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细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8 08: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细节
作者:汤素兰 来源: 《渤海早报》2014年8月22日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我国国力的增强,如今校舍越来越新、校园越来越美了。然而,教学者的思想和教育的理念,并不体现在校园的崭新美观,而是体现在细微处。
  这些年我常去各类校园。每到校园,骨干教师或者校长也很乐意向我介绍学校的硬件设施、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我却常常愿意注意校园里的一些细微处。比如有次到一所学校,我被张贴栏中一排排蜗牛一下子吸引住了,忍不住停下脚步。我看到每只蜗牛的背上都背着一张田字格纹的纸,田字格上是用铅笔写的一个个笔画歪斜的字。老师告诉我,这是一年级孩子的书法作品。孩子们进校园才一个多月,刚刚学会用铅笔写字,老师把班上每个孩子写的字都张贴在这里。蜗牛们列着队伍,面带微笑,朝着一个方向爬去,这是多么温暖的一个场景。这里也体现着教育者对于孩子们的耐心与期许。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尤其在习惯的培养、美德的熏陶方面更需要从细节处着眼。
  在记忆中,我对于书籍的热爱不是来自老师的教导,也不是家长的耳提面命,而是小时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耳濡目染。奶奶不识字,连名字也不会写。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是贫穷的。夏天买一个遮阳的细篾斗笠算得上是件奢侈品。在柠檬黄的细篾斗笠上用红漆写上名字、画上一朵小花是当时的时尚。细篾斗笠买回来以后,奶奶会颠着那双缠脚后又放过的、有些畸形的脚去请村里的画匠来写字、画画。写字、画画需要光线亮堂,画匠坐在堂屋大门口,迎着屋外天空中洒下的光、迎着从大门口涌进来的光,他仿佛沐浴在神圣的光里。画匠写字、画画的时候,奶奶牵着我的手、屏息静气地站在画匠的身后看着,生怕打扰到他。这样的场景我至今不能忘怀。
  爷爷和奶奶不同。爷爷小时候大概念了几天私塾,能背诵《鉴略》《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蒙学读本。虽然因为破四旧,这些读本早已灰飞烟灭,但深植在童年记忆里的东西是怎么也忘不掉的。爷爷能识字,所以爱读书。可是那时乡下读物少得可怜,但爷爷每每见到一张字纸,不管写的是什么内容,也要一字一句读出来。但凡有破碎的字纸丢在地上,爷爷一定会捡起来把它丢进火里。爷爷说:“要敬惜字纸。”看到有字的纸,一定不能踩在脚下。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爷爷奶奶在不经意间已经将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植入了我的骨子里。
  今年两会期间,我就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提出过一份提案。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是口号式的,内容大而空,学生既不容易记住,也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最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的征求意见稿,相比之前,已经大大实在,也能起到真正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的作用。但也有媒体的记者问我,现在的征求意见稿把原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改掉了,“爱祖国”这一条具体为“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会不会太具体?如果不对孩子们提倡爱国主义,对孩子们的影响是不是不太好?我说:“一个孩子懂得尊敬国旗国徽,懂得在唱国歌的时候肃立,升降国旗的时候行礼这些日常行为准则已足够了。”
  人的一切行为与习惯,都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养成的。回想一下自己,受到的刻骨铭心的教训,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振聋发聩的道理。所以在教育的规律上,才有“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古话,马卡连柯才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才会将自己全部的教学经验总结为《教育的55个细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23:19 , Processed in 0.1067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