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峻毅:从朴素的底蕴里闪烁出亮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4:2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朴素的底蕴里闪烁出亮丽——解读胡遐的《又见梨花开》
我与胡遐相处的机会并不多,第一次相处是去年在九江龙笔会……或许是性格有点相似,不善于委婉,做事爽直,想好要做的事总想法尽快去做好,同属爽朗耿直类型的;或许是年龄上没有代沟,在家又都是长女,都被父母当男孩子看待,心灵彼此容易沟通;或许……或许……总之,与胡遐的相识是一种缘分。
以前我零零碎碎地读过她的不少作品,但最集中,最有系统地阅读她的作品,应算读到她的《又见梨花开》文集。说实话,读《又见梨花开》,确实令我激动,尽管我一向归属于冷静阅读类的。《又见梨花开》是她的第一本文集,凝聚了她喜好文学写作的心血,也是她十几年来的文学情缘的结晶。我喜欢她写在后记里的话:“我渴望精神的独立与自由,渴望人格的在先,渴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还能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气质。”胡遐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我为她的坚持和辛勤的耕耘而感到慰籍。
《又见梨花开》文集包括了她的散文、随笔和小说。胡遐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在场性,她写的都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绝对不存在虚构,她的散文是对于真性情散文的一个很大支持,她的成功也是对于真性情散文的一个有力量的诠释。潘颂德教授说:“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我看到,同样擅长于写小说的胡遐,并没在散文里窜入小说的笔法,而是踏踏实实地尊重散文的“现场性原则”,坚持不写作者不在现场的事件,坚持不写作者不在场的感受。在她的散文里,有的感受无法直接到达现场,比如月亮上的寂寞,她是通过切实的月夜观月的特殊氛围下很有限地一些想象,而决不虚无飘渺的瞎想。
打开胡遐的散文,一股率真扑面而来,她做人率真,文如其人,文字也率真。她的散文都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我喜欢胡遐散文里的写意风格,她的写意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如在《秋天的一个午后》,她只是写了一个午后的感觉,散文贵在感觉,她把这种感觉用文字表达传递给读者……在这个下午,她喝着菊花茶,在一种清淡的韵味里,和秋雨先生的著作相遇,于是在一种特殊的氛围里品书,整个的感觉是独特的:“我把书打开,轻轻轻地放在腿上,却不去读她,只是让它静静地陪着我,就像和一个老朋友坐在一起,并不说话一样。”真的达到一种独有的雅致。
具有现代工作性质的胡遐,在她的休闲和文字里,颇有古典气质,对于季节和风景很敏感。她笔下不仅仅写静态的风景,还写自己在风景里的动态。比如她在《月夜抒怀》里,对于月色有独到的描写“月亮周围隐约环绕着些许轻柔的云雾,淡淡地漂浮着,不远处还镶嵌着几颗晶莹闪烁的小星星,它们时明时隐地点缀在夜空中。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银色世界。”很快,她的笔触从静态到达动态:“城市和乡村已经从白天的喧嚣中沉静下来,在月光下变的朦朦胧胧,几辆夜行的车偶尔驶过,留下几束探索的光。山道上有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它们不怕黑暗,提着灯笼,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是啊,因为月光的美丽,胡遐才有这样独特的情怀在喧嚣的世界里,专门抽出时间去山里观月,才能和月亮的美投缘,读来岂能不令人感动?
    雪是美丽的,在少雪的江南,越发觉得雪之美,爱雪喜雪成了江南女子的“通病”,喜好文学的胡遐更不例外,并不因为少雪而降低对于雪的热情。她从小喜欢雪,和一群孩子们在有雪的日子里,在雪地奔跑、跳跃、打雪仗,很开心地玩。喜欢雪,有时候她把一片片雪花捧在手心,看着雪花在手心漫漫融化。她想念有雪的日子,就会在冬天产生这样的感觉:“拉开窗帘看看有没有下雪,哎,风景依旧,好失望。看着灰蒙蒙的天,心里便隐隐生出一丝期盼。”因为喜欢雪,往往讨厌南方特有冬天的雨,“冬天只要一下雨,我的心情就无端变的糟糕。”雪是通人性的,能迎合人意,在盼它的时候真的来了。于是,她在《雪中的等待》中十分欣喜地这样写到:“天空迷蒙,飞扬的雪花盈盈于眼前肆意蔓舞,洋洋洒洒,轻盈灵动,寂寞的树枝张开了手臂,孤独的原野敞开了胸怀……她们挥洒着相思万缕的柔情轻轻地落在渴望安抚的土地上。才一会工夫,她们就用柔情蜜意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童话王国。”因为喜欢雪,胡遐写了细致的玩雪过程“啊,下雪天真好!我一声呼叫,忘记了自己还没有吃早饭,就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雪地里我们的欢笑声和雪团子一起飞扬,不一会儿便把整个雪地折腾得乱七八糟,狼藉一片,我们的头上都冒着热气,小脸通红通红,只有手冻得像个胡罗卜。正玩的高兴,不知是谁说,不玩了,不玩了,我们来堆个雪人吧!于是打雪仗的游戏一下子停了下来,大家七手八脚开始堆雪人。”雪花不仅仅是美丽的,胡遐还透过美丽想到了其中的哲理:“我想到她从天宫姿势袅袅地飘向大地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她生命的终点,因此在这个飘的过程中,她就把自己最美好的一刻展现出来,她在为自己能曾经拥有的一刻灿烂而释放了她所有的热情。”在这里,胡遐借助于雪花的生命,向大家阐述了她自己的人生哲学: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质量。只要有质量,再短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把自己的最大热量发挥出来,为了他人,也为自己。
     胡遐在生活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因为重情,她的生活质量很高。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缭绕在她的心田,成为她做事的动力。爱情就是白头到老,亲情就是血肉感情,友情就是前进道路上的慰籍,乡情是对于曾经生长过的家园切切关心。写爱情,写她的爱人《粗心先生就医记》,笔法朴素而幽默,虽然只是截取了夫妻生活的一个片段,依然可以让人读到和谐互爱的模范夫妻。“粗心”成了她的家庭生活幸福的一个标志,丈夫粗心,胡遐也粗心,她在《粗心的妈妈》中写到自己的粗心,她早晨忙着上班,竟然把儿子锁到了家里,尤其是文中穿插的那个小时候听奶奶讲的那个粗心妈妈的故事,自己感悟“今天我终于看见真的有这样的一个粗心的妈妈,这个人就是我自己”,使整个文章平添了生活趣味。她的父亲胡洪军先生是位教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创作者,他对胡遐的影响很大,胡遐在《我的父亲》一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父亲的尽业精神:“他对待学生永远不愠不火,即使有学生调皮捣蛋,他也能宽厚待之。”父亲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即使是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他仍用“读字典”的方法,让学生学到真本事。“父亲养成了少说话多做事的习惯,他把他的全部热情都献给了他的学生。”每年都有学生到家中探望他,这是父亲最幸福的时候。胡遐还用深情的笔墨写到了母亲,因为母亲在她的眼睛里就是家——就是温暖的代名词。因为胡遐小的时候受到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包容,她都有点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结婚时,我有点担心,因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人情世故又一窍不通,婆家又是一个大家庭,我不知道是否能适应在大家庭的生活环境。”然而胡遐是幸运的,结婚以后在婆婆家,母爱的接力棒得到了延续,“另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女性——我的婆婆,用她那无私的爱把我包容。”她在散文《爱的延续》里,用感恩的心情写下了来自另一位母亲——婆婆的爱,其中有细节“我要换的衣服和鞋子找不到了,我就大喊:妈妈,我的衣服找不到了,妈妈,我的鞋子你放哪了?她马上问是哪件?哪双?我说明颜色和款式后不出几分钟她就给迅速地找出来……”爱的延续,表述的多好啊。一个家庭需要爱的延续,一个民族需要爱的延续,整个人类也需要爱的延续;人和自然、人和别的动物之间也是需要有爱的延续,和谐的根源在于爱——胡遐给我们描写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爱的图画。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28:08 | 只看该作者
在散文里写人相对比较难,需要抓住人的精神韵味,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又不能拉过程,不能刻画性格,不能对话太多,这些要求限定了散文写人的难度。而胡遐在散文里写人却显得心应手。她在《共用一双眼睛》里,把焦点集中在“眼睛”上,而且是一对相爱的老夫妻共用。她在文中介绍的人物是丈夫的伯父,伯父身体不好,无法看东西,伯母就读报纸给伯父听,成为“共用一双眼睛”。胡遐在这一作品里还深情地回忆到自己的母亲对于父亲的爱,用了一个细节,就是——母亲的手。她这样写到:“很小时候我很羡慕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柔若无骨,十指细长。父亲是一个文人,除了上班,就钻书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曾几何时,母亲的纤细修长的十指逐渐变的关节粗大,皮肤粗糙。”多么让人感动的老夫妻之间的感情啊,胡遐不事夸张,仅仅使用“眼睛”与“手”的特写,就把两对老人深厚稳实的感情和爱写出来了。
在取材方面,胡遐的散文取材庞大,因为她有一颗敏感的心。在生活中,只要能感动她的事件就能被她用心捕捉并罩住,任何素材都可以进入她的散文。作为她个人文集出版的书名《又见梨花开》,也是她书中的一篇散文,取材于江南小镇——周巷,这地方竟然种着北方常见的梨树,梨树开花的时候,“梨树泥土的芬芳、湿润的空气,淡雅的清香衬着那一眼望不到头洁白。”在这篇散文里,胡遐她把梨花和桃花以及兰花做了一番对比,更加增添了生活的希望,说梨花“她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容颜,他是有目的的。看到这样潇潇洒洒的梨花,能把人的思绪令到另一个金黄的世界。”对于具有感情和文化沉淀的老建筑,她的感情很深,她在《别了,老屋》中用拟人的手法刻画老屋:“山墙上还能看见树木构成的人字架,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手上绽起的条条青筋。”结婚的时候,她看到的婆婆老家的河流是美丽的,“河水清澈,早晚可以看到不少主妇、大姑娘去河埠头掏米洗衣服。”然而,因为环境被污染,后来发生了变化“现在即使是洗拖把也没人去了”,一下子就把保护环境的重大命题呈现出来。散文的表现技法多样,我认为“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表现方法,如《家乡的味道》用的通感修辞,把家乡浓缩为一种味道,而味道却是“两棵春笋”带来的。文字的结尾感叹到:“怪不得远在异国他乡的弟弟一回家就想喝这道唐呢,原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浪漫对一个人是一种宝贵素质,是一个人心灵不染尘垢的执着,胡遐具有浪漫气质,她把眼睛里的人间和自然通过自己丰富的心灵进行再创造,对于美好的东西,她用充分的笔墨加以赞颂,比如荷花,她在《夏日看荷》中对荷花刻画的很细致“荷花是在早晨开放的,一朵荷花之能开三四天……到第三天则开到下午三四点钟,她还想羞怯地把那花瓣合上,但此时她已经力不从心了。”她还用活泼的笔调写了家乡的栀子花,“小姑娘把栀子花采下来,用皮筋扎在头发上,有的别在衣服上,更多的是大把大把地把栀子花放在玻璃杯里,用清水养着,让真个的房间充满清香,那闺房真的成了香闺,好像变的神秘起来。”美丽的事物一一在她的笔下生动了起来。我还读到,作为一个江南女子,她的性格有豪爽一面,她喜欢狂风暴雨;也有温柔的一面,她也喜欢江南的小雨,她在《小楼一夜听春雨》里,对于江南的小雨性格进行了精心刻画,“听着雨点叮叮咚咚地打在屋檐上,打在窗子上,那朵朵雨花就像是在敲打在尘封的心灵深处,这温柔的潮湿,洒进了我心底的每一个角落,又从我心弦上粘过,在寂静的空间里飘游。”这是多么细致的情感和体验啊。她在《过年趣事》中,对于江南的春节做了刻意的描写,首先是为年糕做的准备,因为劳动本身有了生活化的指向:“金黄色的谷子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变成晶莹白亮的大米……然后大人把侵过水的米挑到年糕场加工,这个时候年糕场里人声鼎腾,刚做好的年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胡遐她记忆里的家乡的过年,即使是很小的小事,也有深刻的印象,因为已经有了深深的乡情,“留在记忆里的趣时还很多,炒罗汉豆、喂年糕、做冻米糖、唤大公鸡、分压岁钱、放炮仗、去外婆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浓的化不开的亲情,以至我永远难以忘怀。”具有浓厚的感染力。
    山水散文是体现胡遐散文功力的园地,她的山水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把景物当作一个引子,写的是心灵在山水中的流动,写的是浓厚的人文关怀。如《走在那片土地上》,写的是北方名城哈尔滨,文章中她以哲学家培根的话作为开头,但是并没有详细介绍哈尔滨的整体城市特点,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感觉来间接地写这个北方名城;写的是个人在哈尔滨的心理感受。她散步在松花江和太阳岛时候,无疑是失望的,因此就有了议论“大自然是神奇的,更加神奇的是看风景的人的心情。美也罢,丑也罢,和谐也罢,别扭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心情使然。”但是看到了索菲亚教堂就不一样了,虽然无法进去,因为索菲亚教堂是远东最大的教堂,胡遐站在教堂前,被巨大的宗教的神圣感所震撼,“远远望去,她是那样古老而澄净……既然不能进里面参观,我只要远远地望着,感受着来自遥远时空的神秘。”她和一般的旅游者最大的区别是她在哈尔滨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思考。在周游亲近自然中,她记录桂林的石林,在她的笔下“两侧石柱顶天,对岸一峰耸立,似一柄断剑。”用墨不多,刻画出了石林的风骨。写风景而不拘拟风景,胡遐的游记散文具有鲜明的自己的特色。她写《收藏周庄》时,用的是倒叙,即是回忆,写的是味道,回避了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庄就成了一个略为伤感的梦,时常在我一天疲惫后蜷缩在沙发上时,出现在我的情思里。”哦,它也像是一幅水墨画,凸现了江南的周庄风情。胡遐她对于周庄感情很深,在她再次到达周庄以后,挥笔写了《倾听遥远的周庄》,写了周庄的细节,把声音、图画、人在这个环境里所有的感觉都写了出来“你听,一两声水响,有一只小船划过,是橹和按橹的槽在旋转摩擦发出的声音,‘吱——呀——’声音是不远处的河里传来的,仿佛被河水拉长了的节奏,传到耳膜中感觉更清脆。”还有她写的周庄的静,在她的眼睛里,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她这样写道:“夜色中,月亮刚刚升起,周庄便进入了一个无声的状态。仿佛那些走路的、开店的、吃饭、划船的,都在一下子就静下来了。这个世界只剩下一件东西,静!那是一种沉寂,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寂静,自然界的寂寥。可是当你意识到静这个字的时候,静反倒不静了。”静是一种境界,世界却是动的,很多的浮躁,甚至是罪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她在《牌坊的背后》,从安徽古徽州一个鲍氏家族拥有的七座牌坊写起,写到旧时代对于女子的不公平,她的笔挥洒的很宽阔,写到鲁迅小说里的祥林嫂,最后把笔触揭示现实生活里的无廉耻现象:“现在的徽州很难找到美丽的姑娘,因为她们都外出赚钱去了,且从事的竟然是色情居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读书人的知行同一的做法。胡遐对于出行具有浓厚兴趣,她认为个体生命在自然中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释放,她总是能把自己身心调整到“明天我将远行”的心态里。正如她自己说的“我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尽管每一次上路,最后的终点都是回家,可是每一次到了终点以后,我又期望着下一次的上路。”她虽为江南女,却十分爱山,她写了武夷山,写了天游峰,还写了九曲溪,多么清澈的溪水啊,“手一伸进水里,就被水柔柔地缠住了。”“溪水清冽,一群群大大小小的鱼摇头摆尾迎着水流逆水而上,岸上那么多人也丝毫不曾打扰它的平静。”在她对于鱼的赞叹里,已经包含对在生活中不为物质浮躁所俘虏的人的敬仰了。因为竹子是有气节的,她在《黄山印象》里,强调那里的竹子的美丽,“有山风吹过,只看见株株修竹,摇曳多姿,似婀娜少女翩翩起舞”,在这样的优美环境里,她甚至想到自己少女时代在外婆家山后的竹林,“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变成了一个蹦蹦跳跳的小丫头,我在柱林里笑,在竹林里哭,在竹林里呐喊,在竹林里唱歌。”她写黄山,当然写到黄山松,她刻画的是松树的傲然挺拔性格;写黄山自然要写到黄山的云,她写黄山云雾,用的是动态写法,“狂风吹来,云在奔涌......风歇下脚,云在漫步,悠然自得如草原上的羊群;云在舞蹈,舒展自如似杨丽萍跳孔雀舞时的腰肢。”胡遐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我约她一起去看杭州湾横跨海大桥,参观回来,她就动笔写了《彼岸的向往》,“曾经的梦想演变成了现实。这是多少年的等待,这是多少人的企盼。今天,慈溪有了历史意义上的一座大桥, 这是一个标志, 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缩影。这是一个象征,是慈溪人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除了写散文,胡遐还涉笔小说,她的小说充满了对于女性的情怀和对爱情的唯美追求。如《胭脂痣》、《女人花》等几篇小说都体现出这个特点。女人应该自我关注,《女人花》涉及的情感纠葛更复杂一些,但我认为决不是一般的三角恋爱故事,主人翁浩和眉的婚姻生活让人感到压抑,而刘医生的介入给这个故事增添变数,一切来源于“爱”——人类的最珍贵的感情;可是现实生活太复杂了,爱在最后竟然生出了“恨”,真的令人深思。我看到《女人花》采用了男女双方心理同时展开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很独到,可以给读者更多的公平评价。婚姻家庭对于当代女性是重要的,如何经营婚姻呢,是执著追求还是放弃呢,如何保持美丽的本性呢?要知道美的一切,总是最容易教人嫉妒,艳的至处,极易被人摧残。最美,最艳,总是最难保持在永恒的人间。世界上真正的爱,也许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对于爱情,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她的小说即使悲壮和痛断人肠,也显得纯洁美丽。有的批评家说小说应该“写出生活的质感和力度。”我倒是认为小说和散文一样,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不同的写法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尤其是她几篇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为情感而做出牺牲,确实是令人尊重的。女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我们女性姐妹们一起思索。我仔细地读《胭脂痣》,读到春和玫在苦恋之后,终于重逢,可是故事没有按照人们的想象往下走,男女主人最终又不得不分手,因为小说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主人翁处身于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处理。在对小说艺术追求的努力,我认为在书首的《命根子》更厚重一些,把处于现代人内心的困惑、矛盾展示了出来,比上述两篇婚恋题材的小说,更有深度一些。
张巧慧说她的胡遐姐姐是个小女人,没错,胡遐看上去大大列列,但在原则上她一点也不粗心,在情感上也处处可见一个小女人的本真,在文中也显示了小女人的细腻。赵思瞬说他的胡遐姐是个侠女,也没错,现实生活中的胡遐,在很多方面都显侠女本真,真真实实地生活,眼里容不得沙尘,从没见过她有忸忸怩怩的言行;她行文也很直白,几乎没有刻意的计划,想到写到,一点也不做作,即便是在饭桌上,也绝对可称豪爽。但是,我从文中读到的胡遐,我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胡遐,不管外表是多么的坚强,不管文字是那么的随意飘逸,同样需要爱人的肩膀。她的“侠”只在处事,而她“小”在于一个女人的处世,她本身就如同梨花那样清清爽爽,有爱心重情感,始终是一个逃不脱“柔情”的真女子。胡遐是辛苦的,本职工作是工商干部的她,写作仅是业余爱好,白天要和工商界各色人打交道,还保持着对文学殿堂的一份遐想,辛苦可想而知,这就足够令人尊重了。而胡遐又是幸运的,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了业余创作之路,又通过个人努力,出版了自己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从朴素来中闪烁出亮丽的《又见梨花开》作品集。文学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给了写作者很多的快乐,我相信她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生活质量是很高的,希望她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快,更远。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51:12 | 只看该作者
峻毅的荷韵人生——读峻毅散文《残荷•生命•旋律》随感(荷语)

  读峻毅版主散文,感觉她的文风深于思考,文笔张力厚重,尤其是她的感悟散文更是如此。她的语言隽永而不失大气,字里行间既洋溢着感性的情愫,又透着理性之光,总能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思索,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残荷•生命•旋律》一文中,作者以理性和艺术的笔触,以对于平凡事物深层挖掘的角度和眼光,对荷的生命肌理进行了禅味的思考与诠释。读着,不由地就被那些淡雅而清丽的文字所吸引,同时又被文字里律动的主旋律所感动。在一篇2000字的美文里,有多少心思情愫,都赋予在了那“残荷•生命•旋律”之中。然而,这篇文字的内质美,又远非我这个文学业余爱好者所能触及的,散文理论的匮乏某种程度上影响写评的力度,只能谈谈自己粗浅的感悟罢了,希望峻毅版主以及熟悉峻毅版主的师友们批评指正。
  我也是个爱荷之人,对荷有一种痴迷。通读峻毅版主这篇写荷的文字,给我的印象是主旨明确,思路清晰,运笔饱满,娴熟老道,视角独特,构思新颖。作者丢开了俗套的羁绊,但对大家熟悉的元素却是惜墨如金的,如“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娇姿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又如“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雨,半是浓妆半淡妆”的诗韵,还有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女期”,抑或风华正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春年华”等,在作者看来,便是——“光有这些好像并不完善,还必须经历迟暮的老年,还需要用一种人生谢幕的大深沉来垫底,才使得她们的生命更加圆满。”我想,明确了这样的主旨,对一池残荷的仰慕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文章的构思也就有了侧重,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哪些需要惜墨如金,哪些需要泼墨晕染,作者有了如此清晰的思路,再发挥自己老道娴熟的运笔风格,在平静的叙述中倾注其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一篇力作也就不着雕饰地洋溢于笔端,跃然于纸上了。
  一遍遍读着《残荷•生命•旋律》,在心灵受到一次次感动的同时,我不由得几次回眸,寻找美文的肌理内质。我不晓得“曲笔”与“侧笔”有什么不同,但我觉得这样的笔触无疑是用来做铺垫的。这篇文字的起始段,作者以儿歌切入,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曲笔”与“侧笔”,收到了很好的铺衬效果。“问荷花,几时开”的游戏,为读者刻画了一幅童趣盎然的画面,“荷花仙子”的出现和“六月荷花朵朵开”的定局,让人联想到了荷的美、洁、纯,托出了荷的品格和性格。因为儿时的记忆,总是很美很纯,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接下来,荷的生机和美感,在引入古人诗句,强化理解与认识的同时,领略到荷所蕴集的生命内涵之美。荷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本质”与“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已经让作者有了不同于儿时的感悟,尤其是读懂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诗句以后,作者有——“荷花虽然可枯,荷叶虽然可以凋零,但是荷枝仍然不畏风霜地傲然而立;随之,我把荷的一生视作一种文化,空闲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喜欢在荷花池前坐坐。喜欢荷,不分季节地喜欢,和荷花相处,其乐融融”的感悟。至此,作者爱荷的心境有了内涵,不仅仅爱荷的外表美,更有了爱荷的内质美。作者层层递进,进一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展现秋天的残荷风骨,以及它带来的人生感悟和启示,那种具有生命骨感抗争之美溢于笔端,外景和内情得以和谐地呈现和表述,给人以——“她们在瑟瑟寒水中风骨依旧,自信依然,在深秋的荷池淤泥中执着地坚守着自然赋予其在顽强中的残美。我读到了,读到了其深埋于淤泥里的根所支撑的是春的鲜活,是夏的盛丽”这样深刻的启迪。这些诗意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令人心颤的残荷图,在深秋的荷池淤泥中,荷迎着秋风,一片一片凋零往昔的美好,以孤寂的姿容孑然而立。残荷,以守望的姿容,以傲世的风骨,站成一道旷世的风景。荷,于生命之初,温婉深情,生其自然,顺其自然,清香出尘,绵婉从容,不矫不饰,恬淡永恒。荷,于生命之终,不忘雕刻惊世的风骨。荷的一生,经历含苞,绽放,凋零,结子,在无情的时光中磨砺柔中带刚的坚强,任湖碧韵染,一袭绿衣,做着秋风凋零残存的夏之梦。于是,作者顺理成章有了这样透彻的哲思感悟——“大自然就是在用自己丰富的生命历程,向人们展示一种流淌中的生命哲学——世间的生物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从兴旺走向衰败,经历了绽放与凋枯,但衰败也好,凋枯也罢,都不是终结,只是一个轮回而已……这种轮回,坚守着本性中的韧性与坚毅;在那宁折不弯的姿势神韵,凝结了生命存在的所有睿智和峻毅,书写着生命的神圣与瑰丽,让人感到凋零也是轮回里的一种孕育……”
  写到这里,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一般作者可能会就此收尾,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从观赏“残荷”的姿态,走到了“残荷”的内蕴里,荷与人此时融合在了一起。读到这里,与其说读到了荷的“睿智”与“峻毅”(用“峻毅”二字刻画了“残荷”之意蕴),倒不如说读到了作者的“睿智”与“峻毅”,尤其是作者本名即峻毅,这本非用词巧合,而是作者的本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把自己对“残荷”独特的“深思”与“顿悟”寄寓于残荷的残中之美,进而“我感到自己也是一种孤美,因此对残荷之美很有共鸣,因此特欣赏那种生命与自然紧紧拥抱着的美。”
  作者这时的姿态怡然,呈现了作者“用情真诚,笔随情动”的作文风格,于是,更加直接地袒露内心的真诚与率性——“我敬重那种残叶枯茎与寒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敢于与衰败抗争新生之美。我仰慕那种在不可抗拒之中孕育着一种超凡脱然之美,那是一种不可侵侮的残缺之美。这样的美,可以向人们传达生死与共的信念抵达,可以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诞生。”作者用这样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文字,渲染了文章的“意境”,回应了文章的“主题”,把读者带到了作者“因深深地爱荷而撷一袭荷韵入魂”的大境界。
  我想,作者的卓越之处是以“残荷”的视角,以沉稳、清新、优美的笔触,从容地解构了自然生命状态的密码,由“残荷”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的美来展示——“这不是一幅三维残荷印痕图吗?尤其像倒映在荷池里的五线乐谱,我仿佛听到了残荷是用生命在拨动枯枝弹奏……”这一曲凄美的旋律又怎能令人不深展思索,一遍遍咀嚼人生的真味?
  总之,作者通过对残荷的“场景”与“感性”的描写,以及“理性”的思考,并依靠深厚的人文修养,以“禅味”的笔触,很好地阐述了“残荷•生命•旋律”的主题意旨,折射出一种人生的深邃与顿悟,这篇文字不仅诠释了“残荷”的峻毅(“热烈之心,冷峻之表”)的荷韵,而且更是诠释了作者峻毅(“感性之情,理性之光”)的荷韵人生。
  
  原文出处:峻毅的荷韵人生——读峻毅散文《残荷•生命•旋律》随感
  原文出处:峻毅的《残荷•生命•旋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05:06 , Processed in 0.1246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