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光中论“诗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9 08: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光中论“诗味”
(《散文选刊》2010年第1期卷首语)

     一般读者往往在少年时代爱上了诗。那种爱好往往很强烈,但品味十分主观,眼界也十分狭窄。纯读者于诗浅尝便止,欣赏的天地往往只限于三五位诗人的三五十篇作品;因为缺乏比较,也无法鉴别,这几十篇作品便垄断了他们的美感经验,似乎天下之美尽止于此了。这类读者一过了青春时期,对诗的兴趣也不再发展,以后阅读所及,遇到不同风格,尤其是更为繁富的作品,总会感到格格不入。许多纯读者对于现代的好作品最为排斥,因为新的佳作需要读者调整自己僵硬的感性,这种挑战是许多人不愿意接受或无力应付的。在自尊的心理上,排斥一篇新作总比承认自己感性失调,要好受一些。
    纯读者的兴趣往往始于选集,也就终于选集,很少发展及于专集,更不可能进入全集。且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因为未选李贺,所以纯读者往往不读李贺。至于杜牧,因为所选八首之中,七绝占了七首,所以在纯读者的印象之中,他似乎成了专用七绝写纤丽小品的诗人了。小时候,我几乎以为《唐诗三百首》就等于唐诗。后来在其他的选集里发现《秋兴八首》《同诸公等慈恩寺塔》《公无渡河》《把酒问月》等诗,就不免怪蘅塘退士竟然遗漏了这许多杰作。在大学读外文系时,我又几乎以为英诗的精华尽在巴尔格端夫所编的《金库》(The Golden Treasury),后来才领悟《金库》所藏,尽是歌行体和抒情体的短诗,根本还没有独及叙事诗、玄想诗、状物诗之类的长篇巨制。
    要领会一位伟大诗人的“分量”而不翻一翻他的全集是不可能的。我只是说“翻一翻”,因为逐篇读完一部全集,是极为费神费时的工作,只能期之于专家,不能奢望与一般读者。但是不翻一翻全集,就不会明白为什么浩斯曼不是大诗人,为什么艾略特的主题狭窄,为什么美国诗选里惠特曼的分量应该重于艾伦坡。不翻一翻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也难以明白为什么在所有的宋诗选里苏轼的作品入选最多。
    纯读者的胃纳不但窄小,而且偏食。因为纯读者大半是青少年,对人生的态度不免理想而浪漫,所以对诗的要求也往往止于“纯情”。譬如辨味,我们在儿童时代欣赏得最早且嗜之无度的,总是甜味。不解喝酒的人,也只能喝点甜酒。一个人:欣赏酸、咸、苦、辣等等滋味,总是后来的事。“纯情”的诗,正式一般读者的“糖糖”。元好问讥秦观的作品是“女郎诗”,意思相近。一个人的口味往往从甜发展到酸咸苦辣,但是一个人诗的品味往往就止于甜,因为东西是天天要吃的,诗却不然。许多纯读者乐之不疲的纯情诗,对于资深的读者,只能算是正餐后面的甜点。
    当然,同样是甜,也有高下之分。鲜果的清甜比起蜜饯的甜腻,自不相同。而橄榄的酸余有甘,好茶的苦尽甘来,也不是人工的方糖所能比拟。大致说来,唐诗甘醇,宋诗苦涩。在唐诗之中,李白清甘,杜甫就兼有五味,往往在酸苦之中透出甘冽,孟郊酸中带苦,韩愈苦中有辣。诗甜则快,苦则慢,甜如少年,苦则有中年味。比起唐诗来,宋诗更像中年人的诗。李白的诗,能快不能慢,所以读多了觉得有点飘浮;杜甫就沉下气来,能慢,所谓“沉郁顿挫”,就是慢而有味,慢得有力。杜甫在节奏“反快”正如在味道上“反甜”。在这方面,宋诗主要是跟着杜甫走的。苏轼说陶潜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淡而实甘”。陶潜不像杜甫那样以苦咸来抗拒甜味,他超乎五味之上,用淡来涵育清甘。杜甫的诗仍是有为的,陶潜已经无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0:34 , Processed in 0.077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