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 是对古诗文最好的致敬 ◆郭学萍 中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 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古典诗文,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内容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们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们高度凝练,语短情长,空灵悠远。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老子》等,它们从生活中来,表现出古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古典诗文呈现出一种境界之美,得意忘言,空灵悠远,这得益于先人对浑朴天地的贴近与体悟,这是东方文明独特而深刻的智慧。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国学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古典诗文需要用心灵去品味,用慢读的方式,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意蕴之美。慢读,是一种浸润式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游传统文化的浩瀚江河,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滋养我们的灵魂和信念。当我们慢读时,才能仔细地辨别,每一个文字的黏合处是不是瓷实?它们是一粒粒沙子,还是一粒粒珠玉?是干瘪的谷壳,还是沉甸甸的果实?当我们共同慢下脚步,沉静得像如水的月光,像寂静的沙滩,那个时候,文字就能在我们心中生长出芬芳的绿芽。 阅读的背后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同时阅读古典诗文还是培养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极佳途径。一卷在手,神交古人,于俊俏巍峨之处可得岿然,于清风朗月之处可得飘逸,于梧桐芭蕉之处可听风雨,于百花争艳之处可嗅独芳。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作为一名诗歌教育的歌者与行者,我多么希望能和孩子们一起,在古诗文中慢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让诗意抹亮童年生命的底色,以古诗文开启青少年智慧的春天。 我一直相信: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2014·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