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协同教学”走进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5 22:3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协同教学”走进课堂
——语文、音乐、美术教师共上《月光曲》
挂号教师:骆艳(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青年教师)
挂牌专家:晏燕(重庆市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万州区十佳教师)
骆:晏老师您好!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笔清新,意境优美的课文。我一直在思考:这种课文如果沿袭传统的字词句的教学,学生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学生无法走进课文描写的优美意境中去,无法真正做到心灵与文字的对话。就如,《月光曲》一课,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如何让优美的意境流淌在孩子心间?
【课堂回放】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教学皮鞋匠联想这个部分,如下设计:
1. 默读课文,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这三个画面的句子。接着理解“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雪白的浪花”这几个词语,并指导朗读三个画面的句子。
2. 从画面的变化你能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吗?指导朗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音乐的变化来?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4. 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教学皮鞋匠联想的这段文字意境如此优美,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孩子们应该是和皮鞋匠一起走进这个画面,一起欣赏月光下微波粼粼的海面,轻纱似的微云,雪白的浪花;孩子们应该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旋律中的,他们应该是快乐的,他们应该是陶醉的。可这节课和以往的课堂一样,被我牵着分析词语、理解句子、朗读句子,课堂死气沉沉的。这种课文该如何上,才能让学生们真正走进文字,沉醉其间?
【专家解惑】
晏:这段文字,是教材重点,也是月光曲内容的体现,它不仅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精妙,更要把他们带进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里去,使他们对乐曲产生无限向往,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美丽的月夜画面。按传统的教学是很难达到的,为达到这一效果,我认为课堂可以采用“协同教学”的形式来实现。
骆:什么是“协同教学”?
晏:所谓“协同教学”就是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找出共通的部分,以一门学科为主线,其他学科配套进行,简化重复内容,从而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节省教学时间。本教学设计可以语文学科为主线,由音乐教师、美术教师配合,共同完成一节课。
骆:那么到底怎样把语文、音乐、美术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晏:应把课堂教学定位为“赏析美”。以 “走进月光曲”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采用巧妙地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用“协同教学”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步: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月光曲》文字内容的美。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从文字中来感受月夜的美。然后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的理解,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想象月光曲所描写的意境。
骆:这个片段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师从文字角度让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美。但,这只是对文字的感受,如何把文字与乐曲、画面结合呢?
第二步:音乐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月光曲》旋律的美。
音乐老师在学生对文字产生美感后,现场弹奏《月光曲》旋律。那美妙的琴声一下吸引了孩子们,撞击着孩子们每一根神经,他们陶醉在乐曲中。
老师按文字内容把音乐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节音乐: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节音乐: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节音乐:“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此时,孩子们把音乐与文字融为一体。老师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把音乐的表现力与文字进行了赏析,此时的课堂焕发了生机,孩子们随着音乐的旋律摆动、哼唱……
第三步:语文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月光曲》文字的美。
语文老师借音乐的艺术魅力,把写月光曲内容的文字进行再一次品读,在读中把音乐旋律的变化与文字描述联系起来。此时的文字包含的内容深厚了,孩子们读书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美妙的月光曲在他们的朗读声中流淌。
第四步:美术老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欣赏感受《月光曲》表现的美。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与音乐的美的享受时,美丽的画面又出现在眼前,孩子们又被那柔美的线条与丰富的色彩所打动。
此时,美术老师从美术的角度,结合《月光曲》的内容把美丽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从色彩、意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
第一幅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第三幅画面: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第五步:语文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赏析《月光曲》文字的美。
文字、音乐、画面同时出现,让学生把它们三者融为一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效果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
【课堂反思】
骆:为什么选《月光曲》一课开展协同教学?语文教材中哪些课文可以进行协同教学?又该怎样来整合呢?
晏:因为《月光曲》一文的艺术元素很多,这支名曲很值得孩子欣赏,而透过音乐背后那美丽的画面也值得孩子们观赏。但这些元素只通过文字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通过学科间的整合就能实现。其实,语文教材里还有很多的文章包含各个领域的知识,有科学常识的,有风土人情的,有地理知识的,有生物知识的,有环保常识的等等。它们需要学科间整合,需要课内与课外整合,需要实践活动的辅助整合。
课程整合是教师必须修炼的专业能力。因为,在学生和教材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教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找出共通的部分,以一门学科为主线,其他学科配套进行,简化重复内容,从而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节省教学时间。
骆:协同教学是否冲淡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晏:你提出了很多老师内心的疑惑:语文课就应姓“语”,这不是搞花架子吗?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协同教学”就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堂。语文教师不只偏重字词句教学,而重视了语文情感的挖掘,尤其注重了语文里包含的其他元素的挖掘,孩子们把各种与语文有关的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提升了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的“魂”!它不仅没有冲淡语文学科本身,更是丰富了语文课堂。至于以什么形式协同、整合,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这需要广大的老师们去实践、去探究、去开发。
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21:36 , Processed in 0.2710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