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彬: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4 11:3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李彬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它的文学院不仅出大学者,还出大作家。”当时联大的中国文学系教授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沈从文、陈梦家、李广田等,外国文学系教授钱钟书、冯至、卞之琳、柳无忌、吴宓、陈铨等,他们各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著述,都是文学修养一流的人才。汪曾祺、林蒲、吴纳荪、郑敏、袁可嘉、杜运燮、穆旦等都是联大文学院毕业后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晚辈。“汪曾祺说他报考西南联大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从文也很欣赏他,最终汪曾祺成了沈从文的高足。”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点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抛开师生相处形成的私人情感,沈从文先生到底教给汪曾祺什么,让他多年之后,在梦中仍像小学生般恭敬聆听老师的教诲?“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方法相通,我们仔细研读《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不仅能破解“创作能不能教”这个难题,而且能发现沈从文先生“得法”的写作教学秘诀,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不无启迪。
一、先“写”后“讲”,评讲要有针对性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常常见到,当下的一些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先传授一下“写作秘诀”,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自己去写,写完了,交上来教师批改,写个评语或打个分,训练就算结束。碰到好一点的作文,老师就做示范作文读一读。久而久之,喜欢写作文的寥寥无几。应该说,当下的作文教学对“讲”是十分怪异的:在作文指导阶段,大讲特讲;在作文评讲阶段,惜“讲”如金。“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作文教学不能空谈高头讲章,而应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写作:不仅要关注写前指导(命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更要注重写后评讲(师生探讨、学生互评、二次写作等)。无数事实证明,仅仅注重写前的“讲”,忽略写后的“讲”,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低效的。
成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评改作文的要求要具体,操作性要强。“失”,要有行之有效的提高措施;“得”,要有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恰当评价。茅盾先生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作文甚至只有个别句子、词语较为精彩,那么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老师相信你!”虽然寥寥数语,但这种激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化整为零,从片段练习开始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从文先生曾经以“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对较为出色的习作,再推荐发表。他认为,作文片段训练能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片段作文相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它突出某一种单项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这种分解的写作练习往往是通往高层次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累积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最初的基石,这些基石是构建个性化作文创造之塔的有力积淀。精致的片段是完整篇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聚沙成塔”“垒砖筑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片段作文训练之于篇章作文就是聚沙、垒砖、垒土的过程。片段训练得法,就可以顺利过渡成篇;片段训练扎实,就不愁写不出鸿篇巨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片段训练的意识,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就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立真求诚,朴素也能创造诗意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朴素的文风,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底线,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写作要诚,要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不能说假话、空话。沈从文的《萧萧》,在写这个乡下童养媳时,从来不照搬城里人的语言,不用“懵懂”“浑浑噩噩”来描述萧萧,只是说“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沈从文说他从来不让小说中的人物为自己代言,不去刻意地拔高他们。他同情自己笔下的人物,却不人为改变他们应得的运命,这样的写法方能写出一个个真实而“活”着的人。又如在《边城》中,祖父对翠翠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句话既非豪言壮语,也无华丽辞藻,但它是饱经沧桑的老船夫的人生信条,确是一句内涵深刻的临终嘱托。沈从文创造了他的“边城”世界,汪曾祺也创造了自己的“高邮”水乡,从某个角度看,他们都在用朴实的语言“不知疲倦地写着一条河的故事”,那条河串起了无数的故事、风景和人生,他们都想做那河岸边的诗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的周记或自选题作文往往较命题作文、考场作文写得真实感人,自然流畅。原因何在?因为在周记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没有处于压抑状态,没有说谎的必要,没有为炫文采而炫文采的需要,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而在考试作文中学生为分数而写,在高分作文的“诱导”下,违心地“为文造情”“为文造采”。
四、亲自下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沈从文先生不仅帮助学生修改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阅读,而且亲自写作示范,树立标杆。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可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多少语文老师在坚持写下水作文?有多少语文老师有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作,不能做示范,如何能指导学生写作?这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我们老师能像沈从文先生那样,来一点亲身示范,那效果会怎样呢?教师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写作的甘苦,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规律。教师能写出作品才有说服力,不能下水作文,就如站在岸边教人游泳,虽然口若悬河,但效果如何,不难想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在《文汇报》发表了《教师下水》一文,他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其目的“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语文教师必须下水写作,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没有“下水”的体验,老师对写作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下水”的体验,教师的指导更容易对症下药。
五、身教胜言教,功夫在课外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沈从文先生从一个小学毕业生,通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成为“星斗其文”的一代文学名家,是值得后辈学习的励志丰碑。在平时的教学中,沈从文先生朴实、真诚地热爱着学生,体现了“赤子其人”的高尚品德。
语文教师的修养是多方面的,如文学修养、口头表达修养、课堂教学艺术修养等等,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阅读写作习惯更为重要。作文问题也是做人的问题,教师在做人方面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人的质量决定了作文的质量。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课程,人文精神不能靠强硬的灌输,它重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在这过程中,教师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教师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了,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一个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较为全面的素养,有了这样的“内功”,方能可亲可敬,春风化雨,“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沈从文先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写作能力应该是源自每一个自我言说、倾诉、想象的内心需要,只要施法得当、动之以情,是能进行有效训练与培育的。
    注释:
①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第32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第8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③④⑤⑥⑦⑧⑨?曹鹏选编,《汪曾祺经典散文选》第83页,第83页,第83页,第84页,第84—85页,第85页,第23页,第8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
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48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16:41 , Processed in 0.0729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