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崔国明:语文教学三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6 22:5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三喻
近几天连续听了十余节高中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忽而引发了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感想。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本人也想“艺术”一回,试图将“教学”和“比喻”扯上关系,用比喻来诠释教学。
一、教学如造屋
王国维先生说:“为文如造屋。”其意是指写作文就像造一座房子,造房子首先要有一个框架,也就是说只有先解决了谋篇布局的问题,才能用相关材料去粉饰它;如果没有框架,即使内容再多、再好,也无非是东鳞西爪,散乱一堆。语文教学亦然。
教学如造屋,构图要先行。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布局意识。教学之前,必须先对整节课进行“蓝图描绘”,做到“胸有成屋”,准备造几层,何处“厅堂”,何处“卧室”,何处“开门”,何处“启窗”等等,都应当逐一规划,作最恰当的布置。只有达到无可移易之境地,才可以动手建造,否则倾欹上马、草率动工,就容易顾此失彼,是难以结构出完美之屋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整体意识、全局意识缺失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布局意识则“流失”得更为严重,典型的表现就是“脚踩西瓜皮”。
教学如造屋,内容要整合。语文课堂教学惟有对所教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瞻前顾后、居高临下。“纲举”方能“目张”;没有了“纲”,“目”就失去了依附,就容易散,就容易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找准并抓住一个或几个“纲”,对教学内容进行解剖、归类,从而整理出教学的“面”和“目”。这个过程就是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也是避免教学内容零乱、重复的过程。
就如进行“《左忠毅公逸事》与《梅花岭记》比较阅读”教学。面对两篇课文,如何展开教学,是颇费思量的。逐篇阅读分析,显然不切实际;攻其一篇,兼及另一篇,又有教学不完整、任务未完成之嫌。那么,就需要教师从整体着眼,合理布局。而有教师就这样来构图、布局:从左光斗和史可法两个人的谥号“忠毅”和“忠烈”入手,明确谥号对于古人“盖棺定论”的作用;然后求取两人性格的共同点“忠”及其在文中的体现,梳理出“同”的教学“面”;再比较两人性格的不同点“毅”和“烈”以及在文中的体现,梳理出“异”的教学另一“面”,从而达成“比较”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构图新颖,布局别致。
二、教学如雕像
“雕像”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语文教学也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一旦失去了过程,自然也就没有了结果。
要工于设计。雕像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二者都要因材设计,于设计中见匠心,这正如木雕,就需要充分发挥木头的自然形态和特点。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缺少了一点充满个性色彩、针对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程式化、脸谱化的教学倾向,而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是很难激发听课者的兴趣的。笔者所听的这十余节“同题异构”的作文教学课,既定课题是“目标与坚持”,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考试说明》的解析、高考议论文的要求入手,去分析如何提炼观点、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进行论证,最后根据“目标与坚持”进行议论文片段训练并当堂交流。且不说这样的教学是否有“跑偏”之嫌(因为课题变成了训练题),是否有面面俱到、均衡用力之嫌,单就教学的流程来看,那无疑是机械刻板的,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缺少设计、程式化的教学,很容易使人产生“视听疲劳”。
要讲究手法。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并灵活地处理教材。陈玲玲老师说要“把语文教学变成对教材的人性化处理过程,不能机械地处理教材”,此言得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既见能力,更见匠心和手法。这正如雕刻,从何处下刀,这第一刀至关重要;又如庖丁解牛,找准关键,四两拨千斤。在所听的十余节“同题异构”的作文教学课中,有一位教师就从央视金牌栏目“焦点访谈”的广告语“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切入,围绕“焦点——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的教学目标,从“用事实——议论文材料的选择”“说话——议论文材料的使用”两个方面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一个“扇面”。这样的教学,切入精准,眼光独到,删繁就简,手法巧妙,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有创意、工于设计、讲究手法的语文课才有亲和力,才有生命力。
三、教学如作文
凤头、猪肚、豹尾,是一篇优秀作文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也应该把握好教学的起始、展开、收束几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师非常在意“闪亮登场”,这是好事。但是,现如今的语文课堂,在授课的“开篇”阶段,却多了一点过于冗长的导入。开课时“迂回作战”,激情四溢、洋洋洒洒,但很都“顾左右而言他”,有的甚至已经上课十几分钟了还没有切入正题。诚然,导入是必要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想象,阐发教学的内容,……但是“凤头”不是“猪头”“牛头”,没有必要铺得太大、太广,以致冲淡教学的主题。导入重在精,重在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些语文课的“导入”的确是需要“减肥”了。
“线性”有余,“扇面”不足,可能是语文课堂教学展开部分的普遍现象。展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和过程,是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而这一环节也最能彰显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猪肚”指的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讲求充实丰富;通俗地说,就是要有“货”,要有容量。这里所说的容量至少有二:一是知识的容量,一是思维的容量。要使语文教学过程形成“猪肚”,就要围绕课堂教学的主旨或重点难点这个“点”向外辐射,选择并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经纬知识和思维,最终形成教学的“扇面”。这里,我们提倡多一点迁移和拓宽,多一点迂回和铺垫,甚至可以纵横捭阂。我之管见,以为语文教学一般不宜“直奔主题,线性推进”。
一节课临近尾声,有的教师认为所剩时间不多,难以安排,于是让学生“自主”——是为“蛇尾”;有的教师习惯来一点与本节课教学内容若即若离甚至毫无关联的画蛇添足式的甚显时尚的延伸,并美其名曰“拓展”——是为“孔雀尾”;还有的教师自己滔滔不绝直到铃响才戛然而止——是为“无尾”。文无定法,语文课的收束也无定法,自主也好,拓展也罢,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但同样都需要精心设计。
作文讲究谋篇布局,讲求结构的匀称和层次的井然,语文教学更要讲求环环相扣,渐次推进。当然,虽说教学如作文,其实教学要比作文更复杂,任务也更艰巨。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00:15 , Processed in 0.1012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