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根本,就是要保持“礼制”的严整有序,上下有别,贵贱分明,等级森严,让皇帝更象皇帝,奴隶更象奴隶。而且要让皇帝永远做皇帝,奴隶永远做奴隶,并保持这个格局永远不变,不乱,不毁,不灭。儒家文化还把这看成是皇帝每天要做的头等重要的事,丝毫放松不得,即“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退一步讲,即便皇帝发了善心,愿意在奴隶身上施“仁政” ,又有多大意义呢?至多让他们有口饭吃,能活下去,继续做奴隶,为皇帝效力,供上者和贵人们差遣役使,如此而已。若想“贵”起来,只是梦想!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里的“仁” 、“仁政” 、“民贵君轻”等理念,只是一些空洞的抽象的虚伪的说辞,没有实际意义。要让“民”真正“贵”起来,幸福起来,只有取消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这时候用不着再谈什么“仁政” 、“民贵君轻”云云,人民自然就“贵”起来,幸福起来了。 再说“孝” 。儒家文化中的“孝” ,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理念,它总是与“忠”连在一起的。譬如“忠孝节义” ,“忠”是排在第一位的。若忠孝不能两全,儒家文化就要求人们放弃孝,而去尽忠。这就是说,忠君比孝敬父母更重要。亲生父母可以弃之不顾,却必须去服侍与自己毫无关系且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皇帝。而且就“孝”本身来讲,就具有很强的专制色彩。有一句话叫:“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 。儿子对父亲,就象臣民对君王,必须绝对服从。这两种理念和行为模式完全相同,是可以互换的。《孝经》中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说,孝可移于“忠君” 。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把对父母的孝心用来效忠君王,忠君也就等于尽孝了。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儒家文化设立孝道,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并不是要人们孝敬父母,还是为了忠君。“孝”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诱饵,为达到“忠”而设置的一个台阶,一种演习。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儒家学者为专制者谋划设计,真是挖空心思,绞尽了脑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也是为专制者设想的。书编成后,司马光敬献给宋神宗皇帝。皇帝看后,认为书编的很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自作序。书名《资治通鉴》四个字也是皇帝亲赐的。“资治” ,就是“资”专制统治者之“治” ,希望专制者从这本书中吸取经验教训,长久地统治下去。然而我在书的前言中,却读到了出版社写的这样一段话: “如何提高全体国民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尤其是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他们在治国、治军、治人、治学、修身等方面的能力和参政议政的本领,方法固然很多,而其中重要且便捷的途径,就是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我们编辑出版《资治通鉴》这部宏篇巨著,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当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提供一部从政、修养的案头书,使之能够从中获得可以借鉴的治国本领……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手头这部《资治通鉴》 ,是1999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其出版宗旨显然不对。《资治通鉴》固然能够提供治国的经验教训,但这里所“治”的“国” ,是专制之国,是以封建专制制度为前提的,于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何用呢? 今天的中国社会与古代的专制君主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 ,而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就是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没有统治者,也没有被统治者,更没有专制者。人民不受制于任何人,是人民自己在管理这个社会。古代封建统治者的一切经验教训,于今天的领导干部都没有用,也用不上。因为他们不是统治者,人民也不是被统治者。这些领导干部都是人民选举出来,代表人民管理社会的,只是一个“公务员”而已。 说到“公务员” ,这是一个新的称呼。过去我们常常把政府的领导称作“官员” 。由“官员”改为“公务员” ,是完全正确的。“官员”与“公务员”的不同,不仅仅在字面,更是本质上的。“官”的概念,来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官与民,是不平等的。官在上,民在下。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而现代民主社会的公务员与非公务员的民众,则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就根本不存在“统治”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司马光于一千年前为专制者统治民众而编撰的《资治通鉴》,在今天是没有用的。也不应该有用。倘若有用,那就坏了。 当然,从学术角度讲,《资治通鉴》在叙史方面还是比较严谨求实的。把它当作一部史书来读,借以了解历史,还是可以的。若是供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资治” 、“从政”之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儒家文化 学术界有一个共识:中国社会在古代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还位居前列。只是到了十五世纪或十六世纪,才开始落后。这是事实。那么,这时候中国社会为何会落后呢?对此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共识。然而这其中必有原因。我们来看看这期间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是大明王朝统治时期。明朝的统治与前代各个王朝的统治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什么特别事情发生。儒家文化在中国依然盛行而“独尊” ,依然是“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 。到了十七世纪,明朝衰败,爆发了李自成起义。然后是清兵入关,李自成和大明王朝俱亡,大清王朝建立。清朝的统治与明朝的统治也没有什么不同,儒家文化照常流行而“独尊” ,依然是“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 。只是文字狱更多了起来。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兴文字狱十二次,雍正皇帝兴文字狱十七次,乾隆皇帝兴文字狱一百三十次。这就是说,大清统治者对人民的专制压迫比前代更严厉,更残酷。除此以外,一切照旧。 这时候在外国却发生了许多新鲜事,很热闹。从十五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催生了民主思想的萌发。于是在十七世纪欧洲就爆发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先是英国人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思想。他认为,国王的权力不是神授,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权力不能属国王一人专有,应分别由不同的人或机构来掌管。 “分权”思想的提出,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突破,也是人类从专制社会走向民主社会的第一步。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对洛克的“分权”思想加以完善,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概念,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三权分别独立行使,互相制约监督,以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接着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又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推翻他。这些民主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人民的响应和拥护,随即引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巨大的社会变革。 首先,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即保留国王的名分,但没有任何权力,权力归议会。这种民主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英国迅速成为近代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接着法国在十八世纪后期也爆发大革命,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成立了制宪会议,发表《人权宣言》 ,第一次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几乎在这同时,远在美洲大陆的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按照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共和政体,并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宪法,宪法上第一次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 。这些做法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成为当时在民主政治方面做得最好最彻底的国家,为以后许多国家所效仿。而美国藉此也迅速成为现代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综观欧美国家的历史,这些国家的发展之所以迅速加快,源自两个因素:一是资本主义,一是民主政治。这两个因素互相促进,使这些国家很快发达起来,成为我们今天所谓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 。 当世界上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时,中国大地上却是一片静悄悄,一切如故。直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大清皇朝的严密统治之下,“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 ,没有任何变化。 在这期间,中国也曾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但是很可惜,始终是萌芽,没有发展起来。为什么呢?为什么外国的资本主义能发展起来,中国就不行呢?关于这个问题,倒是有现成的答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132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那时侯,中国的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百分之三左右。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很小,难以促进工商业发展。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这个答案基本上是对的,但并不完全。 另外,在这期间中国也曾产生了民主思想。明朝晚期,一位叫李贽的进步思想家出现了。他以“异端”自居,猛烈攻击儒家文化。李贽是福建晋江人,公元1527年生,25岁中举。在做了二十多年官之后,55岁辞官讲学。他指责儒家的四书五经并非“万世之至论” ,孔子也不是什么“天生圣人” ,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反对儒家文化的等级观念。他认为人都是平等的。即便是尧舜,也和普通人一样。要说圣人,大家都是圣人。李贽还抨击儒家的“忠孝节义”之类道德是虚伪的,假装出来的,“只有饥来吃饭困闭眼”才是最自然,才是真正的“道” 。李贽主张自由,自治,反对封建礼教和专制政治的束缚。 这是道貌岸然的孔子和儒家文化第一次受到挑战。李贽是中国第一个批判儒家文化的人。他撕破了素来一直裹在儒家文化上面的神圣的外衣,让人们看到了它的虚伪、无理和荒谬。也打破了统治者刻意制造的对它的迷信。李贽的声音令人振奋,犹如夜空中的闪电,照亮了黑暗沉闷的中国大地。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反封建的先驱。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名字,向他致敬。那些至今仍在鼓吹儒家文化的人们,面对数百年前的李贽,应该感到羞愧。 稍晚于李贽的另一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也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攻击。黄宗羲揭露皇帝“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等等。
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很久以来,社会上一直流传这样一种论调:认为“民主”的概念完全是属于西方的,是外国人想出来的东西,与东方文化、东方文明没有关系。好象东方文化、东方文明根本就不包括民主思想,也不需要这种思想。这是胡说!也是谬论,欺人之谈。李贽和黄宗羲的主张就戳穿了这个谬论。而且李贽和黄宗羲提出这些民主思想的时间,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提出民主政治的主张几乎是同时的,都是在十六世纪或十七世纪。提出的观点也大致相同,都包括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以及反对迷信和个人崇拜等理念。这不是偶然。这说明人类追求民主自由、反对专制压迫的要求和愿望是相同的,没有“东方” 、“西方”之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儒家的专制文化并不能代表东方文化,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只是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它只是代表了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部分。李贽和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才是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精华,才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发扬光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