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谁教”从来没有如此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31 02: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谁教”从来没有如此重要
——本刊记者陈金铭访谈周一贯先生





牢记“教”是为了“学”

记者:“为谁教”“怎么教”“教什么”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周一贯:回顾和前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旅,从某个角度说,我们经历了三度拷问:“怎么教”“教什么”与“为谁教”。不可否认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漫长历史中,我们更多地滞留于“怎么教”的求索。古代的语文教学并不单独设科,而与经学、哲学、史学、文学混为一体,传经读典、道统教化,“教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于是“教学”便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谈不上有多少去考虑“为谁教”的问题,自然便只有“怎样教”了。这种浓重的历史阴影一直笼罩着语文教学。


   

课改给我们以许多新的理念,其中之一便是教师不只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他们同时也应当是教材的创造者、发展者。这不仅要参与选编教材,即使是使用规定教材,也有如何因时、因人、因地之宜“用教材教”(教教材中的什么)的问题,而不只是僵化地去“教教材”。以王荣生教授为代表的对教学内容的系统研究,甚至使“‘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成了共识度颇高的口号。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从“怎么教”到“教什么”有了视界更为开阔的二度拷问。

无论是“怎么教”,还是“教什么”,确实都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为谁教”。小学生是儿童,他们与青少年、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然而在课堂实践层面往往容易被已成人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所忽视。

记者:您是指“怎么教”和“教什么”都得植根于“为谁教”?

周一贯:是的。从本质上讲“教”是为了“学”。对此,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际来,却又像教校。这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为谁教”答案只能是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而教。而学习不能靠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它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所以,只有当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时,他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有对探索的热爱,才会真正认识到认知外部世界的那种美妙和快乐,而在课堂上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

就以“教什么”来说吧,所教的必须是那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发展的生命需求。听一位老师为小学生执教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悉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确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但并非好诗就一定适合作小学语文教材。课堂上,就有孩子天真地提问:为什么长大后,邮票不行了,要变成船票,写信给新娘不是也可以吗?这对成人来说当然不是问题,但小孩子却成了问题,而且是一个令教师一时无言以对,不知该如何说的问题。“少年不识愁滋味”,更缺少了“乡愁”的生命经历。所以,于漪老师曾说“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不能让孩子们在课本里看不到童年”。

再说“怎么教”就更离不开“为谁教”了。教学《夸父追日》这篇略读课文,教师在快下课时,竟发下了袁柯的原作,要学生作当堂比较阅读。问题是原作的篇幅是课文的两倍,难度也更高。显然,教材编者的改写正是为了适合三下年级的孩子阅读。现在,教师要展开与原作的比较阅读,显然是在临下课时无法实现的教学价值,只好草草了事,还拖了堂。如果我们能对“为谁教”多作考虑,这样偏重于形式的教法安排,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以“学习者”为中心

记者:为什么说“为谁教”比“怎么教”“教什么”在当下显得更重要呢?

周一贯:最根本上说,“为谁教”关乎对教育原点的坚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

原点的本义是指事物的根本,诸如江河的源头,道路的起点,坐标的中心等等。教育的原点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为谁教”自然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理所当然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出发点与归宿。即无论是教学内容(“教什么”)还是教学方法(“怎么教”),都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势利导地开发,更多地顺应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自主意向。上世纪20年代朱自清就说过“新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员只加以协助”的话。但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没有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

记者:“为谁教”这么重要,在新“课标”里有所体现吗?

周一贯:何止是有所体现,实际上,“为谁教”是实施新“课标”的根本所在。

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但一个根本点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句话,语文应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在实施“课标”的这些年里,我们的教研课题、论坛话题、刊物研讨主题多的是诸如“文本细读”“教师理答”“教研磨课”“言意相生”“文体特色”……当然所有这些偏重于“怎么教”和“教什么”的命题确实也很重要,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为谁教”的思考,因其带有相当的隐蔽性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也很少有专题的研讨。

记者:具体的例子有吗?

周一贯:可以举出很多。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如何激发儿童的“问题意识”?“进取精神”在这里又是指什么?是否可以理解前者主要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主要指学生勇于自己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又应如何敏锐地去发现并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何才能感受到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

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实现“引导 学生钻研文本”的要求,这与当下教师较为普遍的“代替学生钻研文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又怎样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去引发学生的体验?去激发他们的“有所感悟”?……

又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什么是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会少见学生那些“独特”?造成的根源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特别地“珍视”这样的“独特”?……

再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课堂上“教师的分析”是什么?现在的“教师分析”状态又有什么不妥?为什么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可代替”?“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是不是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即课文应当由学生自主解读,教师只是必要的引导帮助……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堂”

记者:谢谢周老师。以您看,“为谁教”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周一贯:语文课堂要真正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其前提必然是先明确“为谁教”。若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其“教”的内涵就只能“让学”“导学”,即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曾提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应当说就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沃土,现在却要如此大声疾呼四个“归还”,也正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语文课堂“失学”的严重程度。

当然,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共融共和的,但决不能就据此认为二者的位置是全然对等、平分秋色。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学生,教师的存在就会彻底失去意义,但如果说没有教师,却并不等于学生的存在就完全没有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学等途径,无师自通地存在发展下去。所以教为学而存在,师为生作服务。在以学习为基点的课堂里,我们要实施的是自学要先于引导,评议要长于讲解,读写要胜于做题,质疑要强于告诉,学生自主解读要优于教师单边授予。正是从这样的视角思考,我们不难明白“为谁教”是可以真正撬动改变课堂教学形态的支点。

记者:“为谁教”的课堂,教师应该有何作为呢?

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为主线的教师过度讲析,一直困扰着我们难以摆脱高耗低效的教学怪圈。崔峦同志提出的“与课文内容分析式说再见”,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改课的瓶颈所在。其实中国的语文教学都一直陷入在“分析式”的泥潭里难以自拔。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思想分析式”让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课文情节分析式”让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八十年代的“人文蕴意分析式”又让语文课变成了人文教育课。现在提倡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又颇有落入“语言形式分析式”的苗头。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不变的关键在“分析式”,教师分析来、分析去,必然会消解了对学生的学习最为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教,这样的教育,就不应该是灌输的“分析式”了,而应当转化为“导”。所谓“导”,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明白,即不是“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使学生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的“滔滔讲说”,学生的“默默聆受”。

真正的课堂是“学堂”,学生会怎么学,遇到什么问题,不是全部可以由教师预测的。教师必须跟着学情走,作相机诱导才成。

总之,“为谁教”,不仅只是“怎么教”“教什么”的根据和依归,而且是当下语文改课最值得关注的突破点所在。

(此文转载自《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2:00 , Processed in 0.1090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