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汉语诗学:诗美的衰减与变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5 02:0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汉语诗学:诗美的衰减与变形
                                  曹万生[1]

                (610066  四川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诗学研究所)

摘要: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词取代字,成为现代汉语诗学与古代汉语诗学的根本语言学区别。现代汉语诗学之起点,一开始就有两个异质于古代汉语诗学的地方,一是对汉字形、声、意及其相互关系诗意对应的漠视以及音的平仄对应的漠视,二是对汉词音群的重视,这个音群不是字群,是多音节群。现代汉语诗学发展了汉词诗学的特点。现代汉语以音为主而不是以意为主的多音节诗学特点,是现代汉语诗学区别古代诗学的根本的特点,也是现代汉语学界对现代口语入诗、西方拼音语言学理论引入的合一。现代汉语诗美在散文白话的知性浓缩、散文白话的情感泛滥、半文半白的诗形建构中展开。现代汉语诗的知性化走向成为一个当下普遍风行的写作方式。

关键词:现代汉语诗学    汉字诗学  汉词诗学  朗诵性  知性
        
           一
    1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
    1.1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1])。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2],而这个“口”,是“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的非经典话语,是真情实话,但并非现代汉语。诗界革命的成果解决了新词(含翻译词)的入诗和意义的翻新。但第一,“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不同的,就在于突破不了古代诗学规范,诗律与诗体没有革命,这是古代汉语诗学最坚固的堡垒,第二,没有用白话即现代汉语写诗,因此,现代汉语诗学最多只在诗的音乐性上有所滥觞[3],但并没有诞生。
    1.2现代汉语诗歌诞生于文学革命。就文体而言,文学革命只新创了一种文体,这就是现代汉语诗歌。胡适的“八事”即现代汉语诗学宣言。胡适“八事”的诗学思想源于晚清宋诗运动与美国意象派,但胡适“八事”的创造性在于这些诗学思想资源的大胆运用与实践,即打破近体诗的格律,白话入诗,他跨了了这一晚清以来不断蠕动但终于没有迈出的一步。这就是胡适及体的功劳。
    1.3这说明,现代汉语诗学与现代汉语诗歌是同步的,现代汉语诗学的同步,这是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起点。

                         二
    2. 词取代字,成为现代汉语诗学与古代汉语诗学的根本语言学区别。尽管在古代汉语诗学里,字本身就含有词的意义,但立足点与诗形感是不同的。
    2.1现代汉语诗学之起点,一开始就有两个异质于古代汉语诗学的地方,一是对汉字形、声、意及其相互关系诗意对应的漠视以及音的平仄对应的漠视,二是对汉词音群的重视,这个音群不是字群,是多音节群,后者是与引进口语、引进西方语言学概念有关的。
    2.2词取代字,弊病在于,丢掉了古代汉语诗学的汉字诗学特征,形成汉字诗意的衰减。汉字由于象形的特点,本身具有诗学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一,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的语音学特点;二,附着于这种单音节的形体象征意味;三,是附着于这种音、形上的对仗、平仄、呼应形成的和和谐、延宕等的诗学意义。这三点是汉字诗学独特的意义。
    2.3同时但是,现代汉语诗学发展了汉词诗学的特点。这就是现代汉语以音为主而不是以意为主的多音节诗学特点,这是现代汉语诗学区别古代诗学的根本的特点,也是现代汉语学界对现代口语入诗、西方拼音语言学理论引入的合一。
    2.4现代汉语诗学去形向音、去字向词的努力,让现代汉语诗的诗性倍受置疑,鲁迅与毛泽东就是两个代表。鲁迅强调“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4]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干脆说,要我读新诗除非给三百块大洋。“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5]
    2.5这是现代汉语诗的发展的起点,以此为逻辑思考的基点,从闻一多开始,现代汉语格律诗迷一再强调重视抓住的也是这种多音节特点,特别是1930年代在《大公报·文艺副刊·诗特刊》与《新诗》上开展的大规模新诗形式的讨论,都谈到了西方诗学在语言特别是音韵、节奏、韵律的多种区别,其中罗念生的讨论尤具现代汉语诗学的多音节的语言诗学意义[6]
    2.6现代汉语向词转向、以音为主的诗学,在抛弃了以字为主、以形、音同一的诗学优势以后,诗学的努力始终向着调和的方向发展,这个调和的参照物,就是近体诗的形音谐一的形式美。闻一多、徐志摩、何其芳、卞之琳、孙大雨等人的努力,都在这里转圈。这个努力有什么问题?这个努力有什么难点?
    2.6许多人沿着闻一多设定的方向继续前进,理论与实践中,民间做得很努力的,有现在不少重庆诗人的格律诗试验。他们继续在用汉词来实现汉字的诗美学,很努力,很悲壮。
    2.7无视这一调和努力的,是艾青固执的散文化方向,在艾青看来,新诗美就美在散文化,其音乐性在内在的旋律美。这一思想从郭沫若到徐志摩到戴望舒到何其芳都是一致的,但新诗但散文化的方向,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艾青从整个趋势上讲,是孤立的。但艾青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在于揭橥了新诗独特的诗美,尽管这一诗美不容易实现。

                           三
    3.现代汉语诗美在散文白话的知性浓缩、散文白话的情感泛滥、半文半白的诗形建构中展开。
    3.1散文白话的知性浓缩是有好作品的,这就是卞之琳的《断章》、《尺八》、《鱼化石》、《半岛》等可以背诵也引起不断讨论的诗,冯至的《十四行集》,穆旦的《诗八首》。这些诗由于知性的想象空间与诗句的形式成为一体,读者在琢磨思想中被迫背诵了内容,并且在背诵了内容以后,还在欣赏这种内容高于形式的诗美。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形式并不完美,但诗美却得以体现。
    3.2另一种诗美在张扬中体现,这是从1937年光未然、高兰以来的实验。这一派发挥的是现代汉语诗歌的煽情美、激情美与诵读美,把能够上口的诗通过朗诵发挥其至。但这种诗是需要场合、需要呼应、需要演出、需要时代精神的感应。这是一种煽情的美、一种诵读的美、一种放肆的美。这种几乎等于话剧表演的美,在时代大变、时代大事、全民关注、全民激动之时,能够取代其他诗歌形式得以成功,如抗战时期、文革时期、四五运动、五一二地震,等等。就诗人诗作而言,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等等。
    3.3用来立志、作铭、吟诵、抒情、写景、叙事的诗,却没有一个通行的完美的形式。如果要写,不知不觉就会走到文白中性的路子上去。这也许是因为诗的套路形式可以让不成形的思想成形,以臻其美。许多励志之作都有这种特点,即便如激情飞扬的“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如是。立志抒情的如北岛的《回答》、《一切》。叙事的如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等均如有不同程度的文白中性化特点。这些诗都不是闻一多式的新体格律,但在大量的诗人创作中,向这个方向发展或曰趋中性化现象,成为一个下意识的走向。
    3.4文白中性化是不是可以调节汉字诗学与汉词诗学的美?闻一多的努力宣布了失败,徐志摩的变异展示了变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在发挥散文抒情的同时,把散文记叙的美、音乐的美结合起来,以构成一种新的现代汉语诗美。这当然需要天才的继续实践。

                        四
    4.现代汉语诗学的开端在于现代汉语的引入,这是现代汉语诗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它的诗学意义现在还研究不够、评论不够,比如它的朗诵性的意义,近于说话的情感沟通的意义。
    4.1现代汉语诗的诗性在现代汉语的多音节的诵读化、情感的泛滥化、知性的想像化之间展示中发展的前景如何?现代汉语诗学如何借鉴古代汉语诗学的字形、诗形价值,这种借鉴是否只有闻一多模式?
    4.2西语诗作为多音节音群语言为母语的诗,其格律诗主要在韵的复杂设置,以及形式的松散性统一,这在现代汉语诗中如何借鉴。冯至的十四行体是否一个成功的开始?如果认为它是成功的或基本成功的,现代汉语诗歌可否创造一些新的以音群为组合对象的格律诗,而不再拘泥于字数的汉字诗学窠囚?
    4.3现代汉语诗的知性化走向成为一个当下普遍风行的写作方式,自朦胧诗以来的写作都笼罩在知性写作的大背景下。知性写作的风行,说明现代汉语诗歌在没有解决形式革命时,只有这种方式来扩展诗性的努力,尽管诗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里,引用翟永明的《重阳登高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来说明这种趋势的魅力与无可阻挡性:“思亲问题 友爱问题/一切问题中最动人的/全都是登高的问题/都是会当临绝顶时/把盏的问题//今朝一人 我与谁长谈?/遥望远处 据称是江北/白练入川是一条,还是两条?/汇向何处 都让我喜欢//在江北以远 是无数美人/男人们登高 都想得到她们/尽管千年之内 哺乳动物/ 和人类 倒一直/保持着生态平衡//今朝我一人把盏 江山变色/青色三春消耗了我/九九这个数字 如今又要/轮回我的血脉/远处一俯一仰的山峰/赤裸着跳入我怀中/我将只有毫无用处地/享受艳阳//思伤脾 醉也伤脾/飒飒风声几万?呼应谁来临?/饮酒入喉 它落到身体最深处/情欲和生死问题/离别和健康问题/也入喉即化 也落到最深处/它们变得敏捷 又绵密/它们醉了 也无处不在”。


[1] 曹万生,湖北黄冈人,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诗学与文学。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现代诗歌流变史》(04XZW007)的阶段性成果。





[1] 详见曹万生主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  《人镜庐诗草笺注》,钱仲联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3]  曹万生、尹海燕晚清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

[4] 鲁迅《致蔡斐君信》,《鲁迅全集》第13卷第22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 毛泽东《致陈毅》。毛泽东于1965年7月21日写给陈毅的信。《毛泽东书信选集》根据手稿刊印,收入《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年版,107页。

[6] 参见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第九章第三、四节,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写于090619,090817下午讲于武夷山诗学论坛,将发于《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13 , Processed in 0.0938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