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的题外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5:5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的题外话
转载


      2013年5月,作为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评委,参与了大量的散文阅读,并评出了年度的获奖作品,《羊城晚报》记者就散文的相关议题提问,现将记者的问题和我的回答发上博客,与大家交流(附获奖新闻):

    记者来信:
    您好。这次散文研讨会的时间实在太有限,还没来记得听您详细说就结束了,有些遗憾。以下是我的几个问题,还望您不吝解答。谢谢孙老师!
   1、您在研讨会上提到资中筠的《不尽之思》,说其思想性非常深厚,但不太散文。我理解您所说的不太散文,是从散文文体这个角度来说的。那么金雁老师的《倒转红轮》,是不是更不“散文”?散文文体,究竟有没有边界?如果有,又是什么呢?
   2、相比审美价值,您认为散文的思想性是更重要的吗?还是如徐晓老师所说,任何写作其实都要有思想。
   3、您认为的好散文是怎样的?范培松老师说,好散文要有“味”,他推崇周作人的散文,但您的观点好像不一样。您理解的“散文性”究竟是什么呢?
   4、散文的当下意识,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您认为好散文与现实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或者说,好散文应该如何艺术地介入现实?比如说,有批评声音说,刘亮程的散文有美化农村的味道,但我认为,所谓的美化农村,那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有情感在。您认为,对于散文来说,应当如何在场,与现实的关系又应当是怎样的呢?哪些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是特别好的呢?请您举例谈谈:)

我的回答:
   我想资中筠的散文《不尽之思》,之所以在去年只能得个提名奖,原因是作为散文,太理性了。当然,当代散文早已经从杨朔的诗化唯一论解放出来,理性和诗性的结合成为当散文的主潮。从某种意义上说,金雁的《红轮》也相当理性,但是与资中筠有所不同。她的主要篇幅,最引起读者兴趣的是一些文化历史人物,如高尔基、索尔仁尼琴、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因为是人,所以就不完全是理性的。其中有很多感性的成分。第一章就讲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古拉格群岛》到《红轮》。第二章讲的是《高尔基之迷》,概括他如何从一只革命的海燕和《群魔》搏斗。接着是他从“不合时宜”到合乎时宜。还讲他在列宁面前的“傻冒气”,讲斯大林与高尔基的“主仆关系”,而讲到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时候,用了“多面狐狸”形容。讲到平民知识分子的时候又用了“刺猬”来概括,而对“第三种知识分子”的概括则为“工蜂”
   如此等等,都说明,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其特点是历史人物的感性色彩很浓。而与资中筠则以理性思维的深邃取胜,很少用到感性语言,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当然,作为散文,金雁的书仍然不甚理想。与我们追求的当代散文还有不小的距离。
    当然散文是从冲破杨朔的把每一篇散文都当作诗来写的模式的结果。思想的开阔和诗情的交融,并不纯粹是理性的,按我的理论,应该是和抒情审美美散文并列的“审智”的散文,其偏向于诗性的可以与刘亮程为代表,其着重于智性以南帆为代表。而集中于叙事的,则应该以李輝为代表。所有这些散文都在追求审美与审智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雁的《红轮》和我们的散文艺术的追求有相当的距离,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作者并不有意于散文艺术的创造。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审智散文之所以产生,原因在于散文一度无节制的抒情诗化,造成了滥情,而目前智性散文的发展,也产生了某种滥智的倾向。正是因为出于这样的倾向,我们对于资中筠的作品,作为散文,还是保留一些警惕,就是对金雁的散文,甚至前几届获得特等奖的林贤治和齐邦媛也是一样。他们的散文还没有达到审美和审智水乳交融的高度。至于刘亮程的作品,有人批评说他美化了农村,这是没有道理的。刘亮程所写的是他的梦,不是别人的梦。而且他梦中的农村是那样荒凉,人是那样原生性地孤独。充满了对人和其它生命的关系的思索。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审美和审智的统一。不幸的是,金雁的散文触动了许多中年评委的俄罗斯情结,故得了最高分。就我个人而言,刘亮程的散文才达到了当代散文建构的水准。这一点,也许会有争议,但是,一切理论本身并不能证明理论,证明理论的唯一准则是历史的实践。愿读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历史对我们评奖的审判。
                                      孙绍振二十一日

附新华网关于“在场主义”大奖的新闻:
      新华网青岛5月19日电(徐而缓)备受关注的华文散文大奖—“在场主义”散文奖,17日在中国海洋大学颁奖。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金雁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并列头奖。   本次评选,继续鲜明地体现“在场主义”散文奖所倡导的散文性与在场精神。获奖作品中,《寻找家园》,写在作者漂泊之中,是对生命自由和尊严矢志不渝的追求。《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的获奖,再一次证明了在场主义散文奖宽阔的视野和严格公正的评奖程序。
  另外,刘亮程的《在新疆》、章诒和的《伶人往事》、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获提名奖;郑小琼、耿立、张锐锋、艾平、诸荣会、鲍尔吉·原野、袁瑛、周齐林、帕蒂古丽、窦宪君10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新锐奖。这些作品以不同的面貌和姿态,呈现了作家写作的在场意识,对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注,对散文本质特性及美学意义的探索和挖掘。
  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申报及评奖活动,受到了海内外华文作家及文学组织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无论从申报数量、质量,还是作者范围上,都比前几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作者遍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地区。在推荐过程中,著名作家、诗人,年逾八十的邵燕祥先生也亲自提笔推荐,并盛赞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公信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05:09 , Processed in 0.12347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