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的立场及其基本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3 02: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的立场及其基本功
顾泠沅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选自《现代教学》2013-12
一、教学的立场
教学基本功的概念时下已不常听见,对它的理解好像约定俗成,其实已陈旧不堪。不过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所含的内容,对今天的教学进步仍然意义重大。中国人讲究功力,重内涵;西方人务求功利,重实效。有功力不去施展是无为;无功力追求实用则行之不远。道理似乎就是那样的浅显。在这里任何片面之谈都须谨防。但现实是,出于长期的惯性思维,我们对待教学基本功的态度,要么不断“俗化”为细枝末节之举,全然丧失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要么将其“神化”,以致终其一生难得皮毛,只能敬而远之。因此教学基本功这一传统,似乎出路迷茫。到了开放后的现代,舶来的石头常是砸向传统的利器,善变的举措总以藐视功力的姿态出现。于是,形式盖过了真意,多动沦落为折腾。现代教学五彩斑斓,个中如有一点遗憾的话,漠视教学基本功恐怕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和传统,这是站在今天看过往;中国和西方,这是站在中土看域外。由此而来的还有时尚和正宗、求变和守常等,都有立足点的底色,它们的背后却是线性进步观或地域优势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要说的教学的立场。
二、教学基本功的谋求路径
立场决定观察现象的角度和预判问题的思路。就教学而论,尽管人群各异、时代变迁,至少在信念上,大家渐渐趋同于为学而教的当代立场,也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以后不教也能学。环绕这三条,逐步寻找精准实施的具体途径,从中衍生出相应的基本功,可是即使信念趋同,由于工作领域、知识背景的差别,所强调的重心还会有明显的不同。上世纪80 年代,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明确指出,脱离了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法学习,对于教师专业来说是“缺失范式”的。据此,不少教学论专家以雄厚的教学论知识为基底,纷纷注目于学科的具体内容,这就是风靡学界被称作融入学科的教学知识(简称PCK),主张透过学科寻找教学的共有功底。与此同时,侧重学科知识的专家则特别强调学科学习,例如数学,他们从该学科的对象、性质、方法及其应用入手,特别注重学科本身的独特功力,这就是所谓面向教学的教学知识(简称MKT),认为学科知识的发展线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两种观点,对基本功的阐述有着天壤之别。
仔细想来,基本功一说,似非来自海外,很早就见于我国古籍关于“可以为人师”的诸多论述。沿革至今仍有“练术不练功,日后一场空”的告诫。我想这几乎可称颇具中国特点的本土产物。例如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的功夫、禁于未发的准确判断、循循善诱且当其可的适切行为等。20126 月,北京召开未来教育国际论坛,密歇根州立大学威廉·斯密特认为:明白学科的内在逻辑,有层次推进和重点突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业效能,而且,创造性不能单独讲授,必须植根于学科学习。出自西方人之口的这番言论,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更有趣的是同一年盛夏,本人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勃·西格尔在沪深谈,他通过6 年的跟踪实验和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时对若干系统概念的真切理解对日后的学业成就和创造力有极高的正相关。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我们的交谈在平和的气氛中层层展开,时而也有坦诚的争辩,结果产生以下两点共鸣。一是凸显认知主干的阶梯式学习,包括依靠学科内在逻辑主干,随时提供适度挑战的学习机会,还有运用情境原型的启发,经过分步推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融原理于操作,在活动中理解。主要是关注活动经验的学习,始终将操作活动与思想原理贯通一气;还应不拘泥于书本,放手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质疑和想象。教学基本功的谋求,如能由此进入,始于学养信念,达于行为举止,一清其源,恐怕才能千里直泻,其坚实的功力,才会有所向披靡之势。
三、教学基本功的历练过程
从信念到知识,然后成为教学行为的基本功,理所当然是个漫长的历练过程。这一过程镶嵌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且非常个性化,因此难有常模可循,宜以个例去解读。先说个隐喻吧。内地有个木匠,喜欢打造柜子,他舍得用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去精雕细琢。这木匠初时天赋平平,久而久之,功力大进,他打的柜子美观、耐用,人人喜爱。从此周边再无其他木匠,因为别人耗不起这个时间。有人问他,顾客都说你好,同行都说你毒,你怎么看自己?他说:“我不为别人的好恶而活着,我只是为了打好每一个柜子。”有一次,他和几位朋友走进一个林子,有一棵橡树长得枝繁叶茂,他走到树下仔细揣量,评价这棵树打一个某某家具那才举世无双。这位木匠的功力已到了见树不是树、见山不是山的境界。这件事据说是真的,虽然讲的是木匠。
有一个故事,那是我的亲身经历,20 年前本人采访上海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请教语文教学的卓越功底如何修炼。答曰:“重在职初,功在平时。”原本她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校长嘱其教语文,因此别人一篇课文备一次课,她却“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全按自己见解备课;第二次与别人理念、经验比较后更新备课;第三次则是在反复执教之中、瞄准学生是否真有收获的课后反省。这位教师一轮3年,前后共坚持6 年,始称语文名师,后又专注于文道一统,遂成育人楷模,人皆认为她语文教学功力过人,炉火纯青。两个故事,领域迥异,一个造柜,一个教书,但练功之法大有共同之处,看来不会是偶然巧合。立场随时代而进,功夫在历练中造就。中国人崇尚的教学基本功,一须长期浸润于工作之中,二须不断学做正确之事,只有坚持才有正果,任何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都难得到真谛。
坚守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取向(节选)
原文:上海教育科研 2012.11  P20-21
历时10 年、20 年的摸索,学校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2 年,上海市普教研究所成立20 周年,如果我们循着20 年全市教育科研快速发展的轨迹,在大量鲜活的事例中,至少已经凸显了如下特色(这是10 年前的概括):
1.从研究的选题、设计到实施、总结的全过程,始终围绕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注重校长、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校科研进入了教育实践的深层领域。
2.采用以实践反思为主线,实证与思辨相结合、多种方法并用与互补的方法体系,不仅增强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现实可行性和群体活力,而且有助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
3.将经验推广、成果运用并物化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科研的终极目标,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以学校为舞台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才具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4.由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校长共同参与,相互融合成为科研主体,倡导了教育研究的一股新风,使学校教育科研增加了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和期望值。
归纳起来,其特色一个是时代性,包括研究内容符合时代要求、研究方法也需不断更新;另一个是实践性,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结果务求真效。我想这两个问题对于学校教育科研来说至关重要。当然,那是2002 年的小结。就在那一年,时任市教委分管领导的张民生主任有个讲话。他认为当时正是上海教育发展的关节点,经过前些时候的努力,学校设施、教育理念不是我们最担心的,现在要寻找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软档,这个软档在于校长、在于教师。校长、教师如何把先进理念化为实际行动,他们都有自己的诀窍,这些隐性的诀窍如何显性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技艺?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里就暴露了上海教育科研方向、途径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他认为要花大力气研究学校现象、研究课程教学,这是校长、教师工作升华的必备途径。张主任着重指出,要在进入新世纪的背景下,重新分析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进而追问:时下有什么背离,什么原因产生这种背离,然后提出对策和建议。10 年前如此直白的追问,至今仍然发人深思。
30 余年经验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科研的对象理所当然是发生在学校中的真实问题。因此这种研究应是:第一,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第二,嵌入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不忘持续地专业学习与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还是行动研究,基本精神是计划改进与成效反馈之间的螺旋交替。这种方法具备改善行为的独到机制,非常适用于改进学校工作,而且已经成为教师、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行动研究方法在确立假说和理论支持力度上明显不足,因此必需其他方法的补充或链结。当代的行动研究,正出现从单纯行为的改进向融入理性的研究发展的趋势。
学校教育涉及因素庞杂无比,教育科研意在创造。一项最好的创造,常会囊括四个领域:
艺术体验    科学理据
设计技术      行为工程
其中,横向沟通人尽皆知:教育是艺术,又指望它成为科学;教育需要设计,又必须付诸实实在在的行为。纵向关系,就不一定了:比如艺术化的个别经验(如前面说到的隐性诀窍)如何成为可设计的教育技术,以使多数人掌握;教育的原理、规律(包括前面说到的科研成果) 如何具体化为不同教师的可操作行为,这都是十分复杂的研究过程。学校教育如何在特定价值目标下,成为一种不断设计与改进的科学与艺术,应该是个重要问题。
教育科研、教改创造,处在突破的前夜。突破素有两类策略,一类是颠覆性突破,另一类是组合性突破。前者针对问题,创意鲜明,登高疾呼,轰轰烈烈,但容易执其一端,引发历史上多见的钟摆现象;后者了解以往,看懂现在,殚精竭虑,润物无声,但它需在众多成功的碎片上,作出更具整体功力的归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珍珠串成项链”。当然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整体的改革还必须研究长效机制及其政策、文化建设的保障。
近年来,各地区、各学校大范围改革成功的各种要素已在学校内部明显存在,典型案例仅以教学探索为例就有:对学生的挑战性期望,特别适切的学习要求和机会,个别化倾向的先行学习和体验,甚至精准针对性的帮助式教学,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自强的教学相长新范式等等,足富成效,内涵精深。时下已经到了需要一种大努力,创造性地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了。这就是我对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科研的新企盼。






原文地址:《教学论》阅读书目作者:心在远方
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编订

1. 广东教育与文化月刊社:《新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华南人民出版社,1953年。
2. 频之:《课堂教学的若干经验》,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
3.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 刘向岫、王光宇:《中小学教学原理》,知识出版社,1980年。
5.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6. 《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7. 郑其龙著:《论教学规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8. 杨鸿昌:《教学心理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9. 李一帆:《教学环节与方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 胡克英:《教学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11. 教学实验研究小组:《教学改革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12. 游正伦:《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13. 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 胡克英、吕敬先:《小学教学简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
15. 刘问岫等:《中小学教学原理》,知识出版社,1984年。
16. 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
17. [苏] 巴班斯基主编,张定璋、高文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
18. [苏] 斯卡特金主编,赵维贤等译:《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 朱本、王佑芳:《教学心理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20.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1. 当代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论思想编写组:《当代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论思想》,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22. 吴杰编著:《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3. 《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编:《课程与教学方法》第一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24. 符策震著:《教学的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5. 四川教育杂志社:《中小学简明教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
26. 周士林、李嘉瑶:《教材建设浅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6年。
27. 《教育研究》编辑部编:《中小学教改实验报告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
28. 罗明基主编:《教学论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29. 欧用生著:《课程与教学——概念理论与实际》,台湾文景出版社,1987年
30. 关甦霞:《教学论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31. 路冠英等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2. 李玉之等著:《评价学业成就的方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33. 何思谦:《新教学方法集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 毛蔚然:《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
35. 王晋堂、刘舒生、陈心五:《教学论在中学的应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36. 刘克兰编著:《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7. 何志汉著:《教学论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8. 温寒江著:《现代教学论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39.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40.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41. 高孚著:《教学原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
42. 李咏吟:《教学原理——最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
43.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教学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44.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
45. 陈季涛:《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
46. 张家全:《教学评价技术》,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47. 李小融、魏龙渝:《教学评价》,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48. 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49. 邵绪朱:《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
50. 万云英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51. 刘高佶:《教学设计》,江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52. 沈思义:《当代教学方法(上册)》,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年。
53. 福建省《复式教学基础》编写组:《复式教学基础》,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54. 李敬克、韩树培:《导学式教学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55. 王北生:《教学艺术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56. 王光宇:《教学规律与教学改革》,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
57.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编译:《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8. 唐文中主编:《教学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59. 张铁明著:《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60. 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61. 黄光雄著:《教学理论》,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年。
62. [美] 保罗•D•埃金等著,王维成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63. 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4. 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65. 王学义编著:《教学语言艺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66. 汪馥郁:《教学方法论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
67. 刘商洁:《教学设计》,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8. 帅宝强、徐方强:《教与学中的逻辑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69. 林淑瑞、王红宇:《教学方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70. 瞿葆奎主编:《教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71. 张铁明:《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72. 刘舒生:《教学论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
73. 朱文恩:《教学的生理心理卫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74. 谭德姿著:《教学语言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75. 周建设著:《教学语言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6. 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
77. 魏正书著:《教学艺术论》,辽宁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78.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11年。
79.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80. 张铁明:《教学信息量化原理与应用》,四川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81. [美] 克伯屈,(Kilpatrick,William Heard)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82. 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83. 童年:《教学论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84. 王增祥:《教学艺术》,蓝天出版社,1991年。
85. 冯忠良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6. 张祖忻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87. 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技出版社,1992年。
88. 罗正华主编:《比较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89. 崔含鼎、梁仕云:《现代教学艺术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90. 王坦、于荣津:《教育原理与策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91. 宋伏秋:《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与实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92. 东南大学教育处编:《教学的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2年。
93. 韩延明、李如密主编:《课堂教学艺术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
94. 杨青松:《教学艺术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95. 张武升:《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96. 王兴举:《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四川、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97. 赵锡成编著:《教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98. 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99. 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0. 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1. 周浩波等著:《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2. 董远骞等著:《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3. 杨心德编:《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4. 赵锡成:《教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5. 张楚廷:《教学原则今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6. 吴重光:《教学心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7. 江家齐、陈运森:《教学原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8. 曾艳波:《教学与思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109. 李定仁主编:《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0.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1. 顾泠沅著:《教学实验论——青浦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2.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3. 张武升主编:《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4.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5. 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6. 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7. 任勇:《教学艺术探索》,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8. 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9.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0. 张楚廷:《教学论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1. 张严儒:《教学体语课堂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2. 辽宁教育学院:《教学模式实验》课题组编:《教学理论选编》,沈阳出版社,1995年。
123. 王义智:《实用教学艺术》,天津科学艺术出版社,1995年。
124. 史来平:《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5. 何立婴:《教学社会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6. 金殿国、张怒:《教坛耕耘录:教学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
127. 吴效锋:《怎样把学教好:教学的艺术》,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
128. 徐继存:《教学理论的反思与建设》(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1996年。
129. 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0. 汪刘生、白莉:《教学艺术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1. 宋宁娜著:《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2. 汪刘生主编:《教学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3. 胡淑珍等编:《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4. 赵鹤龄主编:《“活动——训练”教学的理论与实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5. 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6. 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7. [苏] 沃•维•克拉耶夫斯基著,王义高译:《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8. 胡东:《教学方法探讨》,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9.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0.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1. 陈时见:《比较教学论》,江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2. 张晓鹏、张学斌:《新编教学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3. 马建富:《教学艺术引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4. 麦曦主编:《教学设计基本问题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
145.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6. 戴汝潜等:《新时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147. 徐瑞环、张英:《教学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8. 刘儒德:《教学软件的选用与评价》,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年。
149. 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50. [法] 居伊•帕尔马德(Guy Palmade),王为民译:《教学方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
151. 李叹臻等编:《教学改革思路与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2. 王嘉毅:《教学研究方法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
153. 张大钧:《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4. 熊川武:《教学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55. 裴正义:《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6.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7. 王策三主编:《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8. 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9. 张相轮、钱振勤著:《教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0. 石鸥著:《教学别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1. 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2. 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3. 章伟民:《教学设计基础》,电子出版社,1998年。
164.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5. 赖志奎主编:《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6. 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7. 林兆其编著:《教学优化与评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8. 靳玉乐、田继万:《教学改革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9. 徐衍湘主编:《教学创新与实践》,黄河出版社,1998年。
170. 卢共恒主编:《教学研究与探讨》,民族出版社,1998年。
171. 杨振德主编:《教学研究概述》,辽海出版社,1998年。
172. 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73. 王增祥:《教学技巧》,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年。
174. 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室:《教育场所与基本教学技能》,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175. 王策三:《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6. 张学斌、朱琼瑶:《教学设计理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7. 徐瑞环:《教学理论与实践》,海洋出版社,1998年。
178. 李森:《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9. 李宇开、张谦:《教学艺术比较论》,天津出版社,1998年。
180. 丁详坤、姜维国:《教学语言运用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81. 章可明、陈茂新:《教学方法运用技巧》,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82. 王树华、张真礼:《教学评价技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83. 吴云秋、李克清:《教学模式》,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84. 张泽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应用与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5. 李进启:《教学研究的认识与实践》,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6. 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7. 张广君:《教学本体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1999年。
188. 张楚廷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9. 田慧生、郁波主编:《活动教学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90. 张楚廷著:《教学论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1. [美]加涅著,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2. 杜晓新、冯政著:《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3. 柯孔标:《教学评价》,知识出版社,1999年。
194. 张定璋:《教学研究与实验求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5.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6. 王维臣:《教学与课程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7. 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8. 石鸥:《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9. 张良田:《教学手段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0. 范晓玲:《教学评价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1. 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文萃》,北京出版社,1999年。
202. 戴国忠:《教学质量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3.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4. 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5. 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高鼎文化出版社(台北),1999年。
206. 顾泠沅:《教学实验论:青浦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07. 华国栋主编:《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8. (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9. [日] 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0. 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1. 郭华著:《教学社会性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12. 李定仁著:《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3. 鲍曼、王玉文著:《教学过程动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4. 戈玲玲著:《教学语用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5. 方可编著:《教学原理与方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216. 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7. 张广君著:《教学本体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8. 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9. 李如密著:《教学风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0. 杜德栎著:《教学激励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1. 谢保国著:《教学艺术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2. 吕渭源著:《有效教学草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3. 范允龙、季文编:《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例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4. 何克抗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5. 李彦军等编著:《中国当代教学流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6. 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7.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8. 李方主编:《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9. 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0.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231. 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2. 单文经编:《教学引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




原文地址:中国的教学论作者:黄河北岸
    今天看到网络新闻的报道,教学论专业的专家们汇聚一堂论道,也看过《教学论》,所以这些当为我注意。将一篇报道、一个网友的整理资料、张铁道先生以前的一篇文章等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每日甘肃网讯 2010年11月4日,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南京师大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学论专家和博士共计459人参加会议。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论教师和博士生共计16人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和博士生论坛。教学论年会以“中国本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为主题,探讨交流了教学论学科研究多方面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在大会上以《我们从李秉德先生那里可以学到些什么》为题介绍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思想。在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张维民、赵志纯、王俊等博士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赢得大家赞誉。年会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嘉毅教授被选举为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鉴教授、李瑾瑜教授被选举为常务理事。http://ed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0/11/12/011769689.shtml
   

                  李秉德先生的弟子们
李先生在中国教育界的功绩早已声名远播,其培养出来的一些弟子也颇有建树:

1。杨爱程:中国第一个教育学课程论博士,现在旅居加拿大。

2。郭戈: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3。田慧生:田慧生,男, 1965年生,甘肃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4。黎家厚: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 1990.西北师大教科所,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5。刘要悟: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刘要悟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甘肃省兰州市人,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教授。

6。曾天山:曾天山,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7。王嘉毅:王嘉毅,1965年12月生,男,汉族,宁夏青铜峡人。1988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1年6月和1994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督学

8巴登尼玛:巴登尼玛,又名徐亚平,男,藏族,1958年出生,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9徐继存:徐继存,男, 1967 年 12 月生,山东沂南人,现任山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0。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阳城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

11。张维忠:张维忠,教育学博士。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2。李瑾瑜:李瑾瑜,1963年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授

13。张广君: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14。许洁英:女,1968年出生,江苏常州人。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15。蔡宝来: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16。徐文彬: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所副所长徐文彬博士后

17。王鉴:王鉴, (1968-),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人类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5fe5f90100k6w5.html?retcode=0











人生的向导——李秉德先生



http://www.eol.cn2006-04-17 11:35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铁道

初识李秉德先生

  我最早知道李秉德先生,是从1983年的全国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看到他的名字。

  那时,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教学论专业的导师;我刚从兰州大学毕业,在甘肃省教育厅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在1985年7月,我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项目负责人拉蒂夫博士前去拜访时任甘肃省教科所名誉所长的李秉德先生。那次与李先生见面的时间虽很短暂,但是李先生和蔼的举止却留下很深印象。

  1987年,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成人教育理论学习结束。回国后,我尽管积极参与外事活动,但总感到国外所学专业不能派上用场。苦恼焦虑由此而生。踌躇了一段时间后,我鼓足勇气叩开了李秉德先生的家门。一天下午,在沐浴着夕阳的书房里,李先生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我在国外求学的体验和心得,给予我热情的肯定和鼓励。没有想到,李先生当即就建议,如果我愿意,欢迎到西北师大接着读教学论博士课程。但却被我婉言谢绝了——在国外学习期间,单位的同事和家人已经替我承担了很多,怎能再开口提出继续学习的要求呀!先生看我为难的样子,笑而不语,拿出一本由他主编的教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签上名,郑重地赠给了我。回家之后,我急切切地打开书读起来,立刻就被作者对于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者素质的深刻见地,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所吸引。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自己在国外学习时,寻觅方法论依据和调查现场采集资料的那份惶惶不知并感到茫然无助,此时,深感与先生相见恨晚。

  由于参与过设计“中国甘肃省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综合革新计划”经历和工作的需要,我于1988年调入甘肃省教科所工作,与李秉德先生见面的机会开始多起来。1993年8月,在专家组对甘肃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实施8年的“甘肃省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综合革新实验研究”进行鉴定时,我受命代表课题组作汇报。专家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应当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专家们的殷切希望使我萌生了继续学习的愿望。

  1993年秋天,我在甘肃省教科所的支持下,如愿以偿地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博士,师从李秉德先生学习教学论专业。从此便与李先生结下了深深的师生情缘。

  他的求学经历就是一门课程

  李秉德先生的求学经历、教育生涯以及他对于学术追求的总结是我们学生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他16岁进入河南大学,受邰爽秋先生影响引发了他的社会责任感,立志用教育来救国富民;实地考察晏阳初和梁漱溟先生的农村教育实验唤醒了他献身教育的精神追求。1931年,19岁的青年李秉德就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社会的原动力。”他写道:

  “教育的最伟大、最神圣的责任不仅在于满足现在的需要,它的难能可贵之处乃在于其能指示社会,领导社会,使之趋于更高的理想,以推动社会之进化。”借助教育完善社会是他的终身理想。大学毕业后,他于1935年受聘担任开封农村郊区的大花园实验学校校长。那时他就提出:“要挽救目前中国教育的危机,其第一任务便是要把教育的重心从城市移到乡村里来。”他身体力行,在导师李廉方先生指导下,成功引导小学生用两年半完成了当时普通学校四年的学业。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被称为“两年半制”实验。1936年,李先生考入燕京大学成为乡村教育奖学金研究生,系统学习农村教育相关理论。其间,他还会同同学们实地考察了晏阳初先生的“县政实验”、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验”、高践四先生的“民众教育”实验、邰爽秋先生的“民生教育”实验等。1947年,李先生又考取公费留学先后到瑞士、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专业学习和教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李先生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命前去西北师范大学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五十多年来,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从事大量科研,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他深深钟情于教育事业,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记挂着西北师范大学,记挂着他的教学论专业。2004年10月,他又一次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有来生,我还会从事教育事业,我还会当老师。”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李先生非常善于学习,引导我们积极学习新事物。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老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在《教育研究》发表,马上约李瑾瑜、徐继存和我到他家进行学习研讨。李先生首先结合叶澜老师的文章对于教学论的丰富意义进行了讨论。

  李先生从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每当学校有中外教育专家的报告,他总是早早赶到,坐在前排,向前倾着身子(先生听力不好),并认真地做着笔记。讨论时,他总是带头提问。平时与研究生讨论,先生总是努力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并给予大家积极的鼓励。

  在西北师大学习期间,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深入基层或外出,了解的信息、获得的见闻也成为先生的科研素材。每次回来,先生总是很认真地听我讲述外出所涉及的教育问题以及自己的想法,并与我就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李先生十分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先生早年的亲躬实践、广泛的学术研究以及对于中外教育实践的考察,都成为他日后开创具有中国本土性特色的教育科研方法和教学论的重要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甘肃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省内100所小学开展的全面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实验项目(“JIP计划”),曾一度遇到来自学术界和行政部门的各种怀疑和排斥。此时,李先生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力排众议,及时加以肯定,给予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以极大的鼓舞。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他总是鼓励学生深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我还清楚记得,1994年夏天两位导师李秉德和李定仁先生亲自带领李瑾瑜、徐继存和我一起到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小学听课。

  他热情鼓励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研究。2002年,耄耋之年的先生在他“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探索研究情境教育的学术成就,倡导广大中小学老师积极向她学习。2004年6月,我受时任甘肃省教科所所长的景民同志委托,前去请他为该所所庆20周年题词。李先生当天就挥笔写了:“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一定的有创新意义的贡献,那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严谨治学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他的治学态度和人格修养让他的学生终身受益。先生特别告诫我们在学习上要热爱真理、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讲求方法;在科研过程中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在实践探索中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与人相处中要谦虚谨慎、团结互助。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作为甘肃省教科所的负责人参与国际项目的引进工作,面对这些科研和学业任务,心理压力较大,经常感到十分焦虑,唯恐辜负了导师的期望。1995年初春,我因为过于劳累,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病愈后,我立刻赶往学校。来到先生家中,他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我本来要去医院看你。可就是不知道你住在哪里。问谁都不告诉。”他似乎看出了我内心的歉疚不安,连忙安慰我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别着急,在职学习本来投入的时间就少,课程可以延长一年。后来我应邀赴日做访问学者,得以有机会看书思考。其间,他又多次亲自写信为我指导论文写作。

  当得知我如愿完成学位论文时,先生十分欣慰,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功到名实’——有了扎实的功夫,名也就自然实了。不要忙着写书,而应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去,才能对教学论学科建设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我突然意识到,先生已经在对我进行毕业教育了。

  论文答辩如期举行,并有幸通过了由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亲自主持的论文答辩。会上,先生再次叮嘱“希望你能将获得学位作为继续追求学术的加油站,不仅自己做好教育教学研究,还要带动全省的教育科研工作。”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论博士课程的学习只是我学术追求的一个新开端,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此后,踏着新世纪的脚步,我和家人从甘肃来到首都,加入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行列。2002年春节,我给远在兰州的李先生打电话拜年,谈到自己“九五”课题还没有结题,也拿不出多少有价值的成果。千里之外的先生仿佛感受到此刻我所有的焦虑,他宽慰我说:“你一定别着急。只要你认真地实践了,想明白了,有了心得,就能写出好文章。”先生的话语给了我极大的抚慰。知我者,先生也。

  2002年秋,耄耋之年的李先生偶染微恙,当我前去看望时,病榻上的先生兴致勃勃地给我讲道:“国家倡导‘与时俱进’,提得好!关键在于这个‘时’字。‘时’就是变化了的情况和局势,认识、把握好了就能发展。对于国家是如此,对于一项事业如此,对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更是如此”。更让我们钦佩的是,先生于2003-2004年间先后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班主任》、《师道》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2005年4月,我从巴西、墨西哥考察义务教育回来去看先生。当时,他已经持续高烧,住进北京同仁医院。终于挤出时间赶到病房,先生氧气、液体加身,十分虚弱。看到我,很高兴,欣慰地说:“我那本书出来了!(指《李秉德文集》)”还马上补充说,“你也是作者之一呐!”看我捧着书,他又叮咛说,“稿费我就不要了,全拿来买书。一部分留给北京的朋友、同学,其余都给师大。”那天,先生让我给他读了报纸上的几段新闻。5月1日上午,我又去医院探视。静静地等了好一会儿,先生从昏迷中渐渐醒来,缓缓对我说道:“你工作忙,快回去吧!”又过一会儿,先生突然问我,“你给我说说连战见胡锦涛,他们说啥了?”当时,我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不得要领地支吾半晌,居然不能竟语。见此情景,先生自语道:“算了。还是我出去自己看吧。”第二天一早,我做好了准备,想告诉先生连战会见胡锦涛的情形。然而,先生却已经无法知晓我们的诉说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就这样用自己不断学习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的榜样。

  李秉德先生是我们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的最好老师。我为自己能成为他的弟子感到非常幸福。他用自己的教育示范、人文关怀、学术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建构了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学习课程。

  李秉德(1912—2005)当代著名教育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原西北师院院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19:40 , Processed in 0.1423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