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本解读视阈下“语言品味”策略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9 15: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本解读视阈下“语言品味”策略初探
                   江苏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卓立子
语文教学要把根深扎进“语言品味”的土壤里,于漪老师说: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语文是“真语文”,是“本色语文”等,课改以来,语文再次经历由“放逐”到“回归”的过程,但转来转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品读玩味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在“语言品味”的旗号下,割裂式文本解读,支离破碎的满堂问(鲜活的文章被肢解,肢解的结论被兜售或结论被演绎论证等)和缺乏具体策略指导,漫无目的的随意谈(如文中哪一段,哪一句,哪个词写得好,用得妙,想读哪里读哪里,想说哪里说哪里等)的教学大行其道,若不加以重视和规范,语文教学重新沦入不适宜的“训练和应试”或“空对空泛化”的怪圈就不足为奇了。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这一重大观念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明确了“语言品味”实践中尤要体现综合性,培养学生语言综合感悟力和应用力的要求。基于此,“语言品味”有必要旨归于科学的文本解读视阈下,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策略,来改变课堂教授策略虚假化的状态,改变语文课堂低效乃至无效的令人唏嘘情形。
-->“整体把握文本”视阈下的“语言品味”策略。
    阅读一般是一气呵成的过程,现实中很少存在先分割再来读的读书过程。整体把握文本,是关注学生初始阅读感受的,符合阅读基本规律的,是文本解读的首要步骤,是教学的起始要点,这是不必再论证的问题。这里主要探讨运用“语言品味”的方式整体把握文本的策略。     前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指出“文本是外观的,即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它是有限的,既有头有尾,又有内部结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或语句系统。”文本由语言组成的外观形态和系统整体状态是运用“语言品味”策略整体把握文本的重要依据。
     1、鸟瞰式“语言品味”整体把握文本。
鸟瞰式“语言品味”整体把握文本,指的是以语言的分析理解为过程的,以语言的归纳概括为结果的,从整体上鸟瞰俯察文本,把握文本外观形态和整体状态解读文本的策略。此过程注重语言的细品和咀嚼,强烈关注语言而不是匆匆而过,是一个由品味分析到综合归纳的过程。
汪曾祺说:“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苏教版现代小说选读》所选其《鉴赏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学生初读文章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针对文本特征,有教师开展了以“语言品味”为核心鉴赏人物的教学,理解小说以语言描写人物来构架结构的特征,从而整体把握了文本。     课堂通过点拨,明确了以“语言品味”为核心鉴赏人物形象的策略是抓住描写人物言语、行动、心理,以及人物生活情境的语言,并依据对关键字词的品味、鉴赏,由表及里进行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1)分别赏析鉴赏家叶三、画家季匋民,叶三的儿子。(2)分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教学通过鸟瞰俯察式“语言品味”人物形象,理解了小说整体结构。这种依据文本体类特征作出的课堂呈现,是从学生初读整体感受出发的,真实走进了文本的,激活了学生体验激情的,形成了学生“语言品味”策略的课堂过程。
<!--[if !supportLists]-->2、<!--[endif]-->切入式“语言品味”整体把握文本。
“牵一发而动全身”,“着其一点而及其余”,选择恰当切入点整体把握文本是文本解读时常用的方法。切入式“语言品味”整体把握文本是着其“语言内容”之一点切入,用一点来联动全文,进而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此一点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也可以师生讨论形成的。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对事件发表评论的纪念性文章,李海林先生曾讨论该课教学,认为围绕第五节第二段刘和珍遇害经过,那“遥远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教学切入,可以很好地整体把握文本。教学时体会鲁迅对敌人和刘和珍们叙述的详与略,品味语言之详,“谁先死,谁后死,甚至连子弹从什么部位入,从什么部位出,中了几弹,是什么子弹,都一一指出。略是没有作任何本可以很多渲染的描写,连句子都如此简单,立仆,也立仆。详进行揭露、控诉,是血写的事实,略是不忍心,更显敌人的暴行。”这样读出了刘和珍们的壮烈,读出了敌人的凶残和凶狠,读出了鲁迅的愤怒和沉痛。……这就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通文入情,人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由此一点切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式归纳概括人物形象,注意抓住人物言语和行动,以及其它细节分析,结合刘和珍一生的事件赏析其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语言品味”式赏析段落和重点句子含义,从语言细节到语言整体,再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涵等。这样“以点带面”的“语言品读”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二、“文本局部赏析”视阈下的“语言品味”策略。
文本局部赏析是整体把握文本后的深入深化要求。把文本生割活剥是愚蠢的,但遵循文本内在逻辑,依据文本写作思路、层次对局部进行赏析,就像人体解剖对人体的把握必不可少一样,是必要而为的。文本局部分析视阈下的“语言品味”是文本整体把握后的细致入微地品味语言,是围绕文本整体走进去和走出来,来来回回的过程,是细致阅读过程观的呈现。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整体由局部来组成,局部赏析是为了更好把握整体。
    1、诵读式“语言品味”赏析文本局部。
“诵读”是阅读的第一要务,文本解读要有真实的“诵读”过程。诵读式“语言品味”文本局部,是在体会语言自身含义和内涵基础上品读语言情感,诵读文本的一种方式。它要求读出语气节奏、读出语言语调、读出内容情感,甚至读出语言风格特色等。语言语意在“诵读”中深入人心,内容情感在“语感”中不再陌生。此教学过程在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师生互动分析探究中展开。
黄厚江老师教学《葡萄月令》,设置了系列范读和试读,分析和讨论的环节。
生:学生试读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生:学生再试读。
师:这个同学给出了很好的读书方法:从语言特点出发,从自己的感知出发。
过渡性小结:散文要读,读出韵味。
师:体会作者的感觉,读出语言的特点--平淡有味。
生:生再次试读。
师:语调还可以再舒缓,师示范读了几句。感受语言还要分析语言,汪曾祺语言特点“平淡有味”,这个味在哪里?
生:色彩词语多。
生:(总结)口语多(用词),短句多(句式),分段多(段落),修辞多,白描多。
生:再试读一段。
师:这个孩子很有眼光,因为这段文字最能体现汪氏以上的语言特点,所选段落很有挑战性,要细细体味,散文就是要多读。
师:小结汪氏语言特点:平淡有味。
黄老师课例体现了其“本色语文”的教学追求:语文就是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课堂教学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诵读活动为载体,以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归依,提供了诵读式“语言品味”赏析文本局部的教学范例。
   2、评点式“语言品味”赏析文本局部。
    这是诵读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评点立足于语言自身,坚持品味字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评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精妙处、奇特处。评点讲究上下勾连,左顾右盼,有意或无意地把教学向前推进,教学在自由阐发中变得井然,局部阅读的目标变得可达。“评点”体现和展现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是个体理解,其次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最后是得出结论。“评点”注重各种学习和体验方式的开发。评点起于体验、重在过程,力在组合。
    我在教学《项脊轩志》第一部分“项脊轩中读书乐”时,采取了评点式“语言品味”的方法。咬文嚼字评点:修葺前后“小、旧、老、破”和“新、亮、给人趣味”赏析,以明项脊轩前后变化情形;画图为评点助解:“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画图示之;动作演示以悟读书之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模拟读书状,一偃一仰,一啸一歌,冥然兀坐;感受体悟评点:小屋昼色夜景沉浸其中等。
“评点”是多次诵读,文章不厌千回读,对文本多走几个来回;是前后勾联,由微观分析到宏观把握;是交流对话,群策群力,组合归纳;评点是多样体验方式的展现。通过个人评点,讨论交流,组合归纳,可实现文本局部的深化赏析。
结语:
课堂教授策略虚假化是语文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根本原因,构建以“语言品味”为核心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同时,策略的运用要基于正确的阅读观视野之下,整体把握文本和局部赏析文本的相辅相承是课改以来“文本解读”理论的重要成果,文本解读视阈下“语言品味”策略的初探还是很浅显的。
参考资料:
<!--[if !supportLists]-->1、<!--[endif]-->李海林,《与窦爱君老师谈<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李海林讲语文》,于漪,刘远主编,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
<!--[if !supportLists]-->2、<!--[endif]-->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
<!--[if !supportLists]-->3、<!--[endif]-->张春华,《对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的质疑》,《语文学习》,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卓立子(1978—),江苏常州市优秀教师,市级教坛新秀,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学语文》教师版、《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版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6:14 , Processed in 0.0806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