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崔国明:请别把功利色彩传染给青年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6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别把功利色彩传染给青年教师
——有感于青年教师的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青年教师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工作重心的下移,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就成了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师徒结对、传帮带、“青蓝工程”,已经成了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而课堂教学上的传帮带则又是其中的重点。
有经验的老教师曾经也是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完成“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蜕变。这一过程,除了青年教师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感悟,再实践、再感悟的多次轮回之外,也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有经验的教师教学的眼光大都很“准”。“准”于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准”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准”于教学思路的不枝不蔓。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值得青年教师学习和借鉴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经验的教师教学眼光的“准”,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某种功利目的之上的,带有比较明显而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比如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尤其是中考和高考。
所以,名教师也罢,有经验的老教师也罢,在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过程中,请别把自己已经累积到一定厚度乃至一定高度的功利色彩传染给青年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一位青年教师(准确地说,是我工作室的成员)的一节课给我带来了一点思考。
那是一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新授课。这篇课文我自己上过不止一次了,但在之前,我一直这样认为,也一直这样来操作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落实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准确翻译就可以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的“常见状态”就是,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大都不太会在意去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因为我们有“眼光”,而且可能还比较“准”,因为我们都知道,即使有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那也关系不大,因为这些内容在今后的考试中涉及到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会转而将目光关注于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言翻译等方面,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才是将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讲《师说》,对隐藏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背后的、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的“教书育人”的观点学生是否能够揭示并理解,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中的“所以”跟初中所学完全不同,不是用来表示原因、而是用来表示根据和凭借的!
同样的,我们在教学现代文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不都是从应试技巧的角度将文章肢解得体无完肤吗?什么“整体把握”,什么“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来写的,要表达什么”等等,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们可能很清楚地知道,哪些字词需要落实、强化,哪些语句有深刻的含义,需要分析、记忆,因为这些都是今后期中、期末考试的重点。
但是,这位年轻教师或许还“不明就里”,或许还不能抓住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在这节课上,她愿意花时间来梳理结构、分析内容;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涵泳语言,去品味包含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当中的作者内心的伤痛,去揣摩“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所营造的绝妙意境,去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蕴含的无以言说的情感;甚至还愿意在“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处逗留。
管中窥豹,一“多”一“少”。年轻教师的这节课与我的常规教学相比,多了一点语文的味道,少了一点功利的色彩;多了一点人文的气息,少了一点应试的技巧。这“多少”有些让我吃惊。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语文课才像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其实,这样的感受也并非今天才有。说实话,我也一直在搞自己的地区性名教师工作室,有多达数十名的成员;在学校里几乎每年也都做一回“师傅”,带一两个青年教师。尽管《项脊轩志》已上过不止一次,但感觉好像每次都没有这般去实施我的课堂教学。
缘此,我就在想,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也许我们的确在有些方面能够给青年教师一些帮助,以帮助他们尽快站稳讲台,比如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文本的解读、教学思路的梳理、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等,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别将自己积累到一定厚度和高度的功利色彩传染给青年教师。
因为毕竟,语文课堂教学还是纯粹一点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3:57 , Processed in 0.1452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