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李瑛诗歌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6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李瑛诗歌有感
韩作荣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6日 24 版)

          《李瑛诗文总集》:李瑛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面对李瑛的50余部诗集、14卷诗文总集,以及新近出版的《七十年诗选》,我着实感到惊喜和敬佩。一位87岁的诗人,仍不断有新的艺术追求,思想日益深刻、情感日益深沉、艺术日益精湛,不能不说是奇迹。雷抒雁曾感叹:“如果我们到他这个年龄,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就该满足了。”我深有同感。我想到黑格尔的话:“老年时期只要还能保持住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正是诗创作的最成熟的炉火纯青的时期。”李瑛以其作品,验证了黑格尔的判断。
我曾惊异于李瑛写在1943年的作品《播谷鸟的故事》,在那失却耕耘的饥饿年代,一个只有十六七岁的青年,寥寥数笔,便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本质,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那种具有象征品格和现代写意手法的诗作,以少胜多。李瑛早在70年前就已写出了后来“朦胧诗”所谓的新的表达方式,可见其生活感受的深邃和对诗的敏锐。
1945年,李瑛考入北大中文系,在此期间博览群书,为他的诗歌创作做了丰厚的准备。他大学毕业后参军,多次下连,火热的军旅生活孕育了他反映战士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军人美好心灵的诗章。在一次边境反击战中,一位战士怀揣着他的诗冲入敌群,战后成了一级战斗英雄。可见,他的诗已成为广大读者强大的精神支撑,他的诗魂已与战士的灵魂融为一体。
李瑛对当代中国军旅诗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当时十分封闭的历史环境下,以及在军队长期战争中沿袭下来的以写枪杆诗、快板诗为主的背景中,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提出诗要有诗味、要讲文化品格、要运用形象创造意境、要用艺术手段表达感情、要给人以美感。他在创作中坚持刚健风格的同时又引入了细腻温婉的诗风,他丰富的情感和精巧的艺术魅力,深刻地影响了共和国整整一代诗人,特别是军旅诗人,许多年轻的诗人沿着他的足迹走向成熟。
1976年他为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所写的长篇诗歌《一月的哀思》,以巨大的心灵穿透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如果说,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禁锢,诗人曾不得不在禁区的夹缝中生存,在艰辛的探索尝试中,以艺术良心写出那些清新明丽的诗,那么新时期以后,李瑛则迎来新的创作高潮,带有创新性质的诗歌不断涌现,这时,他才真正展示了作为一名纯粹诗人的本质特色。
他敬畏诗,在创作中,他要求一首诗要有时代和生活气息,有内容,有意境,有思想,能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他认为诗要表现美,追求生动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他说诗人应该是美的创造者;他重视诗的想象,认为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诗;他强调诗要不断创新,诗人应努力提高从历史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这是诗人成熟的标志。新时期以来,他的诗风为之一变,从1980年写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后,视野更为开阔,内容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炽烈,感觉更为敏锐,长期隐藏在诗后的自我袒露出来,人们看到了一个打破心灵羁束,进入自由创造境界的李瑛,一个完整的更为真实的诗人形象。
诗人的诗风,在变化中也有不变,那就是他的理想、信念没有变,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没有变,反而更加深沉了。他写红军锻打梭镖大刀的地方,在那个把自己的血点燃的时代,“没有什么比石头、烈火、钢铁和真理更美丽”;他写刘胡兰、《弹洞》和《红军标语》等,仍然是站在爱憎分明的战士立场,书写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为中国翻天覆地的革命历程和伟大变革而歌唱。
进入新时期后,他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的笔更加深入底层,他的忧患意识和对家国的爱与悲悯的情怀更加强烈了。他写《饥饿的孩子们的眼睛》:“目光,钉子般/从我的骨缝直刺进心窝”,他写在茅屋火塘的余烬旁,一个老人于“苦涩中,两只浑浊的眼睛/以逼人的力量拷问我/你是谁?我的心被刺穿/没有什么比这更严酷……”这是他笔下艰辛成长的“另一个祖国”——大山深处山民贫苦的境遇让他惊心,并唤起他作为诗人的精神担当和责任感。
也在这一时期,他更敞开心扉,把笔探向亲情与爱情,写下大量怀念故乡土地、父母亲人的诗,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还原粗粝的农村生活,把个人情感与那个特定时代融为一体,这些诗最终指向命运的顽强和坚韧,读之又温暖又悲凉。2008年,他写给逝去的妻子的《等待》,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首长诗写得撕心裂肺,美好的回忆和巨大的痛苦交织着,纷纷涌入笔端,纵然爱人已逝,诗人仍痴痴地等她回来。
在新时期,李瑛无数次深入我国西部地区,写下300多首有关西部的诗。这些不是即兴吟唱的旅游诗,而是提炼出了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在苍茫邈远的时空中,抒发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感怀。他与大自然和山水交流对话,把抒情诗的抒情意识发挥到极致。如“草尖,又一颗水珠滴下来/落日颤动一下,沉落了/苍冥中,空间/一声悠长的回声,激起/入海口处波涛的喧响”,他说死亡“是三个黑夜的总和/没有什么比它更永恒”……他欣赏美,歌唱美,真情地抒写内心的回应,他智慧地调整进入诗歌的角度,运用多种抒情笔法和表现形式,扩大了抒情诗的领域,丰富了抒情诗的创作,同时又开拓和丰富了诗的传统,成为寓传统于现代的成功典范。
李瑛近年的诗,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增强了智性。他写《刀和磨刀石》:“刀刃和磨刀石越磨越薄/两个生命一起得到了延伸/牺牲的痛苦是崇高的”这独有的沉思发人深省。写《变异》,面对“荣誉、财富和情欲搅动的/疯狂的舌头/纵火的眼睛”,他感叹“由野兽变成人/需经过亿万斯年/而由人变成野兽/可以只需瞬间”这对现实的感受无疑是深刻的。他写《学会忘记》,深感“这些附在身体之外的东西/对率真的灵魂/都是多余的”,面对大千世界,万物苍生,这些充满哲学意蕴的诗,发人深思,给人以极大警示和启迪。
他的诗越到晚年,越短小精练,诗句越明白晓畅,在平静如水中,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纯熟的技巧和淡定的品格,呈现出一种阅尽人世沧桑、历练达观的人生境界。
李瑛喜深思独处,对所写的诗总反复修改,有的要改半年甚至一年才定稿。他以生命写诗,他的诗便有了生命。我想没有谁比他更了解不倦探索追求的艰辛,他以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铸就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这里,谨将他的《我们用什么哺育诗歌》这首诗抄录如下,这是他最完整、最形象的对诗的理解:
用血里的铁锻打钉子
用骨头里的磷点燃灯盏
用钉子和油盏建造诗歌
当然,还要一把苦荞米粥喂养
还须搅拌泪和辛酸、汗和盐碱
必要时,还须跑回过去的岁月
把丢失的声音找回来
当然,更须让它睁大眼睛
瞩望未来
否则,它们只能是废铁和石头
如果能把我们的诗酿成
一滴蜜、一束光或一团火
就可以以它建设新生活和
尊严的城市
这是诗人2005年的诗作,说得多么好啊!
(本文作者,诗人、诗评家韩作荣已于本月12日因病辞世,此文是他生前的最后一篇作品。我们特此编发,以兹悼念。——编 者)
感谢诗人文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0:44 , Processed in 0.2286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