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诗歌语言的精炼与跳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2:4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诗歌语言的精炼与跳跃                        苗雨时
    诗歌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文本。因为其体裁特点是高度集中与凝聚地表现人生。它要求以少许的语言符号表达广阔深厚的内容。这样,在符号的“横组合”的言语链中,就不仅要强调每个词语的“纵聚合”的含纳量,以及切分对立值,而且要打破词语的线性结构,进行大跨度的拼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精炼和跳跃。
精炼,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质素,是它与散文文体的重要区别。诗歌应该是字字珠玑,应该必求以一语之寡而状世间万态之丰。例如,杜甫的诗句: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这里的“垂”与“涌”,是从一系列相似的字中选择出来的,它们是代表同类字中最准确、最恰切的一个。星星是在空阔的平野之上,仿佛垂落的雨滴,月亮不是自己上升而是被巨大的江流推涌而起。两个动词使天空与平野,明月与江流,在切分中相互对照、映衬,这就构成一幅星月交辉、阔野江流的雄伟壮丽而生动飞腾的夜景图画。由此可见诗歌语言的创造魅力。
诗歌语言的精炼,不仅表现在准确上,也表现在概括上,概括是浓缩的准确。比如,反映一个老工人解放前后的生活,如果  用散文,可以写成今昔对比的家史,那要几千字,但写成诗歌,就必须用概括的语言,做凝聚式处理。清看这首民歌《收徒弟》:

    做了一辈子工,
    想都没敢想,
    收了个徒弟是厂长。

    这里没有介绍老工人在旧社会的种种苦况,也没有交代他新社会幸福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集中选取了厂长拜他为师这件事,即是这件事也没叙述具体过程,只是突出了老工人内心的一种感触,然而正是这句慨叹的话,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它使我们从中感受到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以及老工人当家做主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当然,这已不是单纯“炼字”,但概括性的炼意,也能使语言精简。
诗歌语言精炼和概括,必然要求跳跃,跳跃是语言精炼与概括在表现形式上的反映。马拉美说,诗歌是舞蹈,散文是漫步。散文的语言符号多是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展开:,即使有断层,也有过渡和照应的弥合。但诗歌语言却非如此。它可以省略一般过程的交代,抛去外在的连续,在词与词、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进行大跨度的跳跃,又由于词语所负载的时空意识和主客观情况的不同,这种跳跃式的拼接就更可以造成诗歌世界的立体效应。也可以说,诗歌在语言符号中作生命的旋舞。
    诗歌语言符号的跳跃性,不仅是诗歌表现技巧的要求,也有它更深层的内在依据。这就是诗人创作的思维特点。正象黑格尔所说:这是“一种抒情的飞跃,从一个观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距很远的另一个观念上去。这时诗人就象一个断了线的风筝,违反清醒的按部就班的知解力,趁着沉醉状态的灵感在高空飞转,仿佛被一种力量控制住,不由自主地被它的一股热风卷着走。这种热情的动荡和搏斗是某些抒情诗种的一种特色”。可见诗歌的跳跃性,是由诗歌的生命内质决定的。
诗歌的跳跃有不同的方式:
   时空跳跃。诗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因此,诗歌不仅可以有时间上的跨跳,也可以有空间上的大幅度转换,更可以有象电影蒙太奇式的时空拼合。例如,张雪杉的《网》:

    白天,太阳
    向大地洒下一张张金网
    夜晚,月亮
    向大地洒下一张张银网

    金网起网时,
    洒落在地上的是汗水
    银网起网时,
    洒落在地上的是情泪

    这首诗是时间上的跳跃,从“白天”到“夜晚”,又由时间上的转换带动了“太阳”和“月亮”,两相拼并,就集中赞颂了人生岁月中的劳动和爱情。
又如,美国诗人庞德《诗章》第四十九章有这么几行:

    雨,荒江,旅人。
    冻云,闪电;豪雨,暮天。
    小舟中的孤灯。
    芦苇沉重,低垂。
    竹林箫箫,似在泣诉。

    五行诗中,写了“旅人”、“冻云”、“孤灯”、“芦苇”、“竹林”等十个景物,这些景物在空间中都是孤立的,但诗人跳跃性地把它并置在一起,省略了—切关联词,简洁精炼,但却给我们一种阔大的空间感。这就是空间跳跃所产生的独特效果。
再如,贺敬之《放声歌唱》中的几句:
    五月一一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我走遍了
          我广大祖国的
                每一个地方——
    呵,每一个地方的
       我的
          每一个
               故乡!

    这几句诗的前几句,只是八个名词,没有任何字面的联系,时间从“五月”跳到“八月”,空间从“南方”跳到“北方”,连同物象的跳动,表明小麦丰收刚过渔业又已增产,在南方是桃花盛开而北国却是搅天风雪。词浯是蹦跳的,形象是兔起鹘落式的开展。正是这种时空蒙太奇,使我们看到了祖国大地的辽阔、壮美和富侥,字里行间跳荡着诗人热爱祖国的激情。
    虚实跳跃。实是现实生活,虚是诗人情感。写诗不能亦步亦趋地单纯外在地表现生活,而是要在现实的变动中,激起感情的波澜,这样自然会有从客观到主观,从主观到客观的虚实的跨越,从而使诗歌产生有力的脉动。例如,李松涛的《上机场,路过新房》:

    一眼瞥见,路旁,村庄——
    大红“喜”字映笑一扇方窗。
    一个新的家庭昂然出现,
    彩色的大地,又一朵鲜花开放。    ,
    白天,祖国多了一缕炊烟,
    夜晚,祖国多了一点灯光。
    呵,我的心中又多了一条欢乐的小溪,
    淌进我愉快的梦乡。
    呵,我的身上又多了一分责任,
    伴我云海里日夜巡航。

    这是由外在“新家”的客观描绘跳到自己心中欢乐与责任的抒写。主客体交融,焕发了浓郁的诗意。
又如,冰心的《繁星》之七:

    醒着的,
      只有孤愤的人罢!
    听声声算命的锣儿,
      敲破世人的命运。

    人的“孤愤”是主观的,在这种情绪中,却又听到“算命的锣儿”声,这种主客观的拼接,情境相衬,就更增添人的“孤愤”的情怀。
    对比跳跃。把正相反对的两个事物或两种情感,通过词语的跳跃,结合在一起,相互对比、映照,从而造成巨大的意蕴张力。例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象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象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人在年轻的时候想到老年,到了老年人之后回想青年,两种不同的境遇和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抒发了人生的感慨。
    诗的浯言符号的跳跃功能,是十分独特而巨大的。它可以避免平直,在表达诗意上出奇制胜,从过去到现在,从此岸到彼岸,造成奇峰迭起,千岩竞秀,不仅很好地传导诗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也能为读者留下更多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现代诗多层次、多侧面的建构,也要求诗歌语言符号跨度的丰富多彩。创造更多更好的表达现代意识的流程方式,是诗歌发展的必然吁求。
     
      雨时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iaoyushi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2:12 , Processed in 0.0728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