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宗伟:教师的阅读不能囿于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6 22: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凌宗伟:教师的阅读不能囿于教育

本文刊发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04

  

  学校行政推动的“读书会”成员一般来讲是一所学校的精英。既然如此,读书会成员就不能够只读关于教育的书,学校教育是从宗教和哲学那儿派生出来的。要回到教育的元点,还要读点哲学,读点宗教学,还要读点儿社会学、人类学的东西。

  我经常跟我的同仁讲,一个教师如果想有点成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说的是为写诗而写诗是写不出好诗的,同理,就学科教学研究学科教学,也是研究不出什么头三脑四的,要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杜威说,“教育及生活”,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不能囿于教育呢?

  庸众是怎么产生的?狂热是怎么出现的?当我们阅读了《乌合之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我们就会明白,当一个教育典型、一种教育模式出来以后,甚至一个教育官员的一声号令下来,我们为什么会跟风,为什么会失去主见。这是因为具体的文化基因在作祟。“乌龟哲学”不让我们当出头鸟,庸众心理使我们盲从。庸众总是崇拜英雄和领袖的,一旦有个领袖和英雄出头了,我们便会一哄而上。但是想让自己出头一般情况下是很困难的。读了这类书籍,当我们面对人流和风潮的时候,就有可能会调动我们第二系统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判断引导我们的学生少头脑发热。

  我不读《第3选择》,不读《大连接》、《人人社会》,就无法理解包容不只是对一方的要求,包容不是妥协。过去我总认为妥协是为了更好的进步,读了这些,我才明白妥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的选择是在双方的不同的认知的情况下产生新的认知,或者说在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当中,形成新的观点,所谓的创新就是这么产生的。我们动不动要求别人不包容,那我们包容了吗?

  《大连接》、《人人社会》谈的是社会网络链接,我社会网络连接和影响的六度关系,三度影响来思考我们热衷的“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慢慢地想明白了这当中的存在问题和解决的路径,我没读这些书籍的时候,只是凭直觉来看待这当中的问题,但就弄不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果只读教育类的东西,就不可能从另一个视角,在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我们的教育面临的困惑。

  我一直强调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每个人的兴趣点也就不一样,再加上我们每个人所教的学科不一样,我们人生的阅历不一样,就决定了我们的阅读的取向不一样。所以我主张读书会在共读一本书的同时,每个成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柜,形成自己的书单,不要总是依赖别人给你推荐书目。适合别人阅读的,未必适合我,现在不适合的,未必未来不适合。有些书必须精读和反复读,有些书浏览一下放在那里,什么时候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了,找出来比对一下。天下的书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书都读到。所以我一再强调一定要读经典。当然首先是教育经典,其次是教育哲学经典,再往上就是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类得书籍了。

  不过新建读书会,一下子要让大家读经典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我们可以先从这些年影响比加大,又贴近我们当下实际和我们需要的书籍读起。

  如美国古得莱得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作者抽取美国不同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为样本,进行实地参观和问卷调查,有近27000人参与了这场研究。是一本关于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教育问题非常客观和严肃地研究的书,书中观察到的事实和统计出来的数据,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书中所关注的大多数的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认真的解决。

  如美国教育咨询专家、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柯尔斯滕·奥尔森的《学校会伤人》,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呈现了大量的对曾经在学校遭遇伤害的个体的访谈,将受访者遭遇的伤害做了一个归类,第二部分同样是用对曾经在学校被伤害的个体的访谈,介绍了对被伤害者的疗救,包括他们的自救,以及他们在离开遭遇伤害的学校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的老师、同伴怎么给他们治疗的而获得新生的。许多曾经的被伤害者又是怎样成了某个领域的领军人才的。

  如美国瑞克·玻斯纳的《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从不考试的公立学校》,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介绍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杰弗森郡开明学校这所与众不同的公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没有考试,没有学分,提倡自主学习,学生被鼓励去做、去追求他们喜爱且热衷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规范化标准考试而做准备。作者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对教育传统,既没有妄自尊大,也没有妄自菲薄。他认为,“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如此,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还有《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等通俗读物。这些读物的共同特点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十分贴近我们的学校生活。

  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读一点教育哲学了,开始可以读一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爱弥儿》、《我们如何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往后可以先读读《四十堂哲学公开课》,进而去读读迪卡尔、康德、黑格尔他们谈教育、谈哲学的文字。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读一点关于宗教的东西了。

  最好还要读一点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学的和艺术的阅读。关于这一点,龙应台先生说:“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地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比如我们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就会对当下奢靡放纵的人类生活有所反思,在这本书里,梭罗用他的生活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我们在对大自然产生敬畏感的同时,也会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过多开发给自身带来的危机,进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于文化。我们阅读唐诗宋词,体味的绝不仅仅是她的音韵之美,更会从她们那里领略登高望远,临山探幽的无限风景,体会作者的雄才大略,悲欢离合,生活坎坷等等。这些看上去似乎与教育无关,但是细想起来哪一点哪一点又不关乎教育?

  总之,教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囿于教育类,尤其是囿于“技”与“术”的,我们就永远只可能处于被奴役被驱使的地位,永远也不可能放开手脚去思考教育的应然与本然。如果读书会将阅读的视野仅仅束缚于一个狭隘的小圈子里,无疑会使这班人变成另一类庸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10 , Processed in 0.0775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