无味,效果将大打折扣.
作者在精简的文字之余,又很注意关键部分的保留.如对支出的金额,虽然未写明,但后面的标注又解释了金额的大小——收买,安抚夫人和岳母的"一大笔开支"就特别引人注目,由此也加强了文章的喜剧效果.又如首先与末行的内容看似相仿,只是末行的女打字员是"中年",一下把读者引回第二,三行.不难想象,那位女打字员一定很美丽,以致此后又发生若干事,使丈夫再花了两大笔开支.
没有背景,没有人物的动作,对话,情节也是大段大段的空白,正是这一系列空白,引领读者去完成这个丰满的故事:—个发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丑剧.
学会鉴赏微型小说

:鉴赏微型小说的任务之一,是认识环境,.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环境.环境是小说结构的重要元素,它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在微型小说中,场面以单一为主,场面的自然或社会内容大都简明扼要,不充分展开.它把生活事件浓缩在时空坐标的某一特定点上,进行点式反映.阅读鉴赏时,应从点到面,从小处看到大问题.
如《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小说虽然没有直接交代环境的文字,但账单项目暗示了人物的活动环境,一是公司,一是家庭.对此有了认识,读者便可进一步运用想像补充人物活动的情况:一方面在公司一度有出格行为,一方面受到家庭限制.

:梳理情节,也是鉴赏微型小说的任务之一.

如果说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那么情节则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情节,就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微型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虽然,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也有矛盾的前因后果,但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不一定像普通小说那样完整,也不一定像普通小说那样情节曲折.
如《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作品情节从账单中可想象得出,它很简单:主人公一度钟情于公司一位年青打字员,送花,共进晚餐;由于家庭有阻力,只好解聘这位打字员,另聘中年打字员;为了安抚夫人和岳母,花了一大笔开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故事,却让读者看到了个发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丑剧.在情节之外,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品味的地方.

:鉴赏微型小说,还要感知形象.
说到底,小说是"人的艺术",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微型小说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
"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微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的一次小小撞击.
如《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对人物的刻画,只是几项暗含在账单中的行动描写,写到主人公讨好年青打字员和安抚夫人与岳母的行动,但人物形象丰满,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分析主题,是鉴赏微型小说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或许正是因为篇幅短小,微型小说主题必须十分鲜明,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触及到生活的本质,迸发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的或感人的主题.所以阅读微型小说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环境,有时还必须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分析,概括出作品的主题.
如《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写的是一个家庭丑剧.读者透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可以把握作家创作的动机,分析,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暴露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不正常的婚姻爱情关系.

:最后,鉴赏微型小说,还要鉴赏它的写作技巧.
微型小说写得好,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尤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见长.所以阅读微型小说时,应该注意鉴赏其表现技巧.
如《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作品结尾处告诉读者小说主人公改聘了中年打字员,这个结尾,在情理之中,却又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很多思考,想象的空间.为什么要交代这一点呢 这样构思,无疑加重了作品的闹剧色彩.
总之,阅读微型小说,抓住其文体特征,以文体特征为突破口,是提高阅读微型小说的有效途径.
                                                        
                                                                  
                       马克·吐温( 1835 — 1910 ),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讽刺与幽默。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只有七句话,不到一百字,可谓短也。但是,它却是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据说,当年报社曾答应按长篇小说付稿酬。可见它的内涵是何等丰富。
  小说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全文的线索。账单中的第一笔支出竟是“招聘女打字员”,这也是后来一系列麻烦事的开始。丈夫提前一星期就给付了女打字员薪水,并且殷勤地给她送花,最后发展到了两人共进晚餐。这一页账单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聪明的读者一定会猜想到:这无疑是个漂亮的女打字员;这丈夫无疑是个好色之徒。这页账单的变化,说明了他们关系的发展变化;这页账单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紧接着账单的支出必然会转到“夫人”、“岳母”身上。因为丈夫的隐情败露,夫人、岳母探知到了丈夫的不轨行为。他为了平息家庭风波,保全面子,不得不拿出一大笔钱来处理这件事情。“给夫人买衣服”、“给岳母买大衣”,并且是“一大笔开支”。虽然支出了“一大笔”,事情并没有摆平。账单的最后一笔支出就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恰恰说明了夫人和岳母并没有原谅他,而是逼迫他辞退了年轻的女打字员。这些情节是读者根据原文、借助想象完成的。足见这篇小说高超的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文章没有正面描写一个人物,但人物的形象却能生动鲜明地活跃在读者面前:丈夫的好色与无奈、妻子的机敏与蛮横,都是暗含在行文之中,细心的读者稍一思考就会看出。
  这篇形式新颖、篇幅短小的小说,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并感染着读者。它选取的是丈夫账单中的一页,却由此可以窥测到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读者能从这一出平凡普遍的家庭闹剧中看到生活的本色与情感的本质,人性的原本状态通过这一页账单也表露得清晰无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26 , Processed in 0.7136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