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文化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18:3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文化的力量

作者: 杨再隋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3年9期



杨再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语文教学探新》、《小学语文教育求索集》、《当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形态的文明成果和非物质形态的文明成果。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总和,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课外活动以及师生关系乃至校园环境,等等。


  一、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感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
  从纵向上它接纳历史文化的传承,从横向上它又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是狭隘的文化观。科学、道德、艺术是文化的三根支柱。科学求真,道德扬善,艺术审美,是真善美的统一。我国古代教育是讲“智、仁、勇”,西方哲学讲“认识力、意志力、审美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真善美的诠释。在新的时代下,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1. 学校文化是一种交互式的文化。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出了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在家庭、在社区、在学校,亲情之间,友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会结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彼此悄无声息而又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在相处交往中实现精神的交汇、心灵的共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相互倾听着流淌在心田里的那些细微而又甜蜜的声音,共同分享着、欣赏着在交往中彼此心里的酸与甜、苦与乐。
  2. 学校文化也是一种情境式的文化。师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定的情境中,目所视、耳所闻、手所触无不受到学校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扇窗户,每一级楼梯都在影响着过往的师生。教师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也必然影响着学生,甚至那些飘浮在走廊上空,弥漫在教室里的无声的信息都深深地浸润着师生的肌肤和灵魂,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又不知不觉地被影响着,特定的环境产生特别的力量,感染着、影响着每一个师生。
  3. 学校文化又是一种体验式的文化。学校文化不以抽象说教施教于人,也不以硬性灌输强加于人。几乎可以这样说,除了学科课程文化以外,学校其他方面的文化现象大都不需要学校师生刻意地深入思考,而更需要个体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有人说头脑可以制造确定性的知识,但只有当我们用心去体验时,才能真正进入生命的殿堂。在学校,学生不仅需要学到知识,也需要启迪,需要去倾听,去分辨肉眼看到的现象背后事物的本质。学校文化正是用无形的力量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从而唤醒沉睡的灵性,激活疲惫的悟性,激发生命的活力。
  当然,学校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育人文化。文化,是能融化人、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激励人的文化,是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读式文化”正是引导师生以读为手段,去认识社会、领悟人生、认识自我、健全自我的文化。“读式文化”是一种理解文化。人际之间需要理解,人和自然、社会需要沟通,唯其如此,才能协调,才能和谐。不仅如此,“读式文化”还是一种知意文化,是彼此赏识,互相欣赏的文化,是心灵沟通的文化,是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文化。“读式文化”必将发展成为增长智慧、培养健全人格的文化。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读式文化”就是培养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读式文化”在钟子期的故乡破土而出,成为一种颇具个性的文化现象,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下,人们习惯于在舒舒服服的惰性思维和惯性思维中生活着,试图寻求某种潜在的安全感。因此,我们呼唤学校文化,呼唤新鲜活泼、富有魅力、具有人性美的学校文化。
  二、学校文化要弘扬真善美的审美追求
  “读式文化”作为学校的文化,其特点在于紧扣学校生活中师生的一项主要活动,即“读”。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读课本,也读自然、读社会、读他人、读自己,使“读”成为师生认识外部物质世界和认识内心精神世界的工具和途径。这些年来,钟家村小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读式文化”已积淀为钟家村小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师操守,一种教育理想。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读式文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吸纳新思想,补充新养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1. 增加“读式文化”的人文含量。德国学者雅思贝尔斯说:“当古代文化被遗忘之时,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就是野蛮,犹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就会毫无方向的飘荡。”这里我们不谈文化的传承,而是要讲重视文化的价值,要强化、固化、深化文化的人文含量。许多当代的教育家都认为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个体的精神成长。教育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然,儿童的灵魂不是我们所能塑造的。因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取决于多种条件和他自身身心的特点。作为“读式文化”来讲,不要把这种文化简单归结为获取知识的手段,而应增加其人文含量,让“读式文化”人格化,引导学生作为“读式文化”的主体主动地去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和作者交流。我们读者和书本的关系、和生活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而不是我和他的关系。使读者和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忧愁,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古代有一个人读到“张良在博望坡袭击秦始皇的辇车时没有得手”这一情节时,他拍案而起,大声喊道:“惜乎!击中不中!”然后掩卷沉思,泪流满面。读要读出情,读出内心的激情,读者不是旁观者,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要身临其境,用沉浸式的、体验式的读和主人翁交朋友。现在学生光知道皮皮鲁、鲁西西、马小跳等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心中没有榜样,没有偶像,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许多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的伟大形象永载史册,永垂不朽,值得后世景仰。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是需要有榜样的,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式文化”要发掘、树立榜样,要让英雄模范的形象,活在孩子们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5 21:19 , Processed in 0.1776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