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文丽:向往“泡茶等花开”的教育生活
中国教师报
许多时候,教育在浮华喧嚣中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感。青岛大学青年教师卢文丽的博雅教育,让人重新看到教育之美,感到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宫振胜最近被一件小事感动着。
每周二晚上,当宫振胜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时,都会有一位女生双手捧起一杯热茶送到他手里,这位女生叫李曼羽,是宫振胜上学期教过的博雅班的学生。这杯茶不仅暖热了他冰凉的双手,更温暖了他的心,让他感到“茶香不绝,幸福绵延”。
“较之其他学生,博雅班的学生非常有礼仪,做事情非常认真、负责。”宫振胜告诉记者。
青岛大学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博雅班是这座美丽校园中一道别样的风景。博雅班创办于2008年,从全校一年级本科生中遴选学员,入选学生的专业教育仍在其原先所在学院,通识教育中有12学分在博雅班修读。
每年招新时,各院系的许多优秀学生都慕名而来,千方百计想要进入博雅班。
不只学生青睐有加,不少青岛大学的教师也自告奋勇想给博雅班的学生上课。
博雅班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和教师都心向往之?
在宫振胜看来,这主要归功于青岛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卢文丽,博雅班的创始人兼班主任。
“卢文丽为博雅班付出了许多时间、精力、心血。有这么好的一个带头人,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宫振胜说。他甚至把博雅班的特点总结为“卢氏风格”、“卢氏风采”。
为了办好博雅班,卢文丽从校内外延请优秀师资,采用“沉浸式教学”、“元典素读”等教学法,从站、坐、行、礼的日常礼仪,到听、说、读、写的沟通艺术,再到宜、雅、和、美的气质品格,对学生进行“由内到外”的熏陶涵养,并通过“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琴棋书画与艺术体验”、“自我塑造与实践行动”等课程模块,培育“博雅沉毅,通情达理,知行合一”的人。
此外,卢文丽还是青岛大学浮山书院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浮山书院是青岛大学创建的博雅教育平台,因青岛大学背依浮山而得名。书院以“博闻多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文化自觉”为宗旨,除开设博雅班以外,还举办浮山讲堂和读书会等。
卢文丽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她请作家讲文学创作,也请学者讲数学文化;既讲传统文化,也讲批判性思维;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关心粮食和蔬菜”。
卢文丽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博雅教育:启迪智慧,塑造理想人格,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浮山书院的主旨,就是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成长。”卢文丽告诉记者。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
初冬时节的一个晚上,记者听了一节卢文丽给博雅班上的课——“《论语》研读”。
一个小组的几位学生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为主题,分别汇报研读心得,并结合时代谈了自己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比如“中国式过马路”、“老人倒了要不要扶”等,最后把落脚点放在如何为人处世上,处处彰显出学子心中的家国情怀。
汇报结束后,一位名叫许沥丹的女生对他们的某一看法提出了异议。双方进行了辩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却又平和友善,不失风度。
“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才能碰撞出真理来。”许沥丹说,她喜欢这种讨论和争鸣的氛围。
在博雅班的课堂上,这种理性的讨论和争鸣已成常态。
在学生演讲和讨论时,卢文丽坐在教室后面,一边听一边记,课程结束前进行逐一点评。
教室后排靠近门口的位置,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一位女生专注聆听。快下课时,卢文丽才了解到,这位女生是大一新生,刚刚在博雅班招生面试中发挥失利,但她仍渴望加入博雅班,于是就过来旁听。
看着这位女生渴望的眼神和笃定的神态,卢文丽确定她适合在博雅班,当即决定,“破格”录取。
这种破例对博雅班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之前,卢文丽还破天荒地允许一位年逾古稀的视障老人丁原驰进入博雅班旁听,并和学生们热情地迎接他。老人很感动,特地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情。
看得出,在招生上,博雅班不拘一格。一些青岛市民问卢文丽:“能不能来听你们的课?”她回答说,“只要你喜欢,就可以”。
“就像在听收音机的时候,你非要调频到那个频率上,才是清晰悦耳的。”卢文丽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走到博雅班来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缘分。“调到一个频率上,才可以长久,可以进行心灵的共振与对话”。
正是这种心灵的共振与对话,深深吸引着博雅班的学生。
“在与博雅班老师和同学们的接触过程中,老师同学的只言片语,可能就会点亮我的生命。”孔慧说。
“大家因为一种博雅情怀才走到一起,这种情怀让我们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学生释然用一句歌词来表达对卢文丽和博雅班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
在这里,看到大学该有的样子
记者和博雅班的20余名师生进行了座谈。座谈会开始前,卢文丽花了近半个小时,一一介绍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和特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可以看出,她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非同一般。
卢文丽坦承,自己对博雅班是有“私心”的。想来给博雅班上课的老师,她都会详细地了解一番,包括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等。
几年前考入外交部的王汉璞是博雅班首届毕业生,去年夏天专门回青岛来看望卢文丽。他说,之所以能有幸考上外交部公务员,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博雅班,让他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心存敬意,并希望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海外,也许就是这一点最终打动了考官。”
无独有偶。去年,博雅班又一位名叫娄坤的学生被外交部录用,他在外交部的指导老师对王汉璞说:“我们今年录取的一个学生,也是青岛大学的,怎么跟你那么像?”
卢文丽说,也许因为博雅班的学生身上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吧。
这种共通的东西首先表现在日常礼仪上。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曾来学校讲课。当彭老师鞠躬致谢时,许多人是没有起立的,但是浮山书院的同学们和卢老师都是回礼的。这种礼仪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博雅班学生郎咸江对记者说。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体现。博雅班师生的躬身践履,让人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礼义之邦”的人文之美和优雅风姿。
青岛大学校报记者谢剑南讲了这样一个细节:他每次从博雅班出来的时候,定会有一位同学把他送到楼梯口,“不是教室门口,而是楼梯口”。
“这个就是他们平时在博雅班熏陶出来的修养。”谢剑南说。
“博雅班让我看到一个大学该有的样子,让我感到并不孤独。”来自商学院的阙书琴说。
“从小我们就被喻为祖国的花朵,过去我一直没有感觉。”李瑜说,在博雅班,她第一次找到了作为“花朵”的感觉。“有的老师忽略了学生本身独特的光芒,但卢老师不一样,她真的用心浇灌了一朵朵花。我们不仅仅是卢老师的花朵,更是祖国的花朵。”
做有情趣的幸福教师
青岛大学博雅教育的成功实践,和卢文丽的积极探索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她想方设法地把校内外的优秀教师包括许多知名学者请过来,给学生讲课,拓宽学生视野。
卢文丽对自己的工作可谓“用心良苦”,这常常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浮山讲堂入场券,被她设计成了一枚枚富有文化气息的精美书签,听过讲座后,可作书签,还可收藏。
“卢老师做每一件事都特别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些都让我们学到许多。”学生熊海俊说。
但卢文丽并不是一个工作狂,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她把握得恰如其分。
记者听课那天,上完课后,丈夫带女儿一起来接卢文丽,虽然学校离家很近,但是丈夫每天都来接她。
在妈妈的影响下,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也经常“参加”博雅班的活动,成为博雅班最小的“学员”。
人如其名,卢文丽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文静美丽,同时又富有生活情趣。在她简朴的办公室里,有不少博雅班师生送给她的字画和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宝贝”,许多“宝贝”都是她亲自去市场上“淘”来的。
卢文丽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喝茶聊天谈心。2014年教师节,学生阙书琴和李瑜去办公室找卢文丽。卢文丽摆出茶具,和学生一边喝茶,一边分享她与博雅班往届学生之间的故事,说到有趣处,3人开怀大笑。
“这种情谊已经超越了师生的关系,我们就像是朋友一样相互珍惜。”阙书琴说。
因为生活中有爱和幸福,卢文丽脸上总是带着温润的微笑,让人深深感到其中的优雅和善意。
“泡茶等花开”
一直对博雅班给予关注和支持的青岛大学学生处刘学老师认为,博雅班是对当前教育缺失的一种弥补。“当前整个社会很浮躁,甚至在高校里也有浮躁情绪在蔓延,但是博雅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深远”。
在刘学看来,博雅班是对高等教育从过分关注专业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回应,是对教育本质一种更准确清晰的把握。
对此,给博雅班上课的商学院教师葛树荣深表赞同。“在这里,大学真的像大学了。大学不能只是一个职业培训所,一个仅仅帮你找工作的地方。博雅班让青大恢复了大学应有的坚守。”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夏临华教授对学校开展的博雅教育非常支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让学生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岛大学的博雅教育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博雅教育也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肯定和赞赏。在日前结束的2014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上,卢文丽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利宁认为,“浮山书院博雅教育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范式”。有一些院校代表表示,想在本校做一个类似的书院。
2014年,“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博雅教育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构想浮山书院到创办博雅班,8年多过去了。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会很难,很孤单,但是我觉得我肯定会走下去。”
泡茶等花开。卢文丽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是我最向往的生活。我想我们还可以有这种心境,不要总是那么匆忙。我们还可以不知不觉地坐上3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茶淡了,花开了。”
在许多人看来,卢文丽的博雅教育已经开花结果。而在卢文丽自己看来,“散落”在各个学院的博雅班学生,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将“博雅”之风带到了他们所处的宿舍、班级,乃至整个院系,甚至在他们工作后传播到供职的地方。
“我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博雅班的学子说,“我站在哪里,哪里就是博雅。”
当他们将博雅之风带入社会的时候,卢文丽心中沉淀已久的博雅教育梦也正照进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