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开展教科研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一谈,我们县教研室组织教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县教研室已经在慢慢地转变工作方式,不再仅仅是引领老师们去教学、去钻研教材,而是把课题权力下移,教研重心下移,要基层单位的老师自觉地认识到教科研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教师教育智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的地方和地区已经用教育实践证明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本身就是教师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要研究,要开发,不学习怎么能行?难怪课程改革时提出“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课改这么多年,我相信大家应该有这种体会吧?今年,我们县教研室成立县级课题管理组织,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不言而喻,需要我们引领老师努力地去学习,去正确认识我们肩上承担的责任。客观承认,我们有些同志至今还对什么是课题研究,怎样做课题研究还有一些糊涂认识,我不得不为此说两句话,力争消除这个糊涂观念。 我们今天组织的课题研究,不是为了课题而课题,为了研究而研究,这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我们务必记住,大家看,县教研室成立课题管理组织,没有让大家去做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也没有让大家去做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实验,更没有让大家去做裴娣娜老师的主体性教育实验,我们要做自己的课题,这个课题不是县教研室的,也不应该是我们哪一个教研员的,更不能是你们基层哪一个学校或某一个单位提出来的,它应该是第一线老师自己需要解决的课堂问题或者是教育管理问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我们过去的课题都有一种怪味,具体说来: “功利味”——校长教师科研各为其“名” 各种论文评比活动多如牛毛,有些非正规机构也为收取论文评审费而组织论文参评。通过科研追求“品牌效应”、“面子工程”,有些校长把教育科研视为“打造学校品牌、树立学校形象”的契机。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为职称评定、考核加分获取资本,一旦功成名就、一本本“科研成果”也就束之高阁。 “投机味”——教育科研突出“唯上”性质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而有些学校和教师的科研往往缺乏唯实性,却带有突出的“唯上”投机性质。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的现象。拼凑、剽窃、请人代写的虚假论文也助长了教师浮华、慵懒、爱做表面文章的工作作风。这样的工作作风,怎么可能改变学校薄弱的现状呢? “务虚味”——陷入“假、大、空”怪圈 目前,有好些教育科研课题“华而不实”,陷入了“假、大、空”的怪圈。如:有校长争课题,不管课题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有教师不积极参与,对课题“隔海相望当看客”。一旦课题研究到期,无论其过程如何,结题报告总免不了“取得了预期目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之类的“专家鉴定”。由于评价异化,导致许多学校或教师只为结题而研究,长此下去,教育科研势必会失去研究价值。 “媚外味”——成果过分注重“理论包装” 我们冷静地审视一下教育科研,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科研成果过分注重“理论的包装”,被引述、被复述、被转述、被引进、被模仿的“西方”或“传统”的东西,牵强附会地罗列一些自己也不甚明白的理论,真正属于研究者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或见解少到近乎于零。一线教师反感把一些原来明白晓畅的教育行为方式说得神秘莫测。 “时髦味”——课题“灵感”来自“上面”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课题应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来。但有校长和教师在拟定教育科研课题或在考虑科研计划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最近上面有什么新的精神?”教育科研课题的“灵感”往往来自“上面”,甚至“赶时髦”。浑然不知,一切跟着风向转的教育科研都只是大街上招摇一时的“时装”而已。 “特色味”——“标新立异”中也有“伪劣” 人们往往有一种认识误区:不提“口号”,不提“模式”,就不叫教育科研“成果”。可是一旦形成论文、报告,“特色”便出来了,而且这种“特色”往往通过数字化短语来概括,如“三自”(自我教育、自学能力、自主发展)等。笔者绝不是一概否定这些“特色”、“口号”。事实上,有些教育模式确实来自科学的实践,而且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所有“标新立异”的旗帜中,也会存在“伪劣产品”。 “泛滥味”——课题“满天飞”教师疲于应付 教育科研是一项有系统讲科学的工作。从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到最终的课题验收,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几年来,由于受教育改革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都在想方设法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可结果又怎样呢?课题的“婆婆”太多、管理太乱。不但有教科所系列的规划课题,有教研系列的教学研究课题,而且还有各级教育学会、教师研训机构等组织的课题。课题“满天飞”让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部门或地区是否重复,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这些都不管,只是一味为了研究而研究,其结果就是教师到最后也不了解究竟什么是科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