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7 14: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贾书建
我曾经到一所名校参观见学,不由我不嗟叹:真阔气,不愧为名校呀!
不知诸君有无与我同样的感受:时下参观国内名校,有如观光朝圣。去名校参观,最能提起我兴趣的不是豪华气派的楼堂馆舍,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不是争奇斗异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东西有钱就可以买来,谁有钱谁都可以买来,我只所以没有,是因为我的腰不粗。我最感兴趣的去处是为一般人所不怎么待见的校史室(馆),从这里最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内涵底蕴,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历史传承,能看出这所名校之名是沽名钓誉、还是名副其实,是假冒伪劣、还是货真价实。
这所名校的校史(档案)馆在装饰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颇费了一些银两。有那么一瞬间,我曾自问:把这么多钱堆到这上面,值吗?也只是一瞬间就释然了,国人历来好面子,校史馆就是学校的脸面,有粉往脸上擦,有金往脸上贴,这也算擦得、贴得是个地方了。
在介绍该校校史沿革的陈列橱窗前驻足,在一串炫目的镭射灯光下,我发现“学校首任校长”一栏竟然空着,一时好奇心起,便忍不住要向管理员老师请教一番了。这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细声细语地对我说:“是这样的,由于年代久远,学校又经过多次重组整合,虽经多方查证,但最终无果。”“只过了几十年,也算年代久远吗?”这是我心中的疑问,并没有真地说出来。“我想借阅一下贵校历任教师的名册,不知可否?”“真对不起!我校校史(档案)馆尚在不断完善当中,现在无法向您提供。”这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依然细声细语地答道,这么看来,我夸她“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是把人家给看低了,还应该加上“训练有素,久经考验”才妥帖,其机敏程度简直可以做“新闻发言人”了。
我不是有意要难为人家姑娘,何况人家对我并无半点失礼之处,而是我真地觉得这个东西对一所学校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学校是什么?只是楼堂馆舍、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吗?当然不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闻名天下,虽然说的是大学,但在我看来,对中小学校同样适用。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晓得,学校是靠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支撑起来的。名校之名不能靠吹和捧,吹出来、捧起来的“名”犹如魔术师手里的七彩肥皂泡,看起来很大、很美,但升不高、走不远,更活不长;归根到底是由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凭汗水、心血与智慧培育、浇灌出来的,而这一切必然惠及莘莘学子并通过他们充分地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其功不可没。
校史是什么?就是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一茬又一茬教师,一届又一届学生共同承续的学校教育生活。包括两个方面:“文”与“献”。二者是有区别的,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文”包括文字(图片)记载的纸质档案、视(音)频影(音)像电子档案、各种实物档案等;“献”一般是指尚健在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或知情人,如历任老领导、老教师,历届老校友、毕业生等。可见“献”是人而不是物,这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口述历史、自传、回忆录等是对校史的重要补充和最有价值的佐证,这又是常常为人们所忽略了的。
校史具有教育及文化意义,自不待说。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为学子们所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华章;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值得学子们终生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组成部分,说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缩影也不为过。
校史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是客观的,不容许被篡改的,尤其是不能被强制遗忘的。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而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这两位大文豪,一老一少,来自不同国度,好像是站在中国的春晚舞台上同台给中国观众表演相声,就是不知道国人能否听出其中的幽默来。现如今国内中小学校撤并已成家常便饭,在这股大潮的强力冲击下,该撤并的与不该撤并的统统撤并掉了,这跟旧城改造式的“强拆”不是一个路数吗?拆掉的、撤掉的是什么?只是看起来有些破旧寒酸的校舍吗?只是被某些人当成包袱累赘的学校吗?不!表面上看拆掉的是一座座校舍,撤掉的是一所所学校,实际上割裂了历史传承,斩断了文化脐带,碾碎了许多人的梦想。如果老帅彭德怀仍健在,定会顿足捶胸,重复他那句名言的:“崽卖爷田不心疼!”
“撤并”的本义是“撤”与“并”,不能只强调“撤”而忽略了“并”,在我看来,一个“并”字足矣。“并”的意思是“合”,是“汇聚”,而不是消灭、消亡。一所由几所学校合并成的新学校,至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即便用的是原来某所学校的名字,这所新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所学校了,截止到眼下这所新学校的校史就是原来每一所学校校史的合集,少了谁都是残缺的,少了谁都不行。一所老校的校史犹如一条大河,正因汇聚了数条涓涓细流才成浩荡之势,流淌的是岁月沧桑,是不朽的教育传说。个中道理,作为合并后新学校的校长必须明了,嫌贫爱富之心不可有,厚此薄彼之为不可取,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了,懂得珍惜这一笔笔厚重的精神财富,这也许正是再造学校的难得一遇的契机。我们看到有的校长对于并入学校和教师畏惧如虎,整天如防贼一般加以防范,想方设法欲抹掉一切痕迹和影响,要么只字不提,要么极尽贬损之能事。这样的心胸能办好学校吗?这种作为能算得上明智吗?“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这样一所连首任校长的名字都能忘记的名校,又会是一所什么样的名校呢?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我在中学任校长的11年间,责成有关部门把学校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及成员,教师名册及岗位(工作分工及变动情况),毕业班学生名册、毕业合影及去向等,按学年度详细登记造册,作为校史存档备案。即使许多年以后,要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毫不费力,手到擒来。不幸的是我原来任职的学校,在我调离以后也“被撤并”,不知道那些被我当成宝贝疙瘩的校史资料如今可安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3:49 , Processed in 0.1082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