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林柯:语文题应有使命担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8 02: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林柯:语文题应有使命担当

作者:杨林柯





语文问题和教育问题纠结在一起,依然没有走出功利的价值圈。在一个有着科举传统的人口大国,通过应试来网罗天下人才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在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还难以真正落实的体制背景下,试题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应该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直接引导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
每年全国的语文考试,虽然有十七套试题,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是同质化的,命题虽不同,但命题思路一致,因为要符合大纲精神,基本是工具化和国家化的,缺少独立自由的精神指向与灵活多样的命题形式,难以考出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宽度,对语文学习的价值认定也不具有完全的可靠度,只是题目次序与出现频率发生了变化。当然也有能力指向,但能力要求过于分散和琐碎,在人文精神层面上没有多少作为。虽然现在的试题瘦身了,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十七套卷子的套路与招数和一套卷子并没有多大区别,依然过重工具性,淡化人文性与思想性,看不出有多少实质性的创新与进步。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
在中学,主要学科都是考试的应声虫,语文也不例外。由于语文本身固有的高耗低效的特点,它在不少学生心中只是个鸡肋,甚至不如理化生物乃至体育,到高三就彻底被边缘化了。如果不是分数诱惑和考试压力,估计很难得到学生的温情眷顾
许多学生依然热爱阅读,热爱思想,可这部分学生并不见得在考试中一定能够胜出,成绩中等以上已经不错,一些喜欢读书、爱思考的学生往往频受打击,这和语文的命题以及评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本身并不是一门科学,很难用科学的标准量化,加上评卷人的不确定,标准的弹性多变,搞得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强调语文的量化评价,结果往往是,语文成绩成了打击语文学习的利器。
在对语文的认识上,我们依然没有把语文当作一门特殊的人文教育课程,从家庭到学校,大都用线性逻辑和数理思维对待语文,并用数理化那样的办法考试和评价,最后用量化指标评价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更不可思议的是,用成绩评价人的思想认识,导致普遍的同质化思维,独立思想很难出现。撒谎已经成为作文的传染病,不断腐蚀教育价值。
高中语文考试后进行试卷分析,发现成绩高的学生往往并不一定是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而是基础题答得好的学生,选择题答得好,背诵默写好,一般成绩都比较高,因为阅读和作文的区分度不大。这样,语文学习成绩的较量就成了基础题的较量,导致语文的恶性训练加剧,一些应试名师就是抓住这一特点强化训练,淡化人文素养的提升,甚至阅读和写作也给出答题模式和范文模式,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之后,应试素质提升了,得分技巧掌握了,但人文素养却下降了,甚至人格也被训练坏了。由于学会了违心做事和投机取巧,在现实法则和良心法则的较量中,轻易就向现实法则妥协让步,这是逼迫的结果。
按说,语文考试应以检查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可现在这种命题考查方式更多的考查记忆力、揣摩上意的能力和答题技巧,基本是技术化的东西,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尤其是作文评价,很难说优秀作文就一定能得高分,有时就看运气。一些有独立思想和批判意识的作文一不小心就会遭遇社会化评价或政治化、道德化审判,这在平时考试和高考阅卷中都存在。所以改语文命题,同样要提升教师和阅卷人员的整体素质,让高考阅卷成为一种荣耀,而不是一种流水线廉价作业。仅仅改命题而不改大一统的招生制度,依然是蜻蜓点水,表面文章。
把高考语文分数提高到180分,希望学生重视语文,提高母语的地位,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搞错了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区别。一个大学教授可能很有人文知识,但不一定有人文素养,而一个清洁工可能缺少人文知识,但不见得就缺少人文素养。知识可以量化,而素养是不能量化的。提高语文分数最多对改变语文教育的弱势地位和语文教师在中学中的尴尬地位有所作用,并不能测量出人文素养的实际差别,分数高不见得就比别人素养好。要量化人文素养,这是个世界难题。
康德讲: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他强调的是理性在思考过程中的作用与认知过程中价值建构的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语文考试命题与评价过于关注概念的准确、语言的精确和审题的指向性这些结果性的评价,这样,标准答案指导下的快速流水阅卷必然是测不准的。
语文有什么办法测得准?叶开先生提出的办法是语文分开考,基础100分,作文100分。不管满分是150分、180分还是200分,我觉得作文都应该占到50%以上分值,但用50个选择题考语文基础知识,甚至阅读也要用标准化试题来考,从价值导向性与命题操作性上来说,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因为越是标准化,带来的问题越可能是基础教育中训练的加剧,师生负担的加重;况且,对我们的主流知识界和语文界能否命出经得起各方面检验的客观题,我表示怀疑。这样会让学生更加讨厌阅读,丧失阅读的校园只会使各种教育目标落空。
现行高考语文命题的流弊
语音、字形的考查,中考和平时考查要加强,没必要放在高考中。事实是,你就是复习十年还会读错字、写错字。
成语的考查,现在就是挖设陷阱,中文系教授都不一定能答对。一些命题人挖空心思从成语词典里找成语编造题目。成语词典只是堆积了无数残砖旧瓦,它并不能够构建新的思维,真正的语言都是新鲜的,活泼的。看看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里面有几个成语?好作家都是用鲜活的语言写作,有个人独特的风格。你知道的成语再多,如果没有思想,依然不会写作。成语里面有很多古人陈旧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比如出人头地”“举案齐眉”“显亲扬名”“封妻荫子等。还有一类,意思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却还用旧的理解去考学生,比如炙手可热,原意是说权贵人物权力大,气势盛,如果只能用于写人,那么这是一片炙手可热的土地,每平方米竟达20万元就可能成了错用。语汇从来就是活化的,应该随着时代和大众的习惯而变化。现在一些成语试题编得很古怪,有意刁难,让学生无所适从,结果是复杂的训练,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再说病句。我认为病句考查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和指导思想上的错误甚至痼疾。读好书多了,想说错句子都不容易,语言是习得的,不是用显微镜检验出来的。虽然纠正病句是为了我们语言更加精密准确,但四个病句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句子,意味着有三个句子都是错误的,这样考查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胃口被搞坏了,语感反而更差了,因为只关注语言的形式结构而容易忽视语言的质地内涵,只知道什么是错的句子,而容易忽视什么是美的句子。
另外,语言排序题是我十几年前就质疑和反对的题型,因为它是反学习的,对语文严重有害。不过,据说这种题可以考察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我不知道有什么科学依据。命这种题的人是否做过调查研究,有什么统计数字?语言学习又不是考古,要拼接断砖残瓦,更不是造飞机火箭,要分装拆卸,何必把完整的一段话打碎组装?语文是思想的载体,打碎语言就是打碎思想。语言是思维的流动形式,是精神的外化,学习语言不是搭积木游戏,不是裁缝做衣服,它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习得的,和生命的存在方式是一体化的。为什么把好端端的一段文字大卸八块让学生去拼装?完全是工业技术化思维,让学生自己写、自己去分析不好吗?
古代诗歌鉴赏这种考查方式是否要一直坚持下去?现当代和外国的诗歌能否进入考试?虽然我们的唐诗宋词辉煌灿烂,但文化是活的生命,不是死的僵尸,而且古诗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和精神遗存,让水泥丛林中的孩子理解自然山水中古代人的思想,我总觉得是一件怪异的事情,是盲人摸象罢了。况且,诗歌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真正好的诗歌是没法鉴赏的,它就是个谜,我们不知道它怎么来的,我们只有接受它,却无法真正理解它,真正的好作品都无法用逻辑理性去分析的,且往往呈现多义性。中国诗歌的特点往往是以实写虚、曲径通幽,有些甚至拐弯摸角,隔山打牛,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再说,诗歌本身就是变形的艺术,有许多秘不示人的隐衷,让现在的学生读懂古代士子,我总觉得勉为其难。许多题连作者和社会背景都不告诉学生,还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最好还是去问作者吧。
当然,古诗鉴赏也未必不可以考,但不能只在写什么怎么写之间转悠。参考美国语文试题的问法能否改变一下考法,比如出一首写乡愁的诗,可以问:中国诗歌史上写乡愁的诗歌很多,你是怎么思考这种现象的?对于古代诗歌的含蓄表达能否让学生思考:有人说,含蓄婉曲是东方专制主义高压下的畸形审美特质,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否举出其他例子。这不是为难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平时自觉读书,拓宽视野。语文教育除了大量阅读、积极思考、不断写作之外没法复习与训练,这样才能在工具化目标之外落实立人的公民教育目标。
作文命题应该考查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不仅仅是揣摩上意的能力和表面的文字功夫和书写水平。考查方式上,虽然材料作文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套写,有多元的视角,但不一定非得是材料作文,可以不拘一格,大胆采用新形式,也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命题方式,以问题的方式出现。比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新加坡)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法国)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美国)。2013年的上海试题似乎有意和国际接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它在矫正全国命题的文艺腔与道德化、拓展作文命题的理性空间方面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另外,作文也应当关注社会问题,比如养老制度、社会保障、环境污染、教育问题、城乡一体化、大学生就业等等,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要关心和了解社会,从小应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要总搞那些矫情的文艺腔命题,让学生猜命题人和阅卷人的心思写作,说他们想听到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说的话,让作文回归到生命本身,发挥它完善自我的教育功能。
我期待的语文试题是一种大语文的框架,就是除了踏踏实实读书和积累,没法复习和训练,教师读写,学生读写,关注生活,放眼世界。其实,语文试题说穿了也是个工具,和语文一样,关键是通过这个工具想干什么。我想,不应该仅仅是淘汰选拔与指挥棒的作用吧?还应该担当起自己的教育使命,有更高远的追求,要让学生热爱读书,热爱思考,关心社会,敢说真话,做真实、自由的人,承担起自己的公民责任,有人类意识。
要说考试题的具体分值,就现在的150分足矣,但作文分值应该占到80100分,另外5070分让给阅读即可,一篇现代文,一篇文言文,诗歌鉴赏可考可不考,背诵占10分,没必要面面俱到。文化名家都是读书和写作成就的,而不是靠那些粗糙生硬的选择题训练出来的。(有删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9:01 , Processed in 0.1071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