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育要有未来的眼光,世界的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4 22:0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育要有未来的眼光,世界的意识
——教育部语信司李宇明司长访谈录
胡 晓
    胡晓(以下简称“胡”):李司长,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有些是对过去一些标准草案的完善,有些结束了过去没有国家标准或规范可以遵循的情况。它们都和中小学识字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7月1日开始试行的是《现代汉字常用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为什么连续发布这么多语言文字的标准?


    李宇明司长(以下简称“李”):制定这两个标准,除了对汉字教学提供帮助之外,还考虑到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形成良性互动。首先是希望弥合识字教学和信息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汉字教育需要对汉字的结构进行拆分,但是由于没有统一之规,语文教师讲的是一套,信息技术课上的键盘布局又是一套。这种现象对成年人来说也许不要紧,但对小学生识字冲击很大。语文教育和信息教育,在汉字拆分上和谐一致,才有利于学习。其次,是希望通过信息产品促进汉字教学。识字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立体、动态地呈现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配合各种故事促进汉字教学。


    此外,也希望为写字提供帮助。计算机、手机的广泛应用,用笔写字的机会少了,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突出了。在汉字的国度里,写字是公民素养,且还可以在写字的基础上升华为书法艺术。通过开发计算机软件帮助人们写字练字,是时代提出的课题。这两个标准对解决这一时代课题,也稍有裨益。


    随后,国家还将出台一些语言文字标准,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贮存,主要靠语文能力。中小学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阶段,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识字教学有帮助也有冲击,最大限度地消解不利因素,用信息产品助教助学,这是信息时代要实施的重大教育工程。


    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现在它的能量发挥还仅仅是露出了冰山一角,的确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去思考。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主要就是让信息技术能更规范、更好地服务教学。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规范的制定情况吗?


    李:先说《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从造字法看,独体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比如,“鱼”是象形字,“本、末”是指事字。汉字历史悠久,字形在古今演变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经过秦末的隶变,汉字彻底符号化了,原始造字理据在隶变中遗失。历史演变使很多象形字、指事字不再是独体字,而有一些非独体字,字形结构扭结勾联,像是独体字了。所以,有必要根据今天的字形面貌,重新确定独体字。这种确定,主要是为了教学,而不是文字学。《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是在一定字量里确立的,研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语文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有理论根据,有教学实践的支撑。当然,收入的字是不是人人都认可是独体字,是不是还有一些独体字没有收入,这是值得研制者和使用者共同审视的。但这不是大问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完善。


    胡:确定为独体字的,不需要拆分了,但在识字教学时,是不是能有一些变通方式?


    李: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确定为独体字的,并不妨碍继续进行结构分析。比如“鱼”这个独体字,教师仍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哪是鱼头,哪是鱼身,哪是鱼尾。但是在键盘编码时,最好不要再去拆分。


    胡:这就涉及部件拆分的问题了。规范强调“部件”这个概念。当然,从文字学上看,“部件”的确比“偏旁、部首”的指称更广,更准确。但是现在的词典编纂、教材编写,以及语文教学,都更多的是使用“偏旁、部首”等术语。在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尤其是“部件”的使用上,您有什么建议?


    李:部首是词典编纂上的术语。在《说文解字》中,部首基本上表示这部字的意义,是一部之首字,故得“部首”之名。随着汉字的演变,部首的内涵被掏空了,今天它基本上变成了汉字编纂、检索的一种工具。偏旁是传统汉字学的术语,指会意字、形声字的组成部分,在构字上或有表义功能,或有表音功能。古代“偏”在哪边,“旁”在哪边,还有讲究,而今合称“偏旁”。


    《现代汉字常用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使用“部件”这一术语,是为了不破坏传统的“偏旁”概念。“部件”的外延显然比“偏旁”大,如果这两个规范也叫“偏旁”,会使偏旁的概念发生变化,于教学于学术皆不利。


        这两个规范具有“助教”性质,帮助教师合理进行汉字拆分。比如“章”字,一般拆分为“立、早”,但是最好拆分为“音、十”,“音、十”体现了“章”的本义。对于软件设计者,也是提供一种帮助,或者说是提出一种要求:在教育领域,不要把键盘布局仅仅看作技术问题,要尽量按照字理对汉字拆分编码。


    需要强调的是,规范既然是助教的,就不需要把规范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包括这些术语。当然,教与不教,怎么教,比如在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部件”这一概念等,应由教师决定。给教师多一些创造发挥的空间,是教育之幸事。


    胡:现在,部件拆分有了具体的规定,各部件也都有了统一的名称,可以避免乱拆分、乱称名的现象,方便教学与研究了。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名称和我们以前习惯的不太一样,要让老师们完全熟悉、自如运用,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李:这个项目研制十来年了。关于部件(包括偏旁)的名称,各本词典不完全一样,各版本教科书不完全一样,全国各地的叫法也不完全一样。从教学本身、字典排序、计算机编码诸方面看,都需要统一部件(包括偏旁)名称。编字典,有时需要按照部首名称排序。利用偏旁编制键盘输入码,音码方案和形音码方案要用到声音,需要偏旁名称统一。

































































    这些名称,经过了大面积调研,整合了各地、各书的差异,也在网上长时间征求意见,名称定得很审慎。但是学术是无止境的,这些名称是不是科学,要实践检验。但部件命名不会给教师带来大麻烦,不太常用的部件,可以不记,需要时,一查便得。当然,既是推荐,就是应当提倡的,希望教师用规范推荐的名称去称说。


  胡:部件拆分和独体字确定的原则,都是“根据字理、从形出发、尊重系统、面向应用”。主要就是处理好原始造字理据和现代字形的关系问题。这些年对于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一种声音,认为“字理”反映了先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限性,容易对学生接受现代科学知识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看法站得住脚吗?


  李:课堂是传授人类知识精华的庄重之地,汉字教学要依据学理。比如“臭”字,字形上看是“犬”加“鼻”(自),本义是“嗅”,闻气味,狗鼻善嗅;后来泛指一般的气味,如“其臭如兰”;再后来,意义又偏指,专指臭味。有人拆字解说,“自大一点就臭”,其实,“臭”与“自大”在字理上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为了讲哲理,或者增加生动性,偶尔如是解说,也不为过。但是汉字教学,尤其是小学汉字教学,可能长久影响学生的汉字认知。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给他打下什么样的底色,他的人生可能就是什么样的基调。


  汉字的字理,不能简单与现实世界、与现代科学相对应。比如,“桥”,为什么用“木”旁?“碗”为什么是“石”旁?石桥、铁桥比木桥多,石碗更是罕见。文字结构所能反映的只是古人构字的根据,通过字理,学生知道先人是怎么想的,知道这个字的本源。这是一个文化的历程,能够透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字理教学不承担认识现在世界的任务,故而也就谈不上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负面影响问题。


  胡: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很多表意的偏旁都变成了纯粹的记号,丢失了理据,对当前字形进行的分析与从字源上进行分析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遇到这类字,是不是就不要勉强去分析它的字理?

  李:字理是帮助识字的,能讲字理的就讲字理,不能讲的、不便讲的就不讲。字是死的,教学是活的。不过要看到,不依字理的随意联想,在教学中常闹笑话。如“饿”字,解说成“我要吃食物”,倒是生动,但是“峨、俄、鹅、娥”怎么教?难道类推为“我要爬山”“我是人”“我是鸟”“我是女的”?但是利用字形帮助识字,也是一条路子,如“巳、已、己”,用“巳满已半己不出”的字形解说,比字理解说更有效。


  教无定法。现在很多识字教学法在争论,是正常的学术现象,有争论就有进步。某种方法好不好,关键看效果,看教学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教不错;效度,有效率,学生能很快学会。


  胡:这几个标准都定位为推荐性标准,看得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慎重和务实。其实,您刚才所讲的也是在强调一种理念: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规约、统一的规范,但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强制,怎么适合教学怎么做。


  李:所谓推荐性标准,就是你有困难了,标准帮助你,而不是强制你。中国国情千差万别,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的教师水平、学生水平都不一样,需要多样性。孔夫子就知道因材施教。尤其是语文,更要有人文性,切合学生特点,每个课堂都争取有特色。教育部合国家语委非常重视小学教育,重视小学识字教学,请那么多大专家做标准,并经过各种严格程序。把标准定为推荐性的,并不完全是慎重,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一种声音,提倡一种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胡:说了这么多关于小学识字教学的话题,是因为识字、写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识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您如何评价?


  李:现在的语文教学,更多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考虑如何教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具有适应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学应当研究现代语文生活,也需要从语文生活出发。


  胡:那在您看来,当下的语文生活是什么样的?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哪些要求?


  李:准确描述现代语文生活,还是一个科研课题,难以“一言以蔽之”。尽管如此,现在的语文生活,我们都会感受到许多新变化。

  第一,信息传递速度空前加快。信息传递方式由传统的“蛙跳”发展为“点对点”。鼠标动一动,全知天下事。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大量信息,什么网络新词语啊、火星文啊。对此尽管大人忧心忡忡,但学生没有几个反感的。如果学生不能自己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将来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第二,信息化给社会巨大影响。现在,许多人离开信息产品几乎无法生活。教师已经不是全部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导航者。信息化向我们提出一系列关于教育基本要素的问题:谁是教师?什么是课本?哪里是教室?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老师,学生接触的所有材料都可以是教材,社会生活就是教室。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演变为导师。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仍然把自己看成站在知识高地上的巨人,实际上,在很多领域,教师和家长其实是在信息的洼地上。古代的私塾先生,背会十三经,就可以教人一辈子,现在可不行了。信息时代要求对师生关系做新的思考。


  第三,中国走向世界。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这块土地,未来养活不了全部中国人。我们的下一代,应该在全世界找工作。理想的教育,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有工作机会,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去竞争。因此,教育应当有国际视野。


  胡:在这样的语文生活中,怎样的语文教育才是国际视野?


  李: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现在的语文课本里,介绍了多少国际上的东西?有多少鼓动向外开拓的内容?有多少鼓舞人探索的?这起码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文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够。除了内容还有语种的问题。需要重视母语,但绝不能视外语为外物。只懂母语,生存半径会受到很大限制。


  胡:我现在听到的更多的说法,是对外语热冲击母语的担忧,是对我们不重视母语的批评,是对母语地位下降,母语水平下降的焦虑。在母语和外语的关系上,您的看法是什么?


  李:母语当然是重要的,我们都是吮吸着母语的乳汁成长的。但不能把母语同外语对立起来,把母语教育通外语教育对立起来,把母语水平下降归因为重视外语教育。母语是根,外语是用。只有根,没有用,人生不茂盛;只有用,没有根,人生是虚飘的。所以,中国未来的发展,要求公民最少应该掌握两门语言,而且应逐渐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


  放眼欧盟,他们要求学生掌握四门语言。再如瑞士,它有瑞士军刀、瑞士手表和繁盛的银行业,也要看到它的语言优势。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罗曼语等四种国语;联合国和欧洲的组织设在那里,这些国际组织使用的语言、这些国际组织雇员及其家庭的语言,也是瑞士政府重视并加以利用的语言资源。有了这些语言资源,它可以同全世界做生意,可以引进全世界的智力。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语言资源在富国的道路上发挥了极大作用。


  我国物质资源较为匮乏,地大物不博。更需要注意的是,全民语言能力总体较低。中国人要想走向世界,要想强大,必须付出语言学习上的沉重代价。外语学习负担很重,投入多,效率低,必须探寻教育改革之路和教学改革之法。普通话和外语,是中国人必备的两件语言法宝。


  胡:您的这种观点令人深思。我们对母语重视不够,母语教学效率不高,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并不能全然归咎于外语热。要提高母语教学的质量,更多的,还是要从内部找原因,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母语与外语的关系上,不能用非此即彼或者扬此抑彼的简单思维。您在思考教育问题时,一直强调的都是未来的世界,将来的发展。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要学好语言,要提高语文能力,就要考虑我们的语文生活;不仅看到今天的语文生活,还要看到明日的语文生活。今日之教育,是明日之科技;今日之教育,是明日之生活。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明日而劳作。从入小学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六年。十六年,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社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教师都应是未来学家,要考虑到学生走出校门面临的生活,面临的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理念,对我国的教育很有启发。但是,也要问一问,这理念为什么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而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我们这么一个教育大国,有着这么悠久的教育传统,应当提出影响世界的教育理念。关键在目光,在眼界,在意识。


  学生越小,教师的水平就应越高。教小学生,应该教一些基本的然而又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诸如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开拓精神、善良、责任感等等,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人生应该是有责任的,有激情的,不断开拓进取的。


  胡:教师职业任务繁重,压力大,教师普遍焦虑感强,久而久之,倦怠感、麻木感自然容易产生。但那些成功的教师,无一不是满怀教育理想、充满激情、富有思想魅力的人。


  李:教育是对明天充满信心的理想家的事业。要把这种理想、这种信心注入到讲课、师生谈心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之中。教师不仅要踏实工作,也要时时“仰望星空”。4月23日世界图书日,温家宝总理说: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总理的话很值得深思。有理想的教师,必然也是爱读书的教师。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也是让学生爱书,喜欢读书,尤其是读经典。


  胡:请谈谈您对“经典”的理解。


  李:经典就是人类认可、需要有计划、有步骤传递给后代的精品。经典是“种子”,能成为人生的生长点。教育就是在学生心田里播撒这些种子。


  应该强调,经典不仅是儒家经典,也不应仅是汉民族的经典,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经典,人类各种文化都认可的经典。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忽视。特别是主体民族,更要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中国要走向世界,就要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看待人类文化,包括欧美文化、非洲文化、亚澳文化等等。当下,我国公民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可能对欧美了解得多一些,对其他地区了解不够,了解不够就可能产生误会。对学生进行全人类的经典教育,才能拥有开放的胸怀,才能迈开两腿走向世界。


  胡: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我们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经典和民族文化,一方面要培养起文化的自信和热爱;另一方面,也要有“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中华文明要主动去碰撞其他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教育,能承担什么样的使命?


  李:你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看以色列人,不管走到哪里,永远知道他是以色列人,他在世界各地,都过着犹太人的生活,保持着犹太人的文化。中华民族,包括华人、华侨,怎样保持民族认同?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没有统一的风俗习惯,唯一有的,就是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是传统文化。所以,母语是根,要深深扎下这个根。但是只有这个根是不行的,还要有世界意识,有行走世界的器具,这器具就是语言。


  国家兴,教育兴;教育兴,才能带动国家兴。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世界上没有什么话语权,现在逐渐有些话语权了。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能让世界更多地倾听中国的声音。中国人不仅用汉语讲话,用民族语言讲话,还要用世界人民习惯的语言和话语方式讲话。


    语言能力不仅是个人的人生资本,也是国家重要的语言资源,是国家的软实力。为了下一代,为了国家的未来,应当逐步制定公民语言能力标准,并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来实现。


  胡:咱们从语言文字规范谈到语文教育、谈到大教育了。(笑)您的这些观点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之外,思考更为重要的一些问题。感谢李司长接受我刊的采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16:29 , Processed in 0.1524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