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本溯源 功在课外——漫谈习作指导之备课
特级教师 潘文彬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几个年头了,我们仍时常会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习作难教,难教习作。”可见,习作教学依然是我们一线老师心中的“痛”。通过与老师的交流研讨,我发现老师们之所以畏惧习作教学,主要原因有:第一,对习作的认识模糊,尤其是对“习作是什么”和“习作为什么”这些本原性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习作教学价值的错位。第二,对习作教学的茫然。老师们对习作的备课、上课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备课、上课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行事,目的性和科学性都不强。有些学校对习作备课、上课都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也鲜有习作课登台,最终导致习作教学在实际工作被边缘化了。其实,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提高习作备课、上课的质量。这样,习作才能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以为,要备好习作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关注怎么教、怎么学,更要具有鲜明的作文意识,思考习作是什么、习作为什么、习作教什么。明代哲人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备课也不例外。所以,要提高习作备课的质量,就得要先弄清楚诸如习作是什么、习作为什么、习作教什么这些带有本原性的问题。只有把这些本原性的问题思考清楚了,我们才能知晓习作的真谛,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抓住关键,把力施在本原上。 一、习作是什么 最近,我读到一位三年级农村孩子写的一篇习作: 我的理想 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 应该说,这是一篇流淌着真情的习作,无论从谋篇构思,还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从字顺、表达心声的习作,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篇文从字顺、感情真挚的习作,却被语文老师打上了“×”,还写上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评语。读着这样的评语,我愕然了:真弄不明白,在这位语文老师的心目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作文呢?殊不知这种断然否定,遮蔽了童心,扼杀了童真,否定了真情,更泯灭了孩子用习作来表达心声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畏惧作文呢?这种断然否定,其实对习作的一种误读,折射出的是老师的习作教学理念的滞后和苍白。 那么,习作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原本比较简单的问题,现在似乎被纷繁的理念给遮蔽住了。所以,我们在习作备课之前,必须要潜下心来,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特点,才能够看清楚习作的“庐山真面目”。关于这一点,《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语文课程标准》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这里不妨再来重温一下。 ——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基于以上表述,我以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姓“小”名“习”。习作姓“小”就是说,习作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儿童自己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淌。习作姓“小”意味着习作应该含有如下几个要义。 其一,儿童:习作的本体。儿童是习作的本体,也是习作教学的主体。其实,小学生作文应当是儿童作文。因为只有儿童作文,才是属于儿童的;只有儿童作文,才是为了儿童的;只有儿童作文童,才是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也只有儿童作文童,才会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儿童作文应该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界的一种自然倾吐。所以,我们首先得要确立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作文的观念。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念,我们才会蹲下身子,用儿童的视野来审视和评价儿童的作文,才能从儿童作文中感受到儿童的独特生活,窥见到儿童的心灵世界,体会到儿童的天真烂漫。也只有这样善待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我们才会在评价儿童作文时,能够心怀赏识,多就少改,保护儿童的习作兴趣,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 其二,生活:习作的源泉。生活才是习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认为:“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的确,习作应该是从儿童的生活中自然地分泌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挤出来的。儿童没有生活,何以习作?所以,我们还应该要确立生活第一,而不是习作第一的理念。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会关注儿童的生活,并想方设法地解放儿童,切实减轻儿童的学业负担,让儿童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闲暇生活。也只有这样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才会激起儿童对生活的热情,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产生一种用笔来抒写生活的欲望,从而能够表白出或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 其三,需要:习作的动力。习作其实并不神圣,也不玄乎,只是儿童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已,就如同吃饭、睡觉、上课、打呵欠、哭鼻子一样,是一种需要,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的一种需要,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一种需要。所以,我们还要确立习作就是儿童的一种需要的观念,切实地把习作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当中去,使儿童对习作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会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和心理需求,并努力地创设情境,抵达儿童的心灵深处,让儿童能够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里自然而舒坦地倾吐心声、表达感受。也只有这样,习作才会真正成为儿童的一种快乐和享受,而不是儿童的一种痛苦和负担。 习作名“习”就是说,习作是一种练习,是儿童为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练笔。其实,儿童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就是让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把儿童作文称之为“写话”和“习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既然儿童作文是一种练笔,我们就应该要降低习作的难度,贴近儿童的实际,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着力培养儿童的习作兴趣,增强儿童的习作自信心。既然儿童作文是一种练笔,我们就应该要珍视儿童的独特感受,尊重儿童的话语方式,呵护儿童的稚嫩思想,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收获习作的成功和快乐。既然儿童作文是一种练笔,我们就应该用儿童的视野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考量和评价学生的习作,主要看其是不是真实地反映儿童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儿童自己的意思;是不是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 二、习作为什么 小学生作文到底为的是什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想彻底。这样,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地朝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行进。我总以为,习作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头戏”,是有着一定的功利色彩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习作的功利就是为了立“人”,为了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切实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让他们通过习作能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夯实必备的基础。明白了习作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时就会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注意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对他们进行严而有格的训练,让他们在习作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体验成功,学会做人,提高认识,培育能力,获得发展。 三、习作教什么 一位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曾给我讲了她的困惑:语文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习作题: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是写出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很多学生写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在写爱好的时候,有的写妈妈爱睡觉,“妈妈从来没有和早起的太阳公公打过招呼,我出来上学的时候,她还打着呼噜。有时候我放学回去,又看见她躺在床上……”有的写自己的爸爸喜欢打麻将,“爸爸一打起麻将来,什么都不顾,就连叫他吃饭都好像没听见似的……”诸如此类的习作写得很生动,也确实是他们细致观察的结果。但是在阅卷的时候,有老师提出来“爱好一般来说是指积极上进的,像打麻将、睡觉,这些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爱好。”细细一想,这倒也是。我到底是承认这些,还是否认这些呢?要是不让学生写这些,他们又能写什么呢?我们所说的爱好,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没有,怎么办?不写肯定不行!如果瞎编一个,这不是教他们说谎吗?那么,习作到底要教孩子干什么?我感到很迷茫! 事实上,这位语文所说的这些问题正是目前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习作到底要教学生干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觉得,我们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才能够制定出比较适切的教学目标,使得习作教学能够步入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良性轨道。 关于习作要教学生干什么的问题,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习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这些都足以说明,习作贵在求真,要教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习作虽然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绝不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一种训练,而是训练学生用语言文字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切不可让学生进行不切实际的随意编造。我始终觉得,习作和做人,在求真立诚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习作教学在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必要的习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做真人。惟其如此,习作才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进入“我手写我心”的美好境地,使学生能够在习作中真正地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也只有这样,习作教学才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致“误尽苍生”。 四、备课备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很感动,问其何时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这就启发我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要随时随地都在为备课做准备。那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备习作课呢? 1.备课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及其教学建议中,对习作教学都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要求。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的精髓,认真领会总体目标、各学段的阶段目标和教学要求,并积极思考如何把这些目标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在每一篇习作的教学过程之中。我觉得,我们只有用“课标”的理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才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教学境界,才会在前行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掉方向。 2.备教材:立根原在“文本”中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语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在每个单元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训练。“课标”中的那些目标和要求就落实在了这一个个单元的一篇篇习作训练当中。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这一篇篇习作的训练目标,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并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有整体的意识,要关注整册本,或者整个学段,甚至整套教材中的所有习作训练的主题,并对它们有一个整体而宏观地研究和把握。这样,既有利用于我们理清整个习作训练的头绪,又有利于我们弄清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的重点;其次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要注意把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到的那些表情达意的方法,适切地迁移到习作当中来,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以为,只要我们能够立足文本,潜心研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取教学的智慧,就一定能够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习作训练。 3.备学生:知彼所观与所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习作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所以,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还得要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满足他们的需求;要学会用儿童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预设课堂,科学有度地把握训练的重点;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主动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语言水平的发展,使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惟其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够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备流程:要把金针度与人 课堂是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有效整合,精心设计教学的流程,切实地让学生能够沿着这样的教学流程放飞心灵,学会选材,学会构思,学会修改,学会评价……我觉得,只要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够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能够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能够引领学生经历写作实践的全过程,就一定能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来。 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认为,备课的过程就是熟悉教材、驾驭教材的过程,但是真正驾驭教材,运用自如,却不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精力的。 [选自2008年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