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14:4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基于名师成功案例的分析
许 广 云
(江西师大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作为名师,他们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特征。包括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实践知识、突出的科研能力、崇高的教育信仰等等。名师成长的途径也是由于内外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名师 ; 特征; 影响因素; 分析



     在教师群体中,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而言的。相比之下,普通教师无论从教学智商、人格魅力、教学风格、教学情感投入、教育信念与信仰等等方面,都与名师相去甚远。毫无疑问,名师的影响力是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对名师的集体性特征以及成长途径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则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认同感,从而找准发展路径、规划职业生涯。

     一、理解名师——名师内涵之重新阐释

     “名师”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初见秦》中“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1] 此处“名师”一词是指雄师、著名的军队。后来“名师”一词被引申为著名的老师,例如,在《元曲选·百花亭》中就有“从小拜个名师”的记载。

     现当代学者专家对于“名师”概念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陈钧和程达先生指出:“广义地说,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言之,狭义名师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2]王涵平先生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成就显著、美名远扬,影响较大的优秀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3]周红对名师的界定为:“名师,可解释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的著名教师。”[4]曾晶指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5]陈万勇指出:“所谓名师者,非有沽名、虚名之谓也,有精神与学问立于学生心中之谓也。”[6]郑强生指出:“名师是指教师理念先进,教育行为规范,教学艺术高超,教育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社会肯定,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知名度的教师。”[6]王毓珣采用渐近的方法对“名师”的概念进行界定,他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7]卢杰认为,“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是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8]张静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大教育影响力并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无论是师德素养还是业务水平他们都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是对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教师群体。”王毓珣认为:“程达先生观点中的广义名师说将‘名师’与‘名人’或‘名士’化了等号,明显存在概念扩大化的问题。而狭义名师说又违背了概念界定的基本规律,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例如,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等本为种属关系,简单罗列显然违背形式逻辑学。名师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家与大师的合称。”[10]王涵平对名师内涵的界定比较合理,但他认为名师还应包含其他教育工作者,这又有将名师概念的外延扩大化的倾向。在周红女士的定义中有“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等短语,而这些短语语义相近,难免造成重复。曾晶女士认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显然与名师的评价制度相左,因为“名师”是由社会的正规组织或机构,尤其是权力部门认可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从一定的程序评出来的。郑先生对“名师”的界定同样含混不清,普通教师的教育行为难道就不规范,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就不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王毓珣则认为名师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师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遇到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甚至在历经坎坷之后才蜕变成为名师。“自然而然形成说”显然站不住脚。

     以上诸多有关“名师”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未曾提及学生。笔者认为,尽管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但最终还是学生成就了他们,换句话说是在他们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能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学生,得到学生的赞誉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名师。就一般意义而言,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老师。老师是因为学生而美丽,因为学生的存在而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命和职业理想,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是老师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换言之,,因为名师一定是在培养了大量的“名学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没有“名学生”作底,名师不可能诞生。

基于此,笔者在从多个角度权衡之后,认为“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如下: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具体而言,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如下几点:

    (一)名师首先是老师。成为老师,活跃在教学一线,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沃土,然后才可能成为名师。

    (二)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名师一定是培养了众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名学生”。

    (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知名度,是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名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因其突出的成就肯定会为众人所熟悉、称道。

    (四)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名师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为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毫无疑问,会得到包括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五)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名师通过自己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也就收获了社会对自己的赞誉。

    (六)具有很高的影响度。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向上的影响更大、更深远更能够成为同行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更能影响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取向。

(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普通教师除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再无建树,名师则不同,他们能够触类旁通、独树一帜,能够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特有的教学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取得成功。

     二、走近名师——名师集体性特征之分析

     笔者认为名师应具备如下集体性的特征:

    (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名师无一例外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影响了无数的人,并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影响是和名师个人的奋斗历程、突出的教学成就分不开的。名师于漪现在已是我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无数人竞相学习的榜样。

    (二)精湛的专业知识。精湛即精深之意。和普通教师群体相比,名师的专业知识更加的系统化、精确化和深度化。蔡元培、陶行知、叶澜、魏书生等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的某一个领域内出类拔萃,毫无疑问,精湛的专业知识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三)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基础。作为名师,像李吉林、窦桂梅、鲁洁等,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

    (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只能从教学一线来。名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思、对学生的研究、对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综合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名师李吉林毕生研究、探索和实践“情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情境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名师通过不断地尝试创立了“尝试教学理论”,可以说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五)突出的科研能力。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学创始人于永正,“情智教育”理论的建立者孙双金,曾分表过1600余篇文章的名师曹津源……如果没有突出的科研能力,试问他们又怎么能结出如此累累硕果。

    (六)显赫的教学业绩。与同行是工作成就相比名师的业绩可谓显著。名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深的学生、同行、家长和社会的拥戴才能成就名师之名。像名师徐特立、费孝通、霍懋征等等等等,他们都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七)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可以说,合作的意识的有无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否取得长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八)崇高的精神力量。崇高的精神力量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根据不同人理解名师角度的不同会有很多,如果能够把更多关于名师的特征胪列出来,那将会使得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更加的丰富和生动,再就是可以对那些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精神食粮。单独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我对名师的仰慕之情可谓由来已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 我们的教育才会进步的更快,才会更有活力,才能够造就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成为名师——名师成长途径之分析

    (一)广博的专业知识

    常言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滔滔不绝的水。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的学生。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名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文情怀,执着的科学精神。他们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例如,郑州铁路一中特级教师王振中就是这样的老师。“十年动乱”下放期间,他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细读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通读了《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等书。重上讲坛后,又背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庄子》等。他还从“古人文史哲不分家”得到启示,除继续自学语文学科中的精深知识外,还读了不少社会学、哲学、逻辑学方面的书,甚至还看起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质地理等专门书籍。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研读了《阅读学》《文章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史》以及不同国家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著。平时翻《参考消息》,看《小说月报》,自学第三门外语,从电视上看精彩的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很好的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说扎实的学识功底使得王振中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上纵横驰骋,成绩斐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又如何能去奢谈名师之名。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别以为读了几本教育学的书,谁就能如愿成为一个教育家,离开一线的教学实践经历,离开最能锻炼人、培养人的课堂实践,离开和学生们心与心的交流,根本不可能造就名师。北京教育学院分院语文特级教师张增甫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去上课,怎样去做班主任工作。于是他虚心向老师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他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1974年,他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在其所在的区进行巡回演讲,介绍自己初为人师,做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后来,张增甫老师更加注意多读书、多积累,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形式的教研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张老师的专业知识,使他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他能够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张增甫老师还很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高。他经常深入学校听课、和其他的老师研究教材,努力吧读书学到的理论、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张老师很崇尚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很欣赏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大三实”和“小三实”的主张。“大三实”即语文教学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原则;“小三实”即提倡“真实、朴实、扎实”的课风。张老师认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他认为所谓的“有准备”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去做刻意的准备,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习、积累、提高,使自己具备挑起更重的担子的能力。认真学习、多年的实践,使的张增甫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后来的他蜕变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三)崇高的教育信仰

     扬州教育学院的名师夏心军认为信仰是信念中的信念, 是教师对自己所崇尚的教育主张、思想的一种信服和尊崇。首先, 信仰“爱”, 这种爱的信仰包括教师自身的“自爱”, 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种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重、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 能引导名师们构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联系, 是一种教育魅力的展示。其次, 信仰理解。夏老师认为名师对自己所遇到的教育境遇总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对概念化的教育信仰往往都会用理解的教育思维解决,这对于那些刚入行或入行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不断地历练不断的学习的。[12]江西丰城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严剑琴说他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又属于亲人朋友,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了我们;它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严老师说:“我想,我的生命是属于学生的,因为我爱教书,爱学生,也正是学生给予了我不竭的动力,才让我这微不足道的生命闪出了光芒。”[13]20年的教育历程使得严老师坚信,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有不断进取和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不愧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才不会辜负党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四)不懈的追求与超越自我

      可以说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成功与他的不懈追求分不开。他的追求贯穿于求学与工作的各阶段,并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孙双金,1962 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读中学时,老师经常叫他帮着批改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些同学课后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也时常请教他,久而久之,他内心中就产生了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在他中学阶段不断得到强化且潜移默化到他的意识深处。另外,他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深感有学问、有威信的老师在他当时所生活的农村,受人尊敬。因此,他从小就非常崇敬与羡慕老师。也许是这种潜在的情感动机,加上当时困窘的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促使他于1979 年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师范。1981 年,孙双金从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丹师附小任教。在工作初期,他力求做一名“好教师”。当然,他对“好教师”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起初,他追求的目标是:当他每次上完公开课,凡是听课的人都满口称赞。后来,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他觉得作为一位好教师,光课上得好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他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一要爱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二要能上课,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 三要有思想,能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孙双金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为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即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始终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讲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现在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来看,他的目标基本上如其所愿了。[14]江西省武宁县新宁二小特级教师夏银秀说:“梦想,是你生活的航标;梦想,是你美好的憧憬;梦想,是你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长大要当一名教师,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用我的智慧去呵护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博览群书,为他们打开智慧的宝库。”[15]夏银秀老师的确是这样做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步的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超越最终成就了她的永恒。

    (五)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毛蓓蕾老师——全国首批德育特级教师认为,人民大众对人民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时时处处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从教师那里学文化,学知识,也学老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品质,学做人的道理。为此作为老师就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其中更要重视道德品质上的修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此可知,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身正”早已引起关注。教师的“身正”,涉及道德素养方面的诸多内容,其内涵和外延既广又深,毛蓓蕾老师以切身的感受,分别从政治学习、、道德情操和严于律己等方面谈及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体会。

     1、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

     毛蓓蕾老师说,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会涉及法律常识、土地法规和经济政策,若是老师对有关政策比较了解,就可用恰当的例子、浅近的语言来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一些政策界限。为此,毛老师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公布的法令、政策,并力求学懂理解。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一下子也把握不住,答不出来,她就对学生坦诚的说:“你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这很好 ,但是,你提出的问题我也不很清楚,我想用一点时间去查资料,向懂行的同志请教,然后再和你一起商讨,好吗?”可以说毛蓓蕾老师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尊重与理解的。若是作为老师不懂装懂,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政治观点和方针政策的问题作出含糊不清的、本末倒置的回答,就会造成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其后果将是严重的。所以,教师多学一些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非常必要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毛蓓蕾老师认为,少年儿童求知欲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易受感染。他们敬重老师,亲近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的情操应该是高尚的,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了挚爱;勇于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热烈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赞赏并支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人和事,憎恨并唾弃社会上不时冒出来的丑恶现象。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股精神力量的发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时处处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3、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毛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教师也不例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缺点和弱点也时常会暴露出来,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思想上、性格上的缺点和弱点能够尽量减少或去除。毛老师说,古人尚且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更何况我们是肩负培育人才重任、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呢。为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必须严于律己,做到勇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控自己。 毛老师认为,教师若要做到严于律己,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到:(1)、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规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去执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严要求自己,容不得半点疏忽。(2)、说话要守信用,向学生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3)、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16]

   (六)关键人物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曾教过两届初中毕业班,六界小学毕业班,做过国家、省、市级课题,承担公开课60余次,撰写论文40余篇的夏银秀老师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数学特级教师。可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名师曾经也面对过高考的失利。和常人不同的是夏老师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使她先是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初登教坛的日子里,紧张、拘束、语无伦次,板书不流畅等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年轻的夏老师,正当夏银秀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她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恩师。老师在教学中向她展示出来的教学上的硬功夫以及对教学的痴爱,给了夏老师极大的震撼,使她懂的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而深知自己知识浅薄的她从此在工作之余更加发奋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九江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夏老师更是倍加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的研读各门课程。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夏老师自告奋勇的来到武宁县鲁溪乡中心完小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说夏老师是在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老师遇到了她的第二任恩师,老师对她的教学风格很是欣赏,并举荐她去参加由县里举办的青年教师赛课,在这次赛课比拼中夏老师是载誉而归。而后,因教学成绩突出,夏老师被武宁县新宁二小聘用。在新的岗位上面对新的挑战夏银秀老师是越战越勇,在担任新宁二小副校长之后,她带领二小走出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蜕变为名师的过程中,很显然,夏银秀老师牢牢地抓住了命运几次三番抛给她的橄榄枝,最终成就了自己,也向我们再一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正如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不同的名师由于内外因多种因素对其所起作用的不同,会以不同的途径成就自己的名师之名,有的甚至会因为读到教育家的教育论著、看到反映教育家事迹的影视作品等受到影响从而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并不足以全面揭示所欲阐述之问题,多因“近视”所致,对于不足之处还望指点迷津。





参考文献:

[1] 陈秉才. 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
[7][10] 王毓珣. 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2] 陈钧,程达. 呼唤名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45.
[3] 王涵平,周鸿敏.名师成才规律探析[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4] 周红.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涵辨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4,(7).
[5] 曾晶. 教师专业化提升的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管理,2004,(4).
[6] 郑强生. 农村中小学名教师工程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8] 卢杰. 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D].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2005.
[9] 张静. 基础教育名师专业成长历程的个案研究[D].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2008.
[11] 《中国教育报》北京记者站编.《特级教师成长之路》[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6—44.
[12] 夏心军. 专业化背景下的名师[D] 中国知网. 人文社科,2007.
[13] 严剑琴.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J].丰城实验小学 , 2009.
[14] 朱斌 冷蓉晖. 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个案研究[D].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15] 夏银秀.立足三尺讲坛,放飞人生梦想[J]. 江西省武宁县新宁二小,2009
[16] 柳斌.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 .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0—43.

联系方式:许广云 江西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教育学院  330022
E--mail : baybay168@qq.com
TEL     :158706098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28 , Processed in 0.1702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