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论诗歌的陌生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1: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简论诗歌的陌生化作者:雨时博客
             简论诗歌的陌生化

                              苗雨时

诗读多了、久了,心理难免产生一种疲劳,一种审美疲劳。尤其是读那些题材界域相同、精神指归类似、艺术手法平庸的诗作,更是如此。所以,读者阅览诗歌,企盼新奇、惊异,别具一格、不同凡响。这恐怕就是诗歌的“陌生化”了。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他们认为,艺术鉴赏是一个不断深入的体验过程,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就能一步一步逐渐达到审美目的。这样,诗歌创作就必须“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陌生化”对诗歌来说,是一个整体多层的建构。它涉及到各个要素的组合、思情运行的节奏、艺术的传达和话语的生成等多个层面。

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自动化话语,是沿用既久而成习惯的、庸常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已故诗人顾城说过:“习惯是语言的套轴,使那儿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提笔作诗,便有无数现成的、俗常的词句齐集笔端,它们困扰着你,纠缠着你,需奋力层层剥落,并加入创造,方能从纷杂中找出那切近心灵、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话语。写诗,作为一场与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例如,来小兮的《花瓣》一诗: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这首诗,写茉莉花在春风中从绽放、嫣红,直到零落。但不是一般地说“花开花谢”,而是首先把花指认为“伤口”,既然是“伤口”,伤口流血,自然成“殷红”;接着,点明它的功用:“涂心”一词,顺着“涂唇而来”,“涂唇,涂心,涂指甲”,几乎囊括了她的身体的全部;然后,展示了它的凋残:“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这样的诗句,闪跳、断续、奇绝,于不寻常的清丽中,有效地传导了一个年轻女性生命的打开、跃动与落寞……

陌生化,也根植于意象创造。英国诗人王尔德曾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例如,傅天琳的诗《迪斯科·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这首短诗,描写迪斯科舞厅人们跳舞的情状,然而不是写实,而是拟喻一条金鱼在火焰中翻腾、挣扎的意象。不直写舞蹈,而在本质意义上则更像舞蹈,因为迪斯科正是生命的激情、喧嚣与疯狂。这种意象,奇警、生动,甚或怪异,但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产生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例如,台湾诗人王渝写与爱人的离别是:“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把一个“分手”,极端化为一次“死亡”,在极度夸张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舒婷对母亲的思念则为:“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此诗,一反常规,没有外在地强化对母亲的怀念,而是以“古井”这种极为弱化的形式来表现,却反而强化了她对内心情感的压抑。同样,诗的思想,也不是肤浅的、尽人皆知的、普泛化的道理,而应是深入生命体验底层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个性化的发掘和体悟,然后,凝聚成诗的精神内核。如此,它能给人以深刻、独到的启迪,从而照亮一个独立自足的别样世界。

例如,韩瀚的《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这首诗歌唱张志新烈士,把她的牺牲与庸人的苟活在人生的天平上予以比较、衡量,从而赞美了她的高尚、坚卓的生命价值。有如司马迁所说: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此种带血的警策,令人洞彻生命的本质。

当然,诗歌的陌生化,关涉到它的整体与全部,并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层面。然而,其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的一个总的原则,是“反常合道”。即以外在的不合常识、常理的新颖、奇突,而合乎内在的至情至理,从而产生奇趣和奇妙。正如布莱克所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例如,李勇进的诗《因为他没有来》: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没有夏天,是不可能的,不符合季节的律令,但在此种看似荒唐的判断中却传达了诗中人物对爱情的真挚与痴迷。自然现象的“假”,显示了人情的“真”。又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它没有直接赞颂鲁迅,而是以佯谬的方式,对两种人生进行强烈对比:有人虽生犹死,有人虽死犹生。从生死观上,凸现了鲁迅先生人格的崇高与伟大。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万古永存!

造成诗歌陌生化的技巧和手法多种多样,需要诗人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去发挥……

总之,陌生化,是诗歌——

对艺术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以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现、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与掌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展现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孤素独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8 , Processed in 0.1255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