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变革机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18: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变革机制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作者: 张连生



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到学校管理者言必称学校文化,从教育咨询公司学校文化策划业务火热到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管理著作的陆续出版,从不断发表的有关学校文化主题的论文到学校管理学著作中增加“学校文化”专门内容……这些足以证明,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从事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专家,还是奋战在学校管理实践一线的学校管理者都已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的提法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开始取代“校园文化”成为主流的提法。学校文化之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实践价值。

事实上,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人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校中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有人重视学校环境布置与设计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有人强调校园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也有人直接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校文化,“把组织文化的有关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就有了学校组织文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下述要素表现出来:学校历史、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校风、学风、学校的活动仪式(如开学和毕业典礼)、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学校绿化、学校办学思想、管理观念、员工的工作态度、士气、生活方式,等等。在所有这些要素中,有些是显性的,有明确的外在形式,如学校建筑、学校规章制度、学校绿化等;有些则是隐性的,无明显的外在形态,必须通过其他载体表现出来,如管理理念、员工士气、校风等”[1]。

从国际上对本问题的研究看,学校文化的提法更符合国际惯例。早在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Waller.W.)在其所著的《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书中就提出了“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一词。[2]

从对学校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众多的研究已经在学校文化的含义、学校文化的结构和学校文化的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共识。而对于学校文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则鲜有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因为,只有搞清楚“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才可能形成或者说建设学校文化,否则,所谓的学校文化则很可能沦为应对检查评估的纯粹“指标”和漂亮的说辞;只有搞清楚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成为更加自觉的管理活动。

文化问题本就是个复杂的问题,文化生成机制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依照文化哲学有关“文化生成机制”的研究成果,依照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基本逻辑,依照已经被实践证明具有优良学校文化的学校管理实践,笔者尝试将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概括为“观念——制度——行为——习惯——风气”的逻辑进程,这个逻辑进程在实践中可形象地表现为“无形——有形——无形”。

之所以将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概括为这个逻辑进程,是因为人的行为除了受“自然属性”支配之外,作为“社会性动物”、“目的性存在”和“理性的存在”,人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受“社会属性”支配。

一、学校文化生成与变革中的观念

观念是学校文化生成的“基因”,制度、行为、习惯和风气都是在这个基因的基础上生长的。人的行为、制度设计、习惯与风气的形成都无法摆脱观念的支配。

这里的“观念”,从根本上讲是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学校初创者的观念;这里的观念,是学校管理者对于人生、人类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的系统思考,是学校管理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这里的观念,最集中地表现为学校管理者的教育哲学和管理哲学,它是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取舍的依据。

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取舍依据的“观念”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会不会由此陷入“观念决定论”?在这里,文化哲学的“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这一研究视角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就我们的文化哲学的课题而言,对于文化的存在形态作关于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的区分,比关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更为重要……这一区分与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文化自身的理解,而且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的演进开启独特的地平线”。[3]同样地,这一比较与分析也为我们分析“学校管理者的观念”究竟从哪里而来提供了可信的分析框架。

所谓“自在的文化是指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感情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这些自在的文化因素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示范等方式而潜移默化融进每个人的生活血脉中,顽固地然而往往是自在自发地左右着人的行为……所谓自觉的文化则是指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它是通过“教育、理论、系统化的道德规范、有意树立的社会典范等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4]由此可见,尽管学校管理者的“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其因生活时代和地区影响而形成的“自在的文化”,但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应更加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正是学校管理者的“自觉的文化”,才会使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更加理性,更加接近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人性的追求。从宏观与微观的文化生成来看,“一般来说,文化的演进或进步离不开文化内在的动力机制。我们认为,正是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张力构成了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机制”[5]。

二、学校文化生成与变革中的制度

一般来说,制度与行为本不可分。因为,行为乃制度规范下的行为,制度乃为鼓励或约束行为发生而订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合称为“规范文化”[6]。

我们需对文化生成意义上的“制度”作广义的理解,它不仅指我们熟知的显性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也指隐性的、强制力较弱的习俗和舆论。简言之,凡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鼓励与约束的要素都可以被称为广义的制度。

具体到学校之中,学校章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岗位职责规定、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仪式规则属于显性制度;学校风气、学校心理氛围和学校舆论等则属于隐性制度。无论是显性制度还是隐性制度,制度的根本属性是对学校成员的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的“鼓励或约束”,换言之,学校制度的根本追求就是使学校提倡的“观念”得以在实践中、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上体现。在这里有必要对学校的制度的产生作出逻辑说明,简单地说,制度乃是观念的具体化。或者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与之匹配的制度。因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文化的提法才能够成立,因为,冷冰冰的制度背后存在着生动、鲜活的观念。

三、学校文化生成与变革中的行为

所谓“行为”是指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本质特征”,即实践活动。具体到学校,从实践活动的主体看,学校中的行为包括: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决策行为、沟通行为和交往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和交往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作为实践活动的上述行为具有明显的个体与集体双重属性,但作为学校组织一员的管理者、教师或学生,其行为的个体性或者说个性追求势必会因为组织利益受到程度不同的约束,因为,“文化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作用首先表现在,文化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进而还表现在,文化提供了特定时代公认的、普遍起制约作用的个体行为规范”[7]。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价值观除了在人的言谈和论述中表达出来,更多地是通过人的行为真实地表现出来”[8]。

四、学校文化生成与变革中的习惯与风气

对于学校组织而言,习惯、风气与行为密不可分,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9];风气是“社会上或集体中流行的爱好、习惯等”[10]。因此,风气与其说是习惯还不如说是“行为方式”;所谓的风气就是集体成员的习惯或行为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一贯的风尚和气度,是学校成员行动的“自然依据”。对一所学校而言,它的风气无外乎我们常说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对于学校集体而言,集体成员的行为习惯以及由此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风气,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风气就是空气。‘空气好’使一班青年朝夕浸染其中,无论上课不上课,考试不考试,学问都会好的。‘空气不好’,无论考试如何严格,校纪如何整饬,学问都不会好的”[11];因为,“如果说简单而独立的个人习惯力量是伟大的,而互相结合、联系及交融的集体习惯力量则更伟大。因为在这里有榜样的教诲,同伴的安慰,竞争的促进及荣誉的推动,在这里甚至连习惯的力量也达到了顶峰”[12]。

学校文化的生成总是在特定背景下进行的,或者说,学校文化必然会带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色彩。与此同时,作为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学校教育,在社会现实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不仅必然具有时代烙印,同时,学校文化更应该体现社会进步的方向。正因此,学校文化的变革是必然的。学校文化的变革同样遵循了“观念——制度——行为——习惯——风气”这一逻辑。

应该指出的是,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变革历程并不是“自然的过程”,因此,学校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与学校办学时间长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决定一所学校是否有独特学校文化的,是办学者特别是学校创办者对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独特性理解,即所谓的观念。



注释: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1-212.

[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4.

[3][4][5][6][7][8]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1、63、63、333、36、36.

[9][10]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57、276.

[11]林语堂.谁最会享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362.

[12]刘光前,张春悦.中外教育名文100篇[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7: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8:14 , Processed in 0.1123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