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松林: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
作者:王长华
一日,汪辟疆、卢冀野教授在监察院会间聊天,向时任监察院长的诗人、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举荐我,说我来自西北,才华出众。于老很感兴趣,当时就说,西北在周秦汉唐的时候很出人才,宋代以后经济南移,西北落后了。现在是江浙财团的天下,但西北还是有人才的。
原题:假我韶光数十载 更将硕果献尧天——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
霍松林小传:
霍松林,1921年9月生,甘肃天水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幼承家学,194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重庆中央大学(后迁至南京),攻读中国文学专业。1949年,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1951年赴陕执教至今,历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安师范学院讲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论著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西厢记〉简说》、《〈西厢记〉述评》、《李白诗歌鉴赏》、《宋诗三百首评注》、《历代诗精品评注》、《孔颖达诗歌初探》、《〈滹南诗话〉校注》、《〈欧北诗话〉校注》,《诗的形象及其他》、《白居易诗译析》、《文艺散论》、《唐宋名篇品鉴》、《历代好诗诠评》、《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唐音阁文集》等30多种;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1988年)》(6卷)、《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辞赋大辞典》、《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说注》、《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元曲精华》等50多种。
中国作家协会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将霍松林特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红铜质奖牌。
乙未年清明时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花团锦簇,暗香浮动。而年届95岁高龄的霍松林先生的书房“唐音阁”里,更是春光明媚,书香袭人。
霍老是甘肃天水人,笔者供职的媒体虽然在甘肃,但并不在他的家乡,因此,他有点疑问:“为什么要采访我?”
“天下谁人不识君!您是甘肃人,不仅是甘肃人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骄傲,采访报道您是甘肃媒体的义务和荣幸啊!”
采访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开始了。
霍老一边收拾着桌子上稍显凌乱的书籍纸张,一边认真地看完笔者的采访提纲,然后,开始回答笔者的第一个问题:和于右任先生的交往。
爱国热忱燃笔底 诗豪草圣冠群伦
1944年,我考入中央大学。在大学里,在学好功课之外,还向汪辟疆先生学诗,向陈匪石先生学词,向卢冀野先生学曲;并通过汪辟疆、卢冀野等先生举荐,结识了商衍鎏、陈病树、陈仁先、李宣龚等社会名流,还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中央日报》和《和平日报》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诗词。
一日,汪辟疆、卢冀野教授在监察院会间聊天,向时任监察院长的诗人、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举荐我,说我来自西北,才华出众。于老很感兴趣,当时就说,西北在周秦汉唐的时候很出人才,宋代以后经济南移,西北落后了。现在是江浙财团的天下,但西北还是有人才的。汪老师乘机说:“霍松林是个难得的人才。只是他家境贫寒,读书期间靠写文章赚点钱补贴生活。”接着便请求于老为我介绍工作。于老马上说:“学生做工作影响学业,你让他来见我,我供他学费。”
汪老师回来,便让我拿上论文剪报和手抄诗词去拜见于老。后来,每到于老那里,谈话结束,最后一个“程序”就是,于老从旁边拿过宣纸,写个条子给我,让我到财务科从于老的工资中领一笔钱。于老非常节俭,批这种条子用的纸都是废弃的边角料。后来有人说,我要是把他这些条子都积攒起来,更有价值。有人谈到此事,我说:“这话不错,但我当时的确需要钱,所以都送到监察院的财务科换了学费。”
1949年,于老去了台湾,再也没有与我见面。直到1990年我收到冯国璘的一封长信。冯国璘是我的同乡好友和大学同学,他大学毕业就到于老身边做秘书,一生追随于先生。冯国璘把于先生签名的照片和墨宝随信寄给我,签名照片题写有:“松林老弟于右任”。我将其视为珍宝,放在书房内,将这一份真挚的情意,永远铭记在心里。
果然,在霍老书桌的左右上方,悬挂着于右任先生的画像和书法作品,但见于老慈眉善目,银髯飘飘,一派仙风道骨!
《唐音阁诗词集》中,有多首吟诵于右任先生的诗词,足见霍松林对于右任先生的无限敬仰。
在《丁亥九日于右任先生简召登紫金山天文台,得六十韵》一诗中,他盛赞于右任先生:“……堂堂三原公,勋名光史册。馀事擅书法,挥毫当座客。龙蛇入金石,鳞甲动碑碣。诗亦如其书,威棱不可遏。掣鲸碧海中,浩气驾虹霓……”
而《星期日陪于右任先生园中消暑》一诗:“雨露难均造化私,何年始见太平时?满腔愤世忧民意,闲坐榕阴说杜诗”,作者自注道:“时久旱苦热,先生从天时谈起,转向人事,屡引杜诗而加以解释发挥。计所引杜诗有《北征》‘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写怀》‘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等等,其解释发挥之言,皆不同流俗,发人深省。”师友对坐,促膝相谈,其忧国忧民之情怀,于言语间自然流露而出。
在《高元白教授出示于右任翁祭其先德高又宜先生文,快读数过,因题七绝七首》(之七)中,表达了对于老的无限思念之情:“不见于翁四十年,银髯梦里尚飘然。遗文读罢兴百感,应建殊功慰昔贤。”
而《访于右任先生故里》(二首),其一云:
嵯峨山下白渠滨,毓秀钟灵降伟人。爱国热忱燃笔底,诗豪草圣冠群伦。
其实,诗中的“爱国热忱燃笔底,诗豪草圣冠群伦” 二句,虽是吟诵于老之句,但若用来形容霍松林先生本人,又何尝为过!
形象思维兼两论 当代文心再雕龙
1951年初,霍松林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该学院1953年从西北大学独立出来,改名为西安师院,后改名陕西师范大学)任教。从此,霍松林走上了一条专力于教学、科研而又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
|
|