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明霞谈教师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6 20: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是一种态度

——知名专家型教师孙明霞谈教师成长

《湖南教育》记者 陈文静 李统兴   实习生 李荟蓉


在春晖讲堂里,孙明霞从下午到晚上,整整站立了6个小时,为老师们送上了一顿营养丰富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大餐”。中途有学员轻声提醒她:“老师,您坐着讲吧……”她微微一笑:“没问题,我能坚持的。”就这样,孙明霞用一个教师专业的态度和精神,俘虏了所有春晖学员的敬意。生命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老师以“用心做的事,总能吸引人”为题给她的新著《孙明霞的创意作业》作序,这标题本身就表明了她作为一名教师的态度。

    记者:您从草根教师成长为全国的名师,但您依然不放弃讲台,现在仍在一线教师的岗位上,那您一定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吧?

孙明霞:我首先想说的是,我只是一名教师,无所谓“名”与“不名”,既然是教师,就应该在一线教学,天经地义。

我很认同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开篇中的一句话:“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是极端困难的。”“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因为教育所面对的是人,就要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而每个人的素质又构成了将来国民的素质,这是教师的使命,需要我们倾心、尽责,所以难。难还表现在,人的成长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只是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成长——让学生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有良知的、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社会人。

有很多老师常感叹教育环境不好,被“应试教育”挟持着,怎么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我想,无论环境多难,我们依然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那就是课堂,怎样上课怎样设计作业,如何跟学生沟通交流,是我们可以自己掌控的。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善小环境,让学生尽可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为今天的考试分数而教,而是为未来而教。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天要下雨,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撑起一把伞,为学生也为自己遮风挡雨;每一天黑夜总会来临,我么不能阻挡黑夜,但可以点亮一盏灯,照亮脚下的路。

记者:您经常说,我不是生物老师,我只是用生物教学的老师。这个提法很有意思,您能解释一下二者的区分吗?

孙明霞:“生物老师”和“用生物教学的老师”所表达的是教学和教育两个层面的概念,这也是基于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之后产生的思考。当学生习惯了喊你为“生物老师”“数学老师”,我们自己也认同这一称号时,其潜意识里是学科本位的体现——因为我们太重视所教的学科了,心中真正看重的是知识。这时候,我们只想着怎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是教学;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学生时,我们看到的、想到的都是学生,那学科知识就成了我们教育的载体,无论教语文还是数学或者其他,我们都面对同样的学生,这就不是纯粹的教学,而是教育。所以,我现在上课时一定会先告诉学生我的姓名,一旦碰到有学生喊我“生物老师”,我会开玩笑说,我的名字不叫生物哦,我是教生物的孙老师。

我经常想:等学生长大、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之后,究竟能记住我们什么?肯定不是我们给他的某个知识点,而是知识之外的东西——老师的关爱、老师的教育智慧、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老师的独特个性等。当然,我并不否定知识的作用,没有了知识,关爱、智慧、人格、态度、个性等也就没有了扎根的土壤,我们正是凭借着知识的传递而给学生情感、智慧和美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情感。假如我们把这些因素剥离出去只留下知识,知识就变成了一堆无血无肉、无生命的无机物了。

记者:您的生物课堂不只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追捧。我在您的博客上看见有很多教师诸如此类的留言:“我也想成为一名生物老师,给孩子们这么生动丰富的课堂”。您是靠什么来吸引孩子们的?

孙明霞:说到“吸引”,肯定不是通过外在的小技巧、花里胡哨的表演,而是要通过教师本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通过老师恰当的表达,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我时常看到,有的年轻老师刻意模仿一些名师上课,甚至把名师课堂上的方法、语言、动作全盘照搬,学的惟妙惟肖,但看上去却没有名师的课堂效果,那样的课只模仿了名师的“形”,没有名师的“神”,也就是只有“术”没有“道”,这个“道”,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比如,如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肯定不能简单灌输知识,而是要把固化在文字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专业素养高的老师,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本地、本校特点,利用社会、家庭、生活,乃至教师自身和学生自身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成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学生自然会喜欢。很多老师看到我的学生笔记或者调查报告,说不亚于大学生的报告,就是因为我的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做,也就做的好。

有人说,医生越老越有价值,但老师越老越不被学生喜欢,因为老教师缺乏朝气与活力。这话有一定道理。为什么老教师没有了活力与朝气?因为老教师丢失了最最珍贵的“童心”。和年轻教师比起来,我的确是很老了,但我从没因此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与思考,由此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让课堂多一些美好、多一些生命的元素;我也从不居高临下对学生说教,而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平等的心和学生交流,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零距离……如此,学生也就从不觉得我多“老”,也才会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堂。

当然,我也常常给学生说,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好他的课是必然的,我更希望你们是因为这门课本身充满了趣味与挑战,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你,让你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那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可见,您是一个素质非常高的老师。我们很多教师也有上进心,也想成为您这样的老师,但基层老师的生存状态很差,尤其是很多农村教师想学而没有途径学,一些优秀的年轻农村特岗教师,一毕业就分配到农村学校,有很强烈的学习需求,而由学校或者教育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有限。对于这样一批农村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呢?

孙明霞:我认为,成长或许与生存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学校的文化氛围、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以及身边是否有优秀教师引领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外在条件。只要想进步、想发展,内心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总能找到发展的路径,如同一粒种子,即便是在很狭窄的缝隙里,也会朝着有光的地方向上生长。

或许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多,但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为所有老师们提供了同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名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考、课堂设计乃至课堂实录,甚至用手机就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获取大量资源,这是最便捷的方式;还可以自己寻找机会走出去学习,就像“春晖”每年举行的公益培训活动,老师们都是主动报名、强烈要求参加培训的,甚至有很多“旁听生”是自己花钱来学习。这些老师,不仅参加“春晖”的活动,也会主动去参加其他的培训活动,他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网络阅读,更要多读书。有的老师认为“读书是为了工作”,就需要学校提供图书,自己舍不得花钱买书读,也没有读书的习惯。一个等学校给买书读的老师永远不会真正爱上阅读,也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提升。读书还应该是无功利的,不是为了马上解决什么问题——它不可能让我们看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读书需要思考,然后内化变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积累、感悟,才能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盈起来。

记者:老师们还有个困惑,就是关于课题研究、写论文,这是普通教师晋级和评优的条件。但很多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和论文都停留在书面上,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并不相关,只是晋级和评优的应景之作。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基层教师的教学研究有何好的建议?

    孙明霞:研究之所以成为老师的负担,因为,为了晋级、评优的课题研究和论文,说到底是一种功利化的研究。既然是功利化的研究,往往是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自然成了“应景之作”。我认为,一线教师的研究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实践层面的、微观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往往是很个性化的,只适合某个班级、某个老师乃至某个学生。比如针对一个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走访(家长、学生、科任老师等)了解该生的学习习惯、家庭生活、学习基础,还有他的性格、智力等情况,最后制定具体措施……那么,这个研究就只针对这一个学生。所以,基层老师不要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不是发现规律,而是把自己遇到的难题或困惑作为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研究就不会空洞、盲目,就变得不那么“狰狞”而是亲切了很多。

    从方法来说,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我们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学生间的交往,记下班里的故事、和学生的谈话,这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

从结果上看,专家学者出专著、发表论文是成果,我们记下的随笔、学生习惯的改变、课堂效率的提高,乃至学生由不喜欢某一门课变成了喜欢,这本身就是研究成果。老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生命的成长本身,也是最好的成果。

记者:您和很多名师一样,非常喜欢写作。您的博客“生命的色彩”声名远播,访问量都快突破200万了。许多基层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想写没有东西写,想写也没有时间写,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孙明霞: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不是没有东西写,而是有没有用心观察过生活。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不同于昨天,每天的工作也不是昨天的重复,即便教过多少年的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学生也不是昨天的学生,这就是生活的不可复制性,只要关注课堂,课堂中就有很多值得记录与思考的东西;只要关注学生,学生的成长变化、学生的语言、学生的优点与错误等等,都能变成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只要关注生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可以变成我们人生美好的回忆;只要读书,就会产生共鸣或者思考,和作者对话交流……

怎么写,很多老师说自己不是学中文的,不会写文章。我想说的是,没有谁天生就会写文章,而是在不断的书写中提升写作的能力。我是学生物学的,过去也曾羡慕文科的老师有优美的文笔,但自己真的开始写了,慢慢发现,我的文字越来越流畅、表达越来越简洁、准确。不要一开始就想写成多大的文章,就从点滴开始记录,流水账也没关系;也不要苛求华丽、优美,朴素的、真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的。

写,不是为发表,否则就变成“应景之作”。我一直认为,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写又会反过来促进我们更加用心的观察生活、观察课堂和学生。我的博客开通有8年了,不知不觉写了400多万字,被众多同行关注,也被一些媒体关注,约稿不断,目前已经出版了4本专著。这当然不是我写的目的,但见证了我这些年的成长。

我相信,我能做到的其他老师们也能做到,因为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但贵在坚持,就像登山,只要不断行走,才能不断登上高峰,领略更加美妙的风景,生命也就在这样的行走中不断成长。


《湖南教育》2014年第9期·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8:10 , Processed in 0.1207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