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实的生活迟早会引起共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31 13:2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实的生活迟早会引起共鸣


我平时是不看电视剧的,但这几天听说《平凡的世界》热播,偶而也看了两集,不由得感慨这部长篇小说的命运。印象中尼采曾说过一句话,记不准确了,尼采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我死后方生。
这话放在路遥身上,似乎也恰当。
路遥《平凡的世界》共有三部,我记得第一部是《花城》刊出的,但第二部《花城》杂志不愿意要了。
1985年底,我到山西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当编辑,当时山西作协最有影响的杂志不是《批评家》而是《黄河》。因为创刊较早,而且起手即是成一、韩石山、郑义等人主事,杂志办得极有生气,在全国也很有些名声。一般名作家如果《当代》《十月》《收获》等杂志发不了的作品,有时会弯下腰来,求此类杂志刊出。《人生》以后的路遥早已是名满天下的作家了,但当时的出版环境下,他的长篇小说要顺利出手,也不是一件容易事。1987年吧,《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刊出后,在当时的文学趣味中,似乎没有得到评论家的厚爱,当时文学界的风气是现代派,时髦的是先锋小说。杂志有时候是很势利的,看到反映平平,特别是长篇小说,再接着刊发,通常会遇到很大压力。路遥在《花城》遇阻后,想到了《黄河》杂志。我那时不在《黄河》杂志社,但我知道此事,因为我恰好与《黄河》杂志副主编张发一起在山西武乡下乡,他有时候会把杂志社的一些事和我讲讲。路遥给《黄河》杂志的主编周山湖写了信,想把《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给《黄河》。杂志社当时并没有感到这是多大的荣誉,因为我们当编辑的人也注意到了评论家对这部长篇小说的反映,但路遥毕竟是名作家,他有稿子给我们,自然是一件好事。大概过了一段时间,周山湖决定到西安去见路遥,顺便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稿子带回来。我现在想不起来是什么原因,周山湖决定让我也去。我们在陕西作家协会旁边的一家小馆子里和路遥见了面,简单吃了一顿饭。印象中路遥话不多,很能抽烟。西安之行,路遥没有把稿子直接给我们,而是以后寄过来的。《黄河》杂志在1988年(记不得哪一期了),刊出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那个时候作家还没有清晰的手稿意识,路遥的手稿一直在主编办公室的柜子里塞着。2007年夏天我离开《黄河》杂志社时,路遥的手稿还在,但我一直没有看过这个手稿。
前几天网上看到李陀在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说,文学评论界对路遥是不公平的,他自己作为评论家也有责任。我印象中,当代文学评论家中,李建军是始终对《平凡的世界》保持了高度评价的一位评论家,而他对贾平凹从来都是批判的,但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又远高于路遥。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自有他们的命运,二十多年前一部长篇小说的命运,谁能预见到快三十年了,居然又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所以文学评论界可能要反思当年对先锋小说的评价,同时也要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评论家,任何一部作品,如果几十年后还能印,总有它的道理。凡能写出真实生活的作品,迟早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转发一篇报道:《平凡的世界》依旧不平凡,作者辛束(上海澎湃新闻网2015年3月23日)http://news.163.com/15/0323/08/ALCMDO2900014SEH.html

      根据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自2月26日起,陆续在各电视台上映。随后,围绕这部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的种种争论,迅速在舆论中发酵了起来。
     


       原北大中文系主任,现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该剧上映之初,即在新浪微博上评论道,“不错,想看下去。它唤起对那个年代的特殊回忆,现在的时尚观众未必懂,看这作品需要历史理解力”。随后温儒敏以文学评论的视角,回顾《平凡的世界》一书的遭遇,“《平凡的世界》发表后,有两极阅读现象,一极是普通读者,特别是农村学生与农民工非常喜欢这小说,是近20年来发行量最大的长篇之一;另一极是专业评论家,对这小说评价偏低。有一本权威的当代文学史,一句话也不提路遥。显然是脱离实际,起码也要关注一下接受现象”。文学评论界对于路遥的冷淡,从投稿、出版之初即伴随该书,温儒敏回顾道“20年前《平凡的世界》投稿人民文学出版社,未被采用。当时文坛正要突破现实主义,纷纷追求西方各种新潮,路遥写实的笔法被看作老套。按学院派的标准,该小说艺术的确比较平。于是评论家给它的评价很低。但这部作品真实,走心,它触动了两代底层读者的灵魂,是发行量最大的作品。学界应反思眼光问题。”
       评论界对《平凡的世界》的冷遇,以及此书与八十年代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下的先锋作品,二者价值孰高孰低,引发了评论家们的热烈回应。3月10日,社科院文学文学研究所李建军研究员,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对《平凡的世界》一书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衰落,深感惋惜。与温儒敏看法相同,李建军把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置于该书的对立面,对二者在文学评论界截然不同的遭遇,深感不平,“《平凡的世界》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文学正在摆脱过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僵硬模式,开始学习西方的现代主义,当时流行的是现代主义、先锋文学等,新奇的文学技巧受到过度推崇,相反,任何对过去文学形式的一点点继承,都可能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而加以批评”。
       曾经深入参与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评论家李陀,同样站在路遥一边。3月13日,李陀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宣称以往对路遥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作为八十年代文学的见证人,曾身兼作家与文学杂志副主编双重身份的李陀,认为“以新潮流为旗号的青年批评家群体,以及躲在他们背后、和他们结成死党的青年编辑家群体”的同盟默契,使路遥和《平凡的世界》遭到冷遇。
       当文学评论家们一边倒地声援《平凡的世界》,并以此反思八十年代文学热潮之时。3月20日,中国人民大文学杨庆祥副教授在凤凰网发表《路遥:受虐式的“文学圣徒”OR 分裂的“农民主义者”》,该文提醒我们,二元对立的理解模式是危险的。杨庆祥认为,路遥对于现代文学派,固然有犹疑和警惕,但也不乏诚挚的肯定。“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少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这是来自路遥本人的看法。
       相对于评论家的激烈争论,普通读者似乎更乐于从励志一类的情感层面强调该书。SOHO中国董事长、大V潘石屹,自称把全书看了七遍,并多次在微博推荐。该剧上映之初,潘石屹在微博表示:“在网上追看《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前几期,屏幕上的人物和我头脑中这些人物有很大的反差,尤其是田晓霞。慢慢的越看越好看,入戏了。不瞒你说,有时竟老泪纵横。”作为该书的资深粉丝,潘石屹被推为代言人,宣传此剧。3月12日,潘石屹发表《平凡的世界不凡的人生》的主题演讲,详尽回顾了该书对自己人生的激励。潘石屹以自己早年的经历为例,历数路遥对自己的诸多影响,例如不甘于做个农民、指导自己创业、学习团结合作的心态、抛弃狭隘的心理、谦卑的做人。可谓集各种励志之大成。
       对于潘石屹的演讲,学者毛尖并不认同。3月21日,毛尖在《文汇报》撰文批评道,“《平凡的世界》不会是英雄史诗,换言之,《平凡的世界》不是献给今天的潘石屹的,至少,不是献给潘石屹的成功学”,“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当年,我们都和少安少平一样,甚至比少安少平更厉害,有过一个更激进的地主梦,而且,在我们的地主梦里,还没有少平那滚滚的羞愧的热泪。”
       事实上,当励志成为该书广为人知的标签之时,对于这种解读的批评和抵抗始终存在。早在该剧上映之初,《南方周末》记者魏春亮即发表《路遥是一位励志作家吗?》一文,反驳励志小说的看法,“路遥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们无一例外地被放逐到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只剩下人生中那不屈的精神和温暖的感动穿过时光,鼓舞着需要奋斗的青年们。但与其说这是励志,倒不如说是真实。路遥看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出路的艰难。他不回避现实的阻力,也不夸大精神毅力的作用,更不许诺虚无缥缈的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14 , Processed in 0.1015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