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祥: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9 16:4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祥: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


王祥在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上发言

  网络文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根基于网络文学的实践,并有益于创作与接受的实践活动。体察网络文学的作者承诺与创作、读者期待与接受的实际,并在大众文艺谱系如电影、电视、大众小说中进行印证,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中蕴含着三个互相关联的基本原理。
  其一 网络文学遵从生命的快感奖赏机制与美感诱导策略。追求快感与美感是生命运行的基本需求,是作者创作的原初动力,是读者追寻文艺作品的主要目的,网络文学创作活动的起点,网络文学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就是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与情感体验功能。
  快感与美感体验是建构人类社会的生命基础,是人类文明的内核。从达尔文进化论,到当代的自组织理论,以及大量的生物、医学、心理学实验,对人类生命体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生命系统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一样,是在能量与信息输入的刺激下,不断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当人们去做对生命体有益的事情,得到或者在展望幻想中得到有益于生存、发展、繁衍的成果,生命体内就会产生诸种兴奋性、愉悦性荷尔蒙,让人得到快感,这就是生命体的快感奖赏机制,它驱使人类获取利益,不断进步,追求成功;人在快感经验的推动下,寻找和发现更多对人有利的事物,超越生理束缚、具体功利、现实条件,而获得更大自由、更多主体性的情感势态,就是美感体验,它诱导人类积极从事有益于人类群体生存、发展、繁衍的创造活动,得到更为丰富、新鲜的愉悦感,这就是生命体的美感诱导策略。比如爱情,给人以多层次快感与美感体验,激励人们承担繁衍后代的繁重责任,人们视爱情为艺术创造的重要源泉,享受爱情,歌颂爱情,也是生命体对快感奖赏机制与美感诱导策略的自发的强化。我们必须注意到,人类的快感体验是生命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结果,是生理与文化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包含人类本质的自我认知与历史文化传统,人类不可能有“纯本能”的快乐。
  具有丰富的快感与美感体验的生命体,更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性,一切有益的认知与创造活动,都会得到生命体自身的快感与美感奖赏,形成良性循环,快感与美感的追求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发动机。长期缺少快感与美感体验的的个体,就会陷入焦虑、紧张、恐惧、痛苦之中,而快乐激励就是解除这些负面情绪的良药,观赏提供快乐体验的文艺作品,可以疏解内心纠结症结,导向积极情绪。人们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寻求、汲取快感与美感体验,是因为特别渴望而现实生活中又无法达成、或者要付出昂贵代价才能达成的欲求,在虚拟的“生活”中,在故事情境中,可以通过各种欲求得逞的情感体验,获得快感,补偿失衡的生命情感形态,以重新安置精神秩序。
  人的基本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荷尔蒙的分泌,然而人的生命体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玄妙的平衡功能,饮食过度、性爱过度会使人受到伤害,所以身体内既分泌快乐物质也分泌抑制物质,使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而从事艺术创造与欣赏得到快感与美感体验,带来的脑内快乐物质分泌,却不会伴生抑制物质,证明人类在艺术和幻想活动中得到快感体验并不会引起生命体的“忧虑”。
  文学的快感与美感体验功能,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乃至蔑视,但是在为大众服务的网络文学中,人类的各种快感与美感的需求态势都得到了呼应,创造了独特的快感美感模式的作品受到热烈追捧,快感奖赏机制与美感诱导策略在主人公行为中的体现过程,就是故事情节的常规构造过程,连续性的快感体验及其节奏、韵味,主导着作品的内在情感波动,形成作品的节奏与气质。
  写作者从文学创作中得到多重快感与美感体验,创作是复杂的生命情感活动,是生命本能的释放与升华,作者把自身的情感体验赋予充足的意义感、仪式感、秩序感,为生命情感现象命名,与接受者产生共鸣,印证、唤醒读者内心的生命欲望,创造令人沉醉的艺术世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得到恒久的高峰体验,这些是写作者在获取现实利益之外,最为潜隐而执著的追求,也是最长久的快感与美感激励。
  其二 网络文学追求读者对作品主人公及其故事情境的代入感,创造文学的愿望-情感共同体。把故事主人公的历程融合为自身的体验,或者把幻想中的人物当做是情感欲望对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当读者把自己代入主人公,把主人公的情感体验融合为自身体验,一起为实现人生愿望而行动,一起经受挫折考验,直至达成目标,作者、主人公、读者就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愿望-情感共同体,并长期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因此在网络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主体地位被加强,故事的构成沿着主人公的愿望、动机前进,主人公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吸附读者的精神聚集,脱离开主人公行为而衍生的情节、思想性表达、大量的心理描写或者淡化故事情节,都是不受欢迎的。跟随主人公的愿望动机——行为链条,构成人物关系,演绎故事情节,营造故事高潮,得到跌宕起伏的愿望实现的快感体验,就是最为适用、有效的写作方法。
  精彩的能够不断提供快感体验的故事,是读者的心灵家园,读者是感激和依恋的,希望它天长地久,不要完结,作者要创造出比读者预期更殊异、更强烈、更过瘾的快感体验,才会成为读者膜拜的、主宰精神旅程的大神,作者也就从中得到精神上超越于大众的快感。对于读者干预故事情节进程的能力不宜高估,对于读者追求快感的欲求则不能低估,对于创作自由的可能性也不应该低估。同时,网络文学即时写作即时发表传播的情态,读者对作者的精神与财富的适时反馈,赞美与支持,也给予作者及时的快感奖赏,使得作者倾向于持久写作,延长共同体的快感进程,这是网络小说颇多鸿篇巨制的内在原因。与深思熟虑的写作不同,快感支配下的写作,想象力更为飘忽,故事情节更趋向于奇异瑰丽,感受性更强,更诉诸于读者的生命体验,而不是令读者陷入思考。
  其三 网络文学创作的重心在于体现人们的愿望,而不是反映物理事实与社会事实,幻想性长篇故事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形态,同时,网络文学追求幻想性与逼真性的统一。
  幻想或者白日梦本身就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内容,既往人们对白日梦的评估是过于负面了。实验表明,人的大脑中白日梦控制区域,是默认活动模式的——只有在现实中必须专心工作时,该区域才会减弱或停止活动,否则就是一直持续兴奋着的,白日梦占据着每个人睡眠以外的大半时间,在白日梦中人们创造虚拟世界,体验各种快感进程,提升创造力水平,随时化解心理危机,特别是把精神创伤通过变形的幻想情节置换为愉悦性体验,事实上,白日梦是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生命体自组织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
  而网络文学中的故事是有意味、结构复杂、富有心理活动成果的白日梦,小说家是精于此道的白日梦专家。故事比大众随时飘散的白日梦思绪更圆满、更符合情感体验的需求,提供的高潮体验也更多样,虚拟的故事比真实的事件更触动人心。网络文学致力于营造快感体验,脱离现实限制是必须的,它与写实小说的写作任务根本不同,所以作品构成的逻辑情理基础就不同。幻想性故事具有反现实的倾向,因为事实永远是不圆满的,它遵循人的内心准则——追求愿望的满足,在愿望满足的进程中营造故事情节的实存感、逼真感,与人类的经验相连接,给读者真切的体验,因为真切可感的体验才能调动读者身心参与,才会感受强烈。“逼真性”与真实性似是而非,咫尺天涯,逼真性只是读者的主观感受,由于满足了人们的生命情感欲求,人们乐意接受各种艺术假定性,而无视现实的客观条件的限制。
  网络文学是人类欲望结构的呈现,与神话是同源同构的。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神话、传奇、写实小说三种主要叙事形态,神话与传奇构建非现实、理想化的故事,随着理性思维的崛起,人的幻想受到压制,神话消亡,传奇式微,写实文学如现实主义文学一度成为主流,但是晚近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神话与传奇的文学潮流再次回归,这是人类精神再平衡的需要。一切幻想性故事构成的原则、作品中最炙热的灵魂,是愿望实现带来的快感体验,网络小说是神话、传奇文学的隔代遗传,是对神话与传奇形态的创造性重置。
  “神”是人类欲望的人格化产物,神话主人公为所欲为的超人性行为,乃是人类欲望的隐喻表现,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自身的意志,运用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神力,战胜对手,克服阻力,创造非现实的“神的事迹”,就是神话的主要内容。把神话中的“神”置换为人类主人公,由普通人类经过修炼战斗而成为“神”,并创造神迹,那就是玄幻小说,如果把神话中的多数神力与神迹,降低到现实生活情理能够允许的程度,以主人公实现愿望、得到快感体验为故事主体,那就是传奇,网络小说中的都市小说、历史小说等等正是这样带有神迹的凡人传奇,它们以非现实的艺术假定性为关键前提(比如穿越、重生,特异功能),超脱了现实羁绊,主人公实现了人生愿望,得到了高峰体验。

  网络文学遵从类型小说的传统,追求小说类型形式因素与情感体验功能的统一。小说类型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具有各种生命情感需求,转化为读者对文学的需求,与作者对需求的发现与回应。澄明常见小说类型的发生缘由,可以更为直接地阐释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说明网络文学情感体验与快感补偿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人的情感,是生命体对外部世界与自身状态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做出的诸种身心机制的反应,人的每一种情感对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支配生命体通过各种途径达成情感体验的满足,而小说创作与阅读,也正是这样为满足人们情感体验需求而产生的创造性活动。
  读者不同的愿望实现与情感反应的模式,衍生出不同的文学需求,作家们在不同愿望实现与情感反应领域中创造快感补偿效果,造就了常见的小说类型,一种类型包括作品主角的愿望动机、行动链条、情感对手与敌友阵线等人物关系、故事情景、时空规定性、作品遵循的逻辑情理基础等等约定性因素,在同类作品中,这些因素有意味的重复就成为一种写作的类型“定势”,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方便、突出地呈现某些情感体验,有效满足读者快感补偿需求,有助于调动读者阅读的心理预期、情感参与。
  人类的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快乐,欲望受到抑制,就会寻求心理补偿与痛楚释放。追求权力、财富、爱情这些人类基本愿望的满足,是神话、民间故事、大众小说、电影电视的常见愿望动机主题,因为这些愿望的满足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繁衍至关重要,也是人类最容易感到匮乏的目标,在网络小说与中外大众小说中,愿望实现而带来快感体验的主题及其故事情节走向,构成了一些小说类型的内核和显著特征,比如表现主人公权力愿望实现的主题,满足大众权力窥探欲望的有官场小说(欧美政治小说、晚清官场小说主题类似),表现财富愿望实现主题的有财经小说,以爱情体验为主题的有言情小说,综合表现权力、财富、爱情愿望实现的有都市小说。
  而穿越历史小说、都市重生小说,是新近发扬光大的小说类型,是成年人的童话,穿越重生小说翘楚如《庆余年》《回到明朝当王爷》《极品家丁》《1911新中华》等等,演绎当代人穿越到过去时空,因为知识领先,“洞悉”历史趋势,迅速取得人生成功,改变历史进程,以基本愿望得到满足为主要故事情节构成,创造了历史情境中的愿望与意志得以实现的快感模式。通常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无地位无尊严,因为穿越重生而改变,把人生痛苦、创伤体验变形置换为一种愿望不断满足、走向人生高峰的愉悦体验,体现出白日梦的运行规则,满足了读者对精神创伤进行管控的需求,读者现场体验“社会历史变迁”,体验舒爽的快活人生,因此欣然接受穿越、重生、架空这些非现实的类型化设定,把假定性当做是实存的事实进行认同。
  一些小说类型具有多重功能,比如面向女性读者的言情小说,提供爱情愉悦体验之外,还经常呈现“哀情”态势。欧洲文学、日本文学拥有绵长的感伤主义的传统,中国文学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人的伤感情态,到现代文学史上的盛极一时的哀情小说,到琼瑶剧,到网络小说中部分言情小说、宫斗小说,各种感伤、“哀情”小说代代盛行,就在于人们需要在文艺作品的悲情体验中,在白日梦的自我放任中,无障碍哭泣宣泄,释放负面情绪,治愈情感伤痛,让生命体得以松快愉悦。
  宫斗小说是女性白日梦元素的集大成,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等,读者代入主人公,体验宫廷情景中,生生死死的情爱、权力争斗,获得感人肺腑的爱情,获取荣华富贵的快感进程,女性欲望得到艺术化释放,利用白日梦的心理机制,平滑舒缓了欲望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挫败感,通过宫斗剧情中各种女性战争——斗嘴与阴谋,置换为不断得胜的愉悦体验,伤悲与痛快交集的宫斗剧情就成为女性受众迷恋的愉悦情景模式。
  网络玄幻小说与神话、西方玄幻小说、明清“神魔小说”、玄幻电影电视剧一样,是根基于人类渴求长生、拥有超能、超脱生死的愿望,这些愿望与人类同在,自有艺术存在的远古,就是重要的艺术表现主题。在科学主义与大工业体系支配下的现代世界,个人的身体与灵魂,在摩天大楼、大型机械面前,倍感压抑,任何单个人都微不足道,所以从物质主义世界重压下解放身心,得到生命本质的体验,就成为强烈愿望,从而刺激了玄幻元素如魔法、斗气、武功等各种神力想象的膨胀,玄幻小说、电影、电视剧畅行于世,在网络玄幻小说《盘龙》《神墓》《恶魔法则》《间客》等作品中,主人公通过修炼得到强大的肉体和灵魂,在修炼——战斗——升级——成神(或绝世高手)的进程中,改变世界、创造世界,读者与之偕行,压抑情绪得到释放,生命运行得到调谐,体会生命的力量感、增长感,得到了不可或缺的生命快感。玄幻小说更能体现艺术假定性的功用,它与神话、童话一样,打破物种、时空隔阂,超越物理属性,比如具有魔力和灵魂的戒指、魔杖,因为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愿望,人们调动心灵中潜藏的神话思维,认同了它们存在的逻辑情理基础。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通向恐惧、紧张情绪的阅读体验,这些负面情绪能够提醒人们去感知、应对危险,调动人体的能量对抗敌人,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生命机制,对于人的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缺少快感固然不妥,然而平安过久,喜乐过度,人对危险的警觉水平下降,人们就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的恐怖刺激情景中,寻求紧张、警觉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在虚拟情景中训练各种生存技能,为对付艰难的生活处境做好准备,故事情境中的危险解除,也使得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得到释放,得到愉悦松弛的感受,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说明人会顽固地寻求每一种情感体验的满足,这就从另一面体现出小说发生发展的原理。
  而武侠小说、军事小说根植于人类的战斗本能,可以令读者在各种生存危机情景中,意志经受考验,在对抗中挑战身心极限,在流血牺牲、热血沸腾的体验中,使人趋向于硬朗壮烈的生命情感面貌。一些武侠小说、军事小说,如网络小说《狼群》,演绎着主人公出生入死,为自身信念献身的悲壮故事,男性读者热泪盈眶中,身心紧张得以释放、精神得以净化,与莎士比亚英雄悲剧功能相似。在普通人的日常白日梦中,快感来得快而廉价,缺少节制,浅显失真,而在武侠、军事这些“硬质小说”中,人物经常面临严峻考验,甚至受到虐待,成功快感来之不易,不确定性很大,是一种饥饿性快感,因而是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从痛苦中、在各种混合的生命考验中获取快感,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创造这些复杂的情景体验也更体现出作家的专业能力。

  依据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快感与美感标准应该是网络文学的基础性评价标准,能否为读者提供各种强烈、鲜明、绵长、殊异性的快感与美感体验,是最为重要的接受反应效果评价,是评判网络文学作品高下的基本要素。网络文学在提供快感与美感体验,创造快感模式和小说类型方面,已经大面积超越明清小说、西方大众小说,吸附了亿万读者的热诚、痴迷,如此惊艳地呈现出自己的力量,理应获得足够的赞誉。
  当然,情感体验与快感补偿功能是网络文学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快感与美感标准也不是网络文学评判的唯一标准,价值观评判与艺术性评判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是不能缺席的,然而人们应该重视网络文学价值观传导与艺术性展现的特性,不宜照搬既往的批评方法。
  网络文学价值观传导始终与快感实现进程相互缠绕,在网络文学愿望-情感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读者对主人公愿望实现的快感奖赏机制,产生了上瘾——心理依赖的情形,读者吸收主人公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向往、靠近主人公的人格表现,事物能否带来快感影响着人类的好坏判断,这是人类价值观的最隐秘最坚固的根基,读者接受与依赖一种快感模式,就会认同其合理性,就可能外化为行为模式,因此价值观批评应该是以作品快感奖赏机制的体察分析为前提,否则会成为漂浮于作品上空的思想标签。也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传导价值观的特性,网络作家的思想性表达,会尽可能靠近大众的喜好,而较少单兵突进。
  网络文学的灵魂是愿望实现的诉求,人类各种欲望成为天然的表达对象,而且普遍具有渎神倾向,这也是自发写作传播的大众文艺如明清小说戏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戏剧共有的倾向,这是价值观评判必须面对的课题。
  人类文明史是人类进化中的创造史,也是通过宗教与文艺等途径,对欲望进行伦理化、审美化,进行安置与驯服的繁复进程。宗教以及某些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管控欲望,使人类行为倾向于贞洁或服从,过于放纵欲望,人类社会容易失范失控,而管控过度则有违人类本性,会使人类社会失去活力,文艺与宗教貌似互相悖逆,其实人类文明这两个子系统的对抗恰恰带来了文明整体的动态均衡发展,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自组织策略,人们既可以在宗教仪式中端庄虔敬,清洗身心,也可以在文艺的白日梦叙事中得到愉悦体验,繁育活力,这种共存策略,避免了人类情感与伦理的严厉冲撞,有益于个体的精神平衡。现代社会更倾向于通过文艺、体育等部门对个人欲望进行舒缓释放,与宗教对人欲的管控相比,文艺对待无害于社群的个人欲望是宽容的,在欲望管理上更有弹性,也更内在化。
  文艺通过白日梦叙事释放本能,给人以快感满足,调适心理环境,如同一种心理海绵体,吸收了本能的破坏性震荡波,通常又给不伦欲望安置惩戒性结局,比如文艺作品中的乱伦等等严重事件,会以主要人物死亡为结局,以防范现实生活中的放肆行为。文艺对于欲望的伦理化安置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通过情感体验把惩戒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禁律。而宗教意义上的一般淫秽亵渎行为通过文艺中的变形置换的审美化手段,变为无害的愉悦体验,化妆通过道德的门框并调整道德门框的宽度,比如美化“天然的爱情”掩饰婚外性爱,以松弛婚姻对人性的束缚,而爱人们最终又归顺于婚姻制度;用普罗米修斯式的反叛和恶魔崇拜,修正宗教的非人欲的刚性规则,在网络玄幻小说中,渎神而强调人的自主性是普遍的写作意识,但是主人公成“神”后却通常会建立一个有规则的世界。
  这些大众文艺的欲望表达与伦理关系的不同认知,影响着网络文学价值观评价的尺度,比如宫斗小说《甄嬛传》《步步惊心》及其改编的电视剧,是否如一些批评者所言,是在宣扬坏人坏事价值观,因而应该全盘否定?这些作品大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利用白日梦运行规则提供愉悦体验,起到了心理按摩的作用,确实,作品主人公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为了战胜对手,获得最终胜利,行为不择手段,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然而作品也安排了惩戒性结局,对欲望表达进行了平衡,《甄嬛传》主人公亲子死亡,《步步惊心》主人公失去孩子、自身死亡离开那个时代,这还是遵循了大众文艺古老的伦理规则的。把白日梦叙事政治化从而予以否定是不妥当的,过于肃杀的伦理标准,不利于紧张关系的释放,给予适度的宽容是符合人类文明趋势的。
  而对于一些网络文学与影视剧作品中蔓延着的丛林法则、种族主义倾向,就应该足够警醒,因为这些价值观表达蕴含着社会组织理念和方式,会外化为社会群体的一致性行为,毁坏人类文明的根基,应予以明确的否定评判,网络文学批评应该守护人类文明的基本准则,正因为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和价值观传导的特性,就更不能漠视一些作品通过营造情感体验、快感奖赏机制,以所谓“娱乐性”幌子传递有害价值观的现象。
  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判,也是建立在情感体验与快感补偿功能基础上的。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独创性,经常就是一些快感模式的审美指代,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体现在对人类愿望情感的独特发现和艺术呈现,人的基本欲望难以改变,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求新求变,而这与作者的生命情感倾向、才华的方向、人生经验具有显著关联,作者不同的生命情感状态,导致灵感启示、情感对象、人物关系、情景想象的不同,故事情节演进就不同。恰恰是作家听从自身生命情感启示、呈现作家创作个性的网络小说,才可能具有独创性、唯一性,才会受到热烈追捧。
  网络文学中的情色内容确实是过于泛化了,赤裸裸的色欲宣泄并不能令读者长相厮守,欲望的审美化呈现,欲望的转移曲线更能温润亲和人心。反复直击肉身、香艳刺激的情景,容易带来快感荷尔蒙蹿升,但是也会带来肉欲的焦虑烦躁感,带来生命自身的抑制感受,《红楼梦》式的,对情欲对象的审美性“拥有”,比金瓶梅式的肉体“占有”,快感更绵密悠长,更多回味,更多旁通侧击的感受,网络小说《庆余年》《间客》中的欲望叙事就高出同侪一截,在欲望周边更多盘旋吟诵,提供了多样性美感,《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比其偷腥情景更耐看,这是重要的艺术接受规律:对于读者的情感体验,欲望的审美化情景比肉欲呈现,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更为老少咸宜,读者心理上更少伦理障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更高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创作诚意。
  这些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批评标准应该是较为广谱的文艺理论。大众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大众文学一直就缺少合适的评价体系。网络文学与大众小说、大众电影具有显见的愿望-情感主题、故事形态、快感与美感功能的同构性,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体系,将会在整个大众文艺领域中不断得到印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 著 卢允中 张岱云 陈复加 罗小舟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08-01
  《从存在到演化》(比)普里戈金 著  曾庆宏 严士健 马本堃 沈小峰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4-01
  《超循环论》(德)M 。艾根 P 。舒斯特尔 著 曾国屏 沈小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5-1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德)赫尔曼 。哈肯 著 凌复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8
  《梦的解析》(奥地利)佛洛依德 著  高申春 译 中华书局2013-4-1
  《批评的剖析》(加)诺斯罗普·弗莱 著 陈慧 袁宪军 吴伟仁 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11
  《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 著  许金声 刘锋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21 , Processed in 0.0716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