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中的五则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8 21:4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课本中的五则故事
王培军   


  去年9月,儿子上小学了,抱回来一堆书,我见了自然也去翻翻。首先翻的当然是语文,一翻之下,与三十馀年前已大不同,我也因此猛省:我小时的那个年代,已消逝得很遥远了。
  小学语文课本,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无疑都是深刻的,忆想起来,自是熟味在胸。我是1978年上的小学,那时只有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数学(更早的叫《算术》)。语文书里的课文,有许多很好玩的故事,后来长大读书渐多,才知道这些故事,有不少是据古书改写的;每当这时候,便起一阵亲切感。以下摘录五则,说说它们的出处,用当忆旧。
  小猴子捞月亮。如我没有记错,这篇课文,是在一年级时学的,具体时间,可能是下学期。这个故事的来历,是出自佛经,在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中,能找得到它。《法苑珠林》卷五十三引《摩诃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当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中的,它的原始出处,见于《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邓哀王(曹)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一些学者认为,这与佛经也有关,《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云:“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着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陈寅恪《寒柳堂集》、钱锺书《管锥编》中,都有过考证;我的《钱边缀琐》第20-22页,就此作过讨论。
  刻舟求剑。也是二年级学的,不用说大家皆知,这是据《吕氏春秋》改写的。《吕氏春秋·慎大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不过巧合的是,在《百喻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见第十九则)釪是钵盂,僧人的食器;师子国,则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吕氏春秋》写成时,佛经还没译过来,所以只能说是暗合了。
  寒号鸟。是三年级的课文,出自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其书卷十五“寒号虫”条云:“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其实,在《伊索寓言》中,也有一则,用意很相似:“冬蚁出曝其夏取之粟,他虫(按指蝉)饥过其侧,乞粟于蚁。蚁曰:‘而胡为不储粮于夏?’虫曰:‘吾方向夏风而歌。’蚁笑曰:‘君当夏而歌,则亦宜乘冬而眠矣。胡言饥?’”(据林纾译本,见庄际虹编《伊索寓言古译四种合刊》101页)都是教人勿懒惰,及时努力,可免将来后悔。
  找丢失的骆驼。记忆之中,是三年级时的课文,不过也不能肯定。后来上了初中,又在英语课本中重读一次,也不记得是第几册。找骆驼的故事,当是从阿拉伯人来的,其来历或出《天方夜谭》,但我未细加搜检,不敢臆必。我所知道的,是它的另一版本,见载于佛经。《法苑珠林》卷四十五引《旧杂譬喻经》:“昔有二人,从师学道,俱到他国,路见象迹。一人言:‘此是母象,怀雌子,象一目盲。象上有一妇人怀女儿。’一人言:‘汝何以知之?’答曰:‘以意思知。汝若不信,前到见之。’二人俱及象,悉如所言。一人自念:‘我与汝俱从师学,我独不见,而汝独知。’后还白师,师为重开。乃呼一人问曰:‘何因知此?’答曰:‘是师常所导者。我见象小便地,知是雌象。见其右足践地深,知怀雌也。见道边右面草不动,知右目盲。见象所止有小便,知是女人。见右足蹈地深,知怀女。我以纤密意思惟之耳。’”
  十馀年前,我读近人瞿兑之《杶庐所闻录》,见其第一条“佛学中之侦探术”,即征引此事,才恍然明白,小时所学的课文,出处在此!后又读钱锺书《容安馆札记》,也有一节涉及此事(见第一百三十七则),只是没提瞿兑之,更没提小学语文——钱先生“其生也早”,大概不知这个故事,还进了小学生的课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2:20 , Processed in 0.1327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