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写什么”与“怎么写”的争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1 17:4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关于“写什么”与“怎么写”的争鸣作者:古蓼耕夫-赵克明
    博主按:曾对江西马豫星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题为《返归“作文”的本真》的文章提出商榷,写成的《也谈返归“作文”的本真》一文刊载于《语文报》教师版。马先生又在网上(没有见到纸质媒体登载)对拙文作了“点评”(原文方括弧文字),本人不想打这种“口水仗”,无意再对“点评”加以“点评”。近见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网站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中发布了马豫星先生的“点评版”,并加了“读后感”(文后加粗文字)。现照录如下,请博友畅言评说,不吝赐教,博主洗耳恭听。
                    
                        马豫星:《也谈返归作文的“本真”》点评版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f 发布时间:2008-12-28 阅读:1294次 【字体:大 中 小】

                    ——回应 安徽霍邱一中赵克明老师
                          原载《语文报》教师版
         来源:http://bbs.eduol.cn/dispbbs.asp?boardID=18&ID=297442&page=1
   
    作文,到底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读到了《返归“作文”的本真》一文(见2006年11月号,作者马豫星),得到不少启示。该文将“写作”“习作”和“作文”三个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在“作文”活动区域内,“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对作文的“本真”作了明确的揭示:语文课程的“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写”的活动,“写什么”(表现的内容)是为“怎么写”(表现的形式和技巧)服务的;也就是说,“写什么”反而转为“作文”活动凭借的某种手段,“怎么写”转化为“作文”活动实际的关注点,成为“作文”活动的实质内容了。如此分析与阐释,从理论上看确实在情在理;然而,我们一接触到作文教学的实际,却产生了许多疑惑。【《返归“作文”的本真》是笔者基于15年的中学教学经历,有了教学实践然后才借助了相关理论细加剖析的,是为了树立语文课程意识而深加思考的。难道你所说的作文教学实际与我的不一样吗?或者说作文教学实际不会有共同之处吗?不会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不是在已经分科的课程门类之中?不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实际是怎样的呢?行内人谁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几乎都在“怎么写”上用功夫,学生一开始学写作文,老师便大讲特讲作文要“怎么写”,如何审题(拟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安排层次,如何过渡照应,如何突出主题,如何画龙点睛……甚至是文章一般选取几个材料、一般要分几个段落等等,都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反复交代。恢复高考之后,尤其是近些年来,作文教学更把“怎么写”炒得沸沸扬扬。一些考试研究“大腕”在大张旗鼓地宣扬“考场作文绝招”,一些一线教师在年复一年地面授制造考场作文“亮点”“机宜”,一些教辅报刊也在连篇累牍地兜售“考场作文秘笈”。于是乎,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什么开头或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什么文章构思采用“独出心裁”的“另类法”——编拟合同式,对话访谈式,说明书(广告)式,网页制作(网聊)式,数学证明式,等等;什么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甚而至于还有什么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等等。于是乎,学生们满脑子只有作文的这个“法”、那个“式”,满脑子只想着“蒙”高分敲开高校的大门,为了高分“玩弄”技巧(其实只是花招),为了高分“巧”施罩眼法,为了高分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特别是话题作文题出台之后,这种“宿构”、“伪作文”更呈泛滥之势,某些专营“弄巧”者竟堂而皇之打着“创新”的幌子炮制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实际上是搞文字游戏),并且大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如果说错误的“怎么写”的现象就代表作文教学中正确的“怎么写”,就可以否定作文教学的“写”的特殊性,那就可以这样认为,如你是说。其实,真正正确的“怎么写”,是建立在“写什么”的基础上,只是在侧重点上有差异罢了。】
    如此费力地强调“怎么写”,其结果又是如何呢?明眼人也都能看到这样的事实: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着“惧怕心理”、“畏难心理”(校园有一句流行语:“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往往咬了半天的笔杆子也“挤”不出几个字来,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实在“不堪目睹”;更有甚者,诚如《中学生》杂志社刘加民先生倡导的“新作文行动”所指出的,不只是接近成人的高中生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就连刚学作文的孩子也习惯了“编”作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话、大话、空话、套话。有人列举出小学生作文常见的几种类型:助人为乐型(编造扶盲人过马路等故事),好好学习型(编造自己刻苦学习故事,表达自己好好学习决心),拾金不昧型(编造拾钱包等故事),异想天开型(虚构自己的“理想蓝图”),溜须拍马型(夸赞老师,说一些逢迎的话)。【这些全是没有建立在正确的“写什么”上而造成的后果,是脱离“写什么”而形成的错误的“怎么写”。论文写作,应该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而不能堆砌。这点,你是知道的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可是这些“诗人”们何以写不出童真童趣,倒编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是我们的孩子热中于“编”作文,具有“撒谎”的天性吗?可以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那原因又何在呢?是老师“教”(确切地说是“误导”或“诱逼”)的。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过于强调“作文”的“模拟性”“虚拟性”,过于关注“怎么写”而忽视“写什么”;在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年代就“误导”他们去接受“条条框框”,致使他们在无形中丢掉了最美好、最纯真、对今后创造力培养最有带动的想像力;在孩子心灵自由飞翔的年龄就用这样那样的“套子”“诱逼”他们就范,致使他们在“机械模仿”中失去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是不是太武断了?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作文教学方式不会一样,小孩子就提倡写“放胆文”的,中学生也并不排斥,视教学实际来运用】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诗心”丧失了,孩子的“灵气”泯灭了,到了中学的作文教学,学生所接受的更是一些中考、高考的“应试术”,是更露骨的“蒙骗术”,下笔为文时自然只得看别人(批阅作文的老师、阅卷老师)的“眼色”了。【是不是以偏概全呢?正确地主张侧重“怎么写”不是形成这样的局面,它不是“应试术”,更不是“蒙骗术”,辩驳要严密哟!】
    在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技术化”作文教学,把作文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变成了一种“应考蒙骗术”,它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畸变。这种人的失落,人的情感的失落,人的精神的失落,人格的失落,正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落。【主张侧重“怎么写”难道就是“在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技术化’作文教学”?请不要动辄就在人家的头上放顶帽子,概念化的非此即彼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争论,实际的教学不是用一个所谓的“功利主义思想指导”就能概括的。】于漪先生在很多场合都十分动情地说:“语文教学不能重‘术’轻‘人’啊!”此言真是语重心长!就作文教学而言,如果我们更关注“怎么写”,更在“术”上动脑筋,而不关注“写什么”,不注重写作本体情感的养成、认知的养成、思维的养成与思想的养成,那么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呢,会是“作文”和“做人”俱伤。不是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吗?媒体年年高考后都披露有些满分作文其实是抄套、宿构而成,还有为了“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之泪,许多学生在写“战胜脆弱”考题时不惜“牺牲”父母(大部分考生写父母双亡)。【每门课程都是立足于“人”来施教的,但必须同自身的独特任务结合在一起进行,难道数学课程就不是“育人”课程?我们在分析认识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常态的正确认识与对待错误状态的认识区分开来?你的论据不对我的观点构成直接的反驳!你没有真正论述清你列举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就来自或与我的论点有关联,没有细致分析于漪先生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针对着我的论述。我作一个假设,如果是唐山大地震幸存的父母双亡的小孩在同一个考场参加考试,都写了“写‘战胜脆弱’,写父母死去”,而阅卷老师不知情,情况会这样呢?】
    作文教学是学生内部的心理素质与教学的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心理学认为:人是有自尊、有欲望、有追求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精神需求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或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促进人的行动。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他们以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积极地表现自我。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谁都不会否认你说的这些,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连这些都没意识到,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呢?】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他们的激情,发掘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每门课程都应该这样的,如果不“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他们的激情,发掘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哪门课程也不会很成功的!语文教学的特点在哪里呢?你这段语句有套话空话之嫌!】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何愁不能喷发、燃烧呢?至于“怎么写”,比如,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又比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言意转换过程没有这么简单吧?既有倚马而成的天才,但更多的是“苦吟”而成大众。否则,天底下岂不到处是文学家?我们面对的是班级授课制下的芸芸众生,除非大家教的都是语言方面的“天才班”与“神童班”。以笔者的学习经历来看,重点中学的重点班也不可能所有的同学都会像你说的那样来作文。多元智力学说,更是把人的智力差异表现出来,有的人是在语言智力方面超群,但不能否认有人在语言智力方面不超群,他需要教师去“教”他们如何去表达内心,去教行文的“巧”。】(当然,老师作些“怎么写”的指导也是有益的【说得太无奈了写吧!】)。惟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能够告诉我什么是“真”?什么叫“真”吗?既然是在学科理论层面来认识作文教学,就应该摆脱日常认识中的含混模糊。你认为呢?】
    作文教学绝不能只授给学生“术”,更应在作文全程中提升学生。【谁敢否认这个道理?谁能否认这个道理?只有头脑痴狂的人才敢、才能否认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的。我觉得自己很清醒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像想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点缀,更不是一种游戏),【什么不是“生命状态”?只要这个人在“活”,生理机能在健全。恕我愚鲁,不能理解你说的“生命状态”。不过,有人还主张“游戏”才是人的最自由状态呢,他充分展示着人的生命力。也许你说的“游戏”是另外的含义,是贬义。】“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而不是割裂分离的)。作文活动应该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学生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有责任站在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把育能(写作能力)、育智(写作智慧)和育人(个性化的大写的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反观之,也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了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智慧的人,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出作文的盘陀路,摆脱“虚假作文”“编造作文”“游戏作文”的泥淖。【对别人的观点,应该是批判地来接受,如果没有考虑批驳对象的具体论述情况,就把权威的话作为批驳别人的武器,也太盲从了些吧。权威者,并非处处权威,其观点并非是在教学实践操作层面来说的。一种观点,尤其是一种最高的理念,贯彻于实际现实层面是要有朴素的行动来支撑的。这种朴素的行动,表面不好看,不闪光,就像“大米”,虽然在大菜只后才上桌,但经常绝对是“主食”。】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详见《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3月号)。笔者总以为作文教学之所以一直不能摆脱困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技术化”的作文观在作祟。
    “作文”的本真到底是什么呢?料想大家已从上文所述看得比较分明。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作文论》)一言以蔽之,还是用叶老的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我从未否认这些啊!难道我的文章说了否认“诚实”吗?其实,我现在都不敢妄说什么是“诚实”。 “诚实”,“诚实”,多少虚伪与欺诈假汝名而行于天下。当然,我不是说你虚伪了,只是感慨于“诚实”之乱用罢了】
    语文课程中的“作文”(叶老所说的“写作”也正是语文课程的“作文”),不是静态的技法训练【你要拿出技法训练就是静态的依据。在你的视野内,“静态”指的是什么?】,而是动态的活动过程;不是“模拟性”“虚拟性”的训练,而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发展学生心智的过程【“模拟性”“虚拟性”的训练,就同“学生各方面素养、发展学生心智的过程”相矛盾、相冲突吗?一个士兵,只有在你死我活的硝烟战场,才能全面提高作战水平吗?“模拟性”“虚拟性”,不是虚假的另类名称,不是同义异语,甚至可以认为“模拟性”“虚拟性”,由于摆脱了遮掩在事物表面的芜杂东西,而更逼近事物纯粹简洁的状态,更有利于人们的认识与思考,更有利于人们心智的提升。数学,不就如此吗?】。作文教学绝不能因过于夸大了“怎么写”而降格为单纯传授“训练术”,更不能误导学生视作文为“文字游戏”或“骗分招数”。【“过于夸大”,我的文章这样说了?侧重就是过于夸大吗?基于内容基础上的侧重“怎么写”能说是“过于夸大”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20 , Processed in 0.0788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