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新锐散文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3 00:2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后新锐散文述评
                              刘军

    自打上个世纪90年代起,作为弱势文体的散文异军突起,无论是散文时代的命名(见吴秉杰之语),还是太阳对着散文笑(韩小蕙语)的比拟,皆是对散文热的概括性描述。二十余年来,散文的分体细化,即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小女子散文、新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的推出;新思潮的涌现,主要指新散文、在场主义、新媒体散文的异彩纷呈;以及纪实性散文的巨大社会冲击力,其中包括如《暗访十年》、《巨流河》、《看见》等散文集子的巨大发行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热点效应。凡斯种种,皆为散文界所目睹。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水流中所潜藏的另一股漩涡——80后新锐散文的隐现,因其潜隐的姿态,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谓80后新锐散文,乃是一种隐约的指向,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理概念。或许,他们的出现难以称得上典型的文学事件,更遑论思潮、风格学上的归类。不过,就个体而论,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草白、吴佳骏、阿微木依萝、乔洪涛、王威廉等人,在各自的写作实践中,皆取得不俗的成绩。
    这里述及的80后新锐散文之提法,仅仅是缘于代际的区别而加以简单化描述,其文化化约性直接指向尚不足够成熟、足够稳定的特性。在这个提法之前,80后青年批评群体,80后小说新锐以及80后诗歌力量,这些命名或者提法,已经见诸于媒体。80后新锐散文的提法只不过是最后一块拼图,增补入新生文学力量的方阵。就这一新锐散文群落来说,进行精神特性的归类,显然风险重重,不过描述他们的某些共性,却存在着某种可能。比如就写作主体的素养而言,固然因为阅历和积淀之故,在学与识方面有所欠缺,不过,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社会语境,使得他们才和气的因素与60后、70后相比较,更加透亮和逼真,无论经验的传达还是个性呈现,或许是受到思维认知以及艺术清规戒律的束缚较少,他们更勇于直面自我与现实间的关联。这种返诸自身的观照方式,彰显出后现代语境里中心崩塌之后重建主体的努力。他们的笔下,绕过了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或者启蒙主义传统,消解了黑白美丑类二元对立的基本模式,而是如黑格尔所言,作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纷纭变迁的时代快速列车上,忠实于自己的本色,在纸上大团大团地涂抹自我镜像的色彩。此外,就成长历程而言,他们在90年代开始人生的启蒙,在新世纪之后奠定各种认知的维度,市场化、媒介影响、娱乐等元素不自觉第渗透到他们的精神血管里,顺从、妥协、对抗的对象相应也发生了巨变。因此,他们的书写,抛却了乡土和抒情两种常见之路径,所烙下的是流动性社会进程的印痕。

    此次推出的80后新锐散文方阵,涉及十个对象,就全国范围而言,当然有所遗漏,比如王威廉、盛文强等人,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未能入列。十人十篇散文,管中窥豹,可见这一群体的实力以及写作风貌。

    判断好散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在思维认知单一的时期,其答案相对明确,比如十七年文学时期,描写新生活中的人情美、山川美、社会美的篇什堪称典范,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应着真情实感论,真诚人格的底色、饱满而深情的篇章引领风尚。进入新世纪,这些范式以及范式后面的标准基本全部塌陷,林贤治、祝勇、陈剑晖、孙绍振等学者围绕着散文文体展开深入思辨,关于好散文的标准似乎被悬置了,或者说简单化的几个指标难以成为判断是否优秀散文的依据,对于散文来说,同样迎来了多元性评判的语境。笔者曾经在一篇批评散文年选的文章里阐发过如此观点:“好散文的基本品格有这些——优美的文笔,文体嬗变的先锋意识,悲悯的人格底色,痛感的真实,锐利的思想发现,丰厚的学识,浩然之气。当然,一篇散文全部占有以上因素,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见《文学报·新批评专栏》)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总结的话,它必须触及生命个体灵魂的复杂性,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时代,没有这个复杂性,遑论思想发现和灵魂深度。

    此次推出的新锐方阵,恰恰体现出了当下散文写作的多元性以及这背后的复杂性精神图谱。《大地笔记之惊蛰》为山东作者乔洪涛大地笔记系列其中的一篇,阅读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让人想到梭罗、黑塞以及北京的苇岸,他们的散文皆透出强烈的自然气息,不过,他们之间却有着不同的精神旨归,《瓦尔登湖》的后面是十八世纪回归自然的启蒙哲学思潮,也是梭罗的一次对简单生活方式的亲身验证;《堤契诺之歌》对应的是黑塞欲以自然风景和恬淡的生活方式治疗中年心理危机的努力;《大地上的事情》则是法布尔《昆虫记》与道法自然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无缝嫁接。而对于乔洪涛而言,暂且脱离机关生活,回到乡村的土地上从事劳作,以此治愈物理性的身体隐疾,与土地的零距离相切,得以体察昆虫、植物以及这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命状态,其间丰沛的元气和地气也逐渐牵引着个体的灵魂,向着精神完整性之境界进发。惊蛰篇让读者体会到久违的劳动之美,他所接续的是陶渊明躬耕南山的伟大传统,透出中国式知识分子少有的稼穑的气息。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明确指出,唯有劳动才能培育健全的人性,才能从本源上恢复人自身的幸福感,在异化劳动充塞社会空间,在人人讳言劳动二字的今天,遭遇这位年青作家的文字,震撼之外,必将收获神谕般的启示。

    秦羽墨的《招魂者》是一篇叙述味道非常独特的篇章。叙述主体游离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之外,如同小说叙事中的零度写作。一方面主体的非介入姿态使得事件和人物得到强化和凸显,另一方面,叙述的独立性避免了叙事进程中情感扩展、思想提炼等肿胀因素,使得文字效果尤其冷静,审美效果也获得相应的陌生化效应。浙江草白的《给死者食物》读上去温情感人,温情主题并不鲜见,但是像草白这样在细部勾勒上如此动人和丰满,却不多见。而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姑娘阿微木依萝,初中毕业后即辗转东西南北,她笔下所述及的皆是其四处流浪的打工生活,是那种充溢着混乱,带有浓郁江湖气息的草根生活。作为打工题材的散文,这位少数民族作者拥有两把锋利的刀刃,一个是本色化的童真语言,一个是在一片混乱中发现光亮的天赋直觉能力。有了这两把利器,其散文如一场秋末的大风,从而扫荡了多余的情感诉求和话语泡沫。吴佳骏和朱强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生活中的他们皆是文学刊物的编辑,比如他们的文字具备同样的练达和从容,更为可贵的是,从这两位作者身上,可以寻见年青一代身上少有的严谨系统的知识训练。此次选编的两篇文章中,历史人文与现实场景的对接方面笔法熟练自如,视野的宽阔,奠基了良好的散文品格。客居广东的郭伟,同样拥有打工者的身份,《人力自行车》一文呈现出典型的新散文写法,场景拼接和碎片化叙事,看似无序,实则相互暗示。移步换景的后面,是流动性社会中个体身体和灵魂的双重飘零。来自湘西的王爱,《凝固的时间》一文沾染了苗地特有的巫文化的色泽,巫术思维的基本法则为19世纪的人类学家弗雷泽所确立,从原始文化贯穿至今,为最古老的文化基因之一。王爱以笔者的笔触准确呈现了少时魂魄出窍的瞬间,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神秘的并非世界为何如此,而是世界竟然如此。居于皖南的晚乌是一名高教教师,其创作多为短章,散文语言安静而沉稳,尤其擅长氛围的经营。选入的这一篇记叙的是一次返乡的细节:农家院落,依然澄净的月亮,衰老的双亲,多变的世事,熔铸在一起,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软的笔触下,流淌的同样是一颗温软的心灵。《前味》的作者端木赐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医科大学生,其年岁接近90后,虽然在创作上有一定起伏,但是《前味》一篇缺找到了核心支点,医院内病房的忙乱与压抑混合蓬勃生长的草类,肉体难以承受之痛,必然的死亡,还有死亡阴影下新生命的诞生,它们交错在一起,是生命的轻与重,如此,那些特别的内在关怀得以浮现。

    对于这些80后新锐来说,能够呈现如此驳杂的生命景观,确实令人惊诧和敬畏,他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山峦连绵固然漂亮,但是如何高耸起来,穿越流云,探视更玄远的瓦蓝,才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7:53 , Processed in 0.1020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