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人要有精品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2:4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人要有精品意识
                     田 禾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中说过了,诗是越改越好的,或者,好作品是在不断推敲不断修改中完成的。这就是说,一个作家或诗人,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争取把每一件作品打磨成精品。我最近出版的一部诗集《在回家的路上》,共收集了82首诗歌,其中就有十多首在近两三年里,作过或大或小的修改和删节,如《我的乳娘》《养鱼》《骆驼坳的表姐》《今夜的月亮》《避雨记》《四阿婆死了》《去过很多村庄》等。有的改动不大,有的经过三番五次的打磨、润色、修改,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了,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模样,似乎成了另一个作品。但大多我还是保持了最初的构思意图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这些诗歌最初写起时,感觉还不错,很多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后来,随着自己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不断增长以及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的悟性的不断提升,所以对自己过去的大多数作品慢慢地变得不满意了,并对一些作品持完全否定态度。有些诗歌觉得当初的构思还是挺好的,只是语言过于粗糙了些,有修改的价值,于是,我在语言上作了认真细致的打磨和修改,经过修改后的作品,的确比以前更有灵性、更有诗歌质感了。

  璞玉要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玉尚需要名家大师的精心雕琢,一篇文章的出炉更如璞玉般需要上十次上百次的修饰、打磨,方能成为读者认可的好文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王安石的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这一个“绿”字,由“到”改为“过”,又改为“入”“满”等,作者都不满意,于是,如此反复修改了十数次才有了最后的“绿”字,这一个“绿”字简直用得太神了,太妙了,但它让诗人煞费了苦心,不能不说,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推敲、修改是多么重要。

  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一贯主张文学作品“一改再改”,他说:“写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自己在写作时也是经过反复的修改之后,才拿出去发表和付印的。有时稿子被拿走后,又发现有不恰当和不满意的地方,也要打电报去更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了7年,修改了7年,他修改了99次才最终定稿。他的《安娜·卡列尼娜》写了5年,修改了12次。仅开头就用了10多种不同的写法。他的《复活》断断续续写了10年,先后修改过20多次,仅手稿就装了几大箱子。听说托尔斯泰的作品在送去印刷前的一秒钟还在修改,大作家的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的确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不久前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今年80岁了,他的一生一共才创作和发表了163首诗歌。曾经多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中国诗人北岛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是名至实归,他认为特朗斯特罗姆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当时远在韩国的中国诗人王家新听到特朗斯特罗姆获奖的消息后表示:“如果不是特朗斯特罗姆先生患脑溢血致半身瘫痪,也许早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说,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顶峰,在欧美深得广大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在中国的诗歌领域也极具影响力。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说:“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朗斯特罗姆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特朗斯特罗姆写诗的速度极慢,大概一年才写两到三首,正是他对文字精准的极端苛刻,对一首诗的反复推敲、斟酌、琢磨、修改,精雕细刻,才使他的诗歌作品雕琢得如宝玉一样精美,短小精悍,最后赢得读者和评委的普遍好评。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歌《地铁车站》,从最初的100多行,经过作者多次删除和修改,到最后只剩下两行。这个过程也正是意象派诗歌创作所主张的:用最凝练、硬朗的语言直呈情景交融、生动鲜明的意象,在凝聚的意象中将诗歌的表现力和形象感直观化。在短短的两句诗中,诗人庞德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将视觉形象呈现给读者,从而让读者在最凝练、硬朗的语言中,产生更多的思索和寻味。

  以上这些大作家对待文学作品的认真态度和精品意识,对我们每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动的同时,一定会更有启发意义。大作家的作品尚要反复酝酿,千锤百炼,一再修改,我们就更需要反复推敲和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了。“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这是古今中外作家、诗人们创作的宝贵经验。当然,我不反对有些天才型的作家,文章一写出来,就响当当无可挑剔,发表之后就能造成影响,引起洛阳纸贵,但毕竟这样的作家极少。也有些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只能一次成功,只能一气呵成,不能修改,害怕修改,并且不想看第二遍,说是“造篇容易改篇难”,说是越改越找不到感觉了,越改越没有信心了,越改就越差了。当然,有些文学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作家内心修炼的程度,修改只是对谋篇布局、谴词造句作一些技术性的处理和调整,但这个推敲和修改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作家创作的态度。

  无论别人怎样,我永远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诗歌是改出来的,诗和文章是越改越好的。

  (田  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54 , Processed in 0.5542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