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说给有志研究的朋友听作者:陈金铭
(嘘!别让人听见。)
前几天晚上,正在办公室加班,有位好朋友来电,要我帮他分析分析他走的研究之路。 他正在做一件很体现毅力的事,给每节课录音,晚上做成实录。我问他,坚持了多久。他说一个多月。这真的很不简单。我问有什么障碍吗。他说有两个障碍,一是做实录需要大量时间,他没多余时间去思考;二是做实录是为了突出什么,以后干什么用,都还没考虑清楚。 其实他自己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这样做,不是长久之计。要换个思路。我举了管建刚的例子。管老师十年时间就做了一件事,作文研究。他的切入点是作文小报。一张报纸让管建刚的学生尝到了写作的快乐,也成就了管建刚的学术积淀。 朋友很聪明,听到这里其实已经明白了。是的,面临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如果能选准一个很小很小的切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去做,不几年,就能出很靓的成果。 所谓宁挖一口井,不打十个坑。 还有一个朋友,老是给我投稿,可是怎么也中不了,总是感觉他的文章还差了那么一点点。差了什么呢?每篇文章写的话题都是别人不久前已经写过的。他问我,怎么才能出新呢?我反问他,文章里写的这些是你自己读来的、想来的,还是做来的?他说有的是读来的,有的是想来的。就是没有做来的。 问题就在这里了。 小学语文老师写文章,不是学教授掉书袋说些自己不清楚别人不明白的术语,也不是学作家谈感情说人生编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写文章,目的很简单:“我有一个好做法,效果挺不错,说给你听听,说不定对你有帮助。” 去做——等你的文章是做出来的,离发表就不远了。 隔了一段时间,在网上又遇到这朋友。他说自己现在在做,却还是不行。问,哪里不行呢?他说,老是做不出新意,做的都是人家做过的、学生也不太喜欢。 这倒是个问题。有的人天生有创意,想个点子,就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学科,有的人是老黄牛型的,想破头,也想不出什么好玩的主意。 还有办法吗?他问我。 当然有的。我说,举个简单的例子,读一本书,你怎么让学生做读书笔记?他说,还能怎么做,摘抄好词好句,分析归纳每章节的大意,汇报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呗。我问他,你看过国外老师教学的办法吗。他摇摇头。我说,在一本书中,我看到老外让学生做笔记,至少有15种方法,哪种都比你的方法吸引学生。比如,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插画师,给全书配上插画;比如,假设自己是作者,给书创造个续集等等。 啊,这么好啊。他惊讶了。 是啊,人家老外做的就是这么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他说,我明白了,明白了。 再后来,这位朋友果然明白了,借鉴了国外好的做法,在自己班级里本土化后,效果非常好,学生喜欢极了。 你看,做研究,有时其实很简单:选准一个小切口,做的深透;有成果了,要写文章,别装,朴朴素素把好东西写出来,自然就能吸引人;做着做着没创意了,简单,可以去有创意的人那里去淘淘金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