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亲近特级教师----周卫东(转载)作者:007cumtfy
周卫东,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本科学历,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工作以来,在省、市各类课堂教学竞赛和基本功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应邀在北京、上海、杭州、太原、长沙、广西、南京等地讲学、近百场,受到广泛好评。2001-2005连续五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小学学科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主持的《小学“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的校本探索》被确认为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辅导林卫东、赵兆兵等十多名教师在华东六省一市、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中次获一等奖。
回 眸
只顾攀登不问高 --我的成长之路 周卫东 我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在从教的20个年头里,先后在乡镇中心小学、市教育局教研室、东台市实验小学和东台师范附属小学工作过。尽管工作岗位已变过几次,但我心目中那久驻的终身从教的信念、那立志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志向从未动摇过。
三尺讲台,毕生牵挂
工作以来,我一直潜心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力求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盈。在省、市各类课堂教学竞赛和基本功竞赛中多次获奖:两次获东台市教学技能大赛的第一名,1993年获盐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年捧回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大奖。我上的课同事评价说“扎实、高效”,家长评价说“灵活、孩子爱听”,专家评价说“自主创新、动态生成”。2004年、2005和2006连续三年被邀请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颁奖大会上执教观摩课,先后应邀至上海、岳阳、长沙、杭州、广西、北戴河、镇江、苏州、常州、淮安、南京、连云港、盐城及本市各镇等地上观摩课数十节,受到广泛好评。
我一贯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6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二、三奖,实现了省三大论文赛事(江苏教师一直坚持参加的“新世纪园丁”、“教海探航”和“师陶杯”)一等奖“大满贯”。课堂教学日臻成熟,《“课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紧扣课标理念、构筑新型课堂》等一百余篇课堂教学理论文章在省级及其以上刊物发表。
两翼齐飞,矢志追求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两翼齐飞、做“专家型”教师是我终身追求。我注重教育理论的吸纳与内化,自费购买了几百种业务书籍,利用闲遐时间作业务学习笔录近30万字,并做到入乎其中,迁移运用并充实升华。主持、参与“小学数学‘开放型’课堂教学”、“苏北农村小学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研究”、“区域性推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且成效显著。
2002年2月,我调任东台实小副校长,2007年2月,我又任东师附小校长,无论在哪里,我都充分发挥自己教科研方面的特长,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认真勾画学校教科研蓝图,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抓住“十五”伊始的契机,以课题立项引领学校教科研的发展。八项课题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和盐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课题,无论是规格还是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积极试行“集约化科研”新路,实施子课题研究“招标制”,研制、出台《东台市实验小学教科研管理办法》,突显“工作科研化,课题问题化,研究过程化,成果要物化”的学校教科研工作原则,明确提出“八个一”科研指标,同时将教师的教科研绩效与晋级评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申报等挂钩,促使学校上下形成了“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浓厚氛围。
一份责任,多重情怀
我无论是担任副校长、校长,还是担任市局教研员,都能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廉洁从教,爱生如子,从未染指有偿家教,深受领导和学生家长信任。
在担任教育局教研员期间,积极谋求全市小学教育发展的新路数,足迹遍及全市所有镇乡,上观摩课、作业务讲座数十场次。甘为人梯,热忱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先后为多名同志获得省、市比赛的各项大奖创造机会、出谋划策。辅导青年教师林卫东、赵照兵、陈松兰、胡红梅等十多名教师分获华东六省一市、江苏省和盐城市教学比赛一等奖。
作为学校的副校长、校长,我紧紧围绕“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特色主题,带领并组织教师开展“自由论坛”、“反思沙龙”、“深度交谈”、“案例剖析”等活动,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组织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新世纪园丁行动”、“师陶杯”等三大论文赛事,连创佳绩,并赢得省市有关领导的瞩目。学校被命名为首批盐城市“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学校。积极研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蓝图,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开放全市性“综合实践活动”现场。及时、经常地与课改年级的老师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排除疑难,一同探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个人所独创的“课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多家省级刊物发表后,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由于我在学术界的崭露头角,《江苏教育》(2001年第20期“呼唤名家”栏目)以《教海扬帆》为题、《学校管理》(2000年第1期“开拓者之林”栏目)以《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为题,《小学数学教学》(2006年第9期)以《在实践中创生智慧》为题,《中国教师报》(2007年197期以《课堂,智慧地对话》为题)长篇报道了我专业成长的积累和成果。
视 点 ———我读“肖川”
周卫东
一
知道肖川这个名字,颇有点意思。几年前,一位同事申报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在其撰写的课题方案中,见到了“自我建构”、“价值引领”两个词,始觉新鲜、生涩,后觉意蕴无穷,便向同事请教。他拿出一张《江苏教育报》,原来这两个词出自报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意蕴》,作者是肖川。
完整地读完这篇文章,深为作者那深邃的智慧和雄浑的笔力所折服!后来,终于也买到了一本肖川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品味和琢磨,在领略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厚重与诗意、惊叹教育的博大与精深的同时,也擦亮了我心中那蕴藏已久的理想火花。
于是,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肖川迷”!
二
真正的学习正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这句话出自肖川先生《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我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聊作自勉。
现在想起来,也许是母校孕育了我古典的学习心情!我的母校是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是省内的一所老牌师范。遗憾是我们在阜师就读的时间只有一年(高中毕业生上中师学制是两年,一年在校,一年到小学顶编实习),教学基本功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但庆幸的养成了母校一贯倡导的刻苦、勤奋、超越的“阜师精神”。
记得,为练好普通话,我选普通话好的老师、广播电视里的播音员为老师,边模仿边正音;骑车、走路时,路边的广告、标语都成了练习朗读的内容。
记得,为迎接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少个夜晚,我边侍候病中的父亲,边准备比赛的资料;为练好电脑汉字输入,我利用出差坐车的时间,熟记了五笔字型的字根,利用下班后的“边角”时间,在教研室那唯一的电脑上不知多少次练习到深夜。
还记得,为上好每次观摩课,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中,以至于吃饭时,身旁的岳父母、妻儿在我的眼中都幻化成学生,因而目光闪烁,如在课堂上一般。背后,岳父问妻:“他怕不是生病了吧?我看都成书呆子了”。是的,每逢学习、工作,我若是真的入境时,真不会与书痴有什么两样。
同事们常常发现我身边不断有新书,诸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走向生本》、《细节:成功的关键》……这些书,有的是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外地买的,更多的是根据各种杂志上、网络上提供的书讯邮购的。多少个夜深人静、饭后茶余之时,我实现着心与书的交流,“伴随着感情和体会,淡淡地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肖川语)。
我非常珍惜每次外出学习、讨教的机会,遇到名师、名家,千方百计与人家“套近乎”,以期得到方家的指点。回来后,力求在第一时间里整理成文,或实录、或心得。十多年来,我潜心整理了上百万字的学习心得、教育教学研究资料,在“入乎其内”的同时,努力做到“化乎其中”,迁移运用,不断地给教育教学的研究注入新鲜的理论血液。
“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肖川)。十多年来,我在东台市、盐城市、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频频获奖。数十次被邀至苏州、淮安、南京、常州和盐城本市等地执教各级观摩课、示范课。在《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各科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参与编写论文集或教辅资料约20万字。2005年,我幸运地被评为江苏省第九批数学特级教师。
三
这是一节二年级“乘法与加法的对比”复习课。
我先让学生练习了这样两题:①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每行有6棵,共多少棵?②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多少棵?结果,全班正确率为98%。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两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一一板书:“前一题每行都是6棵,要求总数,实际上就是求2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后一题两行棵数不一样,要求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行棵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临下课,我布置了两道反馈练习:①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每行5只,共多少只?②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一行5只,另一行7只,共多少只小鸟?结果发现:第①题有6名同学列式为“5+2”,第②题有5名同学列式为“5×2”,全班正确率降为91%。面对如此莫名其妙的结果,我一头雾水:问题情境—对比建构—内化巩固,我究竟错在哪里?
“许多的教育探索也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我把它概括为五个“只需要”)
不会忘记肖川先生这段耳熟能详的“五个只需要”的论述!
灯下,我打开曾经多次读过的《儿童心理学》,仔细回放白天课中的镜头,有如一个迷途的孩子叩问着回家的路。迷团逐渐消解,心界逐渐澄明,不知不觉间,天亮了!
“乘法的意义”学过后,加强对乘法和加法运算的对比本无可厚非,这是帮助学生提取知识本质属性、优化认知结构的必然过程。但这种对比、优化的过程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二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年龄在2-8周岁的儿童,虽然可以进行以符号代替外在事物的表征性思维,借此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但是这些表象都具有自我中心性,还不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把握事物概念的本质,符号表征还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在解答生活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们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一些直观的、甚至是一些滑稽可笑的联结方式,当老师的这种理性化的、模式化的对比,摧毁了他们赖以成功的学习方式时,其思维的界面上必然会出现一片“盲区”,而致使其学习行为的无可适从。
受此启示,我在另一个班做了一次调查与尝试:
师:算式都列得不错!不过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生1:我用小棒摆的,第①题左边和右边都摆5根,第②题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生2:我是用图片摆的。生3:第①题两边一样多,用乘法,第②题两边不一样多,用加法。(虽很机械,但却是学生独具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后移,这位同学定会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的)生4:我是在草稿本上画图想的。生5:我家门正好有2行菊花,我每天都要数几遍。
师:真不愧是我们二(7)班的孩子!你们的方法都对,以后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去思考吧。……
上述镜头只是我进行教育科研的一朵花絮,这朵花絮有如其它花絮一样,之所以能够如“夏花般绚烂”,都得益于一种养份的滋润,这种养份就是肖川先生那“五个‘只需要’”的论述!
“五个‘只需要’”,催使我上的课、写的文章力求真知灼见,决不拾人牙慧,最大可能地有自己的思考。
近几年,许多青年教师上随堂课、执教公开课、甚至于赛课,很少有自己的设计,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思想,或模仿、或嫁接一些名师设计的经典:上《分数的基本性质》,开头都是“猴王分饼”的故事,上《24时计时法》,又都变成了听“新闻联播”节目的录音……针对这种现状,我以自己鲜活的实践为例,创新设计,着眼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写成《课堂,师生个性飞扬的天空》一文,获200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一等奖。
课改形势下,新理念、新实践层出不穷,有的老师片面理解甚至曲解课改精神,一定程度上殆误了课改的进程。比如,注重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因子,盘活教学资源,本无可厚非,但不考虑具体情况,在课堂上动辄生成,捕风生成,乱刮生成风,势必走向另一极端,患上新的教育“流行病”。我以此为课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的个案资源,写就《应对生成,你准备好了吗?》一文,获200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一等奖。
诚如肖川所言,“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工作以来,我参加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6次获奖(其中获一等奖3次)、参加省“新世纪园丁行动”和“师陶杯”征文大赛各获一等奖一次。
四
2005年9月8日,省教育厅网站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布了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名单,当在文中见到“周卫东”三字时,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当同事问我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我脱口而出:“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肖川先生以此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也许不是首创,但在我记忆仓库里,这个词应该是他留下的。因为我不但记住了这篇文章的题目,而能清晰地记得文中的其它语句:“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作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怎能不心存感激?
感激一位进修学校的老教师。在乡村小学工作的岁月里,他多次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顶风冒雨,往返行程20公里,不为名更不为利,去指导我这位编外的徒弟。在他的影响下,我知道了布卢姆和他的“掌握学习法”,通晓了科学实验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为我的业务成长奠定了厚实的土壤。这位老师名叫顾森。
感激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几位主任。1994年11月,在东台市与昆山市举行的对口教研活动中,我作为执教数学课的代表,在昆山上了两节数学课,正因为他们能任人唯贤,力举我进了教研室,才使我的专业发展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感激东台市实验小学这片肥沃的教学、研究土壤。是我的同事、我的学生给了无数实践、思考的资源,练就了我一副宽广的做人胸襟。
心存感激,与其说是一种心境,毋宁说更是一种境界,因为“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肖川语)
在廉贻镇中心小学许多教师的抽屉里,到现在还珍藏着一份份刻写的学习材料,那是我当年一段段写成、一笔笔刻成、一张张印成的!尽管这些大多已变成了铅字,但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原始材料中所包容的真情。当时该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就占60%,头脑中虽储存着大段大段的教育理论,但实践经验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补上这一课,缩短磨合期,作为学校副校长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参阅大量的资料,针对本校的校情,写成了学习材料,供老师们阅读。没有专门的教辅人员,就自己刻写,自己油印,多少次手上磨出了血泡从不让别人知道。
为让他们看上教学录像,我多次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东台与廉贻之间。学校当时只有放像机没有电视机,我又捧出自己结婚时添置的那台14吋彩电,一次又一次地组织教师观看、琢磨。
在教研室、在东台实小,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我无一例外地给予满足:拿出自己的藏书和读书笔记给他们阅读,定期到他们的班级听课,甚至还多次站在讲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对比着不同教法、演绎着难上的片断,力争使他们的专业之路铺上瑰丽的成长底色。
的确,对你、对我,“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肖川语)
五
晚上回到家,见桌上放着两本新书,呵,是肖川的新作《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和《教育的视界》。原来,是同行的妻特地邮购来作为生日礼物送我的。
我又能读上肖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