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场主义”直击文学本质 作家坚守“在场”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6:0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场主义”直击文学本质 作家坚守“在场”精神

2012年05月1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苏州5月17日电(周建琳)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典礼17日在苏州大学举行。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会主席周闻道,评审专家丁帆、孙绍振、刘亮程、陈思和等参加了颁奖盛典。
  本届大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空缺;著名作家夏榆的《黑暗的声音》、冯秋子的《朝向流水》、资中筠的《不尽之思》三部散文专著,获得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史岚、野夫、艾云、柴静等10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得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由在场主义创始人、散文家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联手发起,2010年5月5日在北京宣告设立。该奖以其年度单部作品奖30万元,总奖额50万元的高额奖金,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界民间文学奖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华语散文民间第一大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还是目前为止中国文学界唯一以鲜明文学观念为旗帜设置的文学奖项,它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评判作品的价值尺度,坚持民间性、独立性、文学性、权威性,受到海内外文学界的广泛瞩目与赞赏。评奖目的旨在振兴散文创作,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引领二十一世纪汉语散文发展趋向。


  “我理解,在场精神,是面对,承担,和坚持,是不推卸责任。”这是获奖者冯秋子的感言。她的作品《朝向流水》,在故乡蒙古的大背景下,以独立、朴素和诚实的笔触,展示了个人以及民族在繁杂、艰难、虚妄的生活中的深入思考和葱茏声息,对自己的母土与记忆进行了生长性的再现表达。她称自己是从土地出发,回到土地。每一天在这样的地方,老老实实地生活,独立思考。目的是想努力使个人所想、所体察和领会的东西,更接近本相。而这也是“在场散文”所主张的一定要坚持写作的“在场”。
  但坚守在场并非易事。获奖者夏榆的名字是与“黑暗”二字分不开的。他曾经出版过长篇小说《黑暗纪》、《我的神明长眠不醒》和随笔集《白天遇见黑暗》,在他的笔下,黑暗既标示着一个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社会真相,又是一个十分显明的象征,举凡底层社会的种种苦难的生存困境,诸如流亡者的艰辛,上访者的无助,矿场劳作者面临的危险,拆迁户的不幸……所有底层生活的喑哑和弱势群体的屈辱,都被他纳入黑暗的范畴,都是他为之号呼的内容。
  这次获奖的作品《黑暗的声音》,依然延续了这种“黑暗”的主题。夏榆称,自己以勇敢的介入姿态和在场精神,记录了矿工、打工者、上访者等当代中国草根人群的生活原貌,通过与黑暗的接触、倾听黑暗的声音,书写了黑暗、扭曲和封闭的真实图景,并力图通过声嘶力竭的呐喊,表达悲悯、理性、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资中筠的《不尽之思》,以丰富的学养,宽阔的历史观以及一片赤子之心,观照了众多的时代风云人物,并藉此揭示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侧面。体现了一种回归自我和文明常识的人生示范,具有较大的历史纵深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获得“新锐奖”的10篇力作,也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式地较好诠释了在场写作的时代价值。
  据介绍,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奖自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海内外文学组织、报纸期刊和作家、评论家的大力支持,共推荐、申报2011年出版或发表的散文专著230多部、散文作品500多篇。专家认为,获奖作品具有较高的水准,不仅代表了2011年华语散文中最具在场精神和散文性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呈现出了2011年华语散文的最好水平。(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58 , Processed in 0.2730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