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也人:写作主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9 15:5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写故我在:写作主义宣言
       四川也人
    写作是一种创造,写作是自由心灵的活动,写作就是生长文章之树(或草),写作就是制造精神产品。爱写作就如爱自己的玩具,爱写作就如爱自己,爱自己的文章就如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写作者现在可能没有孩子,但将来可能会有。
    写中自有黄金屋,写中自有颜如玉,写中自有神灵帮助。“写作主义”就是才子,才子会遇到佳人。
    写作是心灵之镜对浮光掠影的生活的映照,于是写作需要独处,写作需要适当孤独,写作需要宁静——静,可能生慧。
    无所谓写有意义的事情,无所谓内容的高尚与低贱,看墙上的斑点也可以写成文学经典。
    人人天生都是诗人,只要坚持写,人人都可以成为正真的作家。写小事的人就是作家,写“废话”的人就是诗人——关键在于你坚持写作。
    写作本身并不为发表,应该为写作而写作,不为发表而写作;发表只是写作之后的事情。写作就是“写作主义”的乌托邦,就是“写作主义”的梦想。
    写作时要气势凌人,要斩钉截铁,要一言九鼎,要一锤定音,要目空一切,要高高在上,要唯我独尊——当然,也可以温柔似水,美好如花,灿烂如光……
    写作者也不排除是一位狂人,狂人可写狂人日记。
    写自己的感觉文字,写有刺的文字——不是匕首投枪,是一颗银针也行。于是,反对平庸,反对无关痛痒,反对矫揉造作,反对堆砌他人唾沫(所谓名言),反对华美文字之下的贫泛……
    写作、可是健康的文字,也可能是不健康的文字——狂人、呓语者的文字,其实就是不健康的文字。
    要学会用诗一样简练的笔法写作。要学会词能达意,要学会言简意丰,要体会写作中的文章节奏。
    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独特的眼光,可以说是作品成为文学的最关键因素。
    像画家那样去写生:写草,写花,写石,写树,写天,写地,写人……
    像疯子那样自言自语……
    像苦闷者那样不吐不快……
    像不平者那样不平则鸣……
    像悲痛者那样嚎啕大哭……
    像孤独者那样品尝寂寥的时光……
    像春蚕那样将混沌的生活抽丝织茧……
    当然,也可以:
    像一个热心者去跟别人对话;
    像小说家那样去编好听的故事;
    像哲学家那样去感悟、沉思生活;
    像街头艺人那样去见山说山,见水说水,见猫说猫,见狗说狗——把自己的笔力练得下笔千言,立马可待……
    懂一点渲染与反衬之法,写作中你要估计别人最希望知道的地方——要把这些地方详细描写。比如你写大海,没见过的人可能想知道“详情”,你就有必要调动多感觉全方位的描写,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
    最后,尽可能把文字写得有趣!
    我写故我在!
[本文已发表于《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06/12初中版,2007/1高中版)首页]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0:35 | 只看该作者
纯粹的书写:写作主义宣言之二(1)
四川也人(王思勇)
        让我冒昧地说,在现时代最有前途的写作,是以下一些写作。我对这些写作分别给予名命,并且,还对这些写作给予一个总的名称:纯粹的书写。
纯粹的书写,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写作样式:
    1.临帖式写作
    这种写作的命名,来自于书法。书法修炼讲求临贴,也就是对名家经典的临摹。而写作,同样可以临摹经典,只不过不是所有的名家之作都可以作为临摹对象,而必须是那些有形式规律可寻的名作。或者说,要临摹的文本,必须是形式感明显,而且可以模仿的作品。
    当然,对于形式感的发现,同样需要有一双慧眼,这不是肤浅的目光就能做到的。譬如顾城的《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它的规律在哪里?这不是没有诗歌修养的人就能回答的。这首诗,如果要临摹,就要临摹它的对一个事物,进行四次意象叠加式的阐释这种写法。可以写成:
    扑克牌在电脑上/哗哗地飞动//学生面壁/看着窗外的风景//高跟鞋在地面/缓缓移动//少年不停地在纸上/练习写诗(四川也人《办公室》)
    临帖式写作,虽然不是太简单,但也不是太陌生。高中生的试卷写作中,经常就会出现对诗歌(或精彩文段)的仿写。在这里,把这种写作方式给予专门的命名。
    之所以要专门命名,乃是因为这种写作有其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初学者,似乎可以一步进入“入格”的行列。也即使说,临帖式写作,容易使写作者学习经典,产生出比较像文学的文本。
    2.三元式写作
    三元是指文章的选材来自“自然、伟人、我”。这样的文章,也算是一种散文。这种散文样式,可以说是大众最受欢迎的文章样式。许多中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有些作家的散文)都是这种写法。
    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生考场写作中,这种文章样式生命力强大。可以说,对于应试作文,就写这一种样式就够了。这一招对于应试写作,完全可以走遍天下,畅行无阻。
    三元式写作,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大概有这些原因:
    第一,“自然”材料的运用,有“比兴”作用,使文章富有意象;第二,“伟人”材料的运用,打开了古文化材料仓库,使文章充满古雅之气——如果有诗文引用,又可谓充满文采;第三,“我”材料运用,进一步揭开了私人化的材料宝库,使文章具有真实感和反思特性,容易产生触动人心的效果。
    如果文章达到了意象丰富,文采突出,文气古雅,情感真实,触动人心——这样的文章,我们还能再挑剔什么呢?确切的说,就是达到其中之一,对于应试写作,也算是有了相当亮的亮点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0:56 | 只看该作者
纯粹的书写:写作主义宣言之二(2)
四川也人(王思勇)
   请让我继续说:
   3.流水式写作
    这种写作就是备忘式写作,或者说是流水账写作。这种写作,言语简练,没有渲染,直截了当,没有转弯抹角。记流账在小学老师或中学老师那里,常常是被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一个写作主义,流水式写作,本身有其重大意义。
生命在时间之流水中前行,每一次记录,都是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流水式写作,是真正的日常化、生活化写作。可以说,一个爱写作的写作主义者,必定会进行流水式写作。因为,他把生命与写作融为了一体,有生命即有流水式写作。
    4.梦幻式写作
    这种写作也就是记录梦的写作。梦,本来就是潜意识在用象征的手法给我们传递信息。用我们的笔记下它,就是最文学的文本。这种文本的记录,本身也有心理研究(包括心理治疗)的文献价值。
    5.解读式写作
    这也是一个分析式,思辨式写作。只不过,这种写作,一定要有一个解读对象。这个解读对象,可以是文本,可以是自然风景(如余秋雨《文化苦旅》),可以是图画,可以是梦……这种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经常用到的写作样式。
    6.宣言式写作
    这是一种思想式写作。这种写作的内容,一定是写作者有不得不言说的发现。这个发现,带有写作的原创或独创特性。类似一种对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向世人公布。于是,这样的写作,内容的独创是其显著特点。
    7.祈告式写作
    这是一种有信仰的人的对话式写作,奥古斯汀的《忏悔录》就是这样的范本。这种写作,写作者直接面向信仰对象言说。向他敞开心灵,祈求勇气和力量,有时也反思过错,请求宽容。这种祈告式文本,具有坦荡真诚、感情炽热的特点。这样的写作,对于调节心理,充实能量,优化人格,激发灵感等,均有裨益。
    8.左手式写作
    请让我把自传式书写叫做左手式书写。笔者以为,自传式写作,是连贯的个人历史写作。对于写作者个体的生命史的写作,写作者最应钟爱。
    于是,在这个文本中,除了内容要忠实于心灵的真实,在写法上,要尽可能的多方创造,使之既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要达到成为人类的文本,就要求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创造,当然,可以追求一些文学的意味。
    这样的写作,最好是能寻求出版。如果能面向市场出书,当然也不失为多了一些成功的项目(如金钱的,名声的等等)。只是,面向市场的,可能主要是在文学上要有突出特色。有些可能还有文献意义。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文献意义上的面向市场出版的可能性更小。
    但是,即使不能面向市场出版,自费出版这种左手式写作文本也是有意义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人群当中,赠送亲切朋友们这样的自传式文本,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事件。更主要的,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对生命会有一些不可言尽的意义:或许能给人生命的经验,生活的反思;或许,还可以在些写作过程中,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因为,左手书写,就意味着追求创造。追求创造,就要敢于打破一切陈见,打破一切文学理论的框框调调,悬置一切文学理论或写作理论的名词术语,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以自我之笔,自由自在地书写心灵史!

   最后,要说明:有前途的写作样式,这里并没有全部罗列。每一个有情于写作的人,都可以自己写出类似的清单。于是,这不是最终的文字,这还是一种抛砖引玉言说。为了体验我言说的紧迫感和严肃性,估且称之为一种宣言。
(本文后来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研究》2008/6)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1:23 | 只看该作者
  写作主义:我的中学语文教育信仰
四川也人
Ⅰ.我写故我在:写作是一种创造
1
    虽然早有古人对写作(或文章)的褒扬: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
    但是,使我深信写作的机缘,是马正平教授对写作意义的系统论说:
    ①发愤著书:人生的记号,生命的永恒;
    ②秩序:自我的实现,真正的存在;
    ③沟通乃人之本性;
    ④自我的表达:显示与推销;
    ⑤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
    ⑥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
    ⑦学会生存:学习通过写作,研究通过写作;
    ⑧写作才思维。(1)
    我也是在马教授的著作里读到了结构主义文论家罗伯特·肖尔的话:
    我写故我在!
    我以为这是对写作的意义最诗化(最有激情)的概括,我将这句话作为本节文字的题目,以表示我对写作的信靠。

                               2
    使我对写作有持续的兴趣还因为: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写作是一种治疗的形式;我有时候会惊叹,那些不写作,不作曲或不绘画的人,他们怎么能不发疯,不患忧郁症,以怎么能避免人类固有的恐慌心态。”
    这里,小说有防止疾病的作用。写作如同一剂良药。
美国托马斯·穆尔说:事实是,我认为我最基本的沉思功夫是我的写作,是把语言写到纸上的日常工作。
    在这位神学家这里,写作成了修炼的方便法门。
    两位西方人,对写作的功能有了更多的发现。

3
    写作,是一根神杖!
    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2)
    写作的终极本质,不是模仿生活,反映生活,不是抒情言志,不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也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写者对精神秩序的创建、缔造而已,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3)
    原来,写作的魅力是来自创造的魅力;在深层上写作与创造是同义语。因此,写作就是创造,写作精神就是创造精神。
    20世纪的哲学总趋势是走向“创建论”,走向“写作学”,于是,它又形成了21世纪哲学的新序幕、新的起点。(4)
    当代智慧已由对世界的认识转向对未来世界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对不在场事物的创构过程。写作活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的书写行为,但实际上,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生成行为。这种写作语言生成行为的本质具有“不在场”性。(5)
原来,写作精神又是时代精神。

4
    把写作精神贯注于中学语文教育使之成为其灵魂的主张,就是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理念。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有如下基本理念:
    ①中学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是写作,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方便之路只能是写作是创造。因为目标和手段的合一,所以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写作教育;
    ②阅读应该是为了写作,阅读是写作的附带动作;
    ③写作可以贯穿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
5
    一位伟人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我说世上本有路,只是前面的人走过了没有给后面的人说这是一条路。写作主义就是这样的一条路。我们的许多前辈和时贤其实已走过或在心里早已认定了这条路,只是没有把她说出来,我现在只是把她说出来而已。
    不,应该是写出来——我写故我在。
   
注:
    (1)马正平:《写的智慧》第四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499页。
    (2)陈果安:《写作主体的构建(四)》(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622页。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总序第2页。
    (4)马正平:《写的智慧》第一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4页。
    (5)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总序第3页。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1:49 | 只看该作者
Ⅱ.写作:语文的日常生活和梦
1
    写作是达到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方便之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写作,要检查目标达成也只能通过写作(包含试卷写作)。写作才思维(皮亚杰),写作展示发现——除了写作,选择题型的语文考试题不能承担如此重负。这里英雄所见略同:
    李镇西;“我主张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而且最好是考一篇书评或文艺鉴赏性的作文(由试题提供阅读文本)。”(6)
    胡格非:“所以语文高考只考能力不考知识,作一篇文,分析评论一段现代文,翻译或标点、注释一段文言文就能考出真实水平,簿簿的两页就够了,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
    赵晓虎认为高考应增设论文考试。(7)
    孙绍振:“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最能体现语文素质的是口头交流和写作,当然最高层次的是写作。”“在我看来,考语文最理想的只要考两道题,翻译一段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就可以。”(8)
    ……
    2
    而现实的情况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关键词太多,什么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目标呈一群乌鸦状,黑压压一片,使人眼花缭乱,看不出来那一只是领头鸟。
    其实领头的就是发现和创造,就是写作。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创造,(9)要创造自然得以发现为前提。
    与课程目标的含糊其词、不得要领相对应是高考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是有什么娘就有什么孩子。有什么上层指示就有什么考试。高考既要考作文又要考阅读还要考基础知识。好像是很全面,其实是与人为敌,把莘莘学子引向了无创造的考题(尤其是选择题)的操练,把老师引向了参考答案的解说者和资料编著者的传声筒和寄生虫的角色。
   3
     中国语文教育曾经有过过街老鼠的遭遇,现在好像有了一些改革,但是这门课程从上到下还是没多少变化,老师教这门功课的感觉并没有变得良好。一门课程到了人见人骂的地步是因该好好反思了。
    我以为语文教育只有高扬创造精神走写作之路才有望扭转乾坤柳暗花明。现今的语文教育没有一种属于精神的东西的指引,功利主义的分数指引最多只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强化考题练习。我不反对死记硬背,但反对只干这种事。低层次的学习,只能败坏师生的精神。
    语文教育急功近利而抹杀创造的诗意,要让其承担人文精神教育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写进权威指示的所谓语文的人文性的定义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试想,一门课程的教育过程就是反人文的,而要这门课程又具有人文性这不是要太阳从西边出来吗?
    高扬写作旗帜的语文教育观就是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观。高扬写作精神,语文就有了精神支柱,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丰富多彩并充满创造。写作主义的考试只需考作文,这样中学生只要有自觉阅读和自觉写作的习惯就算是很好的语文学习。
  4
    写作主义的语文教育观允许在小学阶段的写作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习惯方面的要求。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写字与写作方面的好习惯养成;就是要学生练书法,就是要学生写日记,但不是要求写什么中心明确、有意义的思想健康的事。有意义和思想健康是社会品德范畴的事,这不是写作教育的本质的东西,写作的本质是思维是练习如何生长文章之树。
    这样不是说写作就不讲道德,而是说不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大谈道德。对于有意义,我们要明确写作本身就有意义的就是创造或宣泄,而不在于内容所谓的意义。请问一个小学生的写作内容你要他多大的意义。过分的强调内容的意义他们还有兴趣写吗?
    另外,“中心明确”的提法本身值得怀疑,并且这个提法有束缚学生文章生成之嫌。小学生是身体的生长发育期,这时的作文也应是让其自由的发育,就如早春的幼苗不应过多的修整,过多的修整可能导致发育迟缓或大伤元气。许多中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恐惧心理,就与这个时期园丁的过多“修整”有关。这样的一次“修整”就可能导致了终生的残疾。
    应该允许小学生记流水账,只要写得多写得流畅就可以。大名人如鲁迅吴宓等的日记其实也是流水账,或许日记的本质就是记流水账。对小学生作文不应有过高要求,让小学生能写出心中的话、能写够字数且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就行了。
    5
    高扬创造的语文教育是有精神的语文教育,抓住写作的语文教育是清醒的语文教育。写作既是语文教育的手段又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日常生活,也是语文教育的梦。
   
    注:
    (6)李镇西:《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226页)。
    (7)朱宝元:《大胆废除标准化考试》(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413页)。
    (8)孙绍振:《人文精神的回归——答〈海峡都市报〉记者问》(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72、73页)。
    (9)陈果安:《写作主体的构建(四)》(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622页)。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2:14 | 只看该作者
  Ⅲ.读应该是为了写

1
    这里说读就是为了写,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或终极目标是创造。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路径只能是写而不是读;读不是与写平起平坐的,读只是写的附带动作。语文教学理应强调写而不是读。
    我们说人是会使用工具劳动的动物,而不说人是会吃饭的动物。吃饭只是劳动的附带动作而已。你要劳动自然要吃饭,当然,有人不劳动也要吃饭,但是,作为人需要强调的是劳动实践,而不是吃饭喝水。前者是创造的辛苦的后者是本能的享受的。
    读是为了写,换句话说,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写就是一种创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评论式写作,一种是文体模仿式写作。评论式写作就是文学鉴赏或文学评论活动。文体模仿式写作就是读什么就学习写什么,就是文学创作。
    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把扇子,创造就是它的扇心,评论式写作与文体模仿式写作是两条扇骨。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鸟儿飞翔,评价式写作与文体模仿式写作就是鸟的两只翅膀。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小学初中可能侧重文体模仿式写作,高中可以侧重评论式写作。
    真正的赏析只能在评论式写作中体会。如读《荷塘月色》,我们初读也能模糊地体会到月色荷塘的美,但是要真正欣赏到她的优美风格,就要审察她的柔美的联想、新奇的修辞及精练的用字。那实际上就是要对文章的联想、修辞和炼字做一番探究。把探究的过程用书面语表达出来就是评论式文章。
    对文体的仿写有时不仅是对文章体裁特点的模仿,也可以是对某种精神的借鉴。如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虽然没有鲁迅那样的遭遇,但我们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平和苦闷,我们可以用仿写的眼光学习他不平则鸣的写作精神,学习他如何把难以言说的痛苦给以言说。
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这两种写作方式有如下意义:
    第一、避免把非知识的东西当作知识传授。譬如,如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归纳,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去自觉探究,而是由老师把教参的结论当作了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造成鉴赏的过程只是羞羞答答走过场而已。而阅读课有了评论式写作的意识,就可以让学生就需要鉴赏的内容作些探究和发现,并最终写成文章。
    文章化的表达能避免理解的支离破碎,只有避免理解的支离破碎,才能说是真正的鉴赏。正真的鉴赏需要有分析过程而不仅仅是写出结论。只下结论是武断的虚妄的,只接受结论是盲从的懒惰的。武断虚妄、盲从懒惰都达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不能锻炼思维不能提升思维品质的语文阅读课是值得怀疑的语文课。
    第二、可以提升阅读的境界。评论式写作的目的,是就语言、思路、艺术手法等的阅读发现,来构建自己的评论文章(发现过程即评论过程),或者借鉴这文章手法来创作自己的文章(即仿写)。
    只有把阅读的诸多活动提高到写作层面上,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体现创造性,因为写作才思维(皮亚杰),写作才有发现,写作才能让思考有序。这种写作是老师与学生都各自要完成的,这样才算提高了阅读的境界——创造。
    第三、有应试的功能。其一,高考对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一些主观性问答题,其实就是要求构建自己评论文章,只不过它的答案要求更简洁。我们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练习评论式写作就有利于做诗歌鉴赏题。
    其二,近年来,高考作文在文体自选的大前提下允许文学创作。如果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贯穿了文体仿写,让一部分学生进行文学写作也不是不可能。
    其三,评论式写作除了可以应对高考文学鉴赏题,还可以有效地训练我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恰好是写议论文最可贵的素质。
    第四、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的放矢,充满意义。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不是做几道选择题就训练出来的。文章写作才能培养以上的素质,也只有通过文章检测才能检验以上素质。因此,思维文章化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思维文章化还是写作,这里目的与手段合一。所以说贯穿写作的语文教学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学。
3
    没有写作就没有老庄、就没有孔孟、就没有屈原鲁迅、就没有马克思没有尼采没有爱因斯坦——甚至雷锋和赖宁,后者这两位平凡的英雄似乎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从某种角度说,是日记成全了他们的不朽;有了日记,我们才觉得他们是真实的英雄与好人。
    我们既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评论式写作和文体仿写式写作,还要把写作当作我们作为文化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样写作不仅应是语文教学的自觉也是我们生命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我们即使课外阅读,同样可以写写评论,或者在广义一点写写读书札记。那怕把所喜爱的书籍按话题提取要点精华,再整理成文也是有意义的。一本好书只有你对她作过重整或提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读应该是为了写。但是没有写的读,当然也有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只是为了充能或休闲而读。但是,必须明了充能和休闲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写作才是最终目的,创造才是最终目的。
    读应该是为了写这个理念,既有对创造精神的崇尚,又有对学生应试的关怀;既可能前承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对文章技法的归纳和不自觉的偶尔为之的仿写),又可以后启现代新兴的研究性学习(因为评论就是一种研究)。
    当然,评论式写作与仿写不一定每篇文章教学都同时运用,许多时候要有选择,要么评论要么仿写。并且对于学生,也不是每次评论和仿写都必成文,有时可以把评论用口头回答方式表达。仿写也可以只写片断,或者是对创造情景进行设想,或只是激起一种创造的冲动。
    我们虽然“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写作乃达到诗意栖居地的方便之路。读应该是为了写,为了诗意的生存。我们写作的存在着创造的存在着进而诗意的存在着。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2:40 | 只看该作者
Ⅳ.问题化、文章化:写的可能

1
    高中语文走写作主义道路有两个关键词要把握:问题化和文章化。
    问题化是就是读文的问题化:即,把所读文本(主要是非小说的)看作是一个话题作文,有时题目就话题,内容就是对话题的理解。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伽达默尔)。
    在读文时,要把文本还原为问题。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题目“拿来主义”是个名词,就是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稍作分析,我们就会知道鲁迅围绕这个话题提出并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
    (2)怎样坚持拿来主义?
    (3)拿来主义有何意义?
    这样的读文分析,可能就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容易理清文本的思路,能迅速地把握文本结构,这比那些只着眼于局部和表层语言分析,就更能探求文章真相。
    其二,更有利于构建文本。站在写作主义的立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阅读一个文本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文本。有了深入本质的阅读,就有可能把握住文章建构的奥秘,有利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章。
    阅读把是文本还原成问题的过程,写作是把话题分解成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于是,问题是文章的灵魂。问题化就是抓住灵魂,抓住灵魂,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真正沟通。
    这样阅读与写作融合,就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无能为力局面。所谓无能为力,就是作文辅导没有真正有用的方法。多数无用的勉强而为之的辅导,只是浪费了师生的时间。

2
    文章化表现为:备课的文章化、交流文章化和练习的文章化。
    备课的文章化就是老师在备课时,教案要写成文章。写作才思维,文章化的思考问题,才有可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老师在备课形式上,教案虽然可以有重点和难点,但它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一篇篇文章:是通过文章对一个个问题进行的思索、探讨和对话。
    这样的教案就会一扫长期以来的语文教案“八股”气味,就会一扫教案设计一问一答的简单草率和虚假。老师备一篇课文就是在构建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备课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即备课史就是创造史。
    老师备课就是写作,讲课就是发表。讲课时,老师理应把研究成果与学生交流。这种文章交流意义重大:既可以展示创造,也可以起示范作用。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条理和深入,避免满堂问的肤浅。
    同样,学生在作业时也应提倡文章化。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已经在思维上要求我们文章化了。
    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中,通感、比喻、拟人、炼字等妙处,都必须用心体会、揣摩、联想和比较。这中间的思维过程如果表述出来,实际上就是文章。而把思维表述出来即“言意转换”,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练习的文章化,除了是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创造使命的需要。创造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构建自己的思索过程,构建思索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文章化的过程。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5:58:41 | 只看该作者
暴力语法:朱大可的言语炼金术

                                      四川也人

我顾不得慢条斯理地写论文了。发表论文已经是我的次等幸福。对于朱大可的言语炼金术,我必须急急匆匆地作些流水账式的记录。总之,朱大可的言语,如天上掉下来的阳光,击中了我的言语皮肤,让我不得不嗷嗷直叫。
我今天把大可的言语片断,打造成了幻灯片,在教室里给学生们眼前一晃,就让他们兴奋的如狗一样狂吠。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点秘密,那就是我运用了恩师马正平教授的措辞学专利工艺——把大可的暴力言语和日常的软力言语进行对照呈现给学生的。没有对照,学生们把金子会当成黄铜。
请让我给朱大哥先生的言语一个笼统的命名——正如他也曾大胆命名许多事物一样。我把他的言语命名为暴力言语,与之相对,我们的日常言语或者众人的写作言语可称为软力言语
暴力,即是有暴发力。暴力,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一个目标,是一个境界。大可先生的言语,几乎到了不暴力——是不可能的境地。也就是说,他的几乎每一句话,就如水田里的泥鳅,总是在凶猛的蹦跳。为了把这种暴力手法把捏得比较到位,我还准备以暴易暴地撕开他暴力言语的朦胧面罩:
1.形动暴力——用形容词、动词增加言语的暴力特性。譬如:
(静)她乘着夜深人静,在木栏上吊了。
(动)她乘着夜深人静,用绳索系在楼梯顶端的木栏上,怒气冲天地把自己弄成了一具死尸
后一句是大可的暴力言语,前一句是笔者做了一个“语意还原”。一静一动,一目了然。前者,“死”得毫无力量,而后者,即使是死,也是死得牛气冲天、暴力十足。原来,在大可的言语里,即使是“死”,也是死得活蹦乱跳、脚步生烟。不信,大可在一本书的后记里,说自己的母亲的死时,是“在90岁高龄上弃我而去”。好一个“弃我而去”,“死”得多么孔武有力。
2.意象暴力——用比喻的手法,使言语拥有了冲击力十足的意象。具体地说,如果要描写的是人,一定要把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拖来作陪衬;反之,如果写的是动物,一定要把人拉来作陪衬。有时候,要描写的对象本来就具有形象感了,但他也不放过,要在空中来个神仙一把抓——攥着一个虚无的抽象事物来陪衬法场:
(意)母亲说:小东西,死出去玩吧,天不黑别回来!他便急忙跑开了。
(象)母亲说:小东西,死出去玩吧,天不黑别回来!他便急忙用马的姿势跑开了。
后一句是大可的句子,前一句是笔者的“语意还原”。本来描述的是人,却拖出一匹马来,这“马”就这样撒欢式的撞击着读者的眼球。再看:
读巴尔扎克《农民》的时候,我做了一份两千多字的笔记,把它写在一个小纸上,看起来像支香烟,但展开后却成了思想
在这个句子里,本来写小纸筒,可是让读者眼冒金星的却是具象“香烟”,还有抽象的“思想”。你说暴力,还是不暴力。
3.成语暴力——把成语改写或者活用产生陌生化的意义。一个成语,一旦反常运用,你不得不承认是有暴发力的。请看:
它是物资匮乏年代里最“耐人寻味”的食物。
随后将倾在花瓷大碗里的汁水饮而尽。
不过,成语暴力在大可的文本里不算多,因为,这也的确是一种比较“冒险”的做法。弄不好,别人要说大可先生使用成语在望文生义。并且,这一点,也容易给学习者起了一个始作俑者的模范作用,后果似乎有点不堪设想。
4.术语暴力——即频繁使用一些个人偏好的语词。大可先生频繁使用的词汇大概是:XX主义、XX性、XX学、XX时代、XX史、乌托邦、语法、姓氏……
这些词只是笔者印象学上的统计,不是科学计算。这些词读者稍稍用手触摸,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无与伦比的坚硬性。于是,笔者也把它判为一种暴力语法制定的参与者。
好了,天机也只能泄露到此。最主要的,朱氏言语对于普通大众,只要拾得一鳞半爪就行了。我也是普通大众,我同样只需把大可的言语之丹吞服几粒就行了——我今天是不是吞下的多了一点呢。也许,一时的凶猛进补还不够,还要长期地恶补。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希望吞下的是朱氏之草,挤出的是王氏之奶。本人毕竟姓王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6:00:43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中国教师》是我的一个关于中国教师心灵的自传性文本。估计不少于25万字或更多。现在,已完成13万字。为了这个文本的连续写作,同时兼顾博客的更新,我把其中的某些片断,摘取出来(加一个标题),放在这里供朋友们阅读。摘录完全是随机的,没有任何顺序。真诚欢迎朋友们阅读并批评。

特此说明,谢朋友们!

       菜花金黄的时候——长篇自传性文本《中国教师》摘录(1)

                                     四川也人
    246  还是在五月,也就是在农历的四月。我们听说学校老师宪的妻子死了。我与那妹妹就同去看。宪不过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读职中。小儿子跟着宪读初中,留着一个偏头。
    宪的妻子是坐生产队的一男子的拖拉机出事的。那拖拉机在下坡的时候,把宪的妻子摔下来,后轮子压了过去,当场就死了。据说,那开拖拉机的男子,是宪的妻子的相好。宪前几年在较远的邻乡教书,他的妻子在农村,总有背不了扛不起的活儿,需要有男人帮忙。于是,就与这开拖拉机的男子好上了。有一次,宪回来就正好撞见那男子与妻子在一起。为此,夫妻间吵了架。后来,宪才想尽了办法,调到了本乡的中心校教书。教初中语文。
    我们一行人,买上纸和火炮到乡村宪的家里去,宪满脸憔悴,两眼深陷,眼睛红肿。看见我们去了,感动不已。我们去的人里面,有会说话的,热心的劝慰宪。宪不停地说着妻子的贤惠,还把我们带到他妻的坟墓去。宪妻的坟在一个油菜地里。油菜还开着金色的黄花。
   我们一行人在宪的家里吃了面条。面条的油很旺。吃了面条之后,我们一行人里,还是有人代表着说着劝慰的话。在说了劝慰的话之后我们就说要告辞了。
    在去宪的那里,我与那妹妹都似乎都没有说出有力的劝慰的话。尤其是我,沉默地跟着一行人,内心充满无可名状的悲哀。

247  关于宪,我要补充的是,这是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子。脸形,有一点像那图画上的司马迁头像。额头很高,嘴皮较薄,颧骨较突出,两眼有些凹陷。

宪有住在木楼上,每次路过他的门前,顺便到他屋里坐。他总要说自己严重失眠,几乎每天如此。对于失眠,我没有多少体会,故我听的时候,总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后来,又听他说,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他给我讲话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啧啧的忧郁语调,让我作听众,都影响情绪。他也常常讲他的后悔。说自己曾经一个做在外县做官的同学,主动的请他转行做区上的干部,他考虑到离妻子儿子远了,就放弃了。但现在,总说自己后悔。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妻子还没有死。

宪给我讲话的时候,我听出来自己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但是,我向来对怀才不遇只是在书本上看见,我怎么在现实中也找不到活的根据。也就是说,我看不出来,宪有何怀才不遇。除了他的过分忧郁的语调,我没有看到他的才。

我听过他的一节课,基本上乏善可陈。一节课,也就是给一篇文章分了一下段,关键是,好像那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段,并给学生写出段落大意。尽管,我那时教书的水平,也相当的差,但我总对给文章分段的作法表示怀疑。尤其是,把分段作为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我就认为乏善可陈了。因为,我初中的语文课,都是这么听过来的。

不过,倒是宪的有些迹象引起过我的注意:

一是,他说他做乡的广播员,后来做民办,公办,进而中文专科进修。二是,他似乎透露他会写文章,我虽没有看到他的文章,他我似乎看到他写的字。那字确实比我写得好。三是,他向我推荐说,《人间词话》这本书很好。于是,我说我借去看两天。

那本《人间词话》被他用牛皮纸精细的包着封皮,上面用蓝黑的钢笔字写着书名。从那本书,我知道了有一个叫王国维的人。

那词话里的内容,有一些关于爱情的句子,引起过我的一些兴趣。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本过于精细地文化草料,总不合我粗糙的胃口。那文绉绉的言语风格,与我粗陋的文字修养,隔的不止三重山。

不过,我总还是把那书大约浏览了一遍。也就是三五天之后,我让它完璧归赵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6:01:08 | 只看该作者
吃人的城市——长篇自传性文本《中国教师》摘录(2)

                                 四川也人

274 我要去的车站,不知在哪里。我想,不若坐一个三轮。

我坐上了一个红色的简陋的三轮。三轮是敞开的,没有逢,只有一个红色海绵坐垫。我说要到去某市的车站,那车主把我东拐西拐,拉到了一个人迹稀少的正在建筑的地方停下。我说,还没有到地点,他说到了,就在附近;我的车不能去,只能在这里下车。我迟疑了一下,问多少钱。他说五毛钱。

我给摸出了一元钱,让他找五毛。那男子并不伸手借我的钱。他说:你哄我是吧,我说的五毛可不是你那个五毛。我说,你说的五毛是多少呢。他说:是五十元啊。

我说你们抢人吗?那男子走过去与旁边的另外几个像同伙的一的人,嘀咕了几句之后,走过来一把扯住我的衣领,用膝头猛抵我的腹部。口中说,不给钱就走不掉。那几个人在几米外的旁望风,而并不来动手。

我说我没有五十元,只有二三十元。我是去读书的,本身就是穷光蛋,不信你看我背着一包书。我一边说,一边从西服上衣兜里掏出三十多元钱,一边打开背上的背包让那车主看。车主看到我背上的书,就抓过我手中的钱走了过去。

我说,钱都拿去了,我怎么赶路。那男子说,你还欠我钱,我管你怎么赶路。

我无可奈何,背着背包,双手捂着腹部,慢慢地挪动脚步,重新回到人多的街上。继续问路,以便找到车站。

275 大约一小时,我找到了车站。坐上汽车,我的腹部有些疼痛。我打开背上的包,看那书里的好几百元钱,灰灰绿绿的,还在书页里。那其中,有给在教育学院离职学习的同事带领的工资。

我翻出包里的桔子,吃了几瓣。那桔子是在妻娘家的树上摘的。桔子很小,很红很黄。

汽车出发了。车越走的远,我就远觉得在远离一种恶梦。只是,不一会儿,我就发呕,吐出来的尽是黄水。

276 到了教育学院,我首先找到在职学习的同事,把工资交给他。我说了我在路途的遭遇,他表示非常的感激,请我吃了牛肉面。

277 后来,每每有人提起我遭酒徒耳光,遭强盗抢劫的那个城市,我就只有诅咒。我说:那是一个肮脏吃人的城市,连擦皮鞋人的目光都是吃人的;那个城市的整个建筑,都蒙着黑色的煤灰,。

那个城市有一所师范高校,曾经的“莽汉主义”诗人,就出产在这里。那也是校园凶杀最惨烈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另一所高校,后来发生了六位学子被杀抛尸芦苇丛的惨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2:31 , Processed in 0.1182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