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三写作教学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0 18:5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三写作教学的对话
  
  陈岩立 车子皮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528747&PostID=31222604
  客厅里的灯光不是很亮,茶泡好了,两根烟枪遇到一起,当然一根敬来一根敬去的,搞得客厅更加迷离。我感觉这样的场景很不写实。
  我这样感觉的时候,突然想起戴锦华介绍墨西哥造反运动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发言人马科斯。在关于马科斯的神奇传说中,有一个特别具有“圣经”气质,说是马科斯两次在完全不同的地方公开演讲,那两个地方都是大旱,长达两年之久,滴雨未落,一次是马科斯刚一开口,暴雨倾盆而下,一次是马科斯话音刚落,暴雨倾盆而下。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莫名的思绪都来自潜意识,我相信马科斯的突然造访一定有它的原因,后来陈岩立谈到写作教学的“技术流”现象时,我突然理解了马科斯“神话”的悲剧内涵。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抵抗和对理想天堂的追寻,马斯科被创造出来,并进一步被神化,就像美国记者访问一个在场的印第安老妇人时得到的回答的那样:“我相信他是先知,我相信他能够改变我们的社会,而且我相信他能够命令老天爷下雨。”事实上,一场对话推动不了什么,更不会改变什么,因此,我和陈岩立老师的对话确实具有梦幻性质,我相信这仅仅是我和他庸常的生活中的一次梦境。
  在教学的第一线,我们都能亲睹现今作文教学的可憎面目。为了向“高考”这场考试献媚,那么多的老师的“教”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写作的机器人,那么多的学生的“写”是为了搏取考场“分币”,功利主义写作成为高中作文写作主流,思想和文字的优美要么成为华丽的装饰,要么被完全埋汰。
  写作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这就是现实,期望两个人的聊天能够改变什么当然是一种奢望,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当今的语文界涌动着一股声势浩大的暗流,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当下的写作教学有着或浅深的不满,这正可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力量。整个墨西哥的情报机构和美国的情报机构开始调查马斯哥,1995年,墨西哥政府发了一个通缉令,宣布一个哲学博士就是马斯科,但整个萨帕塔社群却声明政府错了,“没有一个人是马科斯,因为我们都是马科斯”。然后,艾柯率先发出了声援信,接着,四位诺贝尔将得主声明支持,之后是全世界声势浩大的支持,这只能表现一种现实:全世界各地操着各种语言的支持者都是马斯科!因此,虽然这场对话是命题之下进行的,谈的是高三作文教学,命题界定了对话的功利本质,但废墟上依然有雏菊开放,这正是我们对话的基本信念。
  由于聊天时,陈岩立老师和我坐姿过于懒散,因此话头总是一转再转,思路也相当松散,为了读者阅读方便从几个方面作了整理。我认为文章在条理上的规范破坏了对话本身的生动面貌,破坏了聊天过程中语言形式的自然诗性。这是相当遗憾的。
  一、学生写作存在问题
  陈:我们今天聊什么?
  连:高三作文教学。编辑的意思是就两个不同学校在作文教学上的异同展开一次对话。
  陈:嘿嘿,就你跟我?
  连:如果按编辑的要求,原本应该是两个学校的高三语文老师坐在一起进行“校对校”交流,我担心这样的交流形式感过强,实质性的内容淡薄,再说了,开会又不能半倚半躺,干脆我们就代表了。
  陈:代表?谁能代表谁?都嘛是强奸民意。我代表不了我的学校,你也代表不了你们组里那么多老师。“盍各言其志乎”!
  连:嘿嘿,倒是一针见血。就说我们自己吧。不代表别人,我突然感觉轻松了很多。你们这一届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样?
  陈:这有点不好回答。学校扩招,学生写作能力的水平层次就比较多了,也就是说不同学生的写作基础不同,层次更丰富了,教学的针对性要更强一些,应该说是工作量会增大。我一向主张“所有的学生都是写作的天才”,问题只在于如何引导和引导得不得法。你的问法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一届”?!你的意思,每一代人的素质和水平是不一样的?我看一代一代在素养上是差不多的,差别只在于智力结构不同。“70后”瞧不起“80后”,“80后”看不上“90后”,“90后”怎么办?我看你说话的时候,你女儿瞧你的眼神就挺不屑的。只有认可人的平等性,写作教学才有希望。
  连:我喜欢问些大而无当的问题。你仔细回顾一下你刚才回答时头脑里的思绪,是不是要回想更多有关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概括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无效的问题也许也是好问题。你觉得目前你的学生写作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陈:境界不够开阔。各个学科考试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难度值大的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虽然增加不多,但难度越来越大,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深度,结果基础越来越不扎实,难的学生也领会不了。高一的学生听说要上15个学科,还要选修,不知道教育改革专家是怎么想的。学生疲于奔命,对语文的损害就是学生无法腾出时间广泛关注现实,无法对生活现象和美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没有经验体验的广度,自然也就没有深度,写作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在话题上“打圈圈”,思想非常肤浅,语言非常贫乏。最糟糕的一点是文章很空洞,言之无物。
  连: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也是这种问题,经验体验和知识面的缺乏,直接的表现是词汇库的贫乏,停留于口头语言词汇和网络语言词汇的使用,文字很枯燥,诗性气质相当淡薄。文章没有气场。
  陈:文章逻辑混乱,缺乏清晰的表达思路。
  连:立意呆板普通,缺乏打动人的新鲜力度和思考深度。
  陈:我们说的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讲,是每个学习写作的人都会遇到问题。这是一个无底洞。应该说,克服这些问题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写作教学的理想。
  二、策略上的突破
  
  8:05P—9:50P
  
  连: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陈:我认为写作训练如果要做到一次训练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写作不是吃饭,吃了就可以饱。写作需要情感与思想的积累,写作的过程是语言表达思想时两者完美契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还是认为整个高中的写作训练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进程。我在高一的时候,侧重于记叙文的写作。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发展还处于启步阶段,因此高一阶段要利用优势,对学生在记叙文训练中强化对形象的描写能力。高二年,结合选修课本,训练散文写作。在高一年训练的基础上,重点训练散文中“形象的确立”,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在通畅叙事的基础上逐渐有了生动表达的能力,高二年则重在形象表达。梁衡有一篇文章,谈到文章写作是有诀窍的。
  连:什么文章?我没看过。
  陈:《文章五诀》。梁衡认为写文章有种种技巧上的变化,但最基本的有五样东西:形、事、情、理、典。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个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梁衡认为“形”指景物,我想可以扩大,“形”指的是形象,可以包括“事”,就是事件,一篇散文写一个集中的、典型的事件,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形象。要表达一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要使人能够感受得深刻,要能将道理说得让人信服,就必须将情感和道理依托在某物上,这是一种“形象”。高考写作的发展等级评分标准里有一条“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首先应该从“形象”的确立上来突破。
  连:我非常赞同你所说的“形象”的确立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的观点。你用的是“形象”的概念,我用的是“意象”的概念,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表情达意需要搜寻意象来呈现。《唐摭言》里讲到,张祜的朋友向宪宗皇帝推荐张祜:“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我觉得,这里面“搜象”二字实是道出千古文章的大决窍。“搜象”这两字里包含两层含义:一、写作首先是思想里有了某种情、思;二、这种情、思必须去搜寻某种“象”来表现。“象”就是具体的物体或事件,是形象化的生活场景。
  更进一步讲,我有一个看法,写作应该回归视觉思维。不管是哪一种文体,写作时,写作者都应该眼前有画面。写作行为其实是将内心的抽象概念通过文字“演绎”出来。亚里士多德有一个看法,他认为,说到“人”这个词时,它呈现出的是人,而不是卡利阿斯这个人。阿里斯多德的说法有点抽象,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个别事物突出出来时,最先存在的普遍事物便呈现于心灵中。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其实,我们总是在具体的经验中逐渐学会概括,而学生要写一篇文章时,总是在某种情感或者思想的驱动下才会动笔,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是“中心先行”的,然后才去寻找能够表现这个“中心”的意象。而要将“象”写得丰满,具有感染力,就需要借助于“象”的再现,这就必须借助画面,通过视觉对画面的再凝视,使原来模糊的情感或者思想得到有力表现。
  陈:和你聊天,有“吾道不孤”的感觉。我觉得作文训练,老师拟出好的作文题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一个学生平时写作非常害怕,他总说没有东西写。有一次我找他聊天,他说刚回老家回厦门。他说这一次回去参加宗族的祭祖仪式,这么多年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是一个客家人。客家人非常崇拜祖先,在祭祖仪式中,这位同学肯定被仪式的力量所震撼,因此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自己的祖先的认同感。我说你为什么不写下来呢。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感念祖先》。回归到生活本身去寻找美好的记忆,去发现与自己的生命本质有呼应的东西,这是我指导学生选材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写文章之所以会无从落笔,其实是“捧着金饭碗在讨饭”。怎么去调动平时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位同学查阅了很多关于客家人的文章,写来后我给他讲评,他又改,后来高考作文他也写了相关题材。语文考了134分。不同的同学,类似的题材我布置不同的题目,比如《怀想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因一种植物而怀想》、《在水边的怀想》。
  
  9P:05-9:50P
  
  连:你说的主要是题材选择及丰富上如何训练散文的写作。在散文写作的语言上,有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陈:写一个比喻句!方法有万万种,最直接有效的那种才是最经济最对学生负责任的方法。教师有义务去寻找教学的利刃。比喻用得好,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得好。“初恋,是童年时掉落的那颗门牙,再也找不回来了。”“初恋”和“门牙”是绝然不同的事物,但学生能够将它联系在一起,对初恋的体悟就一下形象生动起来了。教了十几年书,现在才明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比喻的锤炼不仅是语言上的锤炼,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利器。
  连:你这样一说,我想起张爱玲的文章里讲到一个贫穷人家的女孩子嫁到富贵人家,外人看着风光无限,但自己却一点也不自由。张爱玲说,“她是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金鹧鸪”。真是好,那种金碧辉煌的风光,那种欲振无力的无奈,真是再形象不过。学生如果能把比喻写好,首先是文章能有开有阖,有气度,语言上自然也差不到那里去。如果能将比喻的训练和写作结构结合起来,那就很好。你说到比喻,其实就是联想思维,我突然想到艺术上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同质异构”、“同构异质”,我想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学生的确文章容易写得单薄,缺少丰富,也就是你说的在话题里“打圈圈”,从根本上说是思维上狭隘,展不开。不同的事件,蕴含的是同一种性质的情感或者思想,将它们并举在一起,这样文章就会显得丰富。今天我出门的时候,把钥匙落在家里了,中午回不了家,我觉得我被我所爱的家拒绝在外,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很多年前,奶奶去世,听到黄土一锨一锨落在棺木上的声音,我突然发现自己被隔绝在奶奶的生活之外,觉得非常悲伤。这两件事就属于“同质异构”。
  陈:你说的结构上的并举,我还要补充一下,要使文章的逻辑清晰,还有一种方法是逻辑推进法。也就是将情感不断引向深化,将思考引向深化,也就遵循情感和思想本身的逻辑结构的演进。“南都社论”有一篇文章《仰望“星空” 需要价值肯定和制度建设》,首先是用温家宝两次谈话说到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然后解释“星空”的象征意义,接着说到为什么中国现在需要一些能仰望“星空”的人,因为大部分的中国人得了“星空冷漠症”,不关心灵魂生活,不关心宏大和抽象的命题,进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关键是社会环境不允许。最后提出观点,认为一方面整个民族需要在价值上有所追求,另外国家制度建设必须保障民众的政治权利。这篇文章就遵循了思想推进的基本逻辑。我觉得高中写作训练必须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引导。情感类的文章的写作也是一个道理。
  连:你刚才讲到高一、高二的写作训练进度。高三年呢?
  陈:高三年上学期是论说文的训练。论说文,我主要着力做的是这几件事。一、文章逻辑思路的搭建。刚才说的就是一个例子。通过拟写作提纲,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思路清晰起来。二、观点的分解。一篇文章如果只是表达一个笼统的观点,文章难免粗疏干瘪,所以我要求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分解观点,提炼出小的观点出来,然后对各个小观点进行充分论证,这样学生写起来既轻松,文章也不至于空洞。同时,我注意材料的积累问题。我自己这学期就编选了40则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辨地分析。
  连:你自己编选的材料会不会只体现了你个人的趣味,对有的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适用。我比较懒,我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摘选、改造出材料,然后将一些普适性较强的材料打印给学 生,而对个别学生自己特别适用的就打个勾勾退还给他。
  陈:我只是给他们做个示范而已。老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我的示范材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品质。米兰•昆德拉说过,一个作家如果只写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读得懂的作品,这其实是一种罪过。我相信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普适价值,有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要抱怨生活,对生活总怀有仇恨呢?阳光每天都照耀着我们,我相信文字的存在是基于文明的信念。当然,也不是说假、恶、丑不能写,但我希望我的学生写假、恶、丑是为了彰显真、善、美。语文的任务最终还不在于文字之美,而是将文字之美内化,“文质彬彬”,在我看来“质”是胜于“文”的。有好的灵魂,即使他现在写的文字并不出色,以后他也会不断地修养自己,最终写出好文章,说出好的话来。这就是写作教学中很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的示范材料还意图去告诉学生多积累具有人文性的材料。现在的什么《论据大全》之类的东西令人恶心,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但是天天让学生接触这样的东西,结果学生在写作上生搬硬套,思维变得僵化,死板,你怎么能希望这样的学生以后会有自己的思想和创见。现在编这种粗制烂造以“搂”钱的人太多了。套用你的话,这样的活还是要少干,干多了生的小孩会没屁眼的。
  我们现在教学中的的“技术流”现象过于强势,以为写作可以通过技术操作来达成。也有很多学校印发了很多写作材料给学生,告诉学生遇到什么样的话题,可以用哪几个材料,然后过渡句怎么写,例后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扣题,结果这样在考场上也能得个还可以的分数。这是最直接最有效。但是,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伤害是很大的。还是套用你的话,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犯罪。刀,是看在谁的手里。再好的材料沦入这种老师手里面,也会被工具化。我觉得改变教学的思维,这可能比什么都重要。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这应该是教学的最基础起点。思想意识的改革,比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重要一百倍。
  连:你说到点子上了。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教学高度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去年高三的的写作教学,我比较注重的是在一切考题中去彰显写作。比如说诗歌鉴赏,仅仅是诗歌技巧的分析,对这首诗歌来说是一种亵渎与浪费,在诗歌品读的过程中,写作的诗性是可以建立的。文言文的阅读,仅仅是字词的翻译及粗浅的文章理解,也显得是过于功利性的,分析文段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在行文中体会古人写作上谋篇布局的巧夺匠心,体会文字在表现情思时的妥贴适宜,表达的准确性是可以得到提升的。现代文的阅读既可以熏陶情感升华思想,又能积累素材,尝到种种写作的技巧,为什么要在那边死抠得分点呢?
  考试的题型设置上的划分,本身是将语文学习割裂为零碎的功利化行为的做法,教师如果以为语文能力是可以分解为题型训练的,也实在是“盲人摸象”。语文的最终任务是人的诗性品质的完善,和其他学科一样,它应该致力于人的思维发展的建设,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最后却为了超越于生活来俯瞰生活。语文的最后任务是成为哲学。
  连:窗子开一下吧,这烟把我眼睛泪都熏出来了。噢,你刚才说论说文。下学期呢?
  陈:哦。还没说完。既然是关于高三写作训练的对话,还是应该说说考试。论说文的训练,第三是命题形式的训练。不同的形式的题目在写作时构思上是不一样的。命题作文关键是如何题目的关键词落实为具体的写作素材,依然还是刚才说到的“形象”的确立的问题。我在讲解时特别注意题目短语结构中词语与词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结构思路要如何体现这种关系。材料作文则跟阅读结合在一起,分析材料各语句之间是如何相互照应以突显话题中心,注意引导学生从材料在发现分析的角度,从而确立写作的视角。
  
  9:50P-10:35P
  
  陈:接着讲吧。高三下学期,我重新进行散文写作的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注重散文的情感性融入论说文,以论说文的逻辑结构建构散文的文脉。一篇论说文缺乏真实、充沛的情感,这样文章读来像干吃饼干,一篇散文没有思想的分量和层次,这样的文章就会轻薄如纸。
  大体上说,我的写作训练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因材施教”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在写作上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文章实在没有优点,文字中也总会显现个性优点,给他们鼓励,总是会最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力。这就是“激赏原则”。我提但是的是“面批”,每个学生的每篇文章都尽可能做到面批,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在面批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常会激发我的智慧,我觉得自己是小偷,我常常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感受到他们逼人的青春气息和鲜活的思想涌泉,我觉得自己偷取了他们的青春。我做这件事做得不亦乐乎。交流时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上的亲近,都会给学生鼓励。我觉得适度而准确的表扬,抱持着学习的态度,写作指导就能成效显著。这是面批中的“平等原则”。我觉得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他的写作发展的可能,可以让自己不过于专断,可以少犯些错误。再一个就是“可持续性原则”。在面批中要对学生的写作发展有所预期,不能操之过急,但是要有针对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并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种对策又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写作特质,要能“配得上对”,这是很需要功力的。这些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我是很高兴的。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对于老师来说,我想我必须能从写作教学中获得快乐,才能来谈写作教学。
  连:这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能从职业中获得职业幸福感,我常常觉得这是上天的恩赐。
  陈:操!勾引我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你的做法呢。
  连:我啊?我基本同意你上述的意见。
  陈:什么话?给我说来。
  连:真要说?真要说的话,我其实不大同意你分步训练的做法。你的做法大体上还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阴谋”(笑)、有方法的,我的做法可能过于杂乱,过于无“法”了。
  陈:“盍各言其志乎”!
  连:我赞成你的观点。写作首先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经常给学生念好的文章,然后把这文章的好尽可能地渲染出来。我记得章太炎上课的时候,常常自己大段大段地将文字读下来,突然就停下来,大喝一声“好”!我自己写作的过程,其实大多是自己琢磨的,我觉得这样的领会才是真正紧贴灵魂融入血肉的。我想我有自己的优势,知道什么是好文字。这件事做起来省力又得心应手。
  我很喜欢梁文道在《我执》里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一个人置身爱河,“在他眼中,没有什么不是别具意义的,简单如一声叹息、一个手势、一段短笺里的标点符号,似乎都在指示着更遥远的东西。即使沉默与空白,于他而言也是诠释的密林、知识的迷宫。就像欧洲古代的释经学家对待《圣经》的态度一样,每个字都是神言,引领学者往更深奥更幽微的角落前进,力图批注出至为真实的本义。”爱是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凝神观望某事某物,你就会将你的爱注入其中,而事物也会因应着你的呼唤。如果一直叫着某人某物的名字,你会发现一种奇妙的感觉。你一遍一遍呼唤着这名字,名字变成了一条通道,它消除了此人此物的形体,最终消除了你与周遭世界的形体,只剩下两个虚无的点,一个是你,一个则是那个名字所代表的某种抽象的事物,这两个点最终融为一体,无限扩大,同时无限缩小,于是,在你的呼唤中,宇宙变得疼痛。如果有个人一直微笑地看着你,你先是会觉得不自在,然后,你就会脸红。这正是恋爱的秘诀。
  岩立,我想有点夜深了,我陷入了癫狂状态,说了这么多奇怪的话。不过这也是写作所应该具有的理想状态。
  你必须喜爱文字的表达,你才有可能在平时的写作中,特别是在考场写作中处于一种思维活动的活跃状态之中。我们很多同学写起作文来语言呆板,生硬,干涩,材料的使用贫乏,而且有明显的“叠砖头”的拙劣痕迹,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思维疆域狭窄。
  写作并非难事,潘新和说:“每个人都是写作的天才。”从理论上说,这句话是对的。那么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对写作的恐惧心理,经常进行文字的思维训练,逐渐就能写好文章。如果你对一样东西着迷,这个东西就会逐渐向你展现全部的魅力,并呼应你的呼唤。当小王子爱上遥远星球上的一朵玫瑰,当他从地球上抬起头观望,整个星空都显得那么可爱而富有深情。写作原也如此。
  要使文字具有诗性,要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必须引导学生时时对事物持有一种惊奇的态度。如果我们能每时每刻对人、对事、对物都怀有一种惊奇,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突然有了生命,变得生动起来,而如果你面对着它,任由思绪弥漫,你会发现你突然想对它说话。这样,就开始走上了写作的第一步。
  陈:编辑不是让你就高三写作进行对话吗?讲了这么多“鸟”语,别把编辑给忘了。
  连:哦!高三写作的训练,还是刚才说的,我比较注重“整体教学”。其实小学的造句、写段、扩句的训练,可惜很多老师仅仅以为能造出一个通顺达意的句子的就够了,而不会去分析一个句子的意味与性质。一个词,能够造出一个有内涵的句子,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成为整篇文章的思想或者情感的核心。比如“静默”,我们慢慢地就可以扩展成很有意思的东西。“静默的水壶”→“静默的水壶”→“静默的水壶奏出音乐”→“洗净了人世污浊的灵魂,像静默的水壶奏出音乐”→“卡夫卡一生都未离开过布拉格,他说布拉格是他‘带爪子的母亲’,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充分享受着布拉格干净的街道和纯朴素雅都市风景。他在狭隘的城市空间里,获得了思想的高飞。洗净了人世污浊的灵魂,像静默的水壶奏出音乐”。
  当然,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写到普鲁斯特,写到费尔南多•佩索阿,我们还可以写狭隘的空间与灵魂的壮大之间的关系。其实,造句、扩句的训练正是写作的最初起点,刚才的例子里运用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情境扩张法”,通过情境不断细化而使写作的内容获得丰富。同样,初中的初中的语法分析和仿句训练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语法分析,本质上就是句子间的关系的剖析。写作,则是去建立句子之间的关系的行为。为了说明一件事,我们往往要通过其对立面来证明,这就要用到对比,也就是“肯定—否定”对立的并列复句,或者是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就是解说复句。我觉得回归到语言的最基本层面,语法规律是对语言现象的概括,现在我们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可能能够更有效直接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高三是十二年语文学习的总结,我觉得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语文经历打通起来,从而最终服务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作文写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结语
  在聊天结束的时候,陈岩立说:“你的教法和我的教法的差别,可能是你我个性的差别。”我想他说的是对的。我向来很尊敬他对待别人对待学生时的平等态度,也向来讨厌自己“党同伐异”的狭隘胸怀,因此,我希望我的记录保持着某种客观,能够尽量还原当时的对话原貌。可惜,语言的最基本品质正是时间的品质,它们最擅长于流逝。当然,混乱及辞不达意也是其品质之一。唯一真实的是,当语流转化为文字,一切的肤浅都会成为呈堂证供。
  不过,纸会毁于火,毁于水,毁于无声无息的时间,这正是我将这场对话记录下来的勇气所在。
  马科斯到今天为止是一个谜。他戴着面具,他毫不掩饰地说马科斯是化名。在我看来,对语文的一切对话,其实都是对马科斯面具下的面容的探讨,是一个永无终点的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22 , Processed in 0.0728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