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祖祥:台湾《国文》课本掠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5 20:4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祖祥:台湾《国文》课本掠影
2015-01-06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苏祖祥





教材编辑者对文学作品如此看重,其意图何在呢?《国文》“编辑大意”第三条说:“本书编辑目标,在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增进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及开拓生活视野,关怀生命意义。”


  原题:植根于历史和本土之中的文学之花——台湾《国文》掠影
  典雅而古朴的封面上,是一幅高度写意的黑白画:似乎是从历史的云烟深处,穿过巴东三峡,穿过逶迤秦岭,穿过赤壁空明,穿过兰亭暮春,白衣飘飘的诗人骑在奋蹄疾驰的黑骏马上,正向你我绝尘而来;右下方点缀以高洁的兰草和奇崛的石头,是中国画常见的背景衬托——这就是台湾翰林出版的高中《国文》课本的封面,文艺范儿十足地把我们带进课文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引领我们去欣赏那摇曳多姿的文学之花。
  不妨先从《国文》课本的装帧、页面、编排体例说起。装帧方面:典雅而活泼,十六开本,繁(正)体竖排;素雅的花朵,作者的画像(照片),每篇课文必有的插图(少则三幅,多则八幅,课文最后注明图片来源),色彩鲜亮,封面和内页都是彩印的铜版纸,体现教材吸引学生的感性认知的目的;正文是小四号字体,注释是五号字体,页面天地宽阔,字的间距无论是横排还是纵列都疏朗开畅,切实保护学生视力;每册课文十三或十四篇。页面排版方面:每篇课文开头必有200—300字的题解,200—300字的作者介绍(重复出现者再次介绍),体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原则;每页正文大约占上部页面四分之三,注释大约占下部页面四分之一;每页正文最多十四纵列,少则七列,每列最多二十三个字(最多字数合计322字,人教版高中《语文》一页最多可超过1000字);每条注释都另起抬头,注音字母标注读音,每页下部注释多则十多条,少则一条两条,配以插图,或者留白;每篇课文起始页码必为偶数页(第三册第六课第67页无一字,只有插图),每段开头用红色方框汉字数目字标明段落(长文则标明大段落),为学生着想落实为具体的细节;每篇课文后设置二到三个“问题讨论”,通常是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对学生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参考价值;课文无论长短,绝不吝惜纸张,绝不压缩篇幅(人教版《语文》中的荀子《劝学》四段,360字,注释说明是节选但经过编选者剪接;《国文》中的《劝学》则有七段,1050字),绝不压缩字句,页面布局不显局促仄狭。种种细节让尊重经典、教育至上、学生至上的原则看得见、摸得着。短文三四页,长文多至二十二页(张爱玲《倾城之恋》)。每册教材随附《附册》,有“附录选文”一篇(如《琵琶行》《伤仲永》等),该册每篇课文的“赏析与结构表”(两页)。编排体例上,文言文、语体文交错编排;台湾教育部门发布的2010年《课程纲要》所建议之三十篇文言选文,均匀分布在各册教材中,用“◎”标明。
  其次对入选课文即范文做个简单分析。《课程纲要》“编选原则”要求文言范文所占比率为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六十五。就翰林版《国文》所选范文来看,文言文、文言诗歌课目数为53课,篇目数为69篇(课目数和篇目数产生区别是由于有些课文选有二篇、三篇诗文),语体文课目数为28课,篇目数为34篇;文言诗文课目数所占比例为百分之六十五,文言诗文篇目数所占比例约百分之六十七。(说明:这里统计的数据,文言诗文数目包括《附册》的“附录诗文”。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文》版本不断更新,我所统计的第一册到第四册版本为2013年8月版和2014年2月版,而第五、六册新版可能未出,统计和分析的版本是2008年8月版本、2009年2月版本,因此有的地方衔接不连贯,有五篇课文重复选入、三十篇文言选文中郑用锡《劝和论》漏选的问题。)三十篇文言选文(篇目附后)充分考虑到时代、作家、文体、地域的代表性:先秦选入六篇,有历史散文、政治论文、劝勉论文、文学、史论;汉魏六朝选入七篇,有历史散文、文论、表文、序文、小说、散文、书信;唐宋选入七篇,有疏论、说理散文、传奇(小说)、游记、写景散文;明清选入七篇,有寓言、散文、游记、论文、小说;台湾题材亦即本土化文章选入三篇,有散文、论文、序文,均为文言文。除三十篇之外,另外入选教材的文言选文的篇目情况是:先秦十篇,主要选自儒、墨、道、法诸子散文及《诗经》;汉魏六朝七篇,主要是诗歌、书信、赋体散文、史论;唐宋十四篇,主要是诗词、散文;元明清八篇,主要是元曲、明代戏曲、小说、散文。
  再来看语体文范文情况。现代语体文选入九篇,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序文。(值得一提的是,翰林版《国文》中一个作家入选两篇课文的,古代作家有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现代作家有张爱玲的《天才梦》《倾城之恋》;当代作家有两人,余光中两首诗《藕神祠》《白玉苦瓜》,郑愁予两首诗《错误》《客来小城》。)当代语体文选入25篇:台湾本土作家作品22篇,有些作家在大陆也极富盛名,如龙应台、余光中、蒋勋、席慕蓉、张晓风、简媜、王鼎钧、白先勇、纪弦、痖弦、林文月等;当代大陆作家唯有余秋雨《阳光雪》入选;外国作品有两篇,一篇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这里有一个统计上的问题。芥川龙之介本来是日本现代作家,但翻译者是翰林版《国文》编辑者,所以把这篇小说列入当代语体文)的《竹薮中》(亦即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的本事,而“罗生门事件”如今也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篇是美国物理学家理查·费曼的《发现事理的乐趣》。
  从入选范文的体裁来看,一百零三篇作品全部是文学作品:小说十五篇,诗歌二十九篇,戏剧一篇,散文五十八篇。教材编辑者对文学作品如此看重,其意图何在呢?《国文》“编辑大意”第三条说:“本书编辑目标,在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增进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及开拓生活视野,关怀生命意义。”
  是不是《国文》教材只看重文学,而不兼及其他呢?当然不是这样的。以上介绍的只是必修《国文》教材之一的“范文”,还有如下二种必修教材: 《写作练习》——可采用命题作文、情境写作、短文及应用文写作等方式进行,以教师命题为原则,也可指导学生自由命题,每二周二节,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写四篇作文,第六学期写三篇作文;《文学、文化名著阅读》——选读文学、文化名著,并要求学生撰写阅读报告,每二周二节,该教材由各校国文教学研究会自选教材。
除《国文》必修有三种教材之外,还有五种选修教材:一、《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读为主,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道德伦理意识及淑世爱人精神;汲取古人之生命智慧,明辨是非,并落实于日常生活;省思文化要义,结合在地特色与当代思潮,以达继往开來之目的。”(“教育部”《课程纲要》。以下均此,不注出处)二、《区域文学选读》,“酌选当地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原住民文学及母语文学,并兼顾区域文学发展之特色”。教材应凸显区域特征,尊重各族群之主体地位,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校所在之区域文学的兴趣;呈现文学在地性,激发学生对乡土的认知与感情;启迪多元文化理念,尊重各族群、各地方的文学表现。”三、《小说选读》,编选内容“古代、现代与翻译小说不拘”,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提升小說欣赏与创作的能力;开启文学与人生的对话。”四、《国学常识》,注重于文字发展、传统国学领域如经史子集的介绍,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学发展与传统文化之基本认识;提升学生广泛阅读国学著作之兴趣;引导学生体认中华文化之精神,以厚植文化创造之基础。”五、《语文表达及应用》,内容为“适合时代需求之语文表达及应用,其内容包括演讲、辩论、报导、口头问答等,以及便条、名片、书信、自荐函、公文、对联、题辞、启事、自传、履历表、广告词、新闻稿、文案设计等;写作练习之内容,包括各种文类之命题写作与各种方式之引导写作”,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提升学生语文表达及应用之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因应各种不同需要,灵活表达及应用语文之能力;指导学生从语文之表达及应用中,体认自我定位,了解群己关系,进而拥有正确之处世态度及良好之人际关系。”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在1999年经历了一次大革新。此前是“部编本”一统江湖,此后则进入教科书民营化时期。“教育部”发布《课程标准》,民间业者邀集专家学者进行编纂,再由“教育部”审查,一般称为“审定本”或“民营本”。目前高级中学国文科之民营本,主要有翰林、大同信息、中正、南一、三民、龙腾各家(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本文介绍的版本是翰林出版的《国文》。

  民营本《国文》教材普遍具有多元化、简易化、本土化、生活化、实用化与活泼化的特点,更能符合时代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土化主要由乡土文学体现出来,而乡土文学的涵义,古继堂先生有如下说明:“一为了区别于西化,它具有坚实的民族性的内容;二为了区别于空洞虚无,它具有真实性的成分;三为了区别于陈腔滥调,它具有鲜活的泥土色彩;四为了区别于古色古香,它具有现代意识和城市意识。”(转引自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因此,我们在理解《国文》教材的本土化特点时,不应把本土化与固守一隅、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怨妇情节、孤岛意识等同起来,而应该把本土理解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空间,理解为本土情怀、家园情怀、乡邦情怀与天下意识、现代意识、城市意识的融合,理解为族群观念、民族根基、文化基因与地球村、国际贸易、世界体系的相与为一,理解为罗大佑、邓丽君、齐秦、蔡琴、李宗盛、张惠妹、伊能静、周杰伦、庾澄庆、范逸臣的一唱三叹、反复致意。

  本土教材具有如下几种类型:“由历史出发,引发民族之爱;由地理探索,点燃乡土情感;由民俗文化,揭起思念情怀;由生活回忆,唤起温馨怀念;由乡土记载,诉说风土民情;由人物描写,寄托坚毅精神;由现代意识,带动生活气息。”(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我们从简媜的《河川证据》中可以领略到大气磅礴的广博情怀,从纪弦的《狼之独步》中可以体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刚毅执著,从龙应台的《在迷宫中仰望星斗》中可以体察到马英九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是在怎样的人文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从陈列的《玉山去来》中可以感悟到玉山的狂放遒健和作者内心的深沉省思。于是我们看到,台湾教育所收获的成就,表现在经济成就、艺术高度、人文底蕴方面,在在让人刮目相看:亚洲四小龙之一,全球IT制造重镇,知名电子品牌宏碁、华硕、HTC,殷海光、林毓生、侯孝贤、杨德昌、李安、魏德圣、罗大佑、邓丽君、周杰伦、方文山、三毛、琼瑶、刘墉、龙应台、王鼎钧、齐邦媛,台湾地区领导人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人访问大陆所表现出来的谦冲平和、古风犹存……这些都是华人的骄傲,不由得让人发出慨叹:郁郁乎文哉!

  历史植其根,本土固其元,文学立其诚,这应该就是《国文》所追求的目标。

  附录:《课程纲要》建议选入的三十篇文言选文

  先秦 (六篇)

  1.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2.大同小康 礼记

  3.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4.劝学 荀子

  5.渔父 楚辞

  6.谏逐客书 李斯

  汉魏六朝 (七篇)

  7.鸿门宴 司马迁

  8.典论论文 曹丕

  9.出师表 诸葛亮

  10.兰亭集序 王羲之

  11.桃花源记 陶渊明

  12.世说新语选 刘义庆

  13.与陈伯之书 丘迟

  唐宋 (七篇)

  14.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15.师说 韩愈

  16.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17.唐传奇选 唐人

  18.岳阳楼记 范仲淹

  19.醉翁亭记 欧阳修

  20.赤壁赋 苏轼

  明清 (七篇)

  21.郁离子选 刘基

  22.项脊轩志 归有光

  23.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24.原君 黄宗羲

  25.廉耻 顾炎武

  26.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27.聊斋志异选 蒲松龄

  台湾题材 (三篇)

  28.裨海纪游选 郁永河

  29.劝和论 郑用锡

  30.台湾通史序 连横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0:54:27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中学生必读的《台湾通史序》(连横)原文+翻译



台湾中学生必修文言文《台湾通史序》原文:

(《台湾通史序》为连战的祖父连横所作,连横先生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史学家。选此文为教材,跟民进党鼓吹“台湾文学”有很大关系,而且还要学生将台湾通史与“史记”做比较,并牢记“台湾通史”是台湾史上第一部通史)

台湾固无史也。人启之,郑氏作之,代营之,开物成务(开发及建立制度),以立我丕基(伟大的基业),至于今三百有余年矣。而旧志误谬,文采不彰,其所记载,仅隶(属于)一朝;人、郑氏之事,阙而弗录,竟以岛夷海寇视之。乌乎!此非旧史氏之罪欤?且府志(台湾府志)重修于乾隆二十九年(西元 1764年)(台湾县、凤山县、彰化县、淡水厅)诸志,虽有续修,局促一隅,无关全局,而书又已旧。苟欲以二三陈编(古书。指前人的著作。)而知台湾大势,是犹以管窥天(透过竹管看天,仅见天的一小部分。比喻见识片面而狭窄。),以蠡测海(用勺水的瓢来测量大海的水。比喻见闻短小浅陋。),其被囿也亦巨矣。

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顾自海通(咸丰10年,西元1860年,台湾开放对外通商)以来,西力东渐,运会之趋,莫可阻遏。于是而有人之役(道光20年,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英船进犯台湾港口),有船之役(同治6年,西元1867年,美船罗发号在屏东外海触礁,船员上岸后遭原住民杀害;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率舰登陆报复),有军之役(光绪10年,西元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法军攻占基隆),外交兵祸,相逼而来,而旧志不及载也。草泽群雄,后先崛起,(朱一贵、林爽文)以下,辄启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复,而旧志亦不备载也。续以建省之议,开山抚番,析疆(开辟疆土)增吏,正经界(测量土地疆界),筹军防,兴土宜,励教育,纲举目张,百事俱作,而台湾气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龟甲可占卜吉凶,镜子可照见美丑。比喻警戒和反省)也。代之兴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是以(郢人在给燕相的信中误写“举烛”二字,而燕相则解释尚明、任贤之义。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比喻穿凿附会,扭曲原意。),犹存其名;晋乘楚杌(ㄐ|ㄣˋ ㄕㄥˋ ㄔㄨˇ ㄨˋ;乘,晋国史书名。杌,梼杌,楚国史书名。晋乘楚杌指晋国史书乘,和楚国的史书梼杌),语多可采;然则台湾无史,岂非人之痛欤?

顾修史固难,修之史更难,以今日修之尤难,何也?断简残编,搜罗匪易(不易)郭公夏五(郭公,指春秋庄公二十四年经文的脱漏之处。夏五,指春秋桓公十四年经文的脱漏之处。郭公夏五比喻缺漏的文献。),疑信相参;则征文难(求证困难)。老成凋谢,莫可谘询;巷议街谭,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改朝换代)之际,兵马倥偬(ㄎㄨㄥˇ ㄗㄨㄥˇ;兵荒马乱),档案俱失;私家收拾(搜藏),半付祝融(被火焚毁),则欲取金匮石室(古代国家秘藏重要文书的地方)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风雨,乱世。名山,古帝王藏书之府。全句比喻乱世不朽的著作。),而有所不可。然及今为之,尚非甚难,若再经十年二十年而后修之,则真有难为者。是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不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莫敢自遑(偷闲),遂以十稔(ㄖㄣˇ;收成,古代一年收成一次,十稔指十年)之间,撰成《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图附焉。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钜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

洪惟(深思)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ㄏㄨㄤ ㄗㄡ;偏僻荒远的地方),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愈)自儆惕(警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民族性格);此则不佞(不才,作者自谦之词)之帜(理想)也。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我先王先民之景命(伟大使命),实式凭之(依托在这块土地)

翻译:

台湾原本是没有完整的史书。荷兰人开辟台湾,郑氏父子创建它,清朝经营它,开发各种物资,建立各种制度,因此建立了我们台湾宏大的基业,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可是旧有的志书内容有误,文词不明畅优美,它们所记载的,只属於清朝一代的史事;荷兰人及郑氏父子的事迹,却缺漏而没有记载,竟然以岛夷和海盗来看待他们。唉!这不是旧史作者的过失吗?况且台湾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台湾、凤山、彰化、淡水各县志厅志,虽然曾经继续编修,却只局限于一个小地方,与台湾全局没有关系,而且这些志书又太陈旧了。如果想要用这两三部陈旧的志书来了解台湾的大势,就好像用竹管观看天空,用葫芦瓢测量海水,那么所受到的限制也就很大了。
     台湾本来是海上的荒岛罢了!先民们辛苦地乘着柴车,穿着破衣,来开辟山林,到现在我们还仰赖着先人这种创业的精神。但是从海运开通以来,西方势力渗入东方,时势所趋,无法阻止。因此发生了英人的战役,美船的战役,法军的战役,外交纷争与战争祸害,接连逼迫而来,但旧有志书都来不及记载。民间英雄们,先后奋勇起事,像朱一贵、林爽文以后,时常引发战争,血流全台,他们以灭清复明为借口,可是旧有的志书也没有详尽的记载。接着有建省的建议,开发山地,安抚原住民,划分行政区域,增设官吏,厘订田地界域,筹划军事防务,兴办各种农业,奖励教育,这些主要的一举办,其余各门各类的也就都随着展开,一切事业都振兴起来,而台湾的景象焕然一新了。(可是旧有的志书更来不及记载)
     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类行事的借镜。世代的兴盛与衰微,风俗的文明与野蛮,政治的得当与误失,物产的充实与空乏,都保存在这里。所以凡是有文化的国家,没有不重视它的历史的。古人曾说:「纵然国家沦亡,但历史绝不容消灭。」因此,燕相曲解郢人的书信,这事迹尚且加以保存下来;晋国史书乘和楚国史书檮杌,内容更是大多可以采信。这样说来,那么台湾没有像样的史书,难道不是台湾人感到悲痛的事吗?
     但修史本来就是艰难的,修台湾史更加困难,在今日才来编修又特别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史料残缺不全,搜集网罗不容易;资料中文字脱漏,可疑可信的相互参杂;这是想从典籍史料来取证的困难。阅历丰富、熟悉掌故的耆老纷纷逝世,没有可以商量询问的;民间街头的传说,事情大多不确实,这是想向熟悉掌故的耆老查问的困难。加上割让给日本时,战事纷乱迫促,官署中的档案都散失了;而私人保存的资料也大半被烧毁了,那么想要取用国家珍藏的书籍,在乱世中完成著书立说的功业,却有办不到的。可是现在赶快去做还不是很难,如再经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才去编修,那将真正难以下笔了。如此,台湾三百年来的历史,将无法明白告诉后人,这又难道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罪过吗?
     我连横不聪敏,但是我明白地向神明祷告,发誓要努力著述,戒慎恐惧,不敢稍有安逸懈怠。於是在十年之间,写成台湾通史。分为纪四篇、志二十四篇、传六十篇,共八十八篇,另外附有图表。从隋朝开始,写到割让,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大小史事都没有遗漏,而台湾的文献都保存在这部书里了。
     深思我们的祖先渡过大海,进入荒远偏僻的地方,来开拓垦殖这块土地,从事给子孙可以永久在此安居的大业,他们的功劳真是伟大啊!追念祖先恩泽,顾念前途,好像要徒步渡过深水,更加感到戒惧惕励。唉!想一想呀!所有我贤能的志士们,和我的亲朋好友,大家要做到仁爱和孝顺,本著正义,勇敢地奉行公事,来发扬民族性;这就是不才写这部史书的目标啊!这波涛汹涌的海洋,美丽迷人的宝岛,实在是我们先王先民的伟大使命所依托的地方。


     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晚号剑花,别署慕真,清光绪4年生于台南,祖籍福建龙溪。 1895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连横时17岁。 1908年,连横开始撰写《台湾通史》。历经10年,完成了这部60万字的台湾历史巨著,成为连横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连横另有诗集传世。1936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8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17 , Processed in 0.1025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