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才未必关迟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3 09:0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风今谈:诗才未必关迟速
李白诗意图 谢志高/绘(中国嘉德供图)
    诗才,人各不等,作诗有来得快的,挥毫落纸珠玑,也有慢慢悠着的,十天半月不成。这就跟赛跑一样,可以鸣枪吹哨同时起跑,极少有最后众人齐步到达的。然而,诗论工拙高低,应该不关迟速。慢工未必都出细活儿,快手未必都没绝活儿。
    诗才,人各不等,作诗有来得快的,挥毫落纸珠玑,也有慢慢悠着的,十天半月不成。这就跟赛跑一样,可以鸣枪吹哨同时起跑,极少有最后众人齐步到达的。来得快的,古代有曹植的七步成诗,写过那首至今读着还让人鼻子发酸的《煮豆》诗。后来,王勃下棋方著四子,一篇诗成;柳公权三步即得《赐衣》,都很厉害。谪仙李白呢,更是轶才非凡,只要酒入豪肠,便可一斗百篇,援笔立成。晚唐那位相貌很丑,但诗词极其温柔的“温钟馗”——温庭筠,据说可以八叉手就写出八韵小赋来,也不知倾倒过今古多少才子。慢慢悠着的,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鼓捣百日;张衡的《两京赋》和西晋左思的《三都赋》,都磨蹭了十年。三赋错综古今,终得卓然拔萃,久无嗣响,没白辛苦。唐代杜甫,大匠从不示人以璞,“新诗改罢自长吟”,也不怕耗费时间,真正一字不苟。既然连诗圣杜甫都能如此悠着,就更别提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派诗人贾岛了。
    诗论工拙高低,应该不关迟速。慢工未必都出细活儿,快手未必都没绝活儿。张口就出,“长江之水天上来”,走笔率成,写得不好,白搭。悠了数日,依旧“竹里问童子”之类,更是枉费工夫。最理想的事,当然是作诗又快又好,犹如鱼与熊掌,幸得双美,古人曰“兼美”。若不能兼美,舍鱼而取熊掌,宁为巧迟,毋为拙速。
    白战出采,快手绝活儿固然好,但天下诗人难得都是王勃李白。读者最讲实惠,迟速不计,只要诗好,“好饭不嫌晚”。所以,笔者昔有两句诗,“诗才未必关迟速,写出真情即好诗”,就是这个意思。
    说兼美,经典名篇的古今评介太多,无须小文赘述。不妨说点民间巧速的诗,亦可开阔眼界。顺治年间士子试科举要靠推荐,没银子又没面子的,比鲤鱼跳龙门都难。才子吴鸣珂无名,只好去求试巡察使官(巡视员)。使官正待出门,碰上吴来求荐,见门前有小孩用竹竿击打水面,滃然有声,便命吴即题即赋。吴是真才子,立刻就眼前景、心中苦,作得一首:“谁把琅玕杖碧流,一声冲破楚天秋?千重巨浪分还合,万斛明珠散复收。红蓼滩前惊宿雁,白苹洲畔起眠鸥。此间料得无鱼钓,收拾丝纶别下钩。”
    诗的首联照题,一问惊人。中二联分承首二句,因为“杖碧流”,所以浪分合、水珠飞落;因为“一声冲破”,所以惊宿雁、起眠鸥;皆如行云流水,波澜推移,紧扣“竹竿击水”。最后“此间料得无鱼钓”二句,显然是在试探使者,等于说“此间没戏的话,我将寻别处求人”。腹有牢骚,却以幽默语出之,不失儒雅风度。使官呢,是个明白人,便看重才情,竭力举荐了他。此诗还算不上一流,但俗题能雅,巧速而成,比较难得,何况功名事小,吴鸣珂因佳话留下此诗,应属幸运。
    巧迟与巧速相比,当然巧速最难。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萧文琰与丘令楷诗成最速,旁边有人一击铜钵,钵声方息,已援笔诗成。说得神乎其神,可惜没读到他们有什么惊人之作。单说巧速,古今佳构以男子所作为多。巧速成诗中,历代诗论家不太看好的,譬如朝廷奉和应制之类,那些想在皇上面前显摆诗才敏捷的,大都根据预估猜测,事先备下腹稿,得题后尽拣好听的说,如此拿捏编导出来的,实在难得好诗。
    民间女子巧速成诗中,印象最深的是乾隆年间的松江张宛玉所作二诗。当时张宛玉误嫁淮北富商程家,因不堪其俗,私行脱逃,被夫家牵扯诉讼公堂。恰逢大才子袁枚在江宁做官,亲自点解此案。宛玉堂上跪述时,当即献诗一首诉说冤屈。诗曰:“五湖深处素馨花,误入淮西估客家。得遇江州白司马,敢将幽怨诉琵琶?”前两句言委屈事,比喻生动。后两句借白居易浔阳江口闻商妇弹琵琶事,语有期望,寓意深沉。袁枚闻宛玉将自己高抬成白居易未必得意,但确实惊其才情,顿生怜才之心,因唯恐她事先请人做得,遂要求当堂试过。袁枚即随意指庭前老树命赋,宛玉不卑不亢,昂然回话:“诗人无跪礼,请假(借)纸笔立吟,可乎?”袁枚许之。宛玉立身倚案,挥笔疾书,诗曰:“独立空庭久,朝朝向太阳。何人能手植,移作后庭芳?”写出老树困境,又写出希望,乞怜之心着实动人。袁枚最后以“才女难嫁俗商”为由,判了个“释罪放归”。在那种社会,宛玉以一弱女子敢公堂赋诗,才气胆气,都不怕须眉不服。跟吴鸣珂相比,虽然都因诗巧速解困,但作有难易,用“蛾眉未必逊须眉”来评价此事此诗,宛玉当之无愧。
    作诗习惯速成的,或积习成病,极似惯驾快车者,坐他人慢车浑身难受,宁愿下车自步。清代张燮承的《小沧浪诗话》说,“作诗能速不能迟,亦是才人一病”。
    写过杂剧《临川梦》的才子蒋心余,“以腹有诗书,故随手拈来,无不蕴藉”(见《雨村曲话》)。蒋诗词曲皆擅,虽与袁枚、赵翼并誉为“乾隆三大家”,但可能因为恃才速成故,时有精炼不足的瑕疵。例如蒋祝贺熊涤斋重赴琼林,写过“昔著宫袍夸美秀,今披鹤氅见精神”句,张燮承指出熊公“昔著宫袍夸美秀”时,蒋心余尚未出生,如何见得知得?又“鹤氅”是道服,“赴琼林不披鹤氅”。蒋心余闻之曰:“我也明知率笔,然不能再构思,先生何不作以示我?”后来张燮承费时半月作得七首绝句,蒋称道俱佳,张又拿出竹箱中的作诗草稿说“已七(次)易稿矣”。因为惯开快车,连稍停片刻重新构思再作推敲都不乐意为之的,急于推销,难免粗糙,而长时间慢琢细磨的,又恐雕刻失趣,所以当迟则迟,当速则速,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偶逢急就,富足才能酝酿和生活酝酿的诗人,都不难抖擞精神,闪亮登场。即席有即席的好处,狠逼一下,边缘热敏效应产生高能粒子,佳篇杰构忽然纵思擒来也是好事。明代《南濠诗话》记张伯雨晚居茅山,罕接宾客。一日有云游僧来访,书童拒门,僧人不依,喊道:“语尔主人,吾诗僧也。”书童入报,张公即书老杜的“花径不曾缘客扫”,令书童持字条拒僧。此僧见之,“略不运思(几乎想都不想)”,即成七律:“久闻方外有神仙,只住华阳古洞天。花径不曾缘客扫,石床今许借僧眠。穿云去汲烧丹井,带雨来耕种玉田。一自茅君成道后,几人骑鹤下苍烟?”僧诗雅趣盎然,首二句借听闻入境,高抬张公,言拜访缘由。次联依山筑阁,借老杜诗句生意,说主人既然道行高标就应该纳客。颈联就着云游事说主客皆有来去处。最后急转即结,语涉讥讽。伯雨得诗大惊,遂将僧延置上座,流连数日,不敢怠慢。能即地应对,口吐莲花,也是那僧修炼积养有素,诗功了得。
    可惜,古今适机显露异才的诗人实在太少,而自恃作诗速成,又不愿周虑细酌的,真不在少数。
    明代跟大书画家徐文长同在胡宗宪幕府做过幕僚的诗人沈明臣,诗思敏慧,在世七十余岁,作诗七千余首。沈倒也有些自知之明,曾嘱咐其侄沈九畴选定四百首足矣,免得“以芜累精”。结果,沈逝世后,陈大科校刊的《丰对楼诗选》犹存其诗四千四百余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沈曰“诗则才气,得之太易”,分明嫌其诗滥。平心而论,沈明臣未必“滥至无足取”,例如其诗中“一枝秋色聊当座,万里青山不寄人”、“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等,皆清隽淹雅可诵,可惜有句无篇,亦是病症。
    乾隆年间任过两江总督的尹继善诗才敏捷,诗等牛腰,常与门生袁枚唱和,每得佳句,必派快马传递,袁枚“颇惮其神速”。不复,怠慢;复吧,自己无快马传递,恐落个“迟拙”诗名太丢面子,十分为难。毕竟袁枚聪明,思得万全之计,于除夕深夜派人送去一诗:“知公得句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先。今日教公输一着,新诗和到是明年。”说贺岁诗已除夕送达,纵你神速,唱和再快也得天亮(明年),这次必输无疑。尹继善读后大笑乃已。此段佳话,不在于袁枚如何聪明戏谑,使了高招,而在于委婉表达了他“物须少见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的观点。尹继善逝后,毕沅等为他选刻诗集发现其诗仅余“十之三四”,颇感遗憾。不知得之易者,亦失之易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01 , Processed in 0.0859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